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陛下的CEO
60541100000494

第494章 户部要赈灾

百官礼毕,公孙芸惠还沉浸在享受中,脸上的得意与笑容,此时此刻无不显露无疑:

“众卿家平身。”

“谢陛下……”

待文武百官收起大礼,户部尚书施君亦来到殿前:

“陛下,尽克腊婆指日可待,臣以为朝廷当尽速调整方略,以应对淮河大水。”

施君亦的潜台词无非就是想说,既然战争快要见底,朝廷应该暂缓加码战争投入,腾挪一些资源用于淮河水患。

女帝何等英明神武睿智聪慧,哪里听不出来,遂即问到工部侍郎张祥:

“侍郎张祥,淮河大水情势如何?”

“启禀陛下,淮河水患由来已久,国库积欠治水钱粮数十年,绝非一朝一夕所能缓解。臣以为,当下仍以腊婆用兵为第一要务,治水一事可暂缓。”

张祥此言一出,满朝文武议论纷纷,施君亦不乐意了,他说:

“张大人,水情如火,岂能久拖。”

“施大人,淮河大水虽来势凶猛,却并未造成严重损失,尚无大量百姓受灾。而此时正值腊婆用兵关键,贸然腾挪军资开销,将令南征陷入未卜,岂能轻动。”

“张大人,淮河发水两月有余,水情一日一报,各地州县受灾者十之五六,岂能怠慢。”

张祥、施君亦争执不下,这时林毅贤说:

“施尚书,近年淮河大水虽猛,却不如往年危害波及广大,经过数年治理与迁民,淮河两岸大有改观,各地受灾者远不及十一年前一成,朝廷岂能为此擅动国策。”

“水情岂能儿戏,林大人所言,本官不敢苟同。陛下,还请尽速调拨钱粮,治理淮河水患,以定民心。”

施君亦话音刚落,户部官员一片附和之词。

女帝左右看了眼大殿,刚有点得意的心里转眼有些不痛快,她说:

“方才林爱卿言水患不足为虑,何故啊?”

“启禀陛下,近年淮河大水,远不及十一年前夏汛。且最近数年间,淮河两岸实行‘以赈代工,迁民泛洪’之法,迁走安置两岸百姓五十余万,此番大水来袭,并未殃及广大百姓。”

庄县风波之后,女帝以罚款抵罪的措施,罚没了大量两淮盐商、富商、地主的土地,然后用于安置当时淮河两岸洪泛区内的老百姓,

由于这些个富商、盐商、地主的地都在高处,绝大多数不受洪泛影响,所以洪泛区内老百姓新迁土地此番受洪水影响并不大。

而少数没有分到土地的灾民,则被迁往了海通、兰陵两地,大约六七万人,至此淮河两岸三十多万灾民问题基本解决。

金戋寺成立后,专门拨发了转款,用于扶持这些灾民的农业生产,海通的畜力也优先底价供应淮河灾民,积极鼓励他们以田间散养的形式,养殖鸡鸭鹅等白肉两脚家畜,以丰富其食品和收入来源。

因此近些年淮河两岸的老百姓日子大为改观,加之高粱和高产水稻的普及,以目前当地老百姓的积蓄,家里的积粮其实完全够吃,朝廷无需第一时间赈灾,只要组织老百姓就地做好防汛工作就行了。

此外淮河水患沈云卿其实很清楚,以当下的技术、人才、生产力根本没办法根治,需要长期系统性的水利摸底,才能缓慢推进治淮,而当下最缺的就是人才。

有鉴于此,淮河灾民迁走之后,淮河两岸腾出大量洪泛农田,但仍然是盐碱地,沈云卿从金戋寺拨发了转款,用于“以赈代工”。

利用农闲期间,从淮河两岸安置灾民与外地调集民力,在洪泛区内拓宽小河,挖掘沟渠,打通低洼地带,如此等到泛洪,大水就能冲入低洼地区与广大两岸淮河平原。

通过长期泛洪,能有效改善江淮盐碱地的土质,同时洪泛能带来淤泥,淤泥又能肥沃土地,冲积土层,增加部分地区土层堆积高度。

三四年过去,淮河两岸部分地区经过年年发水,年年泄洪行洪,已经自然形成新的淮河水道,土地质量大为改善,肥力大为提增。

由于这些土地仍然受到洪水威胁无法用于谷物稳定种植,所以以赈代工的同时,在洪泛区进行果树与经济树木的种植扦插,活与不活都无所谓。

这些年下来,扦插的第一批、第二批果树陆续进入回报期,一两年后进入收获期,沈云卿将在淮河两岸开办果酒厂,雇佣老百姓在无汛果熟时间去收水果,收来之后发酵酿酒,制取果酸饮品,亦或者提取酒精,亦或者做成果脯。

总而言之,要丰富农业产品种类,增加商品内容,优化产业结构,调动经济活力,打通市场信息壁垒,得让经济这盘棋活起来,而不是眼珠子整天盯着老百姓身上那些地。

所以经过几年的经济调整和治水,淮河两岸水情带来的经济损失和政治伤害已经大幅削弱,受灾规模也就十一年前的一成多。

而且这一成多里面,江淮的富商、地主还占了多数,所以户部这帮子人急着治水,不是真为老百姓着急,而是为受灾地区的富商地主和官僚阶层着急。

这些个地主富商由于不转变经济产业结构,依然眼珠子盯着谷类产品和染料类农业生产,洪水一来,首先波及的就是染料植物和矿石染料的采集和生产。

植物染料还没到收获期,大水一来几年的收成也就没了,矿物染料矿坑给淹了,水往地处流,肯定进矿坑,这年头也没排水机。

当然,有是有,只有蒸汽机驱动的水泵,而且数量还很稀少。因此矿坑中的积水只能等着往地下渗。

由于高产水稻与高粱的推广种植,如今粮价已经全面回落,这就导致富商、地主从谷物中牟取暴利的利润大不如前,但粮食至少还能囤着。

染料只能现采现制现卖,不能囤,因为染料中的化学成分会与空气结合从而变质,也就变色。

当然,古人不明白化学反应的原理,但是明白染料变色变质,就是变坏的道理。

而染料又是当前江淮较大利润商品之一,于是大水一来,受伤的都是这些大户。

大户经济受损,连带给地方经济造成影响,经济总量减少,到时候女帝以治理地方不力为由,撤换罢免州官县令,而江淮道上多数又是户部放的缺,皇帝一下全给撸了,户部即便要补缺,皇帝伸手要两个州自己放缺,户部能说个不字?

所以户部喊着着要赈灾,其实就是推出定向政策,给这些受灾的大户提供经济优惠政策。同时不给皇帝借口,撤换官吏,稀释户部在江淮的影响力。

但是户部现在没钱,钱都吊在南征的口子上,所以必然只能以牺牲军事供应保障,来填江淮的缺口。

这就是为什么,自古以来多数王朝对外战争失败,总是能到史书中漫天批驳武官集团无能。

其实哪是什么武官集团无能,根本是文官集团为了自己利益,挪用军事资源,去填自己的经济黑账,致使前线作战大军后勤无继,军心不稳,兵败是必然结果。

农业王朝战争,打的就是粮,在没有高效交通载具设施的农业社会,粮就得靠人畜运输,而民夫又得消耗粮食,一进一出就是天文数字。

文官集团总想着从后勤上抠下三两鸡油,哪里会想是喝兵血,还是吃人肉。

这就是王朝政治,发展到末期,官僚腐朽,利益集团当道,朝堂就是提款机,只不过是让利益从一只手,转移到另一只手,进入不知去向的口袋,而后那些拿着利益的个人集团,再趁着天下大乱农民起义,去资助反政府农民,然后自己坐上皇帝的宝座。

这就是历代王朝的真实写照,国家亡不是亡在老百姓手里,而是亡在官商利益集团的钱袋子里。

林毅贤的论调深得女帝的认可,当然,实际情况是女帝派往各地的密探都有经济报告,金戋寺、内司府的经济运作她都一目了然。

老百姓好不好过,只要派人下去数数家里的鸡鸭数量,核算当地游资、游商入住客栈的频率,就知道当地经济发达不发达。

但皇帝心里清楚,就怕那些心里清楚的一撮人装糊涂,所以就得有人站出来说清楚,否则皇帝一张嘴,哪里说得过几百张嘴。

于是女帝就说了:

“林爱卿所言,朕看颇有依据。往年两淮洪泛,地方州县无不忙于向朝廷讨要赈灾粮粟,如今普种高粱稻米丰产,两淮粮储丰足,地方州郡却要朝廷赈济钱款,施尚书,这是何道理啊。”

“启禀陛下,淮河两岸虽因高粱,储粮充足,然赈济之资除需米粮,还需布匹、成衣、菜油、民力之物,非钱款不可。”

施君亦的言外之意就是说,灾区虽然不缺吃,但是其他生活用品都缺,这句话背后的逻辑就是,洪灾破坏了两淮洪泛取的生产运行与物流,导致当地生产停滞,运输不畅。

比方说,洪泛区缺布匹,就得从外地采购然后运入,这支出就得用钱买,或者其他商品等价交换,但是易货交易在天灾人祸时期很不方便,所以用钱更省事。

而这些钱,最后都进了江淮没有受灾地区的大户手里,他们囤积的布匹最后经由朝廷的口子,进入灾区市场。

这还是只是冰山一角,盐、油等等民生必需品也能这么操作,只要市场缺啥,或者说不缺就制造紧缺,这些个官商集团总能有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