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陛下的CEO
60541100000341

第341章 潮瓯之战(1)

待等用完饭食,过了许久,吕暮然、吴滔等人方才姗姗来迟,都分散在各处调研和绘图,所以来的有些散乱。

“各位都坐吧。”

“谢郡王。”

众人异口同声,径自找了马扎坐下。待等坐定,沈云卿继续说道:

“附近的地形测绘都完成了吗?”

“都完成了,港口的勘测也已经完成,目前正在进行潮瓯植物搜集。”吕暮然如数家珍一般详细汇报了近期工作,颇有些成就感。

“很好,图纸尽快汇总一下。明天起,所有工作暂时放下,跟随欧阳大人退往港口,可都明白。”

“明白。”

这时吴滔好奇问道:

“郡王,莫非是有战事。”

“嗯,这你们就无需多问了,兵事非你等所能,尽快携带资料撤往港口避战。另外,此战过后,朝廷船只将陆续返回潮瓯,本王需要一人去办事,可有人自愿前往?”

“不知郡王所托何事?”

吕暮然问道,沈云卿取来海图,展开桌面手指还是一片空白的南海说:

“你等看此处,此处乃腊婆以东,我朝以南广大海域,据传分布有大量海岛,此战结束之后,待等风平浪静,本王将安排新式宝船与数艘船只,前往此片海域考察海岛,但凡海上所见海岛,均需记录测绘,标定经纬,而后将图带回。

此行海上漂泊短则一月,多则三两月,尽管会避开大风天气,但仍有危险,你等可有人愿意前往。”

话音刚落,张翀自告奋勇说:

“我去,在下愿往。”

“哦,那可是很危险的,你可要想仔细了。”

“在下明白,但求郡王一事。”

“何求?”

“许我张家做个岛主。”

“……”

沈云卿眼前一晕,其他人等失声爆笑。

“呵哈哈,张翀你想地想疯了吧,海外小岛荒蛮之地,取之何用。”

“是啊,海外蛮夷多如牛毛,不服教化者十之七八,焉能立足。”

其他四人取笑连连,张翀憋得脸涨通红辩解说:

“郡王常说,日后要出海开疆拓土,你等目光短浅,早晚后悔。”

“张翀此言颇合本王之意,我朝之志远在环宇,未来五年之内,必可见端倪。不过,本王好奇,你为何如此热衷小小的岛主,难道不怕海外蛮夷生番要了你的性命?”

“郡王明鉴,张某家中虽然殷实,却空有钱财在手,难以出人头地,此番南征腊婆所见所问令在下大开眼界,窃以为,若能海外拓土,在下家世与才学方能有用武之地。

而且我观南洲诸夷对我朝并无敌意,故而只要我等能以诚相待,定也能换得蛮夷敬服。”

“此议不失为一家之言,可用。”

腊婆之战,海外领地的重要性日趋明显,腊婆周边任何地区都比岐帝国本土都近,建立海外领地和基地,提供基本的饮食和生活物资补给,要比本土组织运输方便的多。

尤其是岭南开发度低,尽管挨着近,但人口少,总体经济力量不足,南征的物资保障,多数都需要从两江、两河地区运输,十分不便。

如今马六甲海峡落入骠国、阿瓦达提两国之手,日后海外远征已不可避免,尽快发展海外领地,已经迫在眉睫。

不打通海上通道,岐帝国的经济将被从海上和陆地封死在东亚,筹建海外领地已迫在眉睫。

张翀反应的情况在国内也是普遍现象,由于朝廷早年的货币滥发,和门阀、闺阀、世家、权贵垄断了社会上升通道,科举沦为权贵内部搞世袭的工具,让这些经商家世的子弟,很难有实现人生抱负理想的机会。

同时国内权贵的派系争斗,让商人群体或是只能站队选边,或是在商海中沉浮,市场秩序的混乱,货币的不稳定,让商人群体利益无法得到稳定保障,哪怕是短期的稳定保障都很困难。

当年若非沈云卿力挽狂澜,现在的沈家早就垮了,所以如何民间将商人的资本利用起来,引导去有利于政权,有利于广大下层民众的经济领域尤为重要。

如不能将这些资本循环利用,他们只能投向权利政治的漩涡中,加速国内的动荡。

户部的第一次垮台,并没能从根本上扭转国内的政治经济问题,相反让朝廷内部的问题更加扭曲。

只不过是最近几年的改革和技术迭代带来的红利刺激了繁荣,掩盖了内在问题,一旦危机来临,这道裂痕将迅速撕裂整个帝国。

张翀只是天下众生相的冰山一角,恰巧碰上了机会,遇到了对的人,如果没有这种际遇,也很难被沈云卿所重视。

“关于岛主一事,本王暂无法向你许诺,但本王可以保证,日后定向陛下禀明海外拓土细则,至于开疆拓土之人能否出任岛主,暂不得而知,不过以本王之见,即便不是岛主,也会新立与岛主相仿的官职,这你可以放心。”

“多谢郡王成全,张翀感激不尽!”

“既然你自愿前往,此番出海考察,便由你主持。”

“张翀遵命!”

由于通信技术的制约,海外领土的管理和官吏任命在体制上还是空白,张翀要做岛主,实际上是他还没睁眼见过真正的世界,思维认知狭窄。

岛屿可大可小,小的几平方,一块沙滩,大的几百万平方公里,又岂能是一个岛主能一概而论。

尽快完善海外行政体系,推动海外贸易,已成当务之急。

相比陆地,海外征战和开拓,对岐帝国这等体量的庞大帝国,政治、军事、经济成本低得多,而陆地开疆,少则动员几十万人,多则全国动员上千万人投入浩大的作战,短期而言,岐帝国已经丧失陆地争霸的底气。

尤其是腊婆一战后,原本对北作战的资源消耗殆尽,在不动摇政权条件下,已不具备短期内解决忽喇的条件。海外谋出路,走海权道路是上上之策。

翌日,马文修召集鸿胪寺通译与海外聘请通译,重新调整夷兵布防,夷兵主力从港口以北,调往潮瓯城西门外驻扎,约三百人被分散至左右大营两翼暗中埋伏警戒,昆吾国扎扎亚罗随行一千人继续驻扎港口以北,同时增派岐军水兵一千人,协防夷兵大营。

九月初十,空气中的死亡气息愈发凝重,双方都很清楚,战斗随时可能爆发。

九月十一日夜,沈云卿刚刚睡下,钟墨俞突然来唤:

“总管速请郡王移步。”

沈云卿匆忙起床,连忙追问:

“出了何事?”

“有夷兵来报,看见我军外围丛林有异动。”

“今日月色昏黑,消息确定吗。”

“我军兵士并未发现,但不止一路夷兵发现异动。”

“多半是我军眼睛没他们好,看不见。走,去帅帐。”

沈云卿现在愈发觉得,生存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现代人的视力明显不如古代人,这年头要找个近视眼都很困难,视力普遍都在一点一、一点二以上,甚至一点三四都不少,不乏一点五的“千里眼”

但岐军的视力比起南洲百夷这些土著,夜间视力明显不如这些土著,此前还不觉得,登陆腊婆后才发现岐军普遍夜盲症,水兵还好一些,常年在海上,能吃到鱼类,补充牛磺酸,夜间行船需要观察,而陆军基本都是在瞎抓。

禁军夜间视力不如水兵,番军夜间视力不如禁军,那是因为禁军的伙食好,副食品多,而番军副食品要差得多。

夷兵登陆潮瓯之后,人比人差距愈发大,除了岐军的文明水平更高,技术装备更好之外,人的本能没一样比土著强。

视力远不如他们,观察力更不如他们。土著能看到密密麻麻草丛中的人和动物,而且还是静态下的目标,岐军往往看不到,距离越远,这种差距越大。

土著能在晚上看见周围丛林中大范围的异常,显然不是空穴来风。

少顷来到帅帐,马文修正在通过通译询问夷兵所见情况。

“马总管,情况如何?”

“海郡王来的正好,据多路夷兵所言,我军南、北、西三面均发现腊婆军异动,城楼的高塔来报,方圆三十里外,腊婆营地火光隐有增加,但尚不清楚规模如何,本将正催促热浮空升空查探详情。对此,海郡王有何见解?”

“三十里外是赵禹大营所在,尽数淹没在丛林中,眼下才上半夜,我军跟前便有敌军活动,但是相距三十里,又是夜间,赵禹要如何调遣这方圆三十里内的大军。”

“海郡王说的是,这又不是白天,白天尚且能以信旗为号,号令大军,这晚上大营与前沿相距三十里,还是环绕方圆三十里,他赵禹要如何号令全军。”

钟墨俞也觉奇怪,这时马文修却说:

“也许海郡王当初所猜不错,赵禹此人并无统帅数万大军之力,故而其所行之举,我等未必能看明白,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夜间对我军不利,对腊婆军,尤其是附近县寨的土民有利,倘若如此,赵禹只要分而治之便能号令大军。”

马文修的意思很简单,赵禹虽然不具备统帅几万人的能力,但是他可以把任务分包给当地人,让当地的头人领着自己的族人民军,包片干活。

而赵禹自己率领主力军团,在关键时刻,选择关键节点突击。

有鉴于所以赵禹不具备统帅数万人的能力,同时战场的突破口不限于一处,因此赵禹本部的近两万人马,可能分为两拨,甚至三波,埋伏在岐军东门外大营的北面或者南面。

如果扎堆部署,且不说夜间通信指挥不便,眼下除了赵禹本部的近两万人马,当地的土民义军和赶赴增援的瓦瓯援军,数量未知,虽不可能全数投入作战,哪怕投入一半,战场的宽度也不足以让几万人全线展开,反可能阻碍己方作战。

如果赵禹明白这个道理,他绝不会将兵力集中在一侧,因为根本展不开,夜间突袭以迅猛为主,并不利于大兵团决战。但如果他不知道这个道理,那是最好不过,岐军正愁没有机会一战定输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