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使大人,小女的病可还有救。”赵元急的跳脚,无疑也对岐帝国的医术抱着极高的希望。
沈云卿与廖云虔沟通后,安抚他说:
“左承王放心,此病可治,当务之急是给令爱镇暑祛热,而后此病可除。”
闻讯能治,赵元大喜过望,忙是行礼相谢:
“多谢圣使大人出手相助,在下感激不尽,感激不尽。”
沈云卿伸手扶他说:
“不过举手之劳,左承王阁下不必如此。本使还要做些准备,请左承王稍等片刻。”言毕,沈云卿看向欧阳龙菲:“欧阳大人,东西都送来了吗。”
“已经送到,不知郡王作何用。”
沈云卿神秘一笑,脸上顿显几分得意,他说:
“待会儿就让欧阳大人见识见识孤的神技。”
欧阳龙菲一脸不信,甚至有些鄙夷,她说:
“那属下拭目以待。”
“想来欧阳大人一定不信。”
“属下可没说。”
“但欧阳大人的脸色从来不会骗人,写的清清楚楚。”
“那是郡王的揣测,属下并不认同。”
欧阳龙菲如何也不承认,沈云卿不再计较,遂即去了王府前院,令人打来几捅清水,先往第一桶水中倒入白色粉末,加以搅拌,少时片刻水面开始结冰,欧阳龙菲见状骇然,不无吃惊说:
“结,结冰了。”
“马上就会变成一桶冰块。如何,欧阳大人,本王神技如何。”
此言一出,却见欧阳龙菲眼神诡异看着他说:
“这是郡王的制冰法吧,早听闻当年郡王在宁阳时,就以夏日制冰款待公主与莱王殿下,今日不过是故技重施罢了,那里是什么神技。”
欧阳龙菲语带不屑,显然是不屑于沈云卿的把戏,全然没了兴趣。
“欧阳大人一知半解,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当真以为制冰真如简单?”
“冰既已成,不过就是倒入些许硝石而已,兵部制冰大都如此。”
“但本王要制的乃是寒冬腊月的坚冰,而且报官欧阳大人看了,也学不会。”
欧阳龙菲一脸不信,她说:
“属下虽然不及姐姐,但也绝非愚钝之人,岂有亲眼所见学不会的道理,属下不信。”
“那欧阳大人可瞧好了,别眨眼。”
言毕,沈云卿将第一桶水中冰块捞出,投入空桶,同将密封铜罐打开,装入清水后再次密封,投入空桶冰块中,最后投入食盐,猛烈搅拌,原本透明状的冰块迅速熔化,然密封的铜罐开始浮现一层薄冰,待等水中浮冰熔化殆尽,铜罐外层已经结满一层冰。
伸手将铜罐捞出,敲去密封螺纹盖上附冰,打开铜盖,内中的清水此刻坚实如铁,尽是雪白之色。
“看见没有,此中冰块可比第一桶水中冰块冷得多,也硬得多,而且可以食用。”
“可不就是投了一些盐了吗!”
“是,是投了一些盐,此道便是如此神奇,欧阳大人以为如何?”
“郡王既能办到,属下也能行。”
“那好吧,欧阳大人请便,不过若是做不出来,可别说孤没传授欧阳大人,呵哈哈……”
言毕,沈云卿得意之色更浓,将冰块投入第三通清水,交给侍从拿去给赵囡退烧,欧阳龙菲不信这个邪,非得一试身手。一连尝试数次,如何也制不出更冷的冰块。
“如何,欧阳大人可否心服?”
“要属下心服,郡王总得有个道理。”
“道理呢,其实很简单,但欧阳大人却未必能懂。”
盐浴制冰的原理很简单,硝酸钾制冰,是利用硝酸钾吸热的原理,让水温迅速下降,因此需要较低的水温才能结冰,并让水温维持下五六度,瞬间的温度更低,所以最好是用井水,尤其是在腊婆,地处热带,非井水不可。
而盐在理论上能融化冰,盐的最佳融雪温度在零下两度至零下五度效果最好,温度越低,融雪效果越差。
当盐与冰块相遇,是迅速融化过程,而这个过程却不会产生热量,因此这种融化无法以提升温度融化,但冰块从固态变成液态,根据能量守恒定律,一定有能量发生了转移,所以盐在融化冰的过程中,会迅速释放冷能。
故而关键在于是缓慢释放融化,还是瞬间暴量释放冷能。
如果只是单纯的缓慢融化,在气温略高的零度环境,释放的冷能将迅速被空气温度吸收稀释,无法将净水恢复成固态。
只有迅速释放冷能,温度会出现继续下滑,至零下十一二度,甚至零下十五度,持续维持相当量级的冷能释放输出,即可将隔离的净水冻成冰块。
所以关键的诀窍就在剧烈的均匀搅拌,时间越短,盐的作用越均匀,短时内释放的冷能越多,制造的低温效果越强,最终就能达到速冻的目的。
欧阳龙菲之所以学不会,一是沈云卿给她准备的水,那不是温度较低的井水,而是隔壁河里太阳晒过的河水,温度太高,硝酸钾根本不足以结冰。
其二是欧阳龙菲压根不知道撒多少盐,盐撒多了是融冰很快,但冷能释放太快,净水来不及吸收转化就全跑了,所以她永远也做不出来。
但你越是显摆,她就越是不依不挠。
“郡王不说其中道理,属下怎能明白。”
“但孤已经将全部工序示范给欧阳大人,大人说本王没讲,这是何道理。”
“……”
欧阳龙菲语塞,却也为无可辩驳,每道工序她都看的真真切切,自己亲自动手却还原不出来。可她却不知道,沈云卿压根就没存心教她。
但也从另一面反应出,中国古代技术的传承,往往只讲究宏观的现象,尤其是抽象类的技术,只追求过程和结果,不去刨根问底原理。
沈云卿相信,即便他把盐浴制冰法的原理教会了更多人,一百年后,两百年后,几百年后,来个几次动荡和战争,技术照样给传没了。
因为当下的官僚系统,既不重视技术的开发,也不重视技术的保存和弘扬,更多依赖广大的人口基数的偶然创造发明的积累。
而中国得益于广大的人口基数,先进的农业,农耕时期相对先进的教育模式,象形文字带来的智力加成,以及早期中医医疗的加持,人口增长迅速,长期维持庞大的人口群体。
即便没有国家系统化的科学发展,由于人口巨大,产生的社会思维和逻辑量也就大,所以偶然出现的发明和技术也就占比总量多。
试想地球一亿人口,中国占一半,其中还要刨开非洲、两美、澳洲等部落文明,剩下的文明创造就只在中国、中东和欧洲。
其中中东环境相对恶劣,不适合农业发展,因此人口加成不高。欧洲气候寒冷,在土豆、玉米、红薯输入之前,人口也不可能迅速增长,只有中国具备这一条件。
因此中国人口占同期相对同水平文明人口的百分之七十,所以即便缺乏科学化的体系,巨大的人口、较好的教育基础,提供了早期偶然科学的诞生率。
此外工匠群体、文人学者群也促进了手工技术和理论技术的发展,但也扛不过毁天灭地的王朝更迭带来的毁灭冲击,对技术群体的杀伤力。
因此目前先行思维认知和技术体系,都不足以支撑精细微观科学的发展,往往是传着传着就给传没了。
而且高级技术永远被局限在统治阶层,统治阶层几乎垄断了农耕时期的高级技术与先进知识,无法做到全民普及,而科举制度又非科学人才选拔,进一步压制了技术发展的动力。
而中原历代王朝更迭,往往是农民军打头阵,所以问题就很大,农民基本上只懂吃饭和传宗接代,所以每到一处就是杀,工匠群体和学者往往集中于大城市,农民军一到,基本上不是抓去制造兵器,就是当炮灰。
而成功上位的又有斩草除根的通病,结果就是掌握技术的这帮人,不是逃走就是被杀,剩下的都隐姓埋名不敢露面,躲在民间攥技术,然后技术就没了。
更有甚者如安禄山火烧长安,数亿亿万计的书籍毁于一旦,后世只说若少多少名人古籍,山水字画付之一炬,其实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天量的技术文献资料毁于大火,无数工匠被杀殆尽。
所以唐玄宗之后,中国技术以此为转折点,技术发展方向迅速改变,并滑坡。
唐代总体的开明,科学技术已经出现系统化研究现象,尤其是数学、农业、天文、水利、机械领域。
唐灭之后进入五代十国,唐帝国文化瑰宝再遭劫难,造成二次技术毁灭。
所以北宋时期尽管经济高度发达,但由于唐帝国科学系统的彻底毁灭,北宋的科学发展进入零敲碎打模式,呈现七零八落,互不相关,技术领域与技术领域关联不大,但是总体看起来有不错。
直到北宋末期,开始逐渐有所起色,然好运不常保佑华夏,碰上靖康之变,结果整个北宋把都城完好送了人家,而女真又不懂科学,使劲的糟蹋。
到了南宋,迫于北方压力,科学技术得以梅开二度,但也仅仅是分支类,由于领土和人口的巨幅减少,已经不足以支撑科学的全面发展。
即便如此,还碰上了人类万年不遇的蒙古帝国,因此元朝时期,中国的整体科学发展进度,基本已经倒退道隋朝之前。
当然,元朝也有一些成就,但细看就不难发现,元朝的成就主要都跟数学有关,如郭守敬。其本身精通数学,而数学能在几乎所有领域进行发展。单独一个领域的光芒,无法掩盖整体的暗淡。
所以,唐朝安史之乱是中国系统化萌芽科学发展的历史节点,若无安史之乱,也许会有一个不一样的历史,但历史是不能假设的,正如当下一切都有可能。
沈云卿苦心拉着这个帝国,极力避免坠入深渊,但官僚集团的败家能力,确切的说是历史惯性,已经超出了他的力量极限,可以试想忽喇若是攻入洛城,一把火烧掉了全城,烧掉了轩禾书院,会是什么结果,也许不会比唐帝国更好。
一桶冰水解了廖云虔的燃眉之急,中午时,赵囡的体温开始回落,沈云卿还不忘藉此宣传岐帝国的医术,将这些城中德高望重的巫医召集起来,经由通译给他们说教。
总而言之,这些巫医本质上不是什么邪教巫术,而是局限于部落文明下,的另一种医学探索模式,成功了,华丽转身成为一门科学,不成功,在现代人看来就是巫术。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过程,但由于文明发展充满不确定因素,高等文明在看待下等文明时必然有妄自尊大,否定他人的优越感,这种有越高要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