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陛下的CEO
60541100000338

第338章 嗜盐菌

徒步来到城北治所,天色已黑,见到赵元时,他已摆下一桌腊婆的土肴。

“左承王如此热情,本使若是推辞,恐怕却之不恭啊。”

“圣使大人驾临潮瓯多日,在下疏于招待,未能相请圣使,实乃在下的疏忽,还请圣使大人赏光,给在下一个薄面。”

“诶,阁下此话可就见外了。既然左承王相情,沈某就恭敬不如从命了,请。”

“圣使大人请。”

一番客套寒暄,二人径自入席。

尽管腊婆在诸多地方全面学习岐帝国的文化利益,但也仅限于文化制度、基本生产,其他的基本没学到,其实也不具备环境。

加之当地风土人情的差异,腊婆的饮食远没有中原的丰富,即便是公侯勋贵一级,吃肉是最好的待遇。不过当地盛产水果、海鲜,这是岐帝国北方所不及的。

席上筷子频动,赵元不时问起中原的风土人情和文化制度,言语之中的羡慕向往之意甚浓。

当然,作为政客,没来由的突然请客吃饭拉家常,显然不可能没有目的,拉家常不过是为了接下来的谈话做一些气氛准备,甚至是放松你的戒备。

作为一个合格的外交大使,又岂能被一顿饭迷惑。

当然,由于时代和历史的局限性,当下既没有体系化的培养,也没有近现代帝国列强弱肉强食的野蛮政治,当前的外交使者大都不具备近现代政治外交大使的素质。

如有些官员,逢吃必贪,逢色必软,遭逢恐吓胆怯懦弱,致使个人失节国威沦丧,无不是当前外交的陋习。

谈话在饭局中渐入佳境,赵元不出意料有意无意转变了话题。

“圣使大人,天朝大军入城以来纪律严明,对我军民秋毫无犯,乃众人皆有目共睹,在下甚为感激。只是…这长期围城之下,城中百姓生活多有不便,眼下虽然吃喝尚无问题,但其他吃用已经捉襟见肘,不知圣使大人能否如实相告,围城何时能解。”

“这个嘛,取决于右承王赵禹何时兵败。或者说,如果赵禹念及全城数百姓生死,诚心向我朝陛下悔罪,当顺天应人,解除围困,向我朝请降,如此潮瓯之围立解。”

“右承王手握重兵骁勇好战,要他请降,恐怕难以成功,但长期对峙围困,城中百姓备受围城之苦,恐生变故呀。”

“哦,变故……”沈云卿口气谨慎起来,继续又说:“难道是城中粮食不足,还是我军拨发的盐巴不够。”沈云卿故作反问,实则十分清楚潮瓯城的困境。

赵禹拉走潮瓯周边各县各寨人口之后,潮瓯外部的供应就此断绝。岐军清缴食盐和腌制品后,实行食盐配给制度,所以盐和城中的储粮并不存在供应问题。

但蔬菜、肉制品已经断绝供应,腊婆人最喜欢的水果,也供应断绝,加之暴雨连绵,全城戒严,长期的军事管制和副食品缺乏,仍对本地生活造成长期困扰。

当然,相比于残酷的战争,围城少则数月,多则数年相比,围城两月就叫苦,显然说不过去,所以这仍只是赵元的借口托词。

“左承王阁下,有话就请明说吧,难道还信不过本使吗。”

“呃……呵呵……”赵元眼珠乱转,略显尴尬,顿了片刻后说:“最近听闻天朝军队频繁调动,又传闻贵军报染疾病,敢问圣使大人,此事是真是假。”

“哦,原是为此。”沈云卿放下筷子,捻了捻下颚短须,略作思考后说:“左承王殿下大可不必担忧,我军调动是为更好守卫潮瓯城池,至于兵卒染病,我军又非神人,人吃五谷杂粮又岂能无病。”

“如此说,天朝大军并未染病?”

“诶,病是有的,谁能没个头疼脑热吃坏肚子,如果左承王殿下是担心疾病传入城中,其大可不必担心。我军偶染风寒头痛者,已有一月,若是传入城中百姓,岂不早已爆发。”

“这倒也是,看来是在下多虑了。”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岐军的频繁调动是明摆着的,兵士抱病,被抬出城,也可能被人看见。赵元、吴应等人也不会真的安分守己,安差些耳目哨探,利用群众关系搞一些活动,不可能完全杜绝,担心岐军的病传染全城并非是空穴来风。

完全否认岐军没有染病,显然太假,承认才是犯傻,最好是模棱两可,又能暂时安抚其心。

所以这顿反很重要,如果岐军当真大面积感染恶性疾病,沈云卿应该担心自己被感染,而不会冒着风险进城。

所以有的时候,不仅得有胆略,还得有科学认知。

你光有胆略,万一真有传染病,你进城赴宴就可能一命呜呼。光有科学认知,而没有胆略谋略,明知道城里没有病,你却担心人家谋害你,你不进城,也不行。

当然,如果城里真有病,国家利益面前,明知是死也得去。

尽管赵元的这顿饭动机不纯,但也让沈云卿进一步看清了此人的性格。

散席离开治所不久,那城府吴应从后堂窜出,依然疑神疑鬼:

“左承王殿下,圣使大人似乎一直避重就轻,并未如实交代呀。”

闻讯此话,赵元不禁侧目而视,他说:

“天朝军队的军机消息岂能告知你我。”

“哦,这倒也是。不过天朝军队染没染病,依然不清楚,万一在城中传开,后果不堪设想啊。”

“病多半是有,但应该还不至于传开。”

“殿下何以见得?”

“岐军若是染上恶疾传开,时至今日不可能不在城中传播,此事暂且静观其变吧。”

不久,沈云卿回到帅帐,马文修问起此事:

“赵元请海郡王前去,不知所为何事呀?”

“我军染病换防,引起了赵元等人注意,他们担心我军染上恶疾传入城中。”

“看来纸保不住火啊……”

“不过,此行倒是并非全无收获,关于我军所染疾病,在下以为已经找到症结所在。”

“哦,海郡王快说,究竟是何病?”

“说来倒也意想不到,此病一般而言不会致人死命,但是与痢疾腹泻极为相似。”

说来也巧,赵元这顿饭让沈云卿茅塞顿开。

首先,是他进入了误区钻了牛角尖,先入为主的将目标锁定外人投毒,却从没考虑过自己人投毒的可能,因为此番是国战,不太可能出现内部叛变。但恰恰忽略了这一点,留下了隐患。

其次,这次出问题的环节过于普遍,以至于麻痹了自己。

其三,即便是近现代,也很少遇到这个问题,如非是制药、医学和生物研究专业,还真不一定有这块知识点。

这次的中毒,其实是“盐”出了问题。

之所以是盐,因为只有盐,在当前环境下具备变质,并导致出现选择性染病的情况,其他食物都不存在这个条件。

无论是全部变质还是局部变质,食物的变质大都会扔掉处理,即便是勿入食用,也该是局部群体性食物中毒,而不应该是零散的毫无规律,更像是疾病选择性的感染宿主。

但如果是盐变质,就可能造成这种特殊现象。

盐号称天然的“冷藏库”按说盐是不会变质的,因为盐腌制的食品可以储存几年,乃至是几十年,有甚者二战还在食用拿破仑时期腌制的火腿,也没见吃死过人,所以盐理论上不会变质。

其实不然,盐会变质,但这种变质是相对的。

大多数细菌在高浓度食盐中无法生存繁殖,这是盐保存食物的主要原因,但并非所有的微生物都如此。

如嗜盐菌,一种只有在高浓度盐分下,才会滋生繁殖的剧毒菌类,进入人体后造成腹泻、脱水、肠炎等,与痢疾相似症状。

嗜盐菌滋生于高浓度的氯化钠环境下,需要满足高温、高湿的条件,干燥和低温条件均不具备急速滋生繁殖的条件。

而岐帝国的盐,主要来自江淮道,江淮道的盐,在分销至全国,由于全国气候复杂的缘故,北方常年干燥,南方湿度大。

加之当下食盐的生产储存条件远不如近现代,因此盐的湿度环境会打折扣,因此南方的盐湿度大,北方的盐湿度小,因此北方的盐,嗜盐菌的菌群少,但不是没有。

任何微生物,若非使用极端杀灭手段,永远存在于载体和宿主上,人工的杀菌灭菌,仅仅是减少菌落总数,隔绝空气,使之繁殖变慢,或者基本丧失多数的繁殖环境。

因此嗜盐菌永远存在,哪怕是现代的精制干燥食盐也有,区别在于菌落的数量和治病的量级。

极微量的菌落并不足以治病,引起并发反应,但如果是大量的菌落感染,并快速在体内繁殖,就会引发疾病。

南方地区的盐湿度高,夏季温度高,嗜盐菌繁殖的总量要北方盐高得多,所以南方人常年食用这一类盐,体内菌群环境适应了嗜盐菌的摄入,产生了抗体菌群和耐受性。

而北方人因为长期摄入少,突然大量摄入,难免会出现病理反应。

说是水土不服也对,但大面积的水土不服,往往容易引起恐慌,加之缺乏认知,确实容易误以为是某种恶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