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等都勒阔走出汗帐,护国师鲁古图已经等候已久。二人远离汗帐来到空旷处,都勒阔遂即问道:
“沃腊舒达呢,为什么看不见沃腊舒达。”
“沃腊舒达王子奉命去了瀚海(贝加尔湖)监督今年的耕种,所以并不在汗帐。”
“哼,这个岐人的走狗,把自己变成了一头温顺的绵羊,现在还要把我族变成绵羊任人宰割,不可饶恕。”
“都勒阔殿下,目前而言,天朝的局势还没有完全明朗,虽然天朝在南方大举用兵,但是北方边关仍然没有调兵南下的迹象,在天朝没有陷入危机之前,还是不宜用兵的好,仍需要维持双方的缓和局面。”
“那就眼看着沃腊舒达这个蠢货登上汗位,把我族变成岐人的走狗和绵羊吗,我绝不容许。”
“如此确实是危险的,但目前而言,各部还是需要短暂维持这种局面,尤其是天朝近年来推行了新法,国内有所好转,对我族的互市也急剧增加,各部均得到了好处,但是我族的储备,仍不足以与天朝全面开战。
同时天朝尚未陷入危机,仍然需要一些机会,消耗天朝的国力。我听说,攻打天朝的不止有腊婆,还有骠国、阿瓦达提也在攻打云藏,只有天朝卷入更多的战争,对我族才越有利。”
“骠国和阿瓦达提是什么地方,敢于和天朝抗衡。”
“据老臣所知,都是一些最南方的小邦,虽然小,但是距离天朝却很远,天朝鞭长莫及,所以只要让天朝持续陷入鞭长莫及的战争,就能更快消耗天朝的国力。”
“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让肃汝与天朝开战?”
“那是因为肃汝也这么想,等着我族与天朝开战,好坐收渔翁之利。”
“那护国师有何办法,能解我族困局?”
“就当下而言,罗哈诺取胜波兹津已无悬念,天朝心有余而力不足,鞭长莫及,不会出兵与罗哈诺在地广人稀的西域开战,而且也无取胜把握。
而天朝国力尚存,我族暂无机可趁,两国互市虽然缓解了我族危机,但也让天朝察觉我族命脉。所以两年前开始,老臣建议可汗从天朝购入更多农具,在瀚海多种麦子,减少对天朝粮食依赖,转而购买更多的盐、布、煤、铁,以备不时之需。”
“但这得要等多久,父汗若是撒手人寰,沃腊舒达登上汗位,还有与天朝开战的机会吗。”
“机会总是有的,并不在谁当可汗,如果可汗的政令不得人心,可汗还会是可汗吗。”
木可烈虽然不希望贸然开启战端,但他也不是昏君,非常清楚自己的部族症结在于没有农耕和手工业生产。
胭脂公主楚惠儿嫁入忽喇后,木可烈藉此为契机,连年派遣沃腊舒达出使岐帝国,加大了农业技术和工具引入,在圣泉湖、瀚海等湖泊河网之地,大力推行种植燕麦,以缓解粮食的进口依赖,同时节约资源,用于购买草原无法生产的其他货物。
岐帝国也不遗余力,加大了出口农业体系,以帮助这个包袱自力更生,减轻自己的负担。
尽管朝中反对声浪巨大,什么养虎为患,什么养犬成狼,女帝始终不为所动,加大对忽喇的农业技术帮助,因为沈云卿很清楚,这种农业输出其实是徒劳了。
由于种子潜力和气候因素共同作用,当下在蒙古高原以北种麦子,亩产还不到四斗,但种子却要一斗半。
也就是说,一亩地只收一百四十斤带壳麦子,种子却要五十斤。
一年中由于气候、维度原因,只能种一季,一个家庭一头牛一季至多种三四十亩,草原上牛多地广,倒是方便了旱牛耕作,因此一季还能多种十几亩,能有五六十亩,但是收割却收不了,因此一户一季撑死了仍只能种四十多亩。
于是草原上一户的收入,取税之后,充其量只有江南一户一年粮食收入的六分之一甚至七分之一,根本不足以糊口。
但这部分的粮食收入,却是解决了耕种牧民一大部分生计问题,也减少了中原粮食依赖,但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实行耕种的部族,仍仅限于十几万人,其他部族依然过着游牧的生活,因为种地实在太累。
为提高忽喇牧民的口粮收入,沈云卿又“好心”提议,让忽喇夏天种植小麦,冬天种植燕麦。
小麦虽然抗寒,南北方冬天均能种植,但随着维度增高,温度降低,冬季种植小麦的收获与维度、温度成反比,维度越高、温度越低,产量越低,当温度过低,冬麦将无法生长而导致冻死。
而燕麦能耐零下三十度的酷寒,极个别品种甚至能抗零下四十度的极寒,适合在蒙古高原冬季种植。
当然,温度越低,燕麦的产量也越低,但抗倒伏和低温冻害。
秋末种下燕麦,来年春天才能收,生长期超过一百五十天,产量才三成,收获和种子投入一半对一半,比夏季小麦还低。但至少实现了一年两季的收获,口粮能基本满足种植户自足。
当然,天上没有白掉下来的馅饼,这么好的建议,肯定不光只有好处。
蒙古高原和西伯利亚、远东地区,虽然适合春夏季大量广种薄收种植小麦和大豆,但是在种子潜力和机械化之前,气候维度影响之下,土地几乎是农业文明的负担。
即便实现一季小麦,一季燕麦,也是干的累死累活,所以忽喇部族大都不愿接受农业化,如果接受了农业化,同时意味着上了沈云卿的圈套。
不同于黄河、长江流域,无论小麦还是水稻,一季的周期都在九十到一百二十天,冬季在一百二十到一百五十天,劳动力有充分的时间休整。
蒙古高原一季短则一百五十天,长则一百八十天,全年忙着种地和放牧,一旦实现农业系统化,这些人力将被束缚在土地上,如果重新恢复游牧,又对体系经济造成重大打击,收入和生活质量大幅下滑。
只要忽喇将人口束缚在土地和农业体系中,其危害将逐渐削弱至最小,同时农业化由于气候和维度,并不能令其发展壮大,因为产粮不足以养活更多人。
所以在蒙古高原种地,单论经济成本,种地其实还不如畜牧业,但标准放低,就糊口而言,农业耕种是无价的。
而代价就是劳动力长期束缚于土地,自然也就没那么多人的人力投入战争。
但高原上推行农业化体系,反应到现实,就是吃苦受累还不讨好,于是忽喇各部仍无全面推广农业耕种的意愿。
就在草原悄然发生变化的同时,朝廷遣使抵达成都,与反王周照宁达成和谈,岐军占领汉中后不再继续南下,李文宝部退出川东,返回两湖。
与此同时马文修部一路南下,船队规模不断壮大,声势浩大的驶向南海。
同时沈云卿也没闲着,沿途所过之处,带领轩禾书院生员五人展开沿海测绘,初步绘制海岸轮廓,为日后绘制海图订立技术标准。
未免打草惊蛇暴露目标,船队驶过夷洲海峡第三天,改变航向,脱离东南沿海,直奔海南岛,于六月初九,抵达振州外海,也就是今天的海南三亚。
沈云卿、马文修、楚砚杰靠港上岸,振州刺史郝仁率州官出迎。
“振州刺史郝仁,恭迎诸位将军与海郡王殿下。”
“郝刺史免礼。”
“谢马总管。”
这位郝仁刺史虽然一嘴标准的西北腔,但一举手一投足,看在眼中颇为滑稽。
眼前这位郝刺史身高伟岸,目测一米六,不知道是父母遗传,还是后天营养不良,导致发育问题,手脚粗短,头却很大,若是化装一下,可以扮个丑角。
海南老天爷长期关照下,晒的只剩下两个眼睛,连化妆都省了,活脱脱一个黑炭头。
更加让人忍俊不禁的是这位长着一副圆脸盘,上唇左右各一撇怎么也连不起来的胡,下颚一撮又尖又细的山羊须,即便没有幽默细胞,哪怕是死了亲爹,看一眼也有捧腹大小的冲动。
看到这里,沈云卿不禁纳闷儿,这位竟然还是科班出身,与高鸿是同一届的贡生,但多半是长得太挫,所以没能排上一个好名次。
由于当年林奇坤案,沈云卿不免多了一些联想,遂即问到郝仁。
“敢问郝刺史,祖上与濒国可有往来。”
“这位应该就是征讨使,海郡王殿下吧。”
“正是本王,郝刺史能否回答本王所问。”
“海郡王是因为下官身形矮小,与濒国人相仿,故而以为下官祖籍来自濒国吧。”
“还望郝刺史莫要误会,毕竟濒国人身形矮小,本王不免多想了一些。”
“呵呵,其实误将下官当成濒国人者不在少数。实不相瞒,下官祖籍是土人,六十年前应征戍守关中,后来族人便一起迁往了关中,因下官能说羁縻话,故而七年前赴振州出任县令,三年前升迁振州刺史。”
“哦,原来如此,岭西、岭南与羁縻因常年贫苦,身形都较为矮小,难怪郝刺史如此这般。”
郝仁近年三十七岁,是隆元十一年与高鸿同届的贡生,被分配到刑部,但只在太学呆了一年,隆元十二年就给“发配”到了振州当县令。
三年后隆元十五年,当了三十年的振州刺史的蔡珀致仕,郝仁成了振州学历最高的县令,同时实在没人愿意流放海南岛当官儿,于是郝仁顺利成章的升任刺史。
基本上没什么意外,也就是一直干到退休的份,倒也算得上是当下的铁饭碗,这也是郝仁出任刺史的主要原因,一是他有学历,二是他年轻,朝廷无需三五年关注这个穷乡僻壤,看看有没有缺,免得操心。
所以到海南岛当官,基本和流放差不多,皇帝根本不会去多费心,升迁机会渺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