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陛下的CEO
60541100000495

第495章 被反杀

不过话说如今女帝不是一般的阔绰,户部打的注意公孙芸惠心里跟个明镜似的,一清二楚,于是她说:

“既然江淮民需匮乏,朕恩准有内司府调拨一应所需,即刻发往江淮,以赈灾情。欧阳。”

“奴婢在。”

“由内司府与户部商议,由内府酌情调拨,待等应付过后,再由国库补入。”

“奴婢遵旨。”

此言一出,户部吓一跳,施君亦忙说:

“陛下,经由神都运往江淮价贵,恐不利于赈灾,应当就地征调以平货价。”

“那就以平年市价赈济,所亏钱款一应由内司府承担。此事就此定下,无需再议。”

“这,陛下,此事恐怕不妥。”

“朕的子民,自由朕接济,国库吃紧,哪次又不是朕筹钱粮用以填账,此事无需再议。”

“可……”

公孙芸惠十分清楚,户部与地方财阀的勾当,但现如今已经不是十一年前,更不是刚登基那会儿,她不懂,手里也没什么像样的家当。

现如今女帝的小仓库里也是有压仓粮的,就是防着贪官污吏们吃垮了朝廷,天下大乱。

吃一堑得长一智,皇帝能在一棵树上吊死了?

江淮地区虽然不缺粮,但其他商品因为洪泛破坏了生产与运输,其他商品自然也就开始紧缺。

女帝大手一挥,先由内司府垫付,不是因为公孙芸惠慷慨,而是背后有金戋寺的大仓库顶着,自然也就有底气。

金戋寺的主要生产结构都在神都,收储的重点仓库也就在京畿道。

其中以布匹为例,自从开始蒸汽机纺纱后,官办织布坊的布匹成本迅速压低,周边地区的织户受此影响,棉布价格一路走低,所以京畿地区的棉布价格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即便拿到灾区去卖,以平年价格出售,金戋寺也是不亏的,而且里面还有运输成本。

沈云卿通过建立仓储与仓储调度制度,长期储备有大量物资,布匹作为农业时期重要的民需战略物资,储备自然丰厚。

并通过向官办织坊、民间织坊以棉纱换坯布、染布的易货手段,能够入手更为便宜的布匹,所以即便因为运输距离成本有所增加,但仍然比江淮便宜,而且还能成本价销售。

其他的商品大致也都如此,尤其是能用机械大规模生产的商品,成本价格不是一般的低,而是非常低,但却按市价销售,这里边的利润及其丰厚

施君亦以运输成本为由,阻挠女帝往南运货,经济上根本站不住脚。

当然施君亦其实并不清楚女帝出货的成本,他也不是真为了朝廷成本利益着想,他之所以反对,是因为如果让女帝把货冲到了江淮,江淮的市场就成了女帝一家的。

由于灾情或坏了生产秩序与供应关系,这就意味着灾情过后需要一个经济恢复周期,在此期间出现的大量商品供应缺口,都由天南地北的商人以及地方有钱人,以各种形式运来或者放出囤积货物,以补充市场,同时趁机牟取暴利。

待等生产恢复,地方经济进入良性循环,当地市场的经济成分和占比,又会恢复以往,谁的地盘还是谁的地盘。

但现在,女帝把自己的货冲进江淮,这就等于在灾前、灾后提前占领了灾区市场,而且价格还便宜,其他商人和地方富商价格战打不过皇帝,最后结果只有一个,这些个商人被市场活活挤死,进而影响他们的生产链,当完全丧失行业利润,也就意味着只能退出行业。

退出的行业被女帝的商品占领,也就等同于江淮灾区的主要民生供应商品被皇帝一人控制,皇帝在江淮河两岸有了抓手和根基,日后如法炮制,慢慢的逼死江淮的户部官商势力,到头来连反制的手段都没有。

这才是施君亦反对皇帝出手赈灾的原因,而且更要命的还在于,皇帝赈灾那是朝廷向皇帝借,是要还的。

女帝一边用底价货冲击户部的地盘,占领经济据点,一边还要户部用平价货款还皇帝的账,这是里外出血,反复折腾你,而且最后老百姓还得对女帝感恩戴德。

户部要求赈灾的声浪在女帝“慷慨无私”的帮扶下偃旗息鼓,但多半不会就此罢手。

平抑了户部反对,御前会议继续进行,女帝仍旧未提海通被海寇围攻一事,重点询问了魏人在广州登岸情况。

徐业与胡炎、贾巴勒卡接触后,传达了朝廷的态度,但不是皇帝的态度。

朝廷的态度是让沈云卿与胡炎、贾巴勒卡就建交与前朝问题进行谈判,也就是说,胡炎、贾巴勒卡虽然人到了广州,但是朝廷方面能做主的人还在潮瓯。

只有与沈云卿谈妥之后,并得到皇帝认可,两国才能建交,所以转了一大圈,胡炎、贾巴勒卡有些不满,如此分明是推诿怠慢,很快写了一封国书,交由徐业转呈朝廷。

国书送达神都已经有几天,但朝廷和皇帝方面迟迟没有拿主意,准备继续敷衍,最好是胡炎、贾巴勒卡返回潮瓯,去跟沈云卿谈,或者一怒之下走了也好,反正你的兵过不来。

于是这件事上满朝文武消极对待,话说与清朝末年有那么点像,八国联军都快打上门了,还在坐着泱泱大国自居上邦的梦。

七月二十六,腊婆大捷消息传到后的第六天,海通刺史萧崇,与江淮道节度使汪晨贵的公文先后送达女帝案前,基本确认围攻海通的武装力量,系是海寇。而且登陆海寇从最初的三四千人,猛增至六千四五百。

不过意外的倒是,年初萧崇与高鸿商量后,为了绕过司马于成业,萧崇以防备流寇为名,要求各县对各地屯垦乡进行武备操练,加之屯垦乡的情况不同于全国,都是集团式集中扎堆居住,又都是江淮流民、盐户居多,在沈云卿的生产模式下,具有较高的组织性和纪律性,

庒县遭到围攻不久,庒县的屯垦乡民第一时间整建制整建制的集结起来,各乡男丁一分为二,一部就地戒备,保护村中老弱妇孺,一部前往邻乡集结,然后再整整合。

不到两天时间,单单一个庒县,就拉起了一万四千多人的队伍,而且庒县城内一样武装发动老百姓上城死守。

于是三天之内,海通各县连同州城在内,聚集青壮年近四万人,还有三万多人守在各县各乡。

不过由于兵器有限,只武装了九千多人,然后就把久攻海通不下的海寇给围死了在了海通。

最后就发生了奇特一幕,六千四五百海寇包围了海通,九千多人的官军和老百姓武装力量包围了海寇,官军和武装老百姓身后是三万只有目光、锄头、镰刀和农具的农民。

等到扬州兵马赶到海通后愣吓一跳,乖乖,说好的是来增援的呢。

再然后,刺史萧崇建议扬州兵马会同海通州兵先杀一阵,解除庒县之围,但扬州司功不同意。海通聚了这么多人马,凭什么要我客军出头,于是扬州兵马拒不出兵。

可海通虽然人多,但都是老百姓,自卫还凑合,短期内正面硬刚,虽然能赢,但伤亡会很大。

而且眼下是全州停产打海盗,停产一天的损失都得以万计,这也拖不起。

于是萧崇去汪晨贵去函,汪晨贵闻讯后匪夷所思,亲自赶到了海通,然后事情就好办了,先等着吧,海寇随行粮草一定不多,等急了饿也得饿死。

而且州兵和老百姓训练素质差,州兵又都是新兵,战斗力太弱,暂且先围着,然后请示朝廷,万一强攻造成了大量伤亡,我汪晨贵也承担不起这个责任。

于是萧崇、汪晨贵都把报告打到了皇帝跟前说理。

当然,汪晨贵拿训练不足,新兵太多,老百姓战斗力弱,担心增加伤亡说事是事实,这不假,但也只是借口。

汪晨贵心里想着的是经济问题,和海通畸形的社会结构。

由于海通最近四五年间势头发展迅猛,汪晨贵这个高官兼省会市长如坐针毡。

所以一直想着找机会压制一下海通发展势头,如今海通全民脱产打海盗,正是打击海通经济的良机。这海盗盘踞越久,海通经济停产损失越大,真是天赐良机。

可话说海通也是江淮道治下的州县,海通经济好了,汪晨贵脸上和政绩不久更漂亮吗?

对,话是这么说,但事儿不是这么会事儿。

江淮道本就是户部放的缺,怀王举荐汪晨贵出任刺史,是女帝要用吏部压制户部在江淮道的势力,但海通被沈云卿占据之后,江淮道的经济大局被海通牵着鼻子走,扬州的经济地位日渐受到影响。

加之当年盐商结下的梁子,现在的江淮道,无论是户部还是吏部关系,都觉得汪晨贵没把地盘看住了,于是汪晨贵这几年的日子并不好受。

如今拿住了机会,肯定是要折腾一下海通。

看过二人奏本,女帝的怒火再次浮上心头,倒非是海通聚民数万众,让女帝担忧日后造反。

而是海寇如此猖獗,聚兵六七千人,攻打天子王土,这是蹬鼻子上脸的逆天之举,是岐帝国建国以来,第一次有外敌,攻入中原本土。

腊婆攻交趾,好歹还是边远地区,不是王朝的核心地块,顶多也就是往脸上抹屎,擦了也就行了。

现在是赤裸裸的踹门而入,这是想干什么。

所以,性质上就本质不同,攻打中原复地,那是有可能推翻统治根基的问题,绝不容任何势力的挑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