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陛下的CEO
60541100000629

第629章 教育为本

稍晚时,沈云卿去了高鸿住处,高彭贵离开后,高鸿搬离了沈府。暂住永安街,周晟宫外莱王府所在的一条街,离着不远。与沈云卿郡王府所在的缘荣街一街之隔。

高鸿目前暂时由海通调入京中,暂时还没有明确职务,眼下朝廷忙不过来,一时半会儿不会顾及新学的人事安排。

但女帝那边的口信已经透了出来,新学的准备工作必须得提前进行,高鸿最近一直忙着神都新学,寻找办学的屋舍和地皮,以轩禾书院为模板,规划新的教育体系。

高鸿住处并不大,两进的小院子,他一人带着几个随从仆役住是完全够了,其实小两口拖着俩孩子和几个佣人也够了。

这里毕竟是首都,房价并不便宜,尤其是最近大量商人涌入神都,地皮价格迅速上涨,人口有大幅增加趋势,扩建城墙恐怕势在必行,所以两进小院在地段最好的价格也不便宜。

但沈云卿琢磨着,欧阳羽过门后,在宫外肯定得要置办一处像样大气上档次的宅院,而且日后夫妻二人还有升官的空间,所以不可能蜗居在这处二进院子里。

见到他时,高鸿也刚从城南回家没两刻钟,正在二进院的空地上摆着桌子,借着天光,摊着《神都辖治图》仔细看着。

“表弟你怎么来了。”

“听说你最近忙的很,跑东跑西的不亦乐乎。你就不打算打算与欧阳羽的婚事。”

高鸿脸色一红,说起来他也是三十二岁的大男人,到现在连个老婆都没有,说起来也是名门望族,上门说媒的不在少数,可偏偏到现在连个苗头也没有,也实在说不过去。

“我和欧阳之事,你替我操个什么心。”

“不是我替你操心,舅舅临走时关照我爹,替你操心,我爹就是操碎了心也做不了你的主,所以只能我替你操心。马上就年底了,你和欧阳羽的婚事打算瞒你家里到何时,总不能拖过了年吧。”

“就快了,你就等着道贺吧。”

“你和欧阳羽的婚事眼下已经铁板钉钉,可你那母亲能受得了一个比你还大的媳妇?这事儿你怎么向舅妈交代。而且我琢磨着,欧阳羽绝容不得你娶小,我看舅妈一定容不下她。”

“这就不用表弟你操心了。你既然来了,也帮我参详参详新学置地,看看新学办在何处稳妥。”

“最好是远离喧嚣,但是走路方便,但又安全之处。城西、城东、城南、城北都要建,神都治下的五县,也要建新学馆舍。但眼下神都城内的地皮价格腾贵,我建议你先去治下五县先把地皮与屋舍买下,越多越好,神都城内的地皮我替你想办法。”

“陛下的意思是优先神都内办新学,五县一起办学,是否太铺张了。”

“如今还只是神都治下办新学,十年、二十年后要推广至全国。如只先办神都一城,不办五县,日后会严重影响新学推广,至少拖延五年以上。”

沈云卿的计划中,神都本城与治下五县都要办新学,这样一来,人口覆盖面广。同时新学推广的首批是从小学基础开始,基础重点是解决识字问题。

当然,当下的教育其实相当的厉害,但凡立志走科举这条道路的青少年,十二岁之前基本已经能够通读四书五经,十四五岁中秀才,甚至举人的也不在少数,所以当下的知识分子少年时期至少有三千字的识字率,多的能有四五千。

所以当下开办小学,对师资要求很低,一方面是社会氛围导致生员素质高,一方面是办学之处名额有限,基本上都是优中选优。

再者是目前开办的小学以文科为主,教文的先生一抓一大把,太学院能当先生的不要太多,因此可以不配备专职数学教师,只教一些基础的加减乘除,这些普通的教书先生都能教,问题不大。

而通过这五年,轩禾书院可以培养五批高级部毕业生,至少一千五百人,抽其中的部分,在神都治下再开办中学,让首批小学毕业生升入中学,中学学制三年。

三年后,轩禾书院还能培养三届高级部毕业生,再在神都治下组建高中部,接受中考生员升学培养,学制两年或三年。

这样一来,十年后神都地区的教育体系基本成形,而这个时候轩禾书院的人才培养也成体系,书院高级人才的基本培养初具规模。

那个时候再将轩禾书院一分为二,组建新的大学院校,与轩禾书院同时接受生员培养。三到四年之后,整个教育体系成形,由此再以神都为点,向全国各地道府省会辐射,再以道府为基点,辐射治下各州。

二十年后全国可以完成初级教育的普及,三十年后完成中级教育普及,和部分高级教育。

如果只在神都本城办,整体计划推进速度至少推迟五到八年,因为神都的人口覆盖率不够多,十年后能够提供的生员基数较少。

而传统的科举、太学选才,只是轩禾书院应急培养人才的非常规手段,并不适合普及教育。

所以有必要扩大新学办学覆盖面,同时有利于集中教育资源的局域地区。

由于神都城内的地皮涨价厉害,高鸿建议把新学办在城西,按一贯的私塾套路搞集中办学,但是这样一来非常不利于城内孩童上学,也不符合教育覆盖的宗旨。

城西虽然地皮便宜,但也是外国人集中地,不适合搞集中教育。

应该在城区四个方向,或者八个方向,都兴办两所以上的小学,而且兴办之初的面积就得大,校舍就得多,一次办到位。

因为日后神都人口会迅速扩张,校舍新建需要一个周期,但是人口涌入却很快。基础设施建设永远滞后于社会发展,所以最好置业的时候就把基础做好一些,考虑的更充分一些。

同时新学办起来后的几年,消息传到各地,各地的有钱人、富人和权贵,也会把家里的孩子送到神都寄宿培养,因此日后会有大量外地生员,这就要求校舍必须够大,还得有宿舍。

传统的飞檐榫卯的中式风格建筑已经不太适应大容量的教育,沈云卿考虑可以建造一些三层楼的砖混教室和宿舍,用于安置教育。

这方面工部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通过工程建设项目,能迅速积累更多的施工技术。

有了砖混的楼房,同样的面积,能向天空索要空间,就能容纳更多的学生,这样就摊薄了地皮价格带来的办学矛盾。

而且日后会有大量外地有钱寄宿生,大可以向他们收取高额学费和住宿费用、伙食费用、书费,补偿办校的成本。

退一步说,早期学校都不是什么公费学校,西方、东方都如此,只有国家实现基本工业化之后,有了更多的资源配额用于回哺教育,才能有公费教育。

所以知识是宝贵的,宝贵就宝贵在早期不是免费的,需要你花钱才能享受到比别人多的知识。

“神都五县一城都置办校舍,还得是砖砌的屋墙,所需钱款可不少啊。”

“这笔钱朝廷可已先行垫付,日后会有外州的生员入读,这些生员其中不少是贵族、富人、财阀子弟,可以向他们收取高额的费用。”

“如此厚此薄彼,恐怕不妥吧。”

“没什么妥不妥的。待等二十年、三十年后,朝廷新学还可能由朝廷出钱供天下子弟读书,那时的新学和现在的新学将大不一样。”

“你是想效法朝廷在道府办府学?”

“府学不过是给举人、贡生和名士免资读书的地方,但不是给天下人读书的地方。日后待等朝廷财政大幅增加,新学成功之后,道府免资的举措要推广至全国个州县,乃至乡。”

岐帝国在道府,也就是省会设立有府学,这倒是免费教育,但是受教育人群仅限于童试优秀的童生,而且应该是少年童生,青年秀才,举人和社会名士。

也就是说,道府府学是为那些已经在州县取得文化地位佼佼者提供的免费教育,而不是大众。

朝廷在道府设立府学,并且从全国招募知名的学者、思想人物或者朝廷从太学派遣,负责府学的传道授业,府学的开销则由朝廷提供。

当然,这些师资力量绝大多数传授的都是文科,理科实用技能很少,但不是没有,往往要看教书先生自己会什么。

因此中国古代其实是有免费教育的,但是机会太少,一个道府府学书院少则一两百,多则四五百,全国十几个省,加起来也就四五千人,这种免费教育覆盖面也就太少了。

高鸿视野局限在当下,看不到日后义务教育的宏观面,这不是他的问题,而是时代还没有出现这种必须要的社会现象。

“神都与五县首批兴办的校舍要建的更大一些,我会让轩禾书院与工部设计建造新式的砖房,礼部和司天监就不用过问了。”

“这件事工部插手不合适吧?”高鸿担心说道,他并不认为跨部门办事是正常现象。

“工部干的就是这个,礼部和司天监如果能干的更好,他们可自己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