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陛下的CEO
60541100000594

第594章 检阅

銮驾迅速抵达南门下,沿途都是凑热闹的市井百姓被禁军拦在道路两侧,就跟现代领导人出席重大活动,一定会有警车开道,临时封路是一样的道理,为的都是维持秩序保障安全。

此番参加汇报检阅的是领军卫的一千人,女帝共计安排了武威、领军、戎武、鹰扬四支禁军各千人,总计四千人参加受训。

一千人的领军卫是最早受训,也是目前唯一齐装满员,全部装备长枪的禁军,其他武威、戎武、鹰扬三军只有半数装备武器,多余的火器部分用于储备,部分还在出厂检验当中,所以还来不及装备。

抵达南门时,第一印象就是拥挤,由于这些年经济全面好转,神都得益于工业带来的商品繁荣,导致越来越的商人涌入城中职业,进而带动了人口流动,让城中的土地利用率越来越高。

按律法规定,首都和道府城池城墙内半里地不能建设任何民宅、民居和商业店铺,以便于战时军队调动布防和后勤运输。

现在城墙内半里地的分界线上,已经挤满了一堆一堆的民居和店铺,有甚者不顾禁令,违章越线修建房屋,突兀在界线之外很是难堪。

女帝在欧阳羽的搀扶下走下车辇,目光环顾左右看到了眼前繁荣景象之际想到了许多,遂即与欧阳羽说:

“海郡王何在?”

“还在后头,是否宣见。”

“嗯,宣他来见。”

“是。”

这时领军卫将军朱贺上前说:

“陛下,领军卫火枪队对已在城下集结完毕。”

“暂且等候。”

“是。”

公孙芸惠不急着检阅汇报表演,她忽然想到了一件更重要的事。

少时片刻,沈云卿骑马来到驾前:

“陛下,领军卫已经集结完毕,为何停在城下?”

“此前朕出宫,去北门、东门最多,当时还不觉城中拥挤,今日途径南门时,所过之处虽然繁华,却是极为拥挤。朕琢磨着,待等日后朝廷财力充沛,可择机扩建神都城垣,以便民间用地。”

“呃,这个……”

“朕又没现在修,而是等日后朝廷财力充沛之后。”

“呃,陛下,臣不是不赞成修城墙,而是今后城墙基本已经无用,所以修了也白修。”

听到这里女帝愣吓一跳,这时欧阳羽说:

“海郡王何出此言,自古岂有修缮武备而无用武之地的道理。”

“欧阳大人,自从火药出现之后,已经开始使用地道炸毁城墙之法。而本王研制出新式炸药之后,威力更是增加十倍,日后还会有百倍的火药,而且火炮日后越来越厉害,城墙只需几十上百炮就能摧毁,三十年后城墙将成摆设。”

城墙这种设施,它不是要塞,面对冷兵器还有强大的防御效果,但是面对热兵器,尤其是成熟的热兵器体系,效果差得多。

而且城墙这种东西劳民伤财,还是消耗品,每隔五年一次小修,十年一次大修,五十年百十来年就要重修,甚至扩建,都城更是经常需要扩建。

农耕体系下的问题还不是很大,一旦进入工业时代,城墙会成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障碍,很难想象现代的首都北京在外环路上,用砌上一堵高十五米,底宽二十八米的城墙是个什么概念,根本不具可行性。

日后神都地区会是全国首个,也是最大的工业、教育、文化、政治、商业中心,人口会迅速突破两百万,三百万,四五百万都是轻轻松松。

这么大的一座人口和设施城市,要用一堵城墙都圈起来,根本不可能。更何况日后神都人口可能逼近千万,这道墙得要多大。

但女帝的既不明白,其实心里也不乐意,修肯定是要修的,所以沈云卿只能这么说:

“陛下如果一定要扩建都城城墙,臣也不反对,但是需要重新规划都城与神都治下各县,保障朝廷的万年大计。”

“海郡王思虑长远,相信此事卿定不会令朕失望。走吧,去城楼。”

“是。”

说是沈云卿思虑长远,其实根本是没有商量的余地,女帝要他沈云卿接这口锅。

修城墙哪是什么容易的善茬,尤其是修都城城墙,耗资无数劳民伤财。

女帝借口城中拥挤,实则已经开始动废周的打算,因此扩建都城城墙就是非常明显的政治信号,女帝是要在历史上明确定位自己的政治功业和遗产。

而且这才是扩建都城,公孙芸惠至今还没有给自己挖陵寝。

按惯例,女帝可以不与丈夫同葬,自己另觅墓穴安置。之前朝廷财力不宽裕,女帝可能还打算与丈夫惠文帝合葬,所以陵寝一事就没考虑。

但现在朝廷正在向好发展,十年后经济全面起飞,到那时,女帝肯定要给自己挖陵寝。

届时又是扩建城墙,又是挖掘陵寝,同时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取得全面成功,消灭忽喇,对外开疆,彰女帝神威于天地之间,那个时候谁还敢说个不字。

由此可见,公孙芸惠已经在考虑二十年后的局面。

这段谈话只在御前进行,所以并未传到百官之中,暂不会引起什么非议。但日后女帝要兴师动众干些什么,背黑锅的一定是他沈云卿。

銮驾经由马道移往南门城楼,千牛卫的健士举着华盖挡住毒辣的烈日,一路来到城头。

此时领军卫已经整齐列队南门外,由于天气酷热,所以都没披甲。

禁军都是重步兵,重铠的分量本就不轻,再扛一支枪,一包弹药,根本就不现实。而且也没有继续装备铠甲的绝对必要,因为枪的杀伤力足够提供绝对的武力压制。

牺牲一定的防御以换取战术的灵活性,是技术和战争发展的必然趋势。

于是众人看到的领军卫只穿一席禁军制式的长衫,手持活门步枪站成五队列阵城外,乍看起来格格不入很是怪异。

女帝这时就问范勇:

“范尚书,朕的禁军为何这般模样列阵?”

虽然兵部立场中立,但是禁军和番军之间,女帝还是胳膊肘往里拐,总是袒护禁军。现在兵部把禁军给练成了这副模样,显然是兵部的责任。

但是范勇却说:

“陛下,这是按海郡王的意思操练的新军。”

“哦!”

女帝纳闷儿,她只让沈云卿去教如何使用枪械,没让他调教禁军,竟然自己一点都不知道。

“海郡王,朕的禁军何如此啊?”

“回陛下,为了便于作战,新军需要新式的操典与训法。因此需要卸甲,日后也许还要重新配发新的军服,以便于各军装备火器的作战。”

“枪”这种武器一旦出现,与冷兵器在杀伤力和作战形式上出现重大改变,热兵器不可能继续沿用冷兵器的作战模式进行训练,同时活门步枪比前膛枪就有更多技术和战术的优势,所以军事训练的跨度也有些大。跨度大了,到了外人眼里就是怪胎。

对于沈云卿的解释,女帝没有吭声,但是脸色写的一清二楚,公孙芸惠最忌讳外人干涉她的禁军,这件事上无疑是个不好的信号。

目视观察片刻,女帝继续说道:

“朱贺,开始操演。”

“遵命陛下。”

朱贺得令,亲自接过红色令旗,向着城下左右挥舞,城外领军卫迅速变化队形,五支两百人队组成三排密集一字队形,最前排三百三十人趴在地上,中间第二排单膝跪地保持跪姿,第三排保持站姿。

三排同时举枪装弹,瞄准南面七十步之外竖立的两千个人形靶,随着一声号响,第一排首先齐射,枪声震耳欲聋响彻天地,惊得附近树林中的野鸟齐飞。

不等第一排枪声落下,第二排遂即开枪,紧接着第三排齐射。

如此循环往复交替不断,每人连续发射十发子弹交替射击,一万发子弹在五分钟内倾泻在七十步外的人形木靶上,留下密密麻麻的弹孔,打的木靶木片横飞支离破碎。

女帝与文武百官每人都拿到了一支八倍单筒望远镜,通过望远镜更能直观了解枪械实弹射击效果带来的震撼。

“没想到新式火器如此厉害,眨眼间已将箭靶射成蜂窝,简直难以置信。”

陈锦檀很是吃惊,倒是田诚不知道脑子怎么长的,其他人看到后都是震惊,只有他看到了先震惊后突发感慨,他就说:

“日后可用火枪代以刀斧手秋决人犯,不失为一桩善举。”

此言一出,不少文官都表示赞同,唯独沈云卿翻了个白眼,心里顿时想开:

“感情您老是觉得枪毙比砍头更人道是吧。”

由于技术上的原因,砍头其实并不是什么痛快的死法儿,电视上那些一刀落地的情况是为了艺术演绎,简化了砍头过程。

现实中的杀头根本不可能一刀利落把人头拿下,除非正巧一刀落在脊椎之间,否则基本上都要砍上两三刀,甚至碰上生手,那就不知道要多少刀。所以一刀没砍死,第二刀会很痛苦,然后可能还有第三刀。

而且清朝开始已经出现断头机这种玩意儿,电视剧里清朝中后期还在用刀斧手杀头,那是纯粹扯淡。当然,也不全都是,毕竟断头机这种东西当时是高档货,还不普及,但是清朝中后期已经有了。宋朝的包拯不还高过铡刀吗,那也是一种断头台。

枪毙相较于砍头,虽然没有改变刑法的本质,但确实减少了死亡过程的痛苦和血腥,所以到了田诚眼中,枪毙比砍头在人伦层面进步了。

于是不久之后就上奏提议,增加枪毙死刑,以减轻死囚痛苦,同时保留砍头选项,用于罪大恶极囚犯的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