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陛下的CEO
60541100000166

第166章 庒县风波(3)

于是第二天朝议,最终以五票赞同两票反对,的压倒性票数通过高粱推广法案。

反对的两票分别是户部和吏部,户部是一向的钉子户,反对是必然之举。吏部反对是因为更深层次的原因,但是这件事上怀王没发力。

首先淮河的烂摊子女帝有份,但现在朝廷眼看要倒,公孙行再贪,也不能让朝廷倒闭,皇帝这个靠山倒了,事后秋后算账,他这个哥哥也逃不掉伸头的那一刀。

所以尽管有利害冲突,但却不能蹬鼻子上脸,表个态度也就行了,大不了关停了灰色收入关,另谋财路,总比让朝廷倒闭了强。

赞成的五票分别是女帝一票,兵部、工部两票,礼部这票很重要。

这件事上礼部本来没什么厉害冲突,大可以弃权,但厉害就厉害在,女帝硬是把礼部扯进来立法,给人以公孙芸惠有意重新扶持礼部的错觉。

尤其是今年科举和周晟的大婚,从某种程度让礼部经由高氏,和周晟产生了某种关系,更何况开荒种高粱,说起来是利国利民之举,不正是天下读书人所希望的开模和表率吗。

刑部的一票关键仍在礼部,刑部这件事上可有可无,与礼部角色相当,礼部倒向女帝,刑部可以选择中立弃权,但不能倒向户部。

真要是江淮反了,女帝这能杀田诚的头。

朝议最终以五比二通过决议,但决议归决议,如何落实,最终仍旧是户部的事,当然,卢希彭是这么想的。

但周晟敏锐察觉到了沈云卿曾经提到,绕靠户部征税的机会,遂是下午前往御书房提及此事。

“母后,既然户部抵制此事,不妨效法晒盐,将高粱所征税赋收归内司府,如此既能避免地方盘剥,同时可得税源,藉此充实国力。”

“嗯,此议甚好,但征收赋税所涉甚广,晒盐尚且只有三处,而高粱广种天下,非内司府所能及,若要逐一征税,便得新立衙门,新立衙门又得养吏,如此又是一项开支。

眼下高粱尚未推开,短时内无法折换钱粮,单独为征高粱税,恐靡费国帑徒增负担,得不偿失。”

“儿臣建议,可让地方的司马、县尉、州兵代为征收,如此又可用州兵之力,又能充以军粮,可得两便,而且高粱暂无市场,想来贪墨并无多少好处。

待等日后高粱推开,再缓以其他手段,改由吏部征税。”

公孙芸惠略作思考点头认可

“此法可行,待刑部拟议新法,为娘暂授兵部征税,入内司府。”

“母后圣明。”

“呵呵,哪是为娘圣明,是晟儿长大啦,能替母后分忧了。”

“母后过奖了,孩儿才疏学浅,哪里能想到此法,乃是去年底南下江南,沈云卿曾说今年可另行征税,当时问他,他讳莫如深,说是今年再看。此番推广高粱,孩儿这才恍然大悟。”

“哦,又是他!”女帝口气不悦,接着又说:“这么说,他早料到会有今日局面?”

听着女帝口气不对,周晟忙改腹稿说:

“并非完全被其料中,当时他说未必能成,尚有变数。”

“哦,是何变数?”

“沈云卿说,若是海通的地里种不出粮食,便前功尽弃,故而高粱出苗前,沈云卿并无把握。”

“他倒是油滑的很,不见兔子不撒鹰。现如今被他骗取去三十二万亩土地,照此下去,明年海通将尽归其一人,想来着实可恶。”

“孩儿看未必,眼下庒县仅有迁民四万余人,尚且勉强可耕三十多万亩地,倘若继续僵持,待等今年新法颁布,他便再无圈地机会。”

“那你就不怕失信于他?”

“是他欺骗朝廷在先,如今新立律法利国利民,不治他罪,已是法外开恩,并非儿臣失信。”

“呵呵,朕量他也不敢。”

沈云卿多半没想到,周晟能把他卖的这么快。

推广盐碱地种高粱一事在神都迅速发酵,在女帝授意下,各个渠道的消息迅速扩散,不过市面上至今一粒高粱难觅,几乎无人知道何为高粱,但皇帝颁布了御令,今后上至皇帝,下至文武百官,一律吃高粱。

于是不少不明真相,而欠见识的吃瓜群众,无不认为高粱可能是一种不错的主食,要不然皇帝怎么能顿顿吃呢。

六月底七月初,南方各地陆续收割了稻米,开始夏耕,产量普遍多余往年一成。

兰陵,尤其是宁阳,普遍丰收,超产三至四成,尤其是沈家最近几年圈走的那一千多亩地,竟然长出了亩产三石的稻谷,我的天,李义清火速率人前往宁阳实地考察。

七月十一,沈严良乘船抵达海通前往庒县,与沈云卿商议收粮一事。

“今年江南丰收已成定局,来时我已让人去淮北打听,基本也与往年持平,就是不知道黄河两岸与两湖怎样,即便持平,今年的粮价也该回到四年前,如果略有丰收,恐怕还得跌。粮价一跌,铜价再调,怕是继续收粮要吃亏呀。”

“爹,总想着吃亏这可不好。今年粮价便宜,咱们不指望卖粮挣钱,咱们可以用粮养人,养牲口,开办更多工坊,有劳力有畜力,咱们还能干其他的。

粮食便宜利薄,咱们用粮食养人去干赚钱的买卖。再说了,水泥坊现在挣钱也不少,别跟个地主老财似得总盯着粮。”

“可粮价跌下来,三殿下收咱们的粮,不还得压价。”

“他压他的,咱们收咱们的。另外,咱家在宁阳的粮囤得扩建了,海通也得建粮囤,有了粮,才好办事。”

“那就随你吧。另外李义清来宁阳看了咱家种的那一千多亩地,现在消息都传开了,说是咱家种得是‘神仙稻’要咱家给种子,让兰陵都种上。”

“哼,他这是给自己的乌纱帽上贴金,好升官发财。”

沈云卿在宁阳种的一千多亩地,经过四年的培育,先后选了十多个品种,先用自然肥催了两年四季,选出产量最高的,抗倒伏的几个品种再用堆肥催两年。

一千多亩地选种了六个品种,产量最高的达到了三石一斗,最低的两石七斗多。

李义清想当然的以为只要得到种子,就能给兰陵全都种上搞丰收放卫星,向朝廷报喜,其实根本办不到。

这一千多亩地,用的都是清淤挖出的淤泥铺出来的一层,厚度半尺,再用粪便与稻草灰发酵肥施肥,田间养殖有鱼类、泥鳅、蛙类和鸡、鸭,产生的粪便富有营养,同时又能解决害虫,提供肉类副产品。

通过精耕细作,和较为系统化的管理,筛选繁育出具有增长潜力的品种。

但按现下正常的耕种模式,根本达不到这个产量,因为田间肥力不够,也没那么高的管理指导水平。

当然,高产种子种在普通土地上,采用普通的管理手段,仍要比普通种的亩产高一些,但只是表面现象。

土地会因为长期的过高产能,而大量消耗土地肥力,造成土地疲劳,加之长期没有休耕,十数年后土地营养衰退,最后肥地变中田,中田变薄田,薄田变贫瘠,产量一年不如一年。

所以超时代的理念和科技产物,是带来了一些好处,但相应的副作用和弊端往往容易被忽视。如果没有合理的积肥和管理,再好的种子也白搭。

“爹,眼下粮价回落已成定局,但咱们还是得靠粮食发一笔财。他李义清不是要种子吗,咱们卖给他就是。”

“卖?这能怎么个卖法儿,卖来卖去还是粮食啊。”

“爹,咱们卖的是高产种粮,可不是吃的粮,是种地的种子。谁买咱们的种子,谁地里多出粮食,但你要买,就只能按咱的价格。而且咱得说明白,买回去后,咱们不包亩产三石。”

沈严良听着吃惊,忙说:

“云卿,你这是赚的黑心钱啊,哪有这么做的。”

“爹,他爱买不买,不买拉倒。一石良种一贯钱,就这个价。”

由于种子的本身存在的问题,江南东部地区一亩水稻要六升左右的稻种,大约是二十到二十一斤中国市斤,不同品种不同地区的种子,在不同维度种植,对种子数量也各不相同。

如在热带,使用更为优良的种子,发芽率又高,需要的数量也就少,如在北方地区,用种数量会大幅增加。

但总体上,比现代一亩水稻用种多,尤其是比杂交水稻多的多。

岐的一石大约三百四十市斤,一升就是3.4十斤,合一亩地一百六十文种费。

平常年份上等肥田亩产最低两石计,每石三百文,两石就是六百文。一户三十亩地,每季就能收六十石,两季就是一百二十石,如是上等田,碰上好运,可能还要多。

而且自己还能留种五到八代继续种,八代后再买种。

也就是一亩地花六十文钱,能保证三到四年正常年份,肥田亩产两石,薄田一石二三。相当于一百二十文的种子,一亩地种了五到八季,平均每亩每季才几文钱,这已经很良心了。

比起现代的种子公司,种出的果实不能留种,来年只能再买,眼下还是比较实惠的。

沈云卿考虑今年继续扩大种田种植面积,待等一代高产种在江南普及,第二代高产种推出,只要不碰上天灾人祸,靠粮就能坐断地方财税的时代将一去不复返。

可预见的未来二三十年内,全国平均水稻亩产上四五百斤如能实现,以岐帝国现在的人口,和版图面积,将一劳永逸的根除温饱问题。

同时水利建设和化学工业如能跟上,再搞点技术,小农经济下的地主模式将彻底终结,以畜力收割机为代表的农场主时代将成为新的主流。

父子二人攀谈之际,顾温匆忙进屋来:

“老爷、少爷,庒县县令虞童又来了。”

“是来找茬来了。”

沈云卿口气不善,沈严良又开始糟心:

“我说云卿啊,总这么跟官府过不去,爹可就你这么一个独苗苗啊。”

“爹,放心,明年给您生个外孙,后年再生一个,你要多少有多少。”言毕,沈云卿又与顾温说:“虞童到哪儿了?”

“真骑马打地里过来,估计是快到了。”

“走,去会会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