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陛下的CEO
60541100000702

第702章 一块地引发的血案(5)

沈云卿言明利害关系,女帝再次陷入沉默,思考了片刻,女帝看向林毅贤问:

“海郡王与吴卿所言各有道理,林相以为谁人更有道理。”

“启禀陛下,法度不明吏治不清,过在朝廷,不在百姓。徐州案依法办理有弊有利,但弊远大于利,不利朝廷稳定。臣以为徐州案罚还是该罚的,但朝廷也应承担过责。

虽然有损朝廷威严,但朝廷若能主动承担过责,从此严明律法整顿吏治,也会让民间看到朝廷的新气象。臣建议徐州案从轻判罚,但以此为界,今后加以严管。”

林毅贤各打五十大板,从轻判决徐州案,同时朝廷主动承认错误,并向天下公示,从此改过自新整顿官商问题。

明看是缓和了目前的政治矛盾,但如果细想,实际上是打击了户部、吏部,同时还能满足女帝心理。

因为工部经过二十年的技术进步,用人体系已经从单纯任命官吏,转向技术型人才体系。

这就导致工部官员主要从事技术业务,同时工部对外放权的权力很少,就没有地方官僚派系的包袱,工部的势力主要集中在神都。

而工部这些年来得益于技术和生产力进步,工部官员和工匠在朝廷俸禄体制之外,工部有自己的专项收入用于发放各种薪资补贴,比俸禄高得多。

中高品级的官吏甚至还有自己的作坊和经营门店,他们根本用不着贪污受贿,就能依靠铁饭碗过上滋润的小日子。

所以工部反而是最清廉的衙门,此外兵部、礼部、刑部的情况也好得多,贪污腐败的重灾区是户部和吏部,整饬吏治整的就是户部和吏部。

而女帝的终极目标就是搞垮户部和吏部,林毅贤无疑是迎合了女帝的心态,同时又不会在下一轮政治斗争中伤到自己。

林毅贤的分量其实比沈云卿大,林毅贤毕竟是宰相,百官之首,而且到目前为止,百官应该还不知道周晟、许宁和徐州案有关,也不可能知道,于是林毅贤没有包庇之嫌。

现场议论片刻,女帝看向身边欧阳羽小声问:

“欧阳,此时你以为如何?”

“臣以为应以大局为重,民心固然重要,但财心也失不得。两害相权取其轻,两边都安抚,两边都不得罪为好。以徐州案为界,朝廷修订律法整顿吏治,同时给予财阀期限令其自改,期限一过,不从者严加惩处。如严惩徐州案,朝廷再修订律法整顿吏治,恐会让财阀感到朝廷在赶尽杀绝,不利于朝廷长治久安。”

“嗯,言之有理,言之有理。”

从轻发落徐州案后进行修法和严打,和严惩徐州案后,进行修法和严打,政治性质完全不同,至少在王朝政治下,性质截然不同,现代法之下根本不存在这个问题。

由于朝廷现在大量引入民间资本运作,而刘岩镜是参与工业投资的大户,朝廷严办了他,势必是抄家没产收归国有,这样一来,其他财阀怎么想,一定会认为朝廷喘过一口气,开始过河拆桥翻脸不认帐。

同时又收紧他们的私兵,这是要赶尽杀绝之前先解除武装,任由朝廷找借口宰割,这些个财阀岂能坐以待毙。

但如果徐州案从轻判罚,然后再修法严打,并给予缓冲整改期,就会产生朝廷顾及财阀利益网开一面的效果,同时也给财阀发出明确政治信号,不是朝廷不严惩,而是最后再给你们一次机会,下一次就动真格的了。

等下次再发大案,亦或者自己撞枪口,那可就由不得你们讨饶。说起来机会也给了,是你们自己不珍惜。朕和朝廷也是要脸面的,总不能一而再再而三的说话不算数,这种局面对朝廷有利的多。

更重要的是,既给了沈云卿面子,又能整顿吏治打击户部、吏部,还能瞒住女帝的黑历史。

公孙芸惠迅速权衡利弊拿捏了分寸,遂即改变态度:

“刑部尚书田诚。”

“臣在。”

“有鉴于徐州案牵扯复杂,改由刑部侦察,案犯一律押解京师,暂不审理。”

“臣领旨。”

侦察和侦查,侦察是司法系统对案件的调查取证过程,而“侦查”是军事术语,是对敌方目标的调查和获取过程。

案件侦察不审理,意味着没有进入司法公诉程序,还有退让的余地。一旦进入审理过程,如果对结果不满意,再改判,那问题就很大了,法律的公信力和朝廷公信力将受重大打击。

徐州案一事争论一个多时辰,朝会在非议声中继续进行。

散朝后沈云卿、欧阳羽、林毅贤、田诚、桑劲川跟随銮驾前往御书房继续再议徐州案的善后工作。

既然女帝已经妥协让步,但还没板上钉钉,这就需要其他各方也做出让步,如果各方不让步,田诚侦察之后会迅速进入公诉程序。

“民间蓄养私兵始于七王之乱,近些年来日渐抬头,如今酿成徐州惨案,如果继续放任不加约束,日后势必危害天下,朝廷不能不管,海郡王。”

“臣在。”

“此议既由爱卿提议,爱卿可有方略应对?”

“启禀陛下,民间蓄养私兵之事根源在朝廷,民间当然也有错。朝廷因当年七王之乱,导致各地盗匪迭起,而财阀都担心战火将至不得不蓄兵保命。

而七王之乱平息之后,又逢收复西域,朝廷国力衰退,无暇顾及民间蓄养私兵,致使一而再再而三错过整顿私兵的机会,拖到今日法度已经废弛,再依法管束民间私兵已无可能。

此番借徐州案,可加以利用告诫民间财阀,但不可能一步到位,因此收禁私兵还应分步分期完成,给予民间一个缓冲期,过快推动并不利于朝廷大局的平稳。

同时私兵猖獗与民争地,也有地方官吏的包庇与放纵,也到了该整顿吏治的时候了,但也无法一蹴而就,应该给予一个缓冲整改时限,让地方及时收手。”

话音落下,桑劲川接过话说:

“整顿吏治恐怕不易呀。”

桑劲川的言外之意,现在官场烂的千疮百孔,谁人不贪,谁人不受贿行贿,推动吏治整顿,就是动摇朝廷根基。但这话不能明说,但话里话外就是这层意思。

沈云卿当然清楚现在官场的情况,但岐帝国要真正复兴,就必须整顿官场。

否则哪天他沈云卿一死,全国的贪污腐败丝毫不减,社会矛盾依然尖锐,造反叛乱迟早发生,而且到那是个时候就不是造反那么简单,是大革命。

“桑大人,本王丝毫不怀疑整顿吏治异常艰难,但并非不能,也并非没有办法。关键在于朝廷有没有决心,在于以何种手段整饬吏治。

以当下国情,强行推动激进整顿自然是不可取的,但可以采取分期分步骤的缓和措施逐步推动。”

“无论如何整饬吏治,都是牵一发动全身。”

“但不动,就安然无事了吗?不整顿吏治,徐州案还会再发,朝廷此番收紧私兵也将形同虚设,下次再发此等大案,本王能擦一次屁股,难道能次次替天下财阀擦屁股吗,本王成了什么了。”

沈云卿口气微有怒意,他很清楚桑劲川现在图安稳,不想在任内搞大动作,至于日后怎样,跟他没关系。

其实以目前的国家状态,到处腐败,官商勾结遍地,也不允许推动激进整肃,只能分期分步骤进行。

但历代王朝改革吏治,无不是激进推动,结果都以失败甚至亡国收场。

明朝中后期就是典型的官场激进改革,导致政治、内政失败,乃至军事失败。

清朝更好,中后期全国一片“瘫”,贪污腐败成风到统治阶层跟着一起贪,这样的朝廷面对外来入侵能不灭亡吗?

而且眼下经济和工业发展已到关键期,不推动吏治改革,经济发展很快会陷入量增而质不增的局面,增幅虽然仍然很大,但贪污腐败终究会影响经济发展,阻碍良性成长,经济可持续发展性质萎缩。

“陛下,整顿吏治不宜过激推动,以免伤及国本。”

“既要整顿吏治,又不能伤及国本朝廷,如此岂非自相矛盾。”

女帝很清楚,搞政治斗争哪里能没点腥风血雨,要不然怎么换人当家,只要搞出了腥风血雨,肯定会殃及经济,她是过来人,清楚得很。

但沈云卿更清楚,如果把官场整肃变成政治斗争,结果一定是失败的,至少也是两败俱伤,更不利于国家可持续发展,经济也会一落千丈。

“陛下,臣建议缓慢推动吏治改革与过激改革并不矛盾,缓慢推动在于重病缓治,治标能治本。而过激改革是重病下猛药,治标未必治本,以朝廷眼下情势,猛药与毒药无异,只能改以温养药剂加以治疗。”

激进改革即便成功,也只是一批人下台,一批人上台,换一拨人从小贪开始,慢慢发展到大贪,本质仍然没变。

贪污腐败的根本问题是体制出了问题,体制出了问题,任凭如何大刀阔斧改革也无济于事,还是一拨人走,换一拨人上台,改变一批既得利益依附者,这就是王朝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