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陛下的CEO
60541100000448

第448章 起雾

翌日清晨,空气中突起大雾,沈云卿刚是起床,不禁也被这伸手不见五指的大雾吓了一跳。

“好大的雾,这个能见度连五步都没有啊。”

这时欧阳龙菲说:

“索性已将腊婆军击溃,否则如此大雾,恐怕得要前来偷袭我军,我军必败无疑。”

“嗯。”沈云卿下意识点头认可,然下刻突如触电,一个机灵闪过眼前:“对呀,大雾,大雾!”

“怎么了郡王,大雾怎么了?”欧阳忙问很是费解沈云卿最近几日的状态。

“欧阳大人,你说我军若是趁着大雾前去偷袭腊婆军,你说会怎样?”

欧阳龙菲闻讯翻了个白眼,很显然,她很不看好:

“这又不是两军对垒,相距十数里,亦或是平原之上,相距数十里,轻骑飞驰片刻而至。眼下阿杉贵距我军少说百十里路,赵禹部一百三十里,之间无不是丘陵丛林,如何能借大雾突然偷袭。”

“但要是这大雾持续几日,乃至半月的话,也许有机可乘,甚至本王在想,这腊婆军熟稔腊婆季候,他们若是知晓这三月间的大雾会持续半月,会否趁机也来攻打我军。”

“嘶……郡王是说,腊婆军见此大雾,也可能来偷袭我军?”

“难道不是吗?而且现在想起来,昨日赵元突然提起小部落联络我军,这要是腊婆军明知这三月里常有大雾,利用这大雾做掩护,用小部众为诱饵,将我军诱出,我军岂不大败亏输。而且此乃双重计策,纵然我军识破其一,也断无全身而退可能。”

大雾既是常态因素,也是意外因素。

利用大雾天气偷袭敌军虽然是可预料因素,但有很大的制约和局限性。

首先两军距离得较近,太远大雾不可能持续太久,同时步兵的日行军和体能也制约长途奔袭,并投入冷兵器作战格斗。

其次是得要交通方便,不能敌军在十里地外,却要翻过三座海拔四千米大山。如果是骑兵作战,距离适当可以放远一些,但多数情况得在平原地貌。

眼下无论阿杉贵还是赵禹,都在百里之外,之间隔着丘陵、丛林、雨林、河流,一百里路,大军怎么也得走四五天,如果没有持续性的浓雾,根本无法掩护大队行径。而且大雾中行径,本就影响视野和行军速度。

因此眼下岐军受到作战思维的制约,不太可能认为腊婆军会来偷袭,因为岐军既不清楚大雾持续多久,常识也告诉岐军很难完成该种战术。

但是小部落前来联络投诚这个因素,却能让这种不可能变成可能。

首先,岐军如果不知道前来投诚是假,贸然出兵去接应,压根不清楚大雾何时会起,何时会散去,中埋伏是大概率事件。

其次,即便岐军知道前来投诚有诈,多半也想不到会在大雾天气,既来诈投,又来突袭,因为大雾偷袭的所有先决条件都不具备。

如诸葛亮的草船借箭,正是利用隔着大江,而曹操是陆军出身,并不认为东吴方面能利用大雾大举全线出击,还要登陆作战。

而且利用大雾,在水面进行作战,甭说三国时期没这个技术条件,即便是雷达、声呐出现之前,也没这个技术条件。

因此诸葛亮大雾“突袭”,对魏吴双方的制约性是相同的,曹操也很清楚,我做不到,你就能做到?

但是诸葛亮却利用这个思维盲区和误区,以大雾为掩护,利用军事思维惯性,不明敌情之下与水上作战的第一原则是远程攻击,也就是弓弩、床弩等。利用敌情不明的思维惯性,借助大雾,打了曹操措手不及,借走了箭。

而且这里还有一个很大的破绽,就是曹操完全可以用火箭退敌,如此就可能轻易一把火烧了诸葛亮的草船,所以几乎就不存在草船借箭的先决条件。

但是火箭却有一个硬伤,就是火箭箭头重,射程也就缩短。因为火箭箭头是裹着蘸油的布条,极大增加了箭头的重量,致使射程锐减。

因此只要将船只停在火箭射程之外,那就只能射普通的箭簇。

在所有先决条件都受到制约的情况下,如何突破逻辑,以当前技术实现战争目的,就是考验双方主帅的重要因素。只有敌方想不到,才有可能实现。

“郡王,下官还是有一点想不通。”

“欧阳大人何事想不通?”

“既然腊婆军如此料事如神,他们总该有所准备,万一我军不接应,他们此计岂非不攻自破。”

“那是因为我军有不得不接应的必然原因。”

欧阳龙菲说的并不错,岐军如果识破诈投,亦或者态度谨慎不接应,岐军就不会中计。因此必须有一个岐军无法回避的必然条件,令岐军接应。

这个条件站在欧阳龙菲的层面,她的思考局限在战术层面,但如果站在岐军将帅的层面,是战役战略层面,考虑的量级就不同。

而腊婆军抛给岐军的必然条件,就是潮瓯各部族人口这个包袱。

洪水摧毁了潮瓯属地几乎所有农业基础设施,要基本恢复,至少需要小半年,如此就影响到岐军进军的步伐。

因此岐军按逻辑,应该继续解决潮瓯民生问题,而不会急于进攻。沈云卿认为,腊婆军多半是这么考虑的,岐军也担心后方不稳,陷入腹背受敌。

同时腊婆军也清楚,潮瓯城的粮食不足以支撑潮瓯投诚而来的各部人丁,同时岐军的海上运力也不足以弥补增加的几十万张嘴,但其应该还不清楚,潮瓯的粮食损失很大,粮荒近在咫尺,已经不足以支撑到夏收。

因此腊婆军可能高估了岐军粮草,但仍然猜到岐军日后可能缺粮,因此其此番前来诈投,定然是用小部落的储粮作为诱饵。

如此一来,岐军还真有可能不得不上套,而且还必然上套。

“走,先去吃饭,吃完饭后去潮瓯城。”

“郡王不会是向去找左承王赵元询问大雾一事吧。”

“向赵元等人询问自然不可取,但可以去问当地百姓和山民。”

岐军登陆潮瓯,是在去年六月底,因此六月之前的当地气候并没有经历过,即便经历过一两年,也不能说明经历的气候条件是常态气候,也可能是偶然性,因此三月是否有持续大雾,必须从当地人口中了解。

而赵元、阿萨雀等人虽说已经服软,他们本人也许没有再次反叛的概率,但难保人多眼杂,说漏了嘴,被其他暗中勾结的奸细听去消息。

此事经由民间询问,要比直接问他们更为可靠,而且民间的老百姓对节气更为熟悉,比当地的这些权贵靠谱的多。

用过早餐,沈云卿率卫队前往潮瓯城巡防当地百姓,不出所料,三月中下旬至四月初,潮瓯属地,尤其是山林之中有连续半月以上的大雾。

同时得到另一条重要信息,三月中上旬偶有雾气,至三月中下旬的数日、十数日间多数时候没有雾。

也就是活,如果前来诈投岐军,应该是趁着没雾的时候。待等岐军出动,则正好碰上大雾。

“郡王,这要是没雾之际前来诈投,我军前去接应,却碰上连续大雾,我军岂不大败!”

“不错,若是如此,我军不细问之下,定然大败亏输,而且是连本带利吐出来。之前一切战果都将付诸东流,被赶下大海去喂鱼。

届时我军前出接应人马被其所困,潮瓯守军必然要去救援,如此便是被围点打援,而后再断退路,我军岂不死无葬身之地。”

沈云卿琢磨着一劳永逸的兜底解决腊婆军,现在看来不光他在考虑,腊婆军的也在考虑一劳永逸兜底解决岐军的措施,而且还是一口气恢复战前态势,甚至岐军可能输的更惨。

如果岐军在连续大雾之前前去接应小部落与粮草,无论是分兵而去,还是倾巢出动,结果都一样。

分兵出动,可能被围点打援,出兵陷入围困,被迫向潮瓯守军求援,潮瓯守军则必然出动,结果就是被分而治之各个击破。

如果集团出动,他们利用大雾与小部落的配合,提前将兵力运动至有利地形,然后利用优势兵力与小部落的突然反戈,发起全线进攻,岐军也得战败。

最大的迷惑性则在于三月上旬或是中上旬会偶有大雾,但中旬,中下旬之间则没有大雾,进入三月末,四月初,会连续大雾,而且是从清晨一直持续到下午。

如此就给外来客军造成麻痹,误认为当地大雾是偶然因素,不是常态。

而且也很难想到会是连续半月的大雾天气。如此利用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岐军认知的盲区,把岐军引出潮瓯,加以野战歼灭。

“郡王,既然已经料到敌军可能由此龌龊之举,应当即刻向马总管禀报军情。”

“嗯,但禀报之后仍解决不了问题,岂非自寻烦恼,而且只是你我一己之猜测。”

“那郡王何意?”

“来而不往非礼也,既然人家出招了,咱们不还礼是不行的。眼下还不急于一时,等本王想清楚了对策,再说与马总管也不迟。走,去拓客的驻地。”

拓客是潮瓯赫母族小头人,也是潮瓯当地赫母族头人中规模的最大的,由于潮瓯赫母族人口本不多,因此没有大头人。拓客平日里唯阿萨雀马首是瞻,但论及与小部落的关系,赫母族要比其他各部密切的多。

赫母族的成分,本就是早年各部清洗屠杀兼并的妇女,被赫母族同化而来,论远近亲属关系,赫母族与各小部落血缘关系最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