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陛下的CEO
60541100000417

第417章 细说倭寇

尽管户部在形势上屈居下风,但抓着铁器影响国家安全为由拒不松口,女帝愣也没辙。

恰逢此时鸿胪寺卿徐业,引着武藤井富已经到殿外。

“启禀陛下,武藤井富已经到殿外。”

徐业道,此时女帝正在气头上:

“宣。”

“是。”

片刻,武藤井富入朝殿,众目睽睽下来到鸾台前鞠了一躬:

“濒国使者武藤井富,参见天朝陛下。”

“平身。”

“谢天朝陛下。”

待等武藤井富直起腰,女帝继续道,但口气明显要比方才沉了三分:

“武藤大使,濒国自一统至今已有数载,在此之前,海寇之患不过疥癣之疾,如今濒国一统天下太平,海寇反倒日益猖獗,这是何故啊。”

“启禀天朝陛下,流窜海寇多为大名败兵逃入外海所致,并非我国有意为之。”

这时范勇近前说道:

“即为败兵,贵国当以政令安抚或剿灭之,何故远涉重洋袭扰我朝沿海。”

“范大人有所不知,我国承平之后,国力大不如前,且汪洋大海如星辰浩瀚,海寇散入大海飘忽不定,剿灭实有困难。”

“依本将看,是贵国不想剿吧!”

范勇咄咄逼人,甚至有些恶怒。

自古以来,倭寇的形成原因长期归咎于岛国内乱和天朝苛政,导致天朝沿海老百姓和倭寇相勾结,形成海盗倭寇。加之东亚天朝圈子较为忽视海军建设,容易滋生海寇倭寇。

但是倭寇却明显符合一个操弄手法特征,那就是以占领和颠覆中原王朝地方政权为主要目的。

作为一个强盗,还是外来强盗,打家劫舍才是主要职业范畴,上升到占领地方屠杀住民,实行长期统治,这就不是强盗,而是打着强盗的幌子,进行战争。

因此倭寇的背后,若没有岛国政府的默许和支持,为啥到了德川幕府时期,倭寇一下少了那么多?

不正是因为岛国实行了闭关锁国,只对清帝国开放贸易通商口岸吗,撇开岛国战国时期,难道在此之前同一时期的岛国幕府就不能做?

不是不能做,而是有需求,有野心。

倭寇问题隋朝就有,确切的说不多见,但还不严重,发展到唐朝初期,倭寇数量明显增加,不久爆发岛国入侵思密达事件,与唐朝对决,然后兵败臣服,派人来学习经验,所以唐朝年间倭寇几乎绝迹。

难道就因为自己政府吃了败仗,那些个干杀人越货勾当的山贼,都心惊胆裂金盆洗手了?不是,而是摇身一变成了岛国武士,都死在了思密达的炕头上。

发展到宋朝,尤其是北宋末年,倭寇问题再度抬头,但不幸的是北宋末年发生了靖康之变,导致北方国土沦丧,女真入主中原。

这里需要着重提一下,倭寇最早活动的范围,并不在明朝中后期的江浙甚至福建一代,而在朝鲜半岛、山东半岛、两淮地区。

造成这一原因的是北宋之前,南方开发远不及北方,因此人口重镇和富庶地区大都在北方,当然,江东地区除外。

同时岛国的造船业,仅仅相当于天朝公元前周朝时期的水平。

即便到了明朝中后期,当时就有这么个现象,倭寇登陆东南沿海后,都喜欢抢天朝的船只,因为岛国的海船一路渡海,需要一路往外舀水,船缝里塞得都是稻草,不舀水就得沉,其造船技术能夸张到这个地步。

所以早期船只技术的制约,也阻碍了倭寇海上航渡的距离,他们不可能冒着船毁人亡的危险,去更远地区劫掠。

由于北宋易主,导致北方来了强人,倭寇袭扰女真,那肯定没啥好果子。由于无利可图,因此直到南宋灭亡,倭寇袭扰天朝的频率都不大。

紧接着就不能不谈元朝,元朝两次征讨岛国都全军覆没,原因众所周知,但元帝国征讨岛国,首先不是出于雄心,也不是战略需求,原因主要有三方面。

其一是岛国趁着元帝国与南宋相持之际,撸了一把思密达,而思密达一早就交出了膝盖,所以这是打了可汗的脸。

其二是南宋灭亡后,元帝国其实也元气大伤,同时南宋大量遗民经由海上逃亡岛国,竖起了反元复宋的大旗。

其三是元军收编了南宋近二十万的精锐新附军,俗称伪军,留着是祸害,杀了可能激起更大范围的抵抗运动。

尤其是当时中原地区的已经奴化的元汉军,可能叛乱,所以得有个出处,消耗掉这二十万人,于是拉去打岛国,结果多半数都死在了海上。

至此以后,岛国就有了与中原王朝一争高下,统一全世界的野心和幻想。发展到明朝,是一个质的转变。

丰臣秀吉准备定都北京,消灭印度,进军中东,开八荒一宇的霸业,当然,什么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由于明帝国与岛国朝鲜开战处于明帝国晚期,因此直到顺治年间,倭寇活动频率大幅降低。

天朝改朝换代之后,倭寇再度开始猖獗,原因主要有两点。

其一是明后裔和反清运动在岛国扎了根,其二是由于中原王朝两次被外族灭亡,给岛国上了眼药,既然人家可以,我怎么就不行了呢。

其三是,元朝、清朝给中华文明造成的重创难以修复,导致大量文明精髓东渡岛国,于是岛国自我感觉十分良好,总觉得天朝上邦攒了几千年的精华都交给了我继承,于是我才是中原王朝的合法继承人。

可是呢,这种想法只敢臆淫,是不能声张的。

总而言之,这倭寇袭扰天朝不是一年两年,也不是一个朝代的问题,而是从隋朝一直发展到二十世纪上半叶,跨度得有一千五六百年。搁人类历史上,也是罕见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政府支持的武装入侵。

当然,由于岛国的思维较为先进,他们一直本着但凡是对我不利的,我不清楚,我不知道,我没参与的先进政治理念,表示由衷的遗憾和歉意,但要我解决问题剿灭海寇,抱歉,本岛小国寡民国力有限,您多担待。

范勇之所以比谁都恼火,除了武藤井富这一推了之的态度,和海寇的猖狂。再就是他与沈云卿混的熟,一些事情不经意间有些交流。

因此范勇是非常清楚岛国最近处,距离天朝也得有两千多里的海路,岛国腹地到天朝,也得有两千四五百里海路,整个东海、黄海至岛国间,就没几个能蹲人的岛屿,尤其是没几个适合长期居住的岛屿。

所以,要说动则几千的倭寇出没天朝沿海,总得有个吃喝拉撒的地方吧,而且出动两千多里地,没有人背后供应后勤保障,谁相信这是一伙强盗。

范勇的言外之意已是非常清楚,濒国放纵甚至勾结海寇袭扰天朝,只不过是没有证据,没说破罢了。

这时武藤井富说:

“范大人误会啦,非是我国不想剿,而是无力清剿海寇。偌大的星辰大海,追寻海寇何其难也。而且海寇由来已久,天朝剿寇数十载,也未能剿灭,更何况我国国力衰微,还不及天朝一隅之地,如何能以一己之力剿灭海寇。”

“但这些海寇是你濒国人不假吧,既然是你濒国人,他们总不能飘在海上,濒国也总有家眷孩子,贵国难道就一点办法都没有吗。”

“范大人有所不知,这些海寇或是败兵,或是乱贼,有家无家无从查起,即便有,多数也已携家带口逃出我国流落外岛,实难追查。”

“哼,武藤大使当着我朝天子之面推三推四,难道不怕我朝震怒之下,发兵剿了贵国!”

“这,这话从何说起呀,范大人……”武藤井富深感为难,遂即面君辩解:“天朝陛下,我国国小民寡,实难与海寇抗衡,还请陛下明鉴。”

此时女帝正琢磨着一桩陈年往事,她突然想起当年海通民变被明正典刑的海通庒县县令虞童,以及携家带口转移财产出逃的林奇坤,当年曾向丹韩与濒国发出协查国书,但至今也没落网,没个下文。

再想起当年沈云卿有曾言,林奇坤极有可能勾结海寇侵犯沿海地区,此后不久马文修出海剿匪,一件件一桩桩,都是最近数年间的事,今日合着凑一块儿,都把旧账翻了出来,越是细想,公孙芸惠的脸色越是挂不住。

“武藤大使,当年朕向贵国发出国书,要求捉拿反贼林奇坤,至今未有音信,这是何故啊。”

女帝重提旧式出乎武藤意料,略作回忆后他说:

“天朝陛下,林奇坤乃天朝人,其在濒国并无家小,难以追查。”

“哦,但据我朝所查,林奇坤乃濒国后裔,与濒国往来甚密,此事难道也有假!刑部尚书田诚,朕所言可否确凿!”

“陛下所言句句为实,乃当年臣与江淮节度使汪晨贵一同查办,林奇坤确实乃濒国后裔,且与濒国往来密切,暗中向濒国贩卖货物。其贼行败露之后,经由长江出海逃走,也只能逃往濒国。”

田诚细数当年所查证据,武藤井富辩驳道:

“天朝陛下,林奇坤案发时,我国尚处战乱,尚且自顾不暇,无从知晓其行踪,这么些年过去,只听闻林奇坤去了丹韩,但究竟身在何处,已经难以知晓,还请陛下明鉴。”

“林奇坤踪迹难觅,但海寇陡增,频犯我朝海境却是事实,若无财力物力资助,岂能如此猖獗。”

女帝口气极为严厉,话里话外透着两层意思。

其一,这种有组织的海寇活动没有财力物力的支持,无法持续危害岐帝国,因此一定有人在背后资助反政府活动。

其二,林奇坤当年卷走财富数以百万贯,林奇坤有动机有财力资助海寇,因此林奇坤没死。亦或者是岛国打着不知情的名义,暗中默许和支持海寇袭扰。

武藤井富是个聪明人,与女帝打了十多年交道,深知公孙芸惠秉性,焉能不知其意。

“天朝陛下,海寇给天朝带来深重灾难,同样也给我国造成危害,绝非我国所愿见到,武藤将尽快禀报我主,与天朝携手剿灭海寇,此诚此心天地可鉴,请天子陛下明鉴。”

“罢了,既然武藤大使愿就此事给我朝以交代,朕姑且容贵国一些时日。”

“陛下仁厚,外臣感激涕零,定将尽快转达我主,给天朝以交代,那外臣先行告退了。”

“武藤大使请便。”

“谢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