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陛下的CEO
60541100000182

第182章 上帝视角(2)

所以农耕文明有其必然的缺陷,这就需要补丁,而恰恰老天爷给了这个补丁,历代王朝却视而不见。

总觉的东南亚蛮荒偏僻,可早年中原文明还都在黄河流域那会儿,怎么就知道向南发展,秦始皇怎就知道收服百越,打下中南半岛?唐朝怎就知道把中亚个占了?

归根到底,还是多数执政者没这个雄心和血性,国内权贵阶层安于现状,也没这个心思,更没这个眼界,懒得去管。

东南亚在早期虽然气候恶劣,但是近两千年的海上贸易,已经人为形成贸易枢纽设施和资源点,大可以占了这些当年的无主之地,利用海上贸易的巨额收入,加以经营和深化,然后反哺国内。

先拾捣利索了北方,待等向西扩张,占住经营中亚,平推至南俄大平原,拿下中亚和南俄平原,耕地自然就有了。

当然,历史有其必然的视野局限性和束缚,不可能站在上帝视角俯瞰世界,真要去做,内在问题相当复杂。

之前说开疆拓土短期内无利可图,但从根本上而言,“利”是广义概念,如果花费五十年开发,享受几万年的好处,这是不是利?

问题在于当权者不会这么去想,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在认知有限和个人物质欲望面前,永远都是不上大雅之堂的。

其次,由于中国文明的一些糟粕和弊端造成“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开国早期忙着稳定国内恢复民生,中期进入鼎盛期,往往又有一大撮人篡权窃取胜利果实。

国家的战略方针被打断,政策的延续性差,中后期国内糜烂,缺乏财力和政治稳定,种种一系列的症结,很大程度上桎梏了帝国的扩张。

加上农耕文明自身的周期性和气候变化,让开疆拓土的意志无法持续连贯执行到底,更缺乏民间的鼓励政策,结果原本可以对外转移的矛盾,都憋在国内,把自己憋死。

其三,清朝之前,中国一直是世界文明的中心,尤其是亚洲文明的中心所在,所以中国人的思维已经陷入对自己现有的大国地位幻想意淫的地步,总以为天朝一声吼,地球都要抖三抖。

所以那会儿,不说全部吧,绝大多数国人对海外都没什么兴趣,相反外国人都觉中国月亮圆,所以唐宋时期只有外国人大举迁入中国的,几乎没有中国人外迁移民的,因为那个时候中国的物质生活和文明程度都是世界的一流水平。

正由于这种大天朝的心态,自上而下丧失了积极进取的文明精神。

最后,不会经营。

中国人自古受到天灾战乱影响,给憋出了“囤”这个大招,什么都屯,钱也屯着。王朝鼎盛时期,一看人口,二看粮食,三看国库里屯了多少钱。

这有钱的时候死命囤钱,可钱囤着有金融危害,很多国内问题都出在囤钱上。

你钱多了没地儿花,你拿出想办法花出去,变成效益啊,拿出来开疆拓土啊。可偏偏不,非得囤着,等贬值,等天灾人祸。

真到了那天,囤再多的钱也没用。因为钱的本质需要生产力和物质去支撑,没有商品,再多的钱也白搭。相反囤钱只能加剧金融问题,同时钱越多,越不流转,越会滋生问题。

沈云卿大费口舌说了半天,女帝其实对海外依然没兴趣,有兴趣的是如何解决国内问题。

“按你之言,经营海外可哺域内?”

“臣刚才说了,得看怎么经营。如是单纯海上贸易,短期内确实可见效果,但如不迁民占了海外无主之地,那贸易就是一把双刃剑?”

“哦,何意?”

“海外贸易我朝能赚得钱财,同时也能令海外外邦赚得钱财,故而我朝赚钱越多,海外外邦国力也会增加,届时他们为了赚取更多钱财,而将海外占领,而后独断,陛下试想会是何等后果?”

“朕明白了,但眼下朝廷尚且糜烂不堪,朕又如何腾出手来收拾海外。”

“所以,得在民间开禁,允许百姓出海,并占了海外无主之地,同时建造一支船队,以保护我朝百姓外之身家利益。”

“眼下忽喇在北,朕如何又能南出海外经营。”

“所以得民间开禁,而不是朝廷介入。唯有民间开禁,鼓励民间出海,如此朝廷无需耗费钱粮,同时还能坐收税利,岂不一举两得。

而关键就是得十年时间,首先得熬过开禁的前三年,打通海上航路,同时建造大船,再用三到五年时,民间不仅可收回本钱,同时还能盈利,关键是朝廷还能坐收远洋贸易的税利。

但阻力在于官府远海贸易,利益尽数被户部、勋贵与皇室瓜分,为独断天下市场,又不允许私人出海,致使海外流入之商品价格奇贵,而购买者无不是富人,而百姓不能受益。

这天下富人永远是少数,所能享用之商品也永远是少数,若能让价格降下来,同时让百姓富起来,何愁天下财力不为陛下所用。”

“朕明白了,此事仍得从长计议。方才你说,让百姓富起来,朕观兰陵各县,短短四年之内,非但未受还在影响,相反蒸蒸日上,百姓日渐富足。你虽不理兰陵政务,但朕还是清楚地,兰陵之法可否在天下推广?”

“回陛下,暂不可。兰陵以宁阳为根基,以臣一人之力尚可,若是一道,乃至全天下,臣力不从心,故而需得更多臣这样的人才。

此外此番两江之变即便成事,两江之势犹存,官场变化难从根本扭转,故而也无法短期内推广。

兰陵刺史李义清虽贪,但好歹臣在兰陵所兴之事,对其政绩大有好处,同时兰陵税赋增加,对其有利,其自然默许臣,但换做是其他州县,地方利益纠葛复杂,恐怕就不这么容易了。

因而臣不建议短期推广,当做好人才积累与方略准备方能实施。故而臣预计最快也得五年后,可在兰陵之外,在江南、江淮两道陆续择州县试行,而后由点及面,十到十五年内逐步理清两江,使之变成我朝财税之地,而后以两江为依仗,四五年内再推两河、京畿大事可成矣。

另外,臣建议可从东岭、岭南两道下手,鼓励南迁,施行简政低赋,开发南方,为日后大举出海做准备。”

“哦,为何要南迁东岭、岭南两道?”

“其一,此两道地广人稀,油水不足,故而贪官污吏相对少得多,而且外放这两道的官吏大都不怎么样,故而地方势力较为简单,容易处置。

其二,此两道地处东南,距离南洲百夷较近,因优先沿海港口州县简政,鼓励百姓南迁。

其三,正是由于此两道地广人稀,贪官污吏较少,待两江局势全面好转,已是十五年之后,十五年之内东岭、岭南两道人口大幅增加,同时地方又较为廉洁,可与两河同时推广新政。

如此二十年内,我朝可焕然一新。”

“此议甚合朕意,只是二十年太慢了……”

女帝一息长叹,由衷感到时不我待的紧迫。但沈云卿却说:

“陛下,治国非一朝一夕之功,尤其是财政与土地,墨吏与朝纲,推动过快势必反弹,反弹则会生乱乃至民变,因而不可操之过急。而且人才需得积累,急是急不来的。”

“那,可否从先从京畿道,朕的脚下先开此例。”

“嘶……这个……臣对京畿道不甚了解,不敢妄断。陛下有此魄力,想来京畿道要比江南情势简单得多,若是先在京畿道推开,倒是一步好棋,可怕就怕京畿道不比江南更轻松。”

京畿道是天子脚下,是天下经济的枢纽,在京畿道推行改革举措,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首都地区的体系是全国的枢纽,首都地区的系统化改变,势必影响全国,有广泛的示范效应,同时首都地区挨的进,不存在天高皇帝远,够不着的情况,无时无刻不在皇帝视野范围之内,可以死盯。

如果能将京畿道的经济理顺加以缓慢改变,同时再把江南理顺了,全国范围内的推广,确实可以加速。

但问题是好处背后的弊端也很棘手。

这个京畿道虽然是天子脚下,但天子要让自己眼前清净和顺心,就只能任人唯亲,所以京畿道的权贵权贵密度惊人,资本密度惊人,其中神都又占半数强。

无疑是在全国最顽固的堡垒内搞实验,这是历来的大忌。

搞试点,向来以薄弱点做突破口,在顽固分子老巢搞试点,这不是去踢钢板吗。

而且京畿道有个最大的弊端,没有出海口。

江南有出海口,而东岭、岭南两道开发不完全,除了少数几个港口城市发展较好,沿海和内陆地广人稀,缺乏地方局域市场支撑,所以只能搞海上贸易。

而江南有人口基数,发展起来的生产体系,贸易特产资源,还有港口和船帮,有利于海上和内陆并举。

京畿道只有漕运,而漕运的河道,除了黄河、淮河、长江,普通的河道水域不足以容纳大船,也就制约了吞吐流量,只能以数量弥补质量,但期内能解决问题,所以早期问题不大,后期的发展潜力差,制约很大。

要扭转这个局面,第一得兴修水利,打通加宽河道。

第二得把长安经营起来,长安经营起来,长安就是西部的中枢,让长安成为神都的辐射点,进而把长安的经济纽带链入神都,形成地区边际效应。

第三要修路,最好是铁路,修水库,把农业搞上去,这是内陆经济的最大依仗,人口基数和庞大消费市场,否则不足以吸引沿海经济向此汇流交易。

这么一大圈搞下来,要把京畿道后顾之忧扫除,奠定全国经济政治基本格局,没有一百年,也得六七十年。

当然,如果单纯最求短平快,二三十年也足够了,但问题就得留给子孙后代,几十年后的发展瓶颈会集中爆发,那个时候就得迁都河北,因为那里离海进,同时便于经营东北亚,而不会南迁。

因为南迁带来的恶果将是国家资源,尤其是军事资源南移,这显然是不利于经营北方的。而北方自古被视为华夏龙兴之地,若非极端时期,首都不会南迁。

但女帝态度很是坚决,沈云卿清楚明白,女帝仍然执意要将兰陵模式率先在京畿道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