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陛下的CEO
60541100000283

第283章 烽火南疆(7)

纵然心里高度赞同武卫忠,但却不能宣之于口,能做但不能说。

事情发展到这里,众人迅速分为三派,一派以武卫忠为首,越海登陆屠城法,一派以范勇为首的不出海不屠城,另一派以陆争为首的中间道路,越海登陆不屠城,迫使腊婆南下。

至于工部方面,毕竟是文官,或是支持范勇,或是支持陆争,没人支持武卫忠,而沈云卿不表态,因为他是赞同的,否则愣是他有逆转乾坤的本事,也没本事让腊婆从交趾撤兵。不屠城,不让腊婆知道疼,不破坏其后方生产,消灭战争潜力,腊婆绝不会撤兵。

屠城尽管是残忍的,但却是从根本上消灭敌方战争潜力的最好手段。

由于武卫忠的建议,开辟了目前条件下经济廉价的方案,出兵开始围绕北方施压,南方登陆的双轨方案。

北方岭南以防御压境为主,以减轻后勤压力,南方以海上登陆和袭扰为主,给腊婆造成更大难以弥合损失,整套组合方略,经济代价最小,伤亡也最低,无疑符合了当下国力和战略需求。

兵部不敢轻易否决,除此之外,很难再有其他廉价,而见效快的方略可供选择。

由于争执不下,沈云卿建议就两套方略展开讨论,无论是主力南征,还是海陆并举双管齐下,先核算成本,但战略目的都建立在达到夺回交趾,惩罚腊婆的大原则下。

而与此同时,金律园的皇室会议持续至黄昏,主旋律只有两个,要求皇室成员动员自身影响力,为大军南征提供便利保障,其次要求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

站在女帝角度,通过战争和对外转移焦点,无疑削弱权贵势力和户部的最好时机,当此国难当头,谁敢说个不字,不想出小血,公孙芸惠就让你出大血,盐商就是前车之鉴。

散会后,薛仲安先行出宫回府,薛伯充马不停蹄赶赴兵部,就用兵腊婆细节询问兵部,待等了解详情,薛伯充却没急着表态,甚至态度十分暧昧。

沈云卿迅速意识到,薛伯充恐怕不仅仅是赞同武卫忠,而且日后可能要用来对付忽喇。

但是这个恶人总得有人做,武卫忠劳苦功高,兵略了得,但官场智商低下,正合适推出去做出头鸟,即便日后出了事,武卫忠功高盖世,顶多是剥夺上将军,罢黜兵权,提前致仕退休,善终还是有的。

但没人挑这个头,不解决问题,相较于损失了武卫忠一世英名,换取整个大局的稳定,这个付出还是值得的。

在薛伯充推动下,方案最终报到女帝面前,此时天色已黑,女帝仍在为南下用兵急的上火。

此番不比七王之乱是内战,岐帝国开国至今有过四次对外作战,第一次开国初期,为打通河西走廊与西域,出兵西征,也是唯一一次长期收益至今的对外用兵。

最近三次都发生在一百五十年内,先是与忽喇战争,虽然最终议和,但结果是把分裂的忽喇打成了实体,还令其壮大,让天朝背上了几百万人口的经济负担。

第二次是打肃汝,攻掠了西辽,但至今还没经营起来,最后一次是出兵波兹津,抵御乌兹曼,尽管得到了波兹津王送来的好处,但也得罪了乌兹曼,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受到特别的贸易关照。

此番乌兹曼经济政策的调整,显然也是战争的后遗症的延续,正因为岐帝国这个丝绸商富得流油,长期贸易顺差,大举征税,实际上主要打击的是岐帝国。

所以最近三次对外远征,岐帝国都没落下什么好处,相反国力有此为转折,开始走上下坡路。

此番虽是收复失地,难度比远征更大,经由昨晚与今日朝会和皇室内部会议,女帝态度越发谨慎,对兵部的常规用兵方略持极为谨慎态度。

尤其是女帝向来都要少花钱见效快,的短平快方略,相较于武卫忠海陆并进,把事做绝的方案,女帝态度上已经倾向于武卫忠。

但是说到要屠城,女帝又缄口不言避而不谈。很显然,这种事情是不能由一国之君说出口的,于是结论开始趋向侍郎陆争的“海陆并举不屠城”方略。

“既然海陆并举可行,有利于我朝国本,朕以为此议可行。范尚书,我朝水军可否一战?”

“启禀陛下,眼下可远涉重洋的水军只登州刺史马文修一部,共计三府,约一万五千人可以一战,但马文修部正于海上剿贼,同时肩负海上协防辽南,运送河南兵入西辽军务,故而若是全抽马文修部,恐怕不利辽南兵备。若是只调半数,区区数千人恐怕又很难震慑腊婆。

此外若是海上用兵过甚,恐怕兵部、工部无更多海船可供涉海转运辎重,故而眼下涉海远征,缺乏远洋船只。若是动用户部远洋官船,恐怕不太容易。”

由于长期忽视远海舰队建设,岐帝国既没有像样的内河水军,也没有规模化的远洋海军,水军更多是以漕运、渔民和习惯水性的步兵构成。

眼下能够出海远洋作战的水军力量,仅有登州刺史马文修一部一万五千人,主要任务还不是远海作战,而是负责将河南道番军,通过山东半岛运往辽东半岛,实施辎重和兵力的投送。

这还是在当年北伐肃汝路上吃了亏,才匆忙组建的海军,而且还不够专业。

多数时间从事山东半岛到辽东半岛的海上运输,严重缺乏抢滩登陆作战的经验,更别说装具。

此外由于长期忽视远海建设,马文修部主要担负运输和打击海寇任务,所以编制一万五千人三个府,实际上是把船上塞满了一万五千人的近距离航行,所以根本不适合远洋作战。

更何况是气候幻化莫测的南海,因此全国严重缺乏足够远洋涉海的船只,要保障一万五千人后顾无忧,光靠登州水军根本不切实际,只有把户部远洋的贸易船只调入水军,才能勉强维持远征。

但前翻沈云卿建议调远洋官船入长江运输辎重补给,现在再调往南海,李文宝部入川后后勤供应将只能依靠民夫,南下大军又要民夫,战略资源就这么多,不可能掰成两半。

对此,女帝看向沈云卿问:

“海郡王精于治政,范尚书所虑可有应对方略。”

“启禀陛下,据臣缜密估算,登州海船与户部海船供李文修部一万五千人绰绰有余,症结在于岭南道除广州外,人烟稀少,不足以供应大军开销。

而且一万五千人,也未必能令腊婆从交趾抽兵,故而我军涉海远征所需供应,只能从东岭道与江东转运,因此关键就在如果动用远洋船舶转运大军所需,船队就必须离开腊婆海岸,一个往返至少两月,期间将无任何外援,如果遭遇风浪,可能还会拖延。

如果不动用远洋船舶返回东岭、江南两地运输辎重,岭南道又无力供养南征的两路大军。因此臣以为,只能借用江东与东岭道船帮运力,将所需补给,经由江东与东岭道,运往岭南崖州或是雷州,而后再由远洋船舶前往雷州、崖州运输辎重。

但如此一来,势必影响江东、东岭两地运转,故而难以两全,只在于陛下如何取舍。”

“若是征调江东、东岭两地船力,涉及将有多广?”

“回陛下,初步核算,户部财政一年至少损失七十至八十万贯,这是可见损失,不可见损失可能更大。但好处是减轻了岭南对南征大军陆路运力所需民力,若能指挥得当,此战或可速战速决。

腊婆毕竟是蛮夷,远不及我朝之国力,长期消耗对峙,只要我朝应对得当,腊婆绝非我朝敌手。故而海上进兵可收奇效,关键仍在于如何谋略。”

由于船只数量和技术制约,从中南半岛南部,航行至江南地区,一个往返即便顺利也要四十多天,不顺利就是五十多天,如果碰上大风大浪,就得两个月。

期间远征军将没有退路可循,船只多数都将返回江东运输寄养,这无疑是兵家之大忌,也是范勇不主张海上进兵的焦点。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只能让远洋船舶伴随远征岐军长期驻留近海,同时从其他方向调动运力。

而交趾丢失后,朝廷丧失了南下前进基地,岭南道单独无法供养六万大军和上百万民夫,更不可能给远征外海的岐军提供更多额外军需。

所以就近解决军需无法实现,就只能从资源更为发达的江东、东岭两地调运。但随军船只又无法脱身,就只能动员两地船帮运力。

这些个船帮并非都装备有涉海船只,由于朝廷的禁令,船帮的船只大都只能在内河航行,如蔡生廉这般为数不多的大船帮,才有近海航行的海船。

此番动员的正是这批可以近海航行的海船,经由苏南、浙江、福建沿海,将军需物资运往雷州半岛,远征腊婆的岐军船队,则往返于雷州半岛与腊婆之间接力运输,而且只需出动部分,无需全部。

而这么好的办法,当然不可能十全十美,由于技术条件的制约,当下漕运极为发达,漕运运力的下降,势必带来国内物流的降低,尤其是当下缺乏大型桥梁,陆路跨河都靠船,船只的减少势必影响经济,所以户部肯定有损失。

两害相权取其轻,相较于损失一些经济,减轻前线负担,迅速达成战争目的所避免的经济损失远远高得多,这笔账怎么算都是划算的,症结在于谁会受损。

沈云卿此议一出,薛伯充神色明显有所起伏,他并非担心户部,而是他只能赞成,但显然会加剧他与户部的裂痕。

如果他反对,户部的损失只会更大,交趾丢了,尽管每年的税赋占比不大,但长期影响是可见的,此番用兵,若不能速战速决,对财政冲击会更大。

可他这么想,户部的这些守财奴可不会这么想。

沈云卿已经夸下海口,金戋寺独立承担费用,现在又要征用民间船力,对依附于户部的财阀影响很大。

至于兵部,顾虑没这么多,要说真有顾虑,就是武卫忠提议屠城,皇帝避而不谈不表态,本身就是一种态度,只不过不想承担这个罪名的暗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