书城历史陛下的CEO
60541100000144

第144章 胭脂出塞

二月初八,风轻云淡碧空如洗,神都北门的皇家仪仗蔚为壮观,满朝文武列队观礼台左右,女帝公孙芸惠着盛装立于寒风中,拉着胭脂公主楚惠儿的手动情说:

“此去塞外数千里,记住朕的嘱托,万事以我朝国事为重,以天下安危为重,不要辜负了天下,辜负了百姓。”

“惠儿明白,惠儿永远记着宫里,记着家。”

言犹未尽,两行泪水打湿了惠儿脸颊,周雪琳哽咽走近跟前,抱住惠儿泣不成声:

“好姐妹,一定不要忘了姐姐,忘了云合园,这里永远都是你的家。”

“惠儿永远不会忘记公主……只怕今后再也不能伺候公主,公主一定要保重啊。”

二人抱作一团泣不成声哭,女帝目中噙着泪水,强忍着迎风吹干了泪痕。

在惠贵妃段莹玉示意下,惠儿父兄走上礼台,见过最后一面,同时女帝唤来薛伯充嘱咐道:

“此去塞外汗帐,爱卿当多加小心,公主安全为上,不可令忽喇小视我朝公主。若可,爱卿当观察忽喇各部动静,以探其心。”

“请陛下放心,臣定不辱使命。”

“有亲家此言,朕就放心了。时辰不早了,不要让沃腊舒达等久了,送公主上路吧,出关前,许楚氏父兄同行,出关后护送返回神都。”

“臣领旨。”

沃腊舒达的使团数日前押着贵重的货物,先行集结在神都以北五十里的官道上,胭脂公主的马车将由骁骑、龙武两支禁军各两千人,沿途护送出关,薛伯充为送婚使,抵同州境内再由铁骑一万,护送仪仗出关,直去汗帐。

临上马车时,楚惠儿回首眺望北门望楼,她努力挥动着右手指间夹的那块巾帕,寄希望于引起某人的注意。但距离太远了,高鸿站在望楼的暗处,无论他如何回应,楚惠儿始终没有看见他的身影。

此时一旁站着的欧阳羽擦去了眼角的泪水说:

“你后悔吗。”

“后悔……”高鸿哽咽道,有些发颤的说:“如知今日,四年前在金陵时,也许该留下她。”

“但你不喜欢她,不是吗?”

“如果她伟大,我愿爱她的一切,正如我爱这个国,不会应为她的腐朽而改变。”

欧阳羽被高鸿的一番话深深震撼,仿佛此刻眼前的这个男人,身影无比的伟岸,而她又无比的渺小。

惠儿的马车渐行渐远,但她仍然探出了车窗遥望着南方的故土,遥望着望楼中的男人,她知道,他一定在那里……

公孙芸惠也眺望着马车,直到许久后消失在视野中,她仍旧注视着北方。

回宫后周雪琳哭了一天一夜,直到睡梦中,仍旧呼喊着惠儿的名字,但这时她已经不在身边。

二月间沈云卿在海通取土化验,盐碱化比预计的严重。

海通虽然地处长江口,紧挨着海边,但是长江的洪泛却不往江北来,而是更喜欢往苏南去。

淮河流域的洪泛也很少波及海通地区,因此海通的盐碱地长时得不到洪泛淡水的冲刷,越靠近海边,盐碱的危害越重。

整个二月间抽样取土覆盖范围不下六十万亩地,实际能用于耕种的中低盐碱地还不到二十万亩,大都集中在内陆县,沿海县地势越低,水洼、湿地越多,盐碱越厉害。

二月十五,沈云卿的信送达张祥府上,张祥遂即去找林毅贤:

“他果真这么说的?”

“他说此法不难,还制成了样品一并送来,附有使用之法,明日不妨出城去试。”

张祥提议道,林毅贤点头说:

“明日约了范勇,一起去。不过……”林毅贤突然想到什么,话锋一转忙问:“他不会又提什么要求吧?”

“嘶……”张祥闻讯头皮也是一麻,他忙说:“这倒没有,不过信中并未言明如何制取,只说他能做。莫不是又想引我等上钩,他好坐地起价。”

“我看不无可能,以其奸商本性,定会如此。不过,有总比没有的强。等明日试过之后,再做定夺。”

二人说定,翌日散朝后,范、林、张三人带着随从十数人便是出宫,由南门而出驱马二十多里地,来到无人旷野。

沈云卿共计做了五枚发烟管,详细说明了使用方式。

张祥按说明拧开端盖,露出一节棉绳,棉绳末端拴着铜环,拉动后一股白烟徐徐而出,张祥紧张之下赶紧扔出,结果就给丢在了七八米外,林毅贤赶紧喊:

“快,快退后!”

张祥却说:

“此中并无火药,大可放心!”

“那冒出的黄烟又是什么。”范勇警惕问道,已经掏出手帕捂住了口鼻,只担心是什么硫磺、狼烟之类的毒气。

这时张祥又说:

“据沈云卿言,仅是一种烟雾,代以火药观察。倘若冒出黄烟,此法便成,日后只需将黄烟替为火药即可。”

“如此说,此法应该是成了。”

“应该是成了。”

张祥认可了范勇说法,待到黄烟散尽,张祥取来另外四根发烟管。范勇力大无穷,拉开导火索一口气给扔了六七十米开外,然后说:

“嘿,这玩意儿方便,拉了就能扔,比如今我朝所用炸天雷管用的多。”

“看来不可小觑这乌兹曼国。”林毅贤意味深长道,接着又说:“日后若在西域传开,后果不堪设想,当尽速制取,运往西域、天山等都护府,以防不测。”

“林大人言之有理,为何不向沈云卿讨来此法。”

范勇提议道,这时张祥却说:

“范大人是不知道啊,那沈云卿眼里就只有钱,他献出此法名为替朝廷分忧,实则吃定我等有求于他,倘若去找他索要此法,定会有所求。”

“此事本官倒是有所耳闻,那二位准备如何应付他?”

“待三月张某人亲自去一趟海通,与他当面谈。”

“为何要等到三月,越早岂不越好。”

“正月时,他托三殿下捎信于本官,代为定制三千件两脚耧车,得要到三月才能完工,正好一起送去海通。”

正月间周晟北返,沈云卿让他给张祥捎去一封信,定制了三千个两脚耧车。

耧车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自动播条机,也是现在所有播种机的技术模板,除了结构因为技术进步有较大变化,原理基本沿用了耧车自动播条机的原理。

中国自汉朝开始出现耧车,农业生产力得以迅速发展,而欧洲直到十九世纪,才从中国获得耧车技术模型,得以实现农业的现代化。

因此欧洲是先工业化,后农业化,而且欧洲直到十七世纪,才开始使用铁犁耕地,而且还没犁镜,只能耕不能翻,农业产量很低,但是枪炮很厉害,走了本末倒置的发展道路,所以只能到处去抢。

耧车的生产制造要求较高的木匠工艺,各地的道府都能生产,工部自然也能生产,但工部是帝国标准化的制定者,生产的耧车质量最好,地方上的耧车不耐用,价格跟工部的还一样。

尽管耧车的出现极大提高了播种效率,降低了播种时的劳动强度,但缺点也很明显,首先需要畜力牵引,人力牵引无法完成播种的过程。

其次是耧车一天少则能种七八十亩,多则能开一百多亩,但是一个成年壮男丁一天最多就收一亩半地,即便是全家收,一百亩也要收半个月,期间将没有时间打谷子、晒谷子、入库、再播种。万一遇到风雨,一季的收成可能全部泡汤。

由于始终没有出现高效收割技术,在耕地面积不变,种子产出提增缓慢的背景下,中国人口长期维持在一亿以下。

直到明朝引入红薯、马铃薯、玉米等高产作物后,人口才迅速增加,清朝则破了两三亿,这还是在不断向大自然所取耕地基础上增加的人口。

如果有畜力的收割机,汉唐时期的开垦规模不会少于明清时期,人口轻松过亿将毫无悬念。

回宫后,范、林、张三人将此事报给女帝,闻讯又是沈云卿,女帝耳中不免生出了老茧。

“我朝除了沈云卿,难道再无能人了吗!”

“陛下,至少眼下沈云卿所献之法可用,暂未收到其他来报,日后或许还有。”

张祥如实说,女帝又问:

“他这次又要什么了。”

“呃……”张祥羞于启齿,支支吾吾了许久说:“他还没开口。”

“哼,朕看,就该发配他去塞外。”

“陛下息怒,此等奸商不值陛下置气。”林毅贤劝道,接着又说:“臣以为,当务之急应索得此法,广造战械以备边军。”

“那依爱卿看,如何向其索得此法。”

这时张祥自告奋勇上前说:

“陛下,臣愿亲赴海通游说沈云卿。”

“哦,他会买张大人的账?不见得吧。”

“陛下,沈云卿虽然贪财,但还是讲道理的,臣以为,与其晓以利害,他应该会同意的。”

“那他若是不同意,爱卿当如何?”

“那就只能予其小利,诱其上钩,不过此乃下策,不到万不得不可为之。”

“朕给你出一计,量他也不敢。”公孙芸惠底气十足,接着又说:“他若漫天要价,爱卿便与他说,朕请他爹娘来面君。”

“呃,这……怕是传扬出去有碍朝廷声誉。”

“他不要脸,朕还担心什么。”

“臣,臣明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