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陛下的CEO
60541100000270

第270章 孟津行(12)

相较于热气球和望远镜,文武百官谈论船只无疑最为在行,甚至有人发现,船只技术、星象导行、司南定位、望远镜,俨然开辟了新的航海领域,得以让远海出行更为方便。

而女帝想到更多的却是如何造的更大,遂即召来沈云卿问道:

“海郡王,日后可否建造比之更大宝船?”

女帝没来由多次一问,沈云卿态度有些谨慎。

其一是目前的造船和工业技术,就支撑制造三千到四千石的船,五千石能造,但是不实用,效费比太低,建造周期长,成本也高。而且说实话,二十年后兴许都能建造金属舰体,还要什么木船。

想到这里他小心应付道:

“陛下,新式三千石船尚未完全成形,需得时日测试,而后还要改进,要造更大的船,也要长时钻研,建造时间更长。因此未来五年内,不具备建造更大船只。仍应以建造和改进三千石船为主,至于五年后,待等匠术有所突破,再行建造也不迟。”

“又是五年……”女帝不免感到失望,心中多了几分遗憾,沉默凝视船帆许久,继续又说:“造此一艘新式宝船,需得几年?”

“目前是三年,合计此前绘图、演算、勘察得要四十二个月,待等日后宝船定型,大量制造,工部匠术得以突破,制造更多机械,也许只需两年至三十个月。

而且我国海岸辽阔,船匠众多,天下需求极广,可以大量同时建造,若是如此算来,广为建造可在数年内迅速成军,但眼下仍应以效验为主,少量生产,以便于匠术改进,以免日后生患。”

中国自古都有体制和人口两大优势,首先是中央集权制带来国家意志的高效运转,其次是相对庞大的人口基数带来人才诞生率增加。

大量的人口带来更高效的农业生产,得以腾挪更多非农人口,从事技术生产,如果没有足够的农业化和人口基数,从事非农业生产技术的人口必然少得多,也就没有足够的国力去搞其他。

制造一艘排水量一千吨的木船,合理周期少说四五年,三年下水既有工匠人口优势,能加班加点,靠人力堆出来。其次是中国造船技术和结构不同于西式船舶,高超的木工技术,和木材处理工艺,节省了大量工时。

尤其是龙骨的整形、定型、安装和生产,占整个造船周期的一半还多,船只所用木料都需要工艺处理,最终的建造拼接和安装,基本花不了多少时间。

所以如果批量密集生产,大量工艺件可以预先生产,同时更多劳动力的投入,和技术路径的不同,缩短生产周期,同时保证质量是有可能的。

但是再如何缩短制造周期,更高一级大船技术的研发生产制造,永远比次级技术更加漫长,和绝大多数展业领域的技术研发一样,技术等级越高,所需的研究、积累周期越长,相对的制造周期因为体积和技术增加而延长。

永远无法违背科学发展的规律,实现技术的突破。

沈云卿不清楚女帝在想什么,但要跨越发展,以当下造船领域的技术,很难实现。至少他沈云卿既不懂得木船建造,也不了解现代船舶工艺,多数时间他只提供数据运算和力学结构意见,这艘宝船也仅是实验船体,用于验证前期的技术指标,并没有定型。

而不同于船舶制造,机械和化工、制药领域是他的强项,当然,经济也算是一块。

因此机、化工领域的适当超前发展,具备技术认知基础,而其他领域更多依赖于前世大量信息载体的传播,和科学认知带来的理论内容。

宝船的参观持续了一整个下午,中途临时召集户部、工部、兵部、司农寺、金戋寺召开御前会议,就事论事商议新式宝船的前景,言外之意,技术成熟后,采购价格进一步下跌,与两千石相当后,日后要推广普及。

户部方面一直敬小慎微,生怕女帝狮子大开口下单几十艘,幸亏是亲耳听见沈云卿暂不建议大量兴造,否则他们能跟你寻死腻活。

至于其他文武,以怀王和薛伯充为首的两系在沈云卿指点下,不免开始考虑日后的漕运格局。

尤其是怀王公孙行,蔡生廉这张大牌,无疑是其在江东最为倚重的巨头,而蔡生廉的船帮势力,又是江南最大的私人漕运,如能开禁三千石新式宝船,蔡生廉势必要座断整个江东运力,对怀王而言无疑是有利的。

至于薛伯充,他考虑更多的是北方运力,如能配合四轮载车,无疑是对北方作战有莫大的好处。

无论是京畿还是河北、西辽,长城与要塞或是依山修筑,或是梗阻于大河平原,人口重镇大都依托河流兴建,漕运便利是驻军和行军的最大依仗,越大的船意味着越多的运力,对日后出塞作战无疑是好处巨大。

天色稍晚时,百官随驾返回罗西县城,中途周晟骑马边走边说:

“你造这等新式宝船,不单单只为跑货吧。”

“哦,莱王何以见得啊?”

沈云卿反问道,当年虽然曾经向其透露他有意出海经营海外贸易,但他从来没有向外人提及海外移民拓土之事。周晟莫名一问,显然不是临时起意,应该是想到了什么。

“若只为海外跑货,你何须让宝船自持三月,倘若是整支船队十数艘乃至数十艘,只需装运半数水兵,带足了口粮淡水,出海少说半年再度返回,中途无需靠港,此等远洋,绝非用来跑货。你莫要瞒我,建造此等宝船,绝非单纯用于海外跑货,可是另有用途?”

“莱王殿下多虑了吧,这天下之大,何止于我朝疆域,海外之地不知凡几,日后我朝若要贸易,非得大船好船方能涉足远海,船越大,自持力越久,中途停留耗时越短,自然可以缩短往返时间,还能跑的越远,岂不快利。”

沈云卿的解释并没打消周晟,在他看来,沈云卿做事看到的往往都是表面,真实目的只有出手的时候才知道。

“此话当真?”

“自然是真的,否则沈某花费如此巨资,造此大船难道只为博陛下欢心?此船由沈某绘制建造,沈某持有半数授许,日后天下广造,需得支付授许钱资,届时人在家中坐,钱从天上来,岂不美哉,呵哈哈……”

沈云卿放声大笑,周晟脸上不免有些抽搐,这才几年功夫,坊间甚至朝中都在议论,海郡王沈云卿前世是穷疯了,这辈子海量无限,但凡是钱,哪怕是鸡毛蒜皮的小钱也不放过。

返回县城不久,传来女帝旨意,明日早朝依旧,下午起驾还都。

当晚,宅中用膳,段莹玉滔滔不绝如滚滚黄河水,显摆得意之色颇浓,似乎很是享受宫中女眷的恭维吹捧,然后话锋一转说:

“女婿啊,这孟津县的产业现如今做的这么大,你又忙轩禾书院,又管着金戋寺,还要照应孟津县的家业,多累呀,要不为娘给你找几个人帮衬帮衬啊。”

听到这里,沈云卿立马觉得有些变味儿,他小心说道:

“岳母大人,孟津县的产业一直由家父与顾管家打理着,金戋寺、轩禾书院又脱不开手,一直有条不紊,倒也没觉得累呀。”

沈云卿一言既出,刚才还一脸和善的段莹玉即刻收敛了笑容说:

“云卿啊,为娘可是为你着想。这年纪轻轻的可不能太累了,你看看玥儿每天晚上都给你喝药,若不是你太累,哪里需要天天进补,一定是你累了,自己还不知道。”

“岳母大人,真不累。”

沈云卿再三推脱,段莹玉紧追不舍,周雪琳饭桌上瞪着大眼左右观望,许久才说:

“娘啊,云卿的事,娘插一手,这多不好啊。”

“雪琳啊,娘可是为你好啊。你看看宫里的娘娘嫔妃,哪个在外边没有个产业,娘这么多年容易吗我。”

段莹玉干脆挑明了话,大有强吃强作吃大户的姿态。

沈云卿琢磨着,段莹玉要么是虚荣心作祟,要么是被煽风点火上了套,甚至不排除女帝私下里挑唆了什么,让她来掺和,为日后分沈家产业先打个伏笔。

至于后宫惠文帝嫔妃们在外边搞副业,这件事倒是有,主要是当年惠文帝荒淫无度,后宫编制严重超标,女帝登基后,按道理应该赡养,当然也能走武则天道路,一个不留。

由于当下的时代背景特殊,前四任女帝均善待了后宫,同时当年政局内忧外患,团结多数,打击少数,是政治优先方略,向后宫开战不具备条件。

同时后宫几个主要实权嫔妃都是公孙芸惠的姐妹党和政治盟友,只要笼络了她们,其他的就好摆平的多。

于是接管后宫不久,由于财政全面恶化,内府养不活这么多编制,无奈之下默许后宫嫔妃在守妇道的大前提下,雇人出宫搞一些副业,养活自己。这些年过去,倒是搞出了不少名堂。

段莹玉没有副业,是因为和女帝沾亲带故,女帝不准,免得皇帝脸上过不去,被人戳脊梁骨,不过却不妨碍皇帝自己搞副业,敲竹杠。

现在人家有小金库,段莹玉没有,心里自然是不平衡的。当然,也不是分文没有,楚惠儿每年都捎来金银珠宝珍奇皮货,这笔收入可谓相当丰厚。

但老话说的好啊,宁可日见分文,不要年底斗金,意思是说,宁可天天有小钱钱数,好过一年不摸钱,年底捡到金元宝。

段莹玉被女眷吹捧扇风后,显然已经不满足于守着聚宝盆,而是要到处插手,以彰显自己可以拿捏沈云卿,要他向西绝不敢向东。

所以这个头,断然不能开,开动了头,麻烦事还在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