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陛下的CEO
60541100000287

第287章 烽火南疆(11)

散朝后,沈云卿马不停蹄出宫前往怀王府上,人家昨天又送礼,又诚心合伙做生意,你不给点反馈消息不仅是失礼,而且还得罪人,给人一副得志小人的嘴脸。

“爹,沈云卿果然来了。”

“呵呵,昨晚一夜没睡,他是不来不行,走吧,会会他去。”

公孙行料定段莹玉收了那两块翡翠玉雕一定心安理得,但沈云卿一定睡不着觉,今日必定前来。

少时片刻,父子二人来到中庭前堂,沈云卿正在用茶,见公孙行父子而至,忙是放下茶盏起身上前略施小礼:

“沈某不请自来讨扰了怀王,还望怀王殿下见谅。”

“呵呵,哪里哪里,海郡王大驾光临,本王有失远迎,海郡王请坐。”

“怀王请。”

二人略致寒暄,三人径自落座。

待等落座,沈云卿先是说:

“昨日怀王殿下与小王爷登门拜访,沈某忙于公务未曾亲迎,今日特此前来,略备一点薄利不成敬意。”

言毕,沈云卿示意随从递上锦盒,怀王倒是没有拒绝,边示意下人接过礼物,一边悦色说道:

“哈哈,海郡王客气啦。”

“哪里,昨日小王爷相送两块翡翠玉雕价值连城,沈某代岳母大人谢过怀王殿下,略备小礼也是应该的。

关于殿下昨日与家父所谈之事,沈某也不瞒怀王,海郡王府在孟津县的产业生意眼下尚不足以大量生产,故而仅够供应神都与京畿南道,再远恐怕难以应付,还望怀王殿下明鉴。”

“无妨嘛,本王可以等,一年两年也无妨。不过有件事,海郡王能否给本王一个准信。”

“怀王请说。”

“此番新造的三千石海船,何时能够大量制造。”

“怀王要三千石的海船?”

“本王也不瞒海郡王,此番陛下征调民间近海船只,需得本王亲自出面,你也知道,漕运海运乃沿海诸道之本,无水路则不兴邦。

此番大量征调近海民船,不知几时能还,如若长此以往,势必招致民间怨言,故而得有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本王思来想去,若是能让民间购买更大更好海船,价钱上还能便宜一些,兴许能平抑民间的怨言,对朝廷征调民船也颇为有利。”

听到这里,沈云卿终于明白公孙行究竟打的什么算盘。其实买三千石的新式海船还不是重点,重点是便宜,其次才是货运量大。

由于朝廷常年禁海,民间几乎没有可以远洋的大船,只有近海沿岸航行的海船,载重较大的也不过千石,多数只有六七百石甚至三四百石,几乎鲜有一千五百石的近海民。

而远海船在新式三千石船出来之前造价昂贵,即便对民间开放购买,民间购置的能力也较为有限,所以又制约了民间购买大船,更新船只的积极性。

现在新造三千石大船,不仅运量大,用料省,价格还便宜,虽然眼下还没有公开宣布要开海禁,但女帝默许沈云卿制造新式大船,显然不可能为了玩儿,而是日后另有目的。

公孙行政治嗅觉敏锐,敏锐察觉到日后可能向民间开放大型远洋船只,以鼓励贸易和经济流转。

由于价格大幅降低,性能全面提升,三千石大船的性价比比以往高的多,待等规模生产,几乎是化一艘两千石大船的钱,购买两艘两千石船的运力,还少用人。

民间这些船帮和漕运,靠的就是薄利多销,走货价位不可能太高,因此船越大,越多,利润越高,反之越少。

由于朝廷严禁向民间开放大船,致使船帮规模只能以数量扩张,无法以质量扩张,导致船帮利润越来越低,最后被地方财阀兼并,或者发展成蔡生廉这样水路通吃的财霸。

因此许多财阀都有自己的船帮运力,受制于船只运量,只能用数量弥补。

现在三千石新船有望开禁,一艘顶此前五六艘,而价格还能承受,同时朝廷征调近海船只,对船帮漕运带来的冲击不可谓不大,怀王又是这些财阀的座主,女帝让其出面,显然是得罪人的差事。

要想平息下边的压力,只有拿政策满足财阀的胃口,开船禁显然是所有财阀乐见的结果。

而且三千石新船仍在建造初期,规模再怎么扩张也是有限的,这意味着谁先拿到船,谁先把物流搞上去,谁能占领经济主动权,这一点但凡是业内都清楚。

漕运的效率要比陆路运输高得多,在产能不断增加的情况下,谁运得多效率高,谁的成本低销售更快,资金回笼也更快。

因此如果怀王的订单持续五年十年,那户部那边就没船可订,除非户部自己搞配套。

如此一来,明面上怀王短时内是吃亏的,但是熬过三年后,这几年吃的亏,一年就能补回来。

想通这一层,沈云卿实在找不出回绝怀王的理由。

首先这是他与怀王第一次谈合作,无论站在什么立场,他都不想得罪公孙行,与其得罪公孙行,不如与之打成一片,拉拢和利用兼济,所以不能拒绝

其次,也没有拒绝的道理,送上门的生意哪有往外推的道理。

其三,此番腊婆找死,也非全无好处,至少让上至女帝,下至文武百官,意识到海权和海军建设的重要性,而管靠朝廷自己,要维持偌大的船舶制造业是行不通的,向民间开放势在必行,利用民间资本回哺朝廷造船业,形成良性经济循环,开禁只是时间问题。

同时日后兼并腊婆,南下出海通道打通,需要大量船只提供运力,以保障兼并腊婆后最初几年的物资输入,光靠岭南陆路运输根本不切实际,而船太小不仅难抵风浪,运力太少,完全由朝廷负担,经济不划算。开放民间以贸易形式运作,官民双管齐下,效果要好得多。

最后,这么大笔生意送上门,哪有不赚钱的道理,即便压价再低,这种千吨排水量的船只今后很长一段时时间都是航运的主力,随着日后生产力急速攀升,以岐帝国的体量,需求量论万艘计,这么大的产量,所能带动的经济效应和收益是难以估量的。

届时只需加以引导和政策辅助,形成制度化体系化,一支藏兵于民的民间物流力量,将成为岐帝国对内对外用兵的坚实保障,远不是用金钱可以衡量。

怀王考虑的也许是自己的利益,但却契合了背后的战略布局,仅此一点,根本没有拒绝的必要。

想到此处,沈云卿徐徐说道:

“关于新式宝船,沈某自然乐于广卖民间,但眼下禁船令持续两百余年,仍需要陛下首肯,解除禁船令,方能向民间出售。此外新式宝船眼下尚且处于效验阶段,待等效验顺利完成,纠正宝船弊端与不足,方能开始兴建,还请怀王殿下能够见谅。”

得沈云卿松口,公孙行颇为满意,他说:

“海郡王果然是爽快人,开禁船之事自有本王与陛下去说,宝船还望尽快定型,海郡王意下如何。”

“沈某乐见其成,定当尽快完成定型。”

岐帝国的海禁令共有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禁船令,第二部分是禁海令,始于两百三十多年前。

当年造船技术远没今天发达,别说三千石船,两千石船都很少,海上贸易也不发达,所以远洋的需求很少,民间擅自出海的情况并不多见,因为没船,根本出不了远海。

但随着海上贸易的频繁增加,曾出现过一段时期的出海热潮,持续了的二十多年,大量沿海民众争相出海,或是跟随外商船只,或是购买海船。

老百姓成批出海,导致岭南、东岭道沿海人口大幅减少,而定居岭南广州的外商和昆仑奴集聚暴增,致使广州等沿海港口的外籍商人和外国人比本地人还多,还发生了广县惨案事件。

由于外国人长期驻留,导致外国人比本地人,同时岭南的开发度低,人口本就少,形成土地是你的,但是人口基础群众却不是你的,而这些个外商中并不是都是好鸟,也有一些在国内混得不得志的政治头目被放逐或是逃亡。

结果到了广东就发现,嘿,这地方好啊,天朝土著人真少,为啥不占了呢。

于是在这些个外商眼里,岭南就成了无主之地,有个吉思马因的中东商人蓄谋已久,挑唆外商矛盾,并从海外积极运兵,制造了广县惨案,屠杀岐民三万余人,皇帝震怒之下,发兵清缴,也杀了三万多人,并由此传导至中东,引发长期的贸易滞涨。

所以船禁的最初目的,是为了加快岭南、东岭开发,积蓄人口,同时防止再发广县惨案。

后来得益于海上贸易繁荣,人口增加,技术进步,以及中东政变,“国际局势”的改善,户部开始经营起海上贸易,于是又出台了禁船令,限制民间与户部争利,其实是打击当时吏部集团为首的民间资本,从海外获得利益,而撬动国内政局。

岐帝国的海禁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并非传统的闭关锁国,而且也没有闭关锁国,官方形势的出海贸易仍持续了两百多年,当初是为了应对形势出台的养民政策,发展到今天,仍然有其存在的意义。

广东、福建两省,除了沿海地区,内陆地区人口仍然稀少,开海禁允许民间出海,无疑再度削弱当地人口基数,因此再开海禁,应优先两江、河南、京畿、关中四道精华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