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喇是存心算计我等,借道之事就到此为止吧,但也不能让忽喇称心如意。明日的磋商,邱大人可借机向鲁古图提出,忽喇派人提供人力一事,有吃有喝,替他们养人,他应该不会拒绝。”
“但如果他派人提供劳力,日后不走了怎么办?”
“他不走就得有借口,而且实在我朝疆域之内,他赖在这里不走,我朝不许他放牧,他的吃喝拉撒怎么办,难道他们自己种地?一旦我朝在塞外立足脚跟,便无需他们劳力,无需他们劳力,自然也就无需在提供吃住,他们继续逗留就得有借口,否则我朝就出兵赶他们走。”
邱继匡担心鲁古图奸诈,派人帮朝廷在塞外伐木修房之后不走了,就地鸠占鹊巢与岐人分治。
但岐民只要达到一定规模和基数,就能有更多劳动力用于其他生产作业,无需继续雇佣忽喇劳力,所以也就没有必要给忽喇劳力提供吃住。
没了吃住的忽喇劳力,在岐帝国领土之内显然不会允许忽喇劳力替忽喇放牧,却不交税。除非他们自己种地,但显然不可能,所以断了吃喝只能返回忽喇领地。
翌日,邱继匡以极不情愿的态度做出让步,同意不再要求借道忽喇,也同意塞外迁民不筑城的要求,但同时提出忽喇必须派人协助朝廷伐木开荒,以便于向忽喇提供面粉。
“但凡忽喇各部所出人力吃喝支用都由我朝一应承担,如此对忽喇各部都有利,对我朝百姓也有利,我想护国师应该不会拒绝吧。”
鲁古图没有立即答应,转而用俚语与赫努说道:
“你觉得岐人是否有诈?”
“应该没有,我族进入岐国领地,对他们并不利,对他们有利的只有借我族人力替他们伐木建房,而我族还能监视他们一举一动。”
“但老夫总觉得岐人不会露出如此大的破绽,他们完全可以自己解决。”
鲁古图觉得其中有诈,岐帝国完全可以迁徙更多人口开荒种地伐木建房,没有必要用忽喇人力。相反忽喇进入岐帝国塞外草原之后,会监视当地的移民,并不利于岐帝国的长期统治。
思考片刻后,鲁古图与邱继匡说:
“岐国为何不从关内迁徙更多民力,岂不更方便。”
这时李义清接过话说:
“我朝不仅需要向塞外迁民,如今平定腊婆、肃汝,还要向肃汝、腊婆迁徙百姓实边。此外交趾被腊婆屠灭四十万人,日后还要向交趾填入四十万人,加之应护国师要求,岐军派兵西征,需要两百万以上民力,我朝已经无力腾挪更多民力用于塞外迁民。
而要提供所需面粉,只有尽快在塞外开垦土地,还请请护国师多担待。”
李义清找了一个最合理的解释搪塞鲁古图,交趾、腊婆、肃汝都要移民,西征又要耗费大量民力,朝廷无力分配更多资源给塞外,所以只能向忽喇借人。
听到这里,鲁古图信以为真,他说:
“看来是老夫孤陋寡闻了,那好吧,老夫可以答应这一条件。”
得到鲁古图许诺,邱继匡、李义清都松了口气,他们就担心鲁古图算对账,直接拒绝这一要求。
鲁古图认为岐帝国有足够的能力向关外输出劳动力和人口,用于建设塞外定居点,所以可以让岐帝国输出劳动力,消耗岐帝国国力,这一点沈云卿也很清楚。
不同于向腊婆、交趾填入人口巩固领土,腊婆、交趾再怎么烂,当地的气候、土地好歹能迅速建立农业体系,只要农业体系建立,就能解决吃穿住的问题,需要投入的资源、时间短得多。
而塞外不一样,距离长城少则两千里地,多则四五千里地,既没有漕运、海运,更不可能有铁路,只能靠陆路两条腿、四条腿、两个轮子、四个轮子,成本代价太高,这还不是要命的,要命的是时间。
塞外有效的作业时间只有四五个月,可能还要短一些,农业作业时间只有四个月,而腊婆、交趾全年可以种地,而且种一季能管一年,所以有充裕的时间建设。
而塞外不行,塞外输送人越多,问题越大,首先吃住就不用提,从关内走到塞外少说三月,你等到了地方可能都已经入秋了,什么也干不了,只能等到来年。
来年既要开荒,还要种地,又要伐木建房,还得忙着安顿家眷,根本来不及。南方一年能完成的任务,北方需要三年时间,而且因为气候、疾病、物质匮乏还多死人。
但如果用忽喇的人力、畜力,他们长期盘踞在塞外,最大的优势就是距离近,而且北塞让给他们之后,距离更近,短则几十里上百里,远则四五百里一千里地顶天了。
只要选择有林地、水源的土地定居,配发足够的工具,就能在开春之前做好准备工作。
开春之后岐人开荒屯田,忽喇人伐木,朝廷派出工匠协助指导他们,等到入冬后,半年之内就能建立起一定规模的固定营地,而部署住帐篷过冬。
第一年可以少量迁徙一些人口定居,但是利用忽喇惹人力,可以大量伐木囤积林木资源,建造更多木质房屋,第二年、第三年填入人口迅速增加,建设效率和屯垦速度大幅增加,等到第四、第五年,基本形成规模。
然后只要不断循环往复,朝廷在塞外的人口规模就会在短时内迅速增加,而不是缓慢增长。
与鲁古图谈妥了条件,双方就此开始拟定书面协议,将之前达成的所有协议白纸黑字逐一成文。
而讽刺的却是忽喇没有文字,他们只能用汉字书写协议条款,所以最终只有汉字版本,而没有忽喇文版本的协议。
于是就带来一个尴尬的严重问题,由于协议用的都是汉字,而都勒阔是文盲,所以这份协议他是看不懂的。
“护国师,用岐人的文字写我族的议和协议,这样合适吗,如果他们耍诈,要本汗找谁说理。”
“大汗所言极是,但我族历来都没有自己的文字,此前问题还不大,历代可汗与岐国皇帝都是口头承诺,还从来没有失信,但眼下不同,两国协议众多,已经不适合头口承诺,因此只能白纸黑字写在纸上。
而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只能用岐人文字书写与岐人交涉,甚至与他国交涉也用岐人文字,让他国误认为我族是齐国的附庸,确实非常不妥。
老臣建议应该尽快创立我族文字,以便于日后对外交涉。”
“护国师说的有理,我族既然要称霸天下,就必须有自己的文字,不能什么都学岐人、用岐人的。”话音落下,都勒阔看向赫努说:“赫努,这件事就交由你去办如何?”
“臣一定不负大汗使命,竭力完成。”
“很好。”
就在三人说话之际,艾素古入帐禀报:
“启禀大汗,喀拉拓派人回来了。”
“把人带来。”
“是。”
少时片刻,喀拉拓的信使见到都勒阔,详细禀报了肃汝战事。由于岐军收买了肃汝、北狄、北胡带路党,导致肃汝领地迅速沦陷,挡住了喀拉拓东进的通道。
同时岐军还很缺德,发现喀拉拓的牧群在寻找草场,于是命人预先在可能的草场上撒了巴豆,大雪一盖什么也看不见。
等到喀拉拓的人趁着雪停放牧,结果吃了巴豆的牛羊群一片拉稀放屁,然后可想而知大冬天拉稀是什么后果,直接瘫倒最后冻死。愣是这样搞死了十多万头牛羊。
可见游牧民族的后勤也不是全无敌,一旦牛羊都死了,后勤跟着一起完蛋。
忽喇方面之前一直不清楚肃汝怎么败的这么快,直到现在才知道是岐军收买了肃汝。
“这些小人,简直太卑鄙了!”都勒阔破口大骂岐人卑鄙,在他看来,肃汝的见利忘义就该遭天打雷劈。
这时鲁古图却说:
“五万两黄金,一万两紫金绝非小数,岐国舍得如此血本,可见其国力犹在。”
“那现在怎办,喀拉拓东进失利,难道眼看着岐人占领肃汝更多的土地吗。”
“但岐人已经得到肃汝降人的帮助,实力大增,薛伯充也已返回塞外,我族已经是去与岐军瓜分肃汝领地的机会。除非大汗能有更多的黄金,收买肃汝降人反岐,否则别无他法。”
钱是好东西,但关键得会用,如果死抱着存款吃利息,那只能越吃越穷。岐帝国花了六万两黄金,买来了整个战略格局的迅速扭转,得以让忽喇让步妥协,虽然仍需要付出相当多的物质代价,但在物质产出总量增加大于输出损失的情况下,保住大局的平稳仍然更划算。
一增一减之间不是简单的算数问题,而是复杂的政治博弈和经济战略。
“大汗,老臣建议肃汝之事就此了结为好,继续索要并不利于日后的大局。”
“但本汗不甘心。”
都勒阔眼红东北土地已经不是一年两年,相比外蒙古高原,东北的森林密度、草场质量、水源丰度,都比蒙古高原好得多。
而且亲木可烈、沃腊舒达的旧部,都在蒙古高原中东部地区,离着东北最近,只有分给他们,才能平衡内部的矛盾。
没有好处,亲木可烈、沃腊舒达的旧部日后怎么替他卖命。
如果舍近取远,把罗哈诺的土地分给亲木可烈、沃腊舒达的旧部,不仅态势上对都勒阔的部落不利,亲木可烈、沃腊舒达的旧部也不可能同意把部落一分为二,而且都勒阔的岳父也不会同意把挨着自己更近的罗哈诺土地分给其他部落。
所以鲁古图的建议虽然是维持住了忽喇与岐帝国的大局,但都勒阔没办法向自己人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