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陛下的CEO
60541100000195

第195章 庒县风波续(6)

影视剧里演动不动不分朝代腿就软,一到当官儿的面前,见谁都得交出膝盖,那纯粹是为了演绎而演绎,很大程度上抹黑了中国古代的人人平等司法公正的形象。

当然,有人不信,不信给你领到大庭广众之下莫名其妙跪一下试试,看看是啥风景,此时的风景就跟隋唐时期,当庭广众下,大老爷们儿给悍妇下跪一样的感觉。

中国人的腿什么时候开始打软,动不动就交出膝盖的呢,细究就起来是在元朝,具体原因就不再赘述了,因为在那个人头搬家比膝盖还多的年代,你不交出膝盖,就让你交出人头。

最典型的就是元帝国西征中东,当时阿拉伯人可不是现在这怂样。当时的阿拉伯人有血性,有智慧,文明高度发达,比欧洲发达多,与中国其实不相上下。

可就是阿拉伯人的脖子太硬,腿太粗,要你“头”降,你不交出膝盖,那就要你人头,所以那会儿宁死不降的阿拉伯人都去见真主了。

最黑暗时期,拉伯人誓死不降,最后的结果是傻等着,整村整村的阿拉伯人用绳子把自己串起来,等着蒙古骑兵拿着弯刀,从马上一路驰骋撸过去,如切西瓜,一刀收割几百个人头,这就是不交出膝盖的下场。

后来到了明朝,很长一段时期明王朝也不搞这一套,因为朱元璋也有过那段不堪回交出膝盖的痛苦时期。当然,也不绝对,有时候还会高一些特殊。

但受到元朝遗毒的影响,明朝开始,下层民间已经改不了这个毛病,见官就跪已经形成较为普遍化的社会“问题”,但是当时的士绅和生员,再就是文化人,见官仍然不交出膝盖,除非坐实了你有罪,不跪也得跪。

至于清朝,大开历史倒车那是家常便饭,不搞特殊化甚至都感觉天理不容。

动不动就跪还觉得你跪的太频繁,已经形成条件反射不诚心,纯粹是条件反射为了跪才跪,不是发自真心实意的交出膝盖,所以后来又整出一套非常详细“交膝盖”的文明规则。

下至老百姓,上至官员,什么时候什么情况该交出膝盖,都给你写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于是就有了现代电视剧里不分朝代,腿就打软,膝盖投降的桥段,就好像中国人天生膝盖就没骨气的一样,其实不是这样。

所以现在沈云卿也不跪,因为跪礼在当下往往意味着性质很严重的问题,你如果腿软了,那说明你心虚,反而让自己更被动,尤其是这么重特大的政治事件面前,你真交出膝盖,你就输了。

挺直腰杆收敛仪态,沈云卿左右环顾,他没上过朝,所以不清楚上朝是什么阵仗。

按电视剧里的桥段,应该是分立左、右两侧,现场情况也确实是左右两侧分开站,中间留出偌大的通道。

但不同于电视剧里桥段,文武百官齐上朝,重点自然是“百官”,所以人很多。

因为当下通信不发达,皇帝不能挨个打电话问,所以主要官员必须到场,才能方便逐一询问。

毕竟偌大的天下,不是巴掌大的十几万、几十万平方公里,就是个高官级别的土皇帝,管的事自然不如上千万平方公里的皇帝多。

地盘多,人口多,产生的社会问题和新现象的概率就大,就一定需要更精密的体系,这是必然结果。

由于当下时期的特殊性,官吏还算是精简过,只有六部,还没有宰相、太师、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子少傅等等,因为没有需要配置服务的政治对象,自然不需要标配。

同时皇亲国戚不参政,也少了一大波国公、王、郡王,否则这么大的地方可能还真站不下,坐不下。

但就是六部这个官员也不少了,首先六部各有一个尚书、一个侍郎,特殊时期可能一个部又两个侍郎,按一个算,六部主官那就是十二个。

然后是各部的属官郎中和司郎中的编制,或多或少,两人到四人,可能还有超编,按三个算,那就是十八个。

各部下辖各司、各寺、各监、各署、各局总数不下七八十个,都编制有监正、副监、郎中、员外郎、尚宫等等,本来人就很多了,员外郎自然就不够格了。即便按六十个算,各司、各寺、各监那也有六十个以上的郎中和监正。

此外兵部情况特殊,有大将军、将军在朝,朝会也得来,否则皇帝会觉得你藐视他,毕竟也是三品甚至两品,你不来你想干什么。

另外御史是个特殊职业,虽然没有实权,品级也低,但是每次朝会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监察御史,包括最低的侍御史,无一例外都参会,少则几个,动则十几个。

就以上这些个官员,加一起都过一百了。

最后是一批特殊人员,历朝历代可以没有官员上朝,但肯定有他们,就是史官。

史官好比现在的速记员,往往是一批史官分坐大殿左右,记录朝会内容。

一来是把讨论的内容和下达的命令、政令记录整理,以供各部和皇帝复查,以免一大波人说七杂八起嘴巴说说了一通,事后给忘了。

二来作为历史档案传给后世,当然,传给后世的正史往往都不是本来面目,都会应统治者要求做一些改动。

于是西方就说,我们都没这么详细的史料,你们的史料就是瞎掰,哪可能谁谁谁指名道姓干过什么,放屁打嗝记录的这么详细。

可话说就现代社会这发达的科技,开会讨论不还要做开会记录和备忘录吗,而且国家层面的交涉,不也一样要搞备忘录和既要,两国还要相互签字确认吗,怎滴,古代就不需要?

话说拿破仑打仗发号施令,随行少则十几个书记员,多则几十个,这说明什么,这说明体系扩容变得复杂,但信息技术落后的必然选择,否则你让拿破仑靠自己一嗓子传音几十上百公里?

这么大的国家,上百号人七嘴八舌说半天,谁知道不会忘了什么茬子,不把会议精神做个报告小结,汇报给皇帝,真以为皇帝这么好糊弄。

万一阳奉阴违,当着百官面说一套,背地里做一套,然后皇帝发现不对呀,你怎说的和干的不是一回事儿啊。可皇帝光说言行不一致,证据呢?

皇帝纵然生杀大权再大,好歹也要占理啊,不白纸黑字写清楚了,能认这个账?

所以,西方的那套逻辑不仅不能证明他们文明的优越性,相反恰恰能证明中国一贯已之的先进体系,至今还在被西方文明所窃用,有种你不用给我试试。

絮叨了这么多,该上正餐了,女帝接着刚才卢希彭的话往下说:

“卢尚书,爱卿将方才所言不妨说与犯臣沈云卿。”

“这……”

卢希彭顿感尴尬,这是明摆着找他不痛快啊。不过事到如今,就是死猪也不怕开水烫,他硬着头皮也不怕拉下脸,一派大义凌然:

“沈云卿,你可知罪!”

此言刚出,却听一声冷笑回应:

“呵呵,卢尚书,下官有没有罪,跟户部没关系吧。”

“沈云卿,修得言他,你在庒县召集百姓名为屯垦,实为蛊惑民心毁乱朝纲,坏我朝根基毁江山社稷,纵你巧舌如簧,也罪责难逃。”

“卢尚书,这庒县百姓好好种地的,沈某被关在天牢之中,你说沈某蛊惑民心造反,按卢尚书所言,老百姓吃饱了撑着闲得慌,沈某脑袋嫌多自己上门,非得饿其体肤劳其筋骨,面黄肌瘦全身浮肿,粒米不进三餐不定,流离失所客死他乡,才不会造反是吧。”

此言一出众人皆惊,林毅贤、张祥等人震惊之余暗中叫绝,多半也只有这等无赖,才敢大庭广众之下口无遮拦。

卢希彭毕竟是文人,文人有文人的恶毒和清高,但遇到泼皮无赖就是天生的克星,就好比秀才遇到兵。

“沈云卿,本官是在问你罪。”

“但陛下没让卢大人问下官的罪,只让卢大人陈述海通民变与沈某罪名之词,有罪没罪应由刑部、御史台协理,跟户部并无关。

你卢大人先问沈某有罪,难道沈某不能做无罪自辩?就非要没罪自认有罪?按卢大人说辞,开堂问案先问有罪,百姓若说无罪,按卢大人所言,岂非还得罪加一等欺官?这都是什么道理。”

“你这是强词夺理!”沈云卿软硬不吃油盐不进,重要的是沈云卿的逻辑在卢希彭看来不正常,完全不在一个时空下,他干脆找皇帝来硬的:“陛下,犯臣沈云卿明知罪大恶极,却在大殿之上公然藐视王法藐视朝廷,更是对陛下的大不敬,理应先治他大不敬之罪。”

不等卢希彭说完,沈云卿截话说:

“卢大人既然讲王法,您说沈某藐视王法、藐视朝廷、藐视圣上,您说来说去,跟户部也没半分关系,下官是否藐视,现场自有御史与谏议大夫参本官,卢大人你僭越职权,说好听些叫多管闲事,说难听了……呵呵……”

沈云卿此言一出,一众文武百官闻讯失笑,户部侍郎朱惟钧断然沉声说:

“沈云卿,大殿之上出言不逊大言不惭,是何居心!”

“这位就是户部侍郎朱大人吧,听闻兰陵刺史李义清是朱大人同门师弟,若按卢大人所言,沈某在海通收买人心蓄谋造反,朱大人可要赶紧给李大人送去八百里加急,千万别兰陵也造反,江南哗变,现在把沈某脖子砍掉了,兰陵再造反,可就没第二个脖子给诸位当球踢了。”

这年头足球已经有了,当然不叫足球,叫蹴鞠,但是民间叫球。所以当下有“当球踢”这切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