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我军在交趾失败,我族人丁损失巨大,锡色、阿南两族反水,又该如何!”
“请大王放心,阿南、锡色两族已经背叛岐国,杀岐人最甚者非两族莫属,岐人恨之入骨,岂能宽恕,而两族也只能死心塌地效力我国,因此绝不会背叛大王。”
“那若吞并交趾失败,与岐军作战又死伤惨重,退回国内之后有该当如何?”
“这也是臣要亲赴潮瓯的关键,潮瓯各部因阿杉贵而生叛乱,只要大王宽恕他们,潮瓯各部仍会回心转意效力大王,但大王的宽恕不应没有条件,要得到的原谅,就必须证明自己的忠诚。”
“相国有几成把握?”
“八成!”
黎孔肯定说道,赵越仍犹豫不决,思考若久又问:
“相国大人一走,北线岐军当如何应对?”
“右护国赶到后,我军当以退为进,岐军若来攻,我军便退,岐军若走,我军便追,适当做些土地退让也不无不可,待等臣平定潮瓯乱局,再北上汇合大王,岐军必败。”
“既如此,相国大人准备何时动身南下?”
“待等右护国抵达天南关,臣重新部署我军之后,再行南下。”
山地丛林战取守势,按说是稳操胜券,对进攻一方的不利因素极多,需要出动的兵力与攻城相当,伤亡也更大。
战略上,黎孔的判断无疑也是准确的,但具体到战术、战役层面,和战略层面那是两码事。
战略正确是战争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意味着就能取得战争的胜利,正所谓一力降十会,黎孔是以小博大,岐帝国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再怎么不济,毕竟是个战略纵深厚度极大的帝国,所能采取的应对措施与政策手段多得多,也有更多的资源用于交换战略时间和空间。
只要抓住了战略时间空档期,定准了战略目标,其他的大可下放给作战统帅层去完成。
黎孔断定北方生变,这是没错,但完全寄希望于北方生变,而忽略自己的战略、战术劣势,无疑是本末倒置的。
常言道,能打才是保障是打赢的前提,纵然对手再弱,你一个婴儿要干掉成年人,哪怕是躺在医院包成粽子,也有被掐死的危险,病猫再弱,那也是老虎。
岐帝国的战略态势是险恶,但岐军还是一头猛虎,依仗辽阔的地域,稠密的兵源,雄厚的财力,精良的装备,完善的军事体系,哪一点都不是腊婆军所能相提并论,悍然在战术、战役层面与岐军对决,根本是不自量力。
当然,不可否认当前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但战略上却没有给予腊婆以足够的时间准备,也没有足够的技术、资源准备战争,所以准备再久,技术、战术、国力层面仍是无法逾越的障碍。
即便岐帝国分崩离析再动手,待等新的中原王朝建立,仍要南征收复失地,因为大一统始终是中原王朝的文明核心精髓,没有哪个王朝是在分裂中走向巅峰的。届时面对新的帝国,可能比岐帝国还棘手。
与其错失千载难逢的机会,不如先下手为强,占领交趾,获取岐帝国在交趾的手工业、农业、政治、军事体系,以谋求以拖待变,消化交趾的平台化为己用,实现国力和技术上的升级,弥补自己的短板。
正月转眼而至,隆元十九的新年过得较为平静,帝国在轰鸣的机械声即将迎来新的时代。
这一年,将陆续发生众多转折事件,新的蒸汽动力设备陆续定型实验并投产,新的三千石宝船开始批量建造,人才资源的培养与扩容加速提上日程,同时世界的格局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
正月初七,玉弄战报送达皇帝面前,一月二十二日,潮瓯叛乱战报送达神都,一同抵达的还有两箱珠宝和坏消息。
“简直匪夷所思,我朝开国至今四百三十余年,竟有魏朝遗民海外自立,欧阳,你怎看此事?”
“启禀陛下,奴婢以为,海郡王为人谨慎,而鸿胪寺官员有多人见证,而海外使用我朝文字者几无,因此出现魏朝旌旗绝非空穴来风。”
“去,令人去宣太学典学孟呈宏。”
“是。”
孟呈宏早年是史官,进入太学研究魏朝历史,官至太学典学,相当于太学魏朝历史系的系部主任,对魏朝晚期历史应该较为了解。
“陛下,眼下魏朝遗民一事并非当务之急,尽速平定腊婆才是我朝首要之事。”
“孰轻孰重,朕心了然。但沈云卿却也不让朕省心,如今还要动祖制家法,真是混账东西!”
“陛下是说,海郡王建议封禅腊婆土民头人我朝土地?”
“嗯。按沈云卿说法,要给其我朝富庶封地。但朕看来看去不明其中所云,秘奏稍后你也拿去看看,替朕参详参详。”
“奴婢不敢。”
欧阳羽忙做拒绝,女帝却不以为然说:
“你随朕多年,办事朕放心,日后更有重用于你,替朕分忧,当责无旁贷。”
“是,奴婢谢主隆恩。”
“此外,海郡王秘奏中言,腊婆军诸多弊端有利我朝今年作战与日后统御腊婆,今年战事将比去年顺利,若果真如此,今年底明年初,南线战事可告段落。”
“南线战事先告结束,那北线怎办?”
“马文修与沈云卿均建议,封闭南线,北线继续对峙,促交趾内部自乱,而后我军再南北对进收复之。”
“嘶……那,此战仍然无法速战速决!”
“从沈云卿口气中来看,攻取腊婆本土,交趾不攻可破,指日可待,但如若强攻交趾,其代价会极大。而且我朝短时内无法同时经营腊婆与交趾,而交趾比腊婆更为残破,且民心、民情不利我朝,故而优先经营人口较多的腊婆,待等腊婆民情稳定,我朝再收拾交趾。”
“但如此一来,我朝南征大军将分守两地,南北两军将长期滞留南方,北疆恐怕缺不了这十万兵马,而且长期对峙,对我朝国本并不有利。”
欧阳羽分析透彻入理极为精细,女帝深以为意很是赞同:
“朕也以为腊婆与交趾当一同攻取,但沈云卿的分析也不无道理,交趾民情不同于腊婆,同时交趾人少,而我军若要北线南下,将耗费大量后方民力,而交趾无民力可用,我朝由北线攻入交趾将举步维艰。”
“那南线呢陛下,能否再以海船登陆?”
“也不行。潮瓯之战在于出其不意,再想实施困难重重。而且仅能维持登陆之地我军补给,无法供应深入作战。
若从南线陆路北上,就需从陆路转运,而腊婆各部多半不会助我军讨伐,故而南线向北出兵,困难比北线南下更甚。且南线我军是震慑腊婆各部之基石,南军北上不利于长期兼并,极易被各部所趁,因而不易南军北上。”
有鉴于当前处境与作战的困难,兼并腊婆本土后,再取交趾,经济成本和国力都吃不消,伤亡也更大。
首先,岐军攻占腊婆全境,南方的兵力本就不够,既要维持占领,还要维持治安和生产恢复就已经够呛,再分兵北上,已经占领的地区,随时可能再发生叛乱和暴动,纵然实行宽松政策,但架不住分赃不均和挑唆。
其二是战后的经营和维持开销太大,而交趾地区的统治根基动摇,经济残破,没有人口基础,朝廷要重新治政恢复统治,花费的代价不会比腊婆本土更小,岐帝国现在无力经营二三十万平方公里的焦土地区,拖也得拖死在当地。
如此一来,势必造成战后投入资源不足,进而激化当地民情和矛盾,最后演变成前赴后继周而复始的反岐运动,只能加速交趾地区的脱离。
其三是交趾和腊婆在民情上有本质不同。
腊婆各族归根到底深受赵氏的祸害,相互之间的戒备心理很强,同时各部族之间领地的分配不均,导致腊婆各部族是一盘散沙,维持这盘散沙的手段,无非是不断牺牲周边或者内部小部族的利益,通过外来掠夺蛋糕,满足内部需求,同时通过制造大量部族领地飞地,让部族分散。
并不断妖魔化岐帝国,从而炮制一个巨大而不可战胜的强大对手,以压制内部反对声音。
如今岐军大举攻入其本土,打破其原由既得利益势力范围,就打破了原有的权利固化疆界,制造了新的利益分配可能。
同时沈云卿许诺的好处和实惠,加大了外部利益的输入,进而将利益分配的权利,从赵氏手中,转移至岐帝国手中。
至于抹黑妖魔化岐帝国,阿杉贵、赵禹的帮忙,基本已经消除这一影响,至少在潮瓯,这一影响正在淡化和消除。
而交趾的土民由于岐帝国长期实行羁縻政策,导致其好吃懒做的情况比腊婆更严重,而且由于长期放任,令交趾各部土民对岐帝国产生好欺负的错觉和心态,严重缺乏惩戒措施,说白了,就是孩子惯坏了,他干什么都是应该的。
但是上升到政治层面,就会演变成野心膨胀的叛乱和坐地起价。
由于没有腊婆各族相互尔虞我诈的环境,因此交趾土民根本不服教化,更别说王化,所以跟他们既没有共同利益可讲,也没有道理可说。
这种情况下,岐军再度收复交趾,当地岐民被屠杀殆尽,面对一群无法统御的土民,结果只能是长期不断的陷入经济泥潭不能自拔。
而且屠杀岐民最凶的是当地土民,岐军要算账,也是他们首当其冲,岐军这么想,他们其实也这么想,他们能乐意岐军再度恢复当地政权?显然是不能的,势必要做输死抵抗。
而且以赵越、黎孔的套路,也一定早就灌输了这一思想,当初放任交趾土民主动屠杀交趾岐民,目的也是令交趾土民自断退路,无法反水。
其四,北线岐军南下需要越过十万大山,后勤补给只能走陆路,如今仅仅维持邕州、钦州防线的十万岐军,就已投入民夫五十余万,这要是跨过十万大山,至少还要翻一倍,因为粮食都被民夫消耗在路上,要保证前线供应,就必须付出更多的劳动力。
当然,也能走海上,但前提是得有战略时间、空间,以及合适的登陆地点、港口。
登陆潮瓯,那是因为腊婆军毫无准备,且潮瓯是大港,方便吞吐。
如果在交趾登陆,且不说腊婆军已有准备,由于技术条件的制约,不同时期下的登陆作战条件是有限的,当下要登陆作战,必须满足硬滩、港口、与城池三个条件,缺一不可。而交趾只满足港口,其他均不满足。
而且海上运力有限,无法保障大规模作战需求,同时海上登陆后,不可能一直赖在港口,得要深入内陆,在缺乏车辆、道路、载具、民夫情况下,要么登陆军团自己肩挑人扛,要么当地征用民力,否则就只能守在港口。
且岐军已经实施一次南线登陆作战,占领腊婆本土花费两年时间,再花费两年时间夺取交趾,即便有这个国力,但北方却未必再等得了两年,一旦交趾收复陷入僵持,就可能拖垮帝国。
其五,南线北上最大不利因素是后方占领区不稳定,腊婆各部未必乐意提供劳动力为岐军运输粮草,而且沟通交流也不足以下放到基层,岐军收拾占领地还忙不过来,哪里能北上。
其六,沈云卿估摸着,赵越、黎孔早晚要跟交趾土著翻脸,尤其是丢了本土之后,岐军若卡住南北,交趾腊婆军长期处于战时状态,缺乏人口和统治基础,其吃喝拉撒早晚要吃完。
届时怎么办?自己搞生产?他会吗,即便他会,要保障交趾五六万大军吃喝拉撒,得要多少民力,仅此经济问题,就绝非交趾所能承受。届时矛盾将进一步激化,演变成腊婆军与当地土民的冲突。
而且腊婆土民能反岐帝国,焉不知不会反腊婆,尤其是岐军不再进攻交趾,制造重心转移假象,同时推行攻心计策,大肆收买,这些个有奶便是娘的土民,随时都会调转枪口。
因此与其吃力不讨好,速取交趾,不如占领腊婆后,封闭南北通道与海上贸易,迫使交趾腊婆军与当地土民争夺空间内乱,令其自己消耗,斗个两败俱伤,先让硬茬子自己死一波。
待等岐帝国喘上一口气,稳定了腊婆,交趾的内斗基本水落石出,届时或是当地胜出一方要求和谈,或是与朝廷谈条件,主动请岐军回来,无论何种结局,对岐帝国都是有利的。
最后,沈云卿的战略角度着眼于整个中南半岛,而女帝并不清楚中南半岛的地理背景。
兼并了腊婆,就等于从地理上,隔绝了交趾向南扩张的步伐,同时前的中南半岛较大的势力有四个。
其一是岐帝国,其二是腊婆,其三是骠国,其四是涅佛罗。
岐帝国兼并腊婆后,交趾指日可待,届时形成中南半岛三分有其一格局,并以交趾、云贵、腊婆为平台,迅速向内陆发展,以湄公河为界,实现边界和领土的管辖。
同时日后不排除周照宁实现咸鱼翻身,收复云贵,届时大可以鼓动周照宁南下吞并骠国,岐国再从中南半岛北部,与孟加拉湾登陆,从而打通岐帝国陆路至孟加拉湾、印度洋通道,实现双海岸版图。
这是长期战略,着眼于当前,是以最小代价实现帝国的平稳过度,单纯依靠武力,并不能解决问题。
欧阳羽算的是经济账和政治账,沈云卿算的是战略账和未来账,前者是战术,后者是战略,战术服务于战略,但最终的取舍,仍取决于女帝的考量。
尤其是女帝未必有沈云卿的认知,其着眼范围局限于历史背景下,同时还要考虑家庭因素,国内政治因素,复杂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