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陛下的CEO
60541100000469

第469章 请君入瓮(12)

下午,潮瓯各部回城召集各族,就出兵一事动员各寨、各洞、各县出人。

当然,由于岐军是外来人,过去七八个月一直与岐军作战,在腊婆王赵越的反宣传下,各部都还能理解。现在突然间要反戈攻打自己人,就得有个说得过去的理由。

但总说一些腊婆王赵越如何欺骗,曾经如何残暴,今天落井下石等等空虚无力之词,对于老百姓而言受骗上当之后已经丝毫没有兴趣。

即便这些个头人相信岐军有神器助战,能掐会算,那也是因为他们日后是直接的受益人,而手下的这些山寨百姓,他们能得到什么好处,只能是死亡。

因此,要调动这些已经上当受骗的族民的积极性,就得有现成许诺的好处,甚至得要拿到手。

为此,沈云卿从随军财务中支出五万贯铜钱,五千两白银,一千两黄金,五万匹棉布,三千匹的上等丝绸,并许诺战后给予农具、工具、耕牛等无偿好处,藉此激励各山各寨出人出力。

相较于铜钱贵金属,现货在当地更有购买力,直接给现货,要比给钱更有诱惑力。因为当地生产力低,有钱不一定买得到东西,潮瓯、南屿的情况还好一些,靠着海,还能依靠贸易,从岐帝国输入大量必需品。

当然,如果是大额的金银珠宝,那就另说了。

赵元、阿萨雀召集各部同时,沈云卿与叶巴商定岐军派出一百人,骑马随其前往耶山勘察地形,为岐军出兵接应打前哨,但却绝口不提岐军出动何等兵马,多少兵马。

一来腊婆军默认岐军应该出动主力,绝不可能出动夷兵,因为夷兵的德性摆在那里。

二来叶巴此时已经魂不附体,一心想着报信,一些关键的细节疏于询问,既然不问,那是最好,省的继续上眼药,编段子,万一最后关键时刻编段子,编出了破绽,这就很尴尬了。

将叶巴送走已是黄昏,望远镜中可见其仓惶的身影纵马疾驰,说是急着赶去投胎也不为过。

待等忙赶回军中,沈云卿召集郝仁、吕暮然、张翀、吴滔、朱翁御、陆文、欧阳龙菲等人开会,安排出兵后军中诸事。

按计划,沈云卿率夷兵与一千番军精锐前往耶山,合计一万三千人,留守潮瓯的岐军还剩一万七千余人。

届时楚砚杰率禁军、番军六千人,驻守潮瓯城与港口,马文修、钟墨俞率岐军主力,随同潮瓯各部,在沈云卿“被围”之后前去围歼腊婆军。

楚砚杰毕竟是禁军出身,而禁军多数不惯野战,尤其是热带丛林,既不便,也不习惯。禁军更善于城池坚守与巷战,由楚砚杰守备潮瓯,即便兵少一些,胜算也更大。

如此便有把握坚守潮瓯同时,调出岐军主力,围歼腊婆军,防止潮瓯空虚,腊婆军做两便打算。

既,如果在耶山攻击不顺,趁岐军与潮瓯部族主力离开,潮瓯空虚之际,反扑潮瓯。如此即便不能击溃歼灭岐军,也能令岐军丧失潮瓯的大营与辎重,岐军饿也得饿死。

如果耶山攻击顺利,岐军陷入混乱忙于逃命,那是更好,战役过半岐军将败之际,派出一支人马,诈谎潮瓯部族,引诱留守岐军出城救援,亦或者诈门赚城。

如今留守六千人,即便马文修部全军覆没,腊婆军也无力围攻潮瓯守军。

潮瓯还是岐军的潮瓯,等到下一批岐军抵达潮瓯,腊婆军经过耶山死战,外加潮瓯攻城,可就没后劲继续作战,岐帝国依然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同时战死的潮瓯男人与岐军,也能缓解城中的粮荒,撑到援军抵达。拼消耗,岐帝国还拼的起。

当晚忙到后半夜,沈云卿合衣小憩,天将亮不亮之时,帐外护兵突然来唤:

“郡王,钟将军到了。”

“嗯,你且退下。”

“是。”

待兵士退走,沈云卿起身看了眼烛光下的沙漏,寅时初刻,凌晨三点刚过,他实在想不出,自己凌晨十二点半刚睡,这个点上能有什么急事能把自己叫起来,除了叶巴突然返回,也只能是朝廷来了急报,而且肯定不是什么好消息。

打着哈欠,挑帘来到帐外,偌大的迷雾顿时让人清醒不少。帐外左右的兵士甚至隔着两尺,都有些看不清楚,离着一步开外的钟墨俞甚至完全看不出样貌,只能看到人形。

“钟将军,此事唤醒在下有何急事。”

“启禀郡王,原本应该随军一起运达的一万五千件锁子甲,不知何故,今日凌晨提前运到了。”

“怎么,锁子甲提前运到了!”

“正是,马将军认为,有锁子甲相助,我军定能大获全胜,故而让在下前来通报一声。原本相等天亮之后,但眼下军情如火,故而不敢耽搁。”

“嗯,眼下时间紧,此事确实不好耽搁,走,去看看。”

岐帝国的锁子甲,最早是应波兹津请求出兵,抵御乌兹曼人,从乌兹曼人那里传入的技术,但在岐帝国一直发展不起来。

原因前文中已经说过多次,就是中原战场的复杂性和大陆军作战模式,决定了锁子甲在中国的发展有很大局限性。

首先是中国普遍使用钝器,锁子甲遇到钝器就没活路,其次是中国的弩太厉害,即便是双编重型锁子甲,一样挡不住,而欧洲的十字弩,威力其实小得多,锁子甲虽然也能穿透,但概率有所减少,而且面对双编锁子甲,欧洲十字弩往往射不穿。

其三是锁子甲最好得跟欧洲板甲组合,穿在板甲里头,如此面对钝器、刃器、箭矢都能综合防御,而中国基本没发展板甲技术,只有鳞甲、扎甲、棉甲技术。

其四真要锁子甲、板甲组合,怎么得上百八十斤,重步兵背在身上很难做快速移动,至于骑马,中国的马种决定了,没有西方高大马种的优势。

因此即便中国重骑兵的体重,比欧洲铁包重骑兵要轻的多,当然铁浮屠这种精中选精的超重装骑兵不能作为普遍标准衡量。

其五是中国人打仗,向来不讲究,什么手段都用,甭说是锁子甲刀枪不入,要你死的办法就很多。

岐军的滚扑刀,就是专砍没有锁子甲保护的腿部。

此外什么放火、水淹、熏毒、撒石灰眯眼睛、滚木雷石、挖陷阱、刨地洞、打伏击、断粮、断水、渔网、绳网,反正只要避开堂堂之战,弱势的一方总有用不尽的手段。

其六,锁子甲得量身定做,不能标准化,选型空间有限,也不能将就。

同样是XL的短袖,体形差不多的身材穿着凑合也就行了,但锁子甲不能。

体形身高差不多,但手有长短,胳膊有粗细,肩有宽窄,胸围有大小。

锁子甲如都尺码标准化,那问题可就到了,胳膊粗了塞不进,胳膊细了又嫌大,胳膊长了还能将就,这要是胳膊短了,锁子甲比手指尖还长,那就不能将就了。

而且中国王朝历代都是多民族融合,这就导致不同民族长期融合之后带来可能是契丹人的屁股,装在了汉人身上,女真人的短腿按在了汉人的腿上,汉人的细胳膊装在了蒙古族的身上,然后出现各种体形的人,都按统一标准化尺码,就很成问题。

而欧洲这种问题虽然少一些,但也有。

最后,火药这玩意儿出来之后,锁子甲就不灵了,愣你是刀枪不入如,一颗炸弹附带阎罗殿超生门票,你不去也得去。

所以,最后中国人撺出了棉价技术,防护早期火器的效果,比锁子甲好得多,说起来还是复合装甲。

尽管锁子甲在中国有诸多的不适应,岐军在获得锁子甲后,也有少量仿制和装备,但并不普及。

锁子甲尽管对重型斧与强弩之外的多数刃具有抵御效果,但代价是不能规模化批量生产,即便是近现代,也没有工业化生产锁子甲的技术,仍然只能靠人工手串。

因此,在农耕文明时代,锁子甲的造价无疑非常高昂。即便是锁子甲的原产地欧洲地区,锁子甲的价格也不菲。

当然,岐帝国人口密度高,经济发达,生产力高,物质也较为丰富,相对的价格指数会低一些,但岐军的规模决定了锁子甲仍然不足以大规模普遍装备。

如果说中世纪的日本,是村长级别的战争,那中世纪的欧洲,差不多是乡长级别的战斗。

一次出动的规模多一些八九千人,少一些可能就一两千,甚至几百人,就能打一场决定一个国家几百年命运的“决战”即便如此,其锁子甲的装备率也不高。

但在中国,战争规模小则几万人,多则几十万人,上百人的团战一双手开平方也数不过来。

这等规模的庞大军队,要想普遍装备锁子甲,既不现实,也不可能。

由于种种不利因素,锁子甲传入中国一直发展不起来。

岐军发展锁子甲,也就是抱着你有我也得有的心态,而且发现锁子甲死穴之后,还搞出更多的邪门反制手段,锁子甲在中原更没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