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陛下的CEO
60541100000248

第248章 小步快跑(1)

婚后不久,沈云卿迅速投入繁忙工作,金戋寺虽然已经挂牌,但整体布局规划仍在筹备当中,尤其是人员的招募与面试考核,首批的人员意义重大,非他本人亲力亲为,层层把关不可。

金戋寺的筹备一直持续到来年三月,首先在江南、江淮、京畿三道各州道府、州城试点,金戋司、金戋局,金戋行暂不下县,开设存款、贷款业务,专设农经资金,以鼓励农业和养殖业。

十二月,沃腊舒达与胭脂公主楚惠儿还朝探亲,名为探亲,实为索要好处,纵然今年干旱雪灾缓解,索要的东西有所减少,但总量仍旧比往年多得多。

两江风波刚刚喘上一口气,国库又开始紧张。

正月喜气未散,沈云卿继续张罗金戋寺开张,一直忙到七月初,三月十六忙里抽空迎娶了独孤玥,算是了却一桩心事。

由于户部的垮台,高粱新政与晒盐得以迅速推广,高粱在江淮地区迅速开花,得益于盐碱地的开垦利用,盐工得到妥善安置,晒盐法迅速取代传统煮盐,并采用沈云卿简易制盐工艺,制得雪花精盐。

盐的副产品碱类、苏打和杂盐作为交换,被沈云卿用于获取纯碱、火碱、盐酸、石灰、生石灰、大小苏打等基础原料。

盐价迅速下跌,一路由两百文,跌至一百二十文,起初半年盐商一片哀鸿遍野,由于两江风波,盐商元气大伤,尚未缓过劲来,女帝趁机再次落井下石,把盐价下调至每升一百二十文,再度重创盐商。

不过好景不长,下半年开始,食盐消费猛增,尤以两江为重,食盐消费迅速增加,盐利收入开始回升。

至年底,盐价再降至一百文每斗,食盐消费呈井喷发展。

由于精致晒盐的含量高,品质好,民间反响强烈,煮盐逐渐丧失竞争力。但有鉴于盐场建设尚不能满足需求,未来数年内熬盐晒盐仍将共存,同时考虑国库开销,盐价将不再下调。

同时出台禁令,对沈云卿、高如清、蔡生廉三人限产,不得朝廷许可,不得增加产量扩张规模。

至此,盐业开禁的口子,基本处于被禁状态。

不过倒也没有一刀切,仍然允许三家自由贩卖出产白盐,因为蔡生廉的背后是怀王,好歹也是块肉。

当然,实际上也没什么用,充其量是增加一块收入,根本无法通过扩张产业参与市场竞争。

所以不用多久,待等朝廷的晒盐产能增加,高如清、蔡生廉的晒盐能卖出江东就已经老天保佑,朝廷的盐量大价低,垄断市场,私人盐如果价格太高,卖不动,太低了,又得罪盐铁司。

但对沈云卿影响不大,他根本犯不着靠盐赚钱,完全可以变成盐酸用于日后的工业生产。

不过,由于晒盐一早纳入内司府库打理,晒盐的推广和盐价的下调,让盐铁司原形毕露处境尴尬。

为平息户部官僚集团怒火,盐铁司郎中桑劲川,晋升户部侍郎,此前暂代户部主持局面的郎中施君亦出任尚书。

吊诡的倒是兰陵刺史李义清因为政绩突出,从兰陵调入户部,出任户部郎中,从四品做到了五品,降了一级,但李义清却还挺高兴。

甭看是从四品刺史做到了五品郎中降了一级,但自古都有宁做京官,不做地方大员一说,因为离着皇帝近,更容易被关注到。

而且神都五品郎中拿的俸禄不比四品刺史少,重要的是户部郎中的油水足比地方刺史多的去。

李义清虽然从兰陵调离,但兰陵仍然给户部放缺,所以仍旧没有打破现状的机会。

六月,高鸿补宁阳县令。

八月上旬,忙活了大半年,沈云卿腾出手来收拾轩禾书院,同时在孟津县陆续开工工坊十余处,生产肥皂、药品、火柴、蜡烛、纸张、简易化学品等轻工产品。

肥皂这个东西近现代史观中,是西方的舶来品,其实并不完全正确,中国古代其实也有肥皂,但没有被重视起来,所以就没发展起来。

肥皂的成分是碱和油脂,生活中碱和油脂结合的情况极多。

以皮革制造为例,皮革处理需要使用碱,而皮革带血有油脂,碱的作用是熟皮,同时又是一种清洗和皂化反应过程,所以制皮匠人,因为处理工序的不同,有人患有“富贵手”疾病,其实就是长期接触皂化反应,导致皮肤毛孔萎缩,毛囊坏死的结果。

再者民间清洗油腻,通常使用稻草灰和碱水浸泡,其实还是皂化反应。

所以不是中国没有肥皂,而是没有被重视起来,总是抱着能解决问题,不去深究的心态。

肥皂早在宁阳生产已有多年,但规模一直不大,而且主要还是进贡给宫里使用,销路也一直不好。

不好的原因大致有三方面,一方面是油脂价格偏高,而碱供应不稳定,价格不好控制,加之生产规模小,肥皂的价格普通人无法接受,所以肥皂只在宁阳富贵阶层有所流传。

其二是推广宣传不到位,没人见过听过用过,不知道怎么用,不知道的还以为是猪油膏。

其三是中国人自古以来都有一种能将就,先凑合的心态。而且老百姓家里就有天然肥皂稻草灰水,富贵人家有皂角汁,你肥皂再好,没有太多优势,架不住性能相同的稻草灰和皂角汁不要钱,你就是说破了大天,也还是洗手洗澡的生活用品。

有鉴于肥皂在江南的推广失败,此番沈云卿改变策略,抓准经济地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优先向富裕阶层和公共场所,尤其是客栈、妓院、驿馆、疫病所等高消费场所推广,而且金戋寺福利中就有肥皂一项,先把市场打开,在谋求向下发展。

同时积极利用盐的副产品和工部的渠道,降低原料成本,使之价格先被一部分人群接受,把市场打开。

隆元十四年各项工作推进有条不紊,国库仍然没有好转,但女帝内司府却因为高粱税和晒盐法变得殷实起来。

高粱在全国沿海州县迅速推广,可耕土地迅速增加,仅仅上半年江淮道一地,新增高粱种植面积七百七十多万亩,从根本扭转了灾民长期无法安置的问题,同时为朝廷新增赋税上百万。

盐价的下调非但没有如某些人预期的那样,搞垮户部,相反在内司府瓜分盐利的同时,盐铁司盐税的收入与往年持平。

换而言之,盐铁司煮盐的总销量在下降,但是税收却没多大变化,而女帝晒盐的收入仍然源源不断进入内司府,最后年底一算账,总的财政是大幅增加的。

同年十二月,不出独孤筑勤所料,周雪琳产一女,女帝赐名沈鸢。次年四月,独孤玥产一子沈鸿蒙。

岁末年关,沈云卿得杨思茅来信,朱公成、皮小五、陈友东等人看中了夷洲原始森林的木材,希望代为寻找销路,沈云卿转念一想,这倒是一门不错的生意。

夷洲虽然平原少,但山地原始森林密布,木材资源丰富,而且都是几百上千年的参天大树,品质极佳。

不同于福建、浙南,多丘陵,只能走陆路,夷洲四面环海,木材运往港口即可装船经由海上,走长江或黄河,进入沿江人口重镇,能迅速消化,比闽南、浙南运输条件方便的多。

如要利用山地增加耕地推行梯田,伐木是必然之举,大量木材在当地消化不掉,同时又缺乏门路,难以变现。

如能弄往森林大幅减少的北方,夷洲的木材大有牟利的空间,尤其是夷洲木料直径粗大,适合建造大型殿宇,市场潜力巨大。

同时沈云卿回信中,让杨思茅尝试发展一些甘蔗,用以制糖。

一来夷洲气候炎热适合种植甘蔗,用于增加收入和经济发展,二来当下制糖业发展不起来,因为能中甘蔗的南方地区发展缓慢,同时种植甘蔗需要占用人力和农田,在南方人口耕地和开发度都不充裕的请路况下,发展糖产品是不现实的,因为没有富裕劳动力。

三来由于砂糖产业还没有,所以自然谈不上市场,当下糖的涉入,主要还是蜂蜜和麦芽糖,因此砂糖糖及其制品在当下并非广普商品。

沈云卿要糖,一方面是为了夷洲开发,增加经济项目,一方面是许多生产,尤其是初级化学品转化需要糖,如制取醇类需要糖,制造化学品也要蔗糖。同时打开糖的民间消费市场,也能获取收入。

于是第二年夏天,沈云卿用船给杨思茅运去两套由他设计,工部定制的畜力压榨机,尽管原始了一些,但好歹能大幅提高生产效率。

时间转眼进入隆元十五年,经过一年布局和调整,京畿、江淮、江南三地各州陆续办起金戋司、金戋局,反应平平效果一般。

一方面是地方钱庄势力巨大,不同于兰陵沈家一家独大局面,现在是三个省,兰陵的低息政策无法推行。

如果为了竞争,把利息抬高,金戋寺的作用将被极大削弱,如果利息定的太低,由于钱庄存款利息高,而金戋寺存款利率低,老百姓和富户更愿意向钱庄存款,

同时为了鼓励贷款,贷款利率又不能比存款利息高太多,这就导致钱庄的贷款利率本就高,而金戋寺的贷款利率低,最后出现倒挂现象。

最后让投机分子有机可乘,从金戋寺贷款,然后存入钱庄吃利息,因为金戋寺贷款利率低,而钱庄存款利率高于金戋寺。

为避免这种结果,沈云卿试点推行现货贷款和现金存款,从朝廷国库拿出实物,如农具、耕牛、煤炭、铁、铜、棉花、蚕丝、燃料、染料、种子等等原料、生产资料,折合市场价格贷给个人,还款以市场物价折算现金支付。

由于主要大宗商品被朝廷所垄断,因此价格波动较为缓和,同时加大市场监管和治理,打击哄抬物价和恶意做空牟利。

同时以金戋寺为平台,向三道各州推广宁阳高产良种和田间管理,提高亩产,加快农业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