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风力渐强,欧阳龙菲取来风衣递到跟前说:
“郡王,此处观海已有多时,海风渐大,是否回营。”
“嗯,那就回营吧。”
言毕,走下岩礁,一行人缓缓离开港口,走在回营路上。途中欧阳龙菲问道:
“郡王,近日为何如此愁眉不展,可是因为腊婆相国黎孔南下?”
“呵呵,区区一个奸相,还不至于令我如此。本王实在想其他,想着大海之事?”
“大海之事?那是魏朝之事?”
“也不全是,孤是在想这天下之土,如何才能尽归我朝所有。”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难道我朝所及之处莫非王土。”
“话虽如此,但欧阳大人你也看到了,不服我朝之邦比比皆是,腊婆虽然国小,却也敢以下犯上。而诸如此类之邦多如牛毛,孤是在想,得有个方略,平定天下诸邦,同时又能将天下之地,尽归我朝所有。”
腊婆的背信弃义与历史的教训,让沈云卿第一次切身感到巨大的压力。
历史不可能推到重来,更没有后悔药吃。
中南半岛这个地方,最早由先秦开发,一直到北宋早期,都是中原王朝的固有领土,此后几度反复都未能很好解决,致使剥离中原,带来一系列的后期恶劣效应。
同时中原王朝始终只盯着关中、京畿、河南、河北黄河、长江流域两岸的“中原”核心地区,中原之外都是化外蛮地,从来不当回事儿,丢了也就丢了,这就带来很大的历史恶果。
当然,受制于农耕王朝的技术瓶颈,偏远领土由于通信交通和认知的制约,打的下,守不住很正常,但家门口的地盘也不当回事,那就很有问题。
沈云卿反复思考着这一问题,试图寻找一劳永逸解决病根的措施。
回到营中时天色尚早,潮瓯各部叛乱持续四十多日,沈云卿始终以“腊婆各部言而无信,情势不明”为由未予接应。
直到二月中上旬,沈云卿准许接受阿萨雀、拓客等人投诚,此时赵禹、阿杉贵两军在内讧中损失惨重。
起先还只是潮瓯各部与阿杉贵军作战,事态扩大之后,成了潮瓯各部与阿杉贵代表的昂佗族的矛盾,进而再次扩大至赵禹所部内部叛乱。
杀来杀去杀到后来,阿萨雀等人其实已经没了分寸,甚至不知是敌是友,唯一知道的只有岐军还敞开着谈判大门。
岐军与二月中旬陆续派兵进山接受投诚,逐走阿杉贵、赵禹败兵,彻底控制潮瓯全境属地。
本地各部陆续加以收拢,安置于潮瓯城内与城外。至此,岐军尽得潮瓯土地。
有鉴于各部人丁损失惨重,尤其是不少小头人战死,其各寨、各洞、各村、各县以头人与裙带关系为纽带的基层组织瓦解,各寨、各洞群龙无首,男丁死伤无数。
沈云卿迅速做出委任,任命潮瓯城中依附头人与官吏代以统领,如此又轻易拉拢各部人口,继续扶持亲岐势力,继续瓦解其反岐意志志。
当然,主要是沈云卿坐山观虎斗,任其自生自灭消耗人口,以减轻岐军接济负担。
尽管内讧令潮瓯人丁大幅减少,岐军的粮草仍不足用。
潮瓯城及其辖区治下战前人口是五十五万,其中五万余男丁被赵越征走,调往北方充入民夫与兵员,岐军登陆潮瓯后,当地应该有五十多万人。
内讧之前又打了三仗,林林总总伤亡八九万人,小十万,即便伤亡各半,潮瓯治下应该还有四十五万人。
但到今日为止,潮瓯城中原有人丁与各部归降收拢人丁仅有三十二万余人。
少了的十三万人,或是死于洪水,或是死于内讧战乱,或是死于内讧期间的饥饿、疾病,也有部分被赵禹、阿杉贵裹挟而走,或是仍散在山野之中。
但比之战前,当地人口已经减少四成,即便如此,以岐军与潮瓯城的储粮,仍然养不活这三十二万人,加之岐军与夷兵,口粮仍然无处着落。
沈云卿开始考虑,冒险攻打瓦瓯城,只有拿下瓦瓯城,才有可能解决粮荒问题。
看着腊婆粗糙的地图,沈云卿目不转睛,时间一晃到了天黑,欧阳龙菲端来今晚的饭食,推来桌边一角。
“郡王,用膳了。”
沈云卿依然全神贯注,只轻声应了一声:
“嗯,放下吧。”
“郡王,这地形图都已看了几日,有何难处令郡王如此忧心。”
“唉……”沈云卿长叹一息,将地形图推到一旁,神色依然凝重,他说:“欧阳大人应该知道,这莫拉木水淹潮瓯城,本王虽然有所料算,却也失策,不曾想到水会如此之大,以至于城内与港口屯粮半数尽毁,如此一来,即便三月间能春耕,我军粮草也等不到六七月夏收。
而且眼下田地尚未清理完成,怕是四月间也无法耕作。如此一来,我军等不到六月便要断粮。故而在下一直在苦思冥想如何速取瓦瓯,只有速取了瓦瓯,才能占得瓦瓯仓储,以解燃眉之急。”
瓦瓯是腊婆的政治中心,也是其全国的仓储中心,因为湄公河与瓦瓯江决定了漕运的便利,其国家中心只能放在瓦瓯。
眼下从国内运粮已经来不及,而且也不可能,通信上来不及,漕运调度也来不及,没有半年,根本调不过来。
而且即便能调度的过来,这三四十万人的口粮所需的运力,也可能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眼下的上策是速取瓦瓯城。
但想想可以,问题是从潮瓯去瓦瓯全程两百三十多里,虽然瓦瓯地处平原,只要越过了潮瓯以西的丘陵,就能进入平原,但那也不是华北平原,是热带丛林平原。
阿杉贵溃散之后虽然退出了潮瓯,但堵在西去的必经之路上,他要是利用雨林打岐军的埋伏,伤亡肯定惨重。
此外还有第二条路,走湄公河出海口入瓦瓯江,瓦瓯城就缩在瓦瓯江的内陆平原。
但也有问题,岐水军船只眼下一部在北部湾打击腊婆海寇,护航商道,一部又要护送户部海船,定期前往雷州半岛运补大军所需,因此能够用于前往湄公河的船只不会太多,这就意味着携带的兵力和补给也不会太多。
这要是搁在热兵器时代,三两千人差不多就能解决整个腊婆国,但眼下是冷兵器,三两千人连塞牙缝都不够。
当然,可以用带路党和代理人走狗,沈云卿也考虑过,但也有问题。
眼下潮瓯各部死伤惨重元气大伤,即便助岐军一战,也不可能出动太多人力,他们也防着岐军出尔反尔。同时沈云卿也不放心他们,万一来个临阵倒戈怎么办,而且实在人家的地盘上。
其次腊婆军的威胁仍没消除,阿杉贵本部主力并没瓦解,还一路西逃退往了瓦瓯以东,岐军必经之路上。
而赵禹也退往了潮瓯以北,南屿、库皋三地之间,相国黎孔已经抵达赵禹军中,岐军的威胁仍没消除,贸然抽出岐军主力去攻瓦瓯,潮瓯城的兵力会空虚,在潮瓯各部与夷兵的“包围下”,有个三长两短,留守潮瓯的岐军可能成了肉馅被包饺子。
所以现在是进退两难。
尽管军事上马文修说了算,但军事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战争的本质仍然是政治的延续,当武力足够打疼一方时,又会回到政治层面。
尤其是必须考虑到战后兼并腊婆,需要长治久安,而不是战争中过于激化民情,增加战后统治治理难度,给日后埋下隐患。
尽管一些强硬与极端措施是需要的,但大的战略层面,仍需要克制。
在诸多因素制与棘手问题制约之下,眼下可选择的政策空间就非常有限。如何速去瓦瓯,如何让潮瓯几十万人挺过一季,成了摆在面前的难题。
速取瓦瓯似乎不可能,养活几十万人也没可能,战争进行到这个地步,已经不是纯粹的军事较量,而是后勤,是国力,是运力。
战争又回到它的本质层面,外行谈的都是战略,只有内行才会真正去关注战争的本质——后勤
沈云卿战前做足了战前准备,所有的运力都是成倍发往潮瓯,但也顶不住无知愚昧和“神力”,一场大水之下,面对自然的破坏外力,人力往往是渺小的。
划着碗中的饭,沈云卿继续刚才的话题说:
“若能打下瓦瓯,此战便可结束,腊婆国覆灭指日可待,不失为速战速决之策。”
“但腊婆有五地,只取瓦瓯、潮瓯两地,而交趾尚未收复,如何能算是我朝取胜。且腊婆王赵越并不会俯首称臣。”
“欧阳大人你有所不知,这腊婆国,其实只潮瓯与瓦瓯两地为平原雨林,其余三地皆为丘陵雨林,故而腊婆的精华之地在潮瓯与瓦瓯,其瓦瓯又是国都所在,攻克瓦瓯,其国根本将彻底动摇。且潮瓯、瓦瓯两地人丁占其三分之一强,失之民力,岂能再战。
此外,其主力长期驻扎交趾,丢了根基,其如何还能以本土寄样交趾驻军,岂非要与当地土民争利,如此一来,交趾当地土民必与其反目,而后我军便可坐山观虎斗,不费吹灰之力收复交趾,此战便能以最小代价,夺取最终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