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陛下的CEO
60541100000146

第146章 收割机

“张大人,您大老远的来海通,应该不只是是为了送三千件耧车吧。”

“你如此奸诈,本官来意你还能不知道?我问你,那乌兹曼(阿拉伯)的拉弦炸天雷你准备如何?”

“张大人放心,关乎军机大事,沈某自当双手奉上。”

沈云卿口气轻佻,张祥果断沉下脸,他说:

“你莫不是还有什么不可告人的条件?”

“有,当然有,怎能没有。”

沈云卿毫无顾忌,张祥厉色说:

“何条件?”

“沈某要硝石和硫磺,朝廷得敞开供沈某买。”

张祥闻讯诧异,他忙问:

“你要这么多硝石、硫磺做什么?莫不是想配火药。”

“张大人放心,沈某就是有一万个脑袋也不敢。”

“那你要硝石、硫磺做什么?”

“自然能赚大钱。”

三酸两碱是一切化学的根源,没有三酸两碱,就没有现代基础化工。眼下硝还不是管制物品,但硫磺是朝廷管制的矿物。

其一是硝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其二是硝能天然获取,如墙硝、盐硝等等,管不住。

其三是中国自古硫矿就少,古代开采量受到勘探、采集和运输制约,产量有限,尤其在军事消耗中占了多数,火药出现后,硫磺变得更为紧俏。

现在秀州已经开了盐场,盐的大量供应不成问题,有了盐能制取盐酸,有了稳定且大量的三酸,一系列的基础和复杂化学反将变得得心应手。

许是条件出乎张祥意外,他没急着回复。其一是这道口子工部好开,但刑部未必通过的,得找一个由头。其二是量太大,他做不了主,还得回去请示皇帝批复。

垄上步行许久,看到遍地的荒草,沈云卿再次想起收割机一事。

“张大人,沈某最近谋划了一物,此物若能成,一人一头耕牛,一日可收七八亩地,全天下的荒地变为沃野阡陌,也将指日可待。”

张、王二人交换了目光惊诧之余,顿多了几分期待,张祥忙是问道:

“你此话当真?”

“沈某可不包十成把握,且此物制造复杂只能是铁器,天下间唯有工部能造,图稿沈某已经画出,并让木匠制成了放样,可供参详。我等不妨回海通,一探究竟如何。”

“那好,回城吧。”

收割机沈云卿没见过,想来即便见过,以当下的制造水平,难以加工出结构,即便制造出来,其成本将相当惊人,超越时代的技术,是必要付出相同的代价,转换成现实能量,就是金钱和人力、物力的堆积和消耗。

于是只能退而求其次,放低了指标和技术门槛,设计制造一种既能适当提高生产效率,又能满足当下制造能力的收割设备。

回到海通已是黄昏,张祥、王曦照跟随沈云卿来到下榻客栈,看到了图纸和模型。

木匠永远是一个时代的脊梁,无论什么工种,其最早可追述的原型都是木匠。

沈云卿展示了畜力收割机的工作原理和设想。设计之初,他想的很简单,一天少说收二三十亩,才能赶得上耧车播种的面积。

实际按图制成样品后的测算数据,还不到八亩,这还是无障碍,无缝衔接的模拟数据,实际的田间作业,情况可能还要低。但哪怕只有五亩每天,那也比人工劳动力强。

“此物果然精妙,若是能造出广为使用,天下百姓将无忧亦。”

张祥很乐观,纯粹是建立在纸面数据上的乐观,所以沈云卿说:

“张大人,现在还言之过早,且不说实物尚未造出,这收割机需得耗铁,绝非普通百姓所能买得起。

其二,每天日收几亩,仍旧太少,日后还有待改进。其三,工部若要大量制造,怕是以现在工部的机械,难以广造。需得改进,制造铁制机械,方能降低制造价格,广造收割机。”

“嗯,言之有理,言之有理。只是制造铁质机械靡费铁材甚多,怕是不好办呐。”

去年沈云卿曾去工部机械司参观过,设计畜力收割机之初,正是基于工部机械司的制造能力,尽可能避免金属切削加工的结构,采用人力锻打、青铜切削、钻孔件,因为青铜用淬火钢做刀具切削,还是能加工的。

如果用钢,当下只能用人工用凿子凿,用锉刀锉,那未免太劳命伤财,且成本高,效率低。

工部的机械设备基本具备了车、铣两种切削设备,但停留在是木制结构的层面,刨、磨、钻、插还以手工作业完成,仅能用于加工木材和铜件。

钢件能加工,但效率低,代价大,即便有切削刀具,也会因为钢件的切削阻力更大,而导致扭力增大,让木质机械设备打滑。

要提高收割机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必须改善生产设备,但这需要一个积累过程,尤其是人才培养的积累过程,钢铁产能也很重要,一时半会急不来。

敲定了收割机一事,张祥令人取来了乌兹曼火枪使用的火棒和燃油样品,还有一根拆解的卷管,以供沈云卿研究。

工部急于仿制,但关键技术仍在于如何生产卷管和油料。

当晚,沈云卿做东,在海通城中的酒楼摆了一桌。

由于正儿八经当官收入微薄,一个清官正常基本也就够府里几十口人的开销。

以沈云卿自己为例,七品散官的俸禄是每年十二两白银,折合铜钱是八十多贯,三百五十文一石稻米,能买小两百五十石稻米。

此外还有俸料,也就是口粮补贴四十石稻米,职田三百五十亩,这个收入应该说是不错了,一年怎么也有七八百石粮食的收入。

但宦官人家都养家丁丫鬟,吃穿用度少不了,如果再取两房姨太太,一个太太两个丫鬟,三房夫人就是六个丫鬟,家里还要四五个伙计,爹妈还要人伺候,十二个佣人还都够呛,这还是最低标准。

如日后三个太太再生养孩子,孩子要人照顾,长大后还要安排伴读,这还是七品官儿的最低配置。当然,如果只娶一房,可以砍掉一半。

但有甚者还要再顾两三个武士看家护院,平均下来一个人的俸禄要养二十口人,这么一分,七八百石稻米,也就够让二十口人吃的好一些,穿的一般些。

如果要体面些,还要穿戴绫罗绸缎,配一些首饰,一个七品官儿的俸禄基本能应付。

但这只是理论上的开销,理论外的灰色开销,官员的俸禄根本不够应付。如最简单的打点一二,衙门里差人用人,办一些模棱两可难办的事,需要花钱。

如碰上赃官,你要办事,还得孝敬一些。要是碰上个巨贪,就是一年的俸禄都不够他塞牙缝。

当整个系统出现一个两个的梗阻,就会像病毒一样感染整个系统,并蔓延,最后上行下效成风,一窝一窝的贪官就是这么出来的。

所以但凡是还算干净的官吏,平日里很少外出下馆子,王曦照两袖清风,只有一房正室,用人倒是不多,出任刺史后,俸禄大幅增加,手头还阔绰了不少。

张祥的情况较为普遍,本就是世家出身,家里有生意,有田土,所以用不着贪,这也是士族出身官宦的一大优势,只要有理想有抱负,他们没有急迫的经济需求。

但如果向坏的方向发展,士族出身的官吏又会变成门阀,利用权力之便谋取经济利益。

翌日,张、王、沈三人分头行动,王曦照起草告示,贴往各县各村,张祥差人持书去调漕运船舶,将淮河两岸的灾民分批接往通州。

漕运有两个口子,其一归户部官,专司运输粮食、盐铁、钱款、对外海上贸易等朝廷大宗货物的运输,这个口子由转运使管辖,战时户部与兵部协调,抽调船只或民夫,经由陆路、水路运输补给

第二个口子是工部,规模小得多,专司治水所需的土方、石方、人力的转运。

六年前江淮洪泛,灾民都往淮河南北逃命,洪水退后,各地州县要把属地的灾民回迁,但回迁之后就撒手不管了,任凭灾民自生自灭。

按说洪泛把肥沃的淤泥覆盖在原有的土地上,使之富有营养,农业收获应该更多,老百姓回迁后,地方衙门再混账,总不能一点收成都没有吧。

但现实是,淮河水患自古是中华地上的一个顽疾,洪水频发十年九涝,即便是洪泛退走后的最近三年,每到夏天,两岸洪水照发不误,只在于洪水的规模和强度。

能造成大范围灾害的叫洪泛,这种漫过河岸的只能叫小洪水,秋冬季又会退走,持续性差。淮河的根治,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几十万人治淮,才从根本上扭转了淮河水患。

由于技术、历史环境等原因,淮河的治理不善,导致十年九年涝。

每逢洪涝,淮河两岸的农田淹没十之七八,而地主豪强的地都远离淮河,普通老百姓的地,却挨着淮河,一发水,先冲毁的是老百姓的地。

更缺德还在于,由于地主豪强的土地离着远,引水灌溉的河道水量不足,于是把淮河两岸低洼处给扒开,人为将水引入洼地,再从洼地挖掘沟渠通往小河,增加供水。

于是又加剧了江河改道,扩大了洪涝范围,淹没更多良田。

如此恶性循环,加上国库入不敷出,治水的资金不到位,淮河发一次大水,就像锤子狠狠砸向钢钉,钉入这个腐朽的帝国,揭开新一层的疮疤,直到有一天真民不聊生了,只要一个火星,就能燃起燎原大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