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陛下的CEO
60541100000083

第83章 匠术保利

与呼延秦说话许久,张祥管家王卓悄然来到铺外,左右巴望瞧见沈云卿,便是径自来到柜上:

“苏公子,我家老爷有请。”

沈云卿闻讯抬头,见是王卓便是知道张祥出宫了:

“请稍等片刻。”

待王卓走出店铺,呼延秦不解问:

“足下不是姓沈吗?”

“正是,在下本姓姓沈,苏是在下的字号。”

“嘶……那不应该是两个字吗?”

“也有一个字,不多见而已。在下先告辞了,我请你吃酒。”

“那好,慢走。”

忽悠了呼延秦,沈云卿来到铺外与王卓说:

“王管家,你家大人回府了?”

“正是,有要事与你商议,随我走吧。”

沈云卿掐指一算,距离会试结束有快一月,多数答卷应该都已经批完,否则张祥不能擅自离宫。徒步走了两刻有余来到张府,一如既往去了中庭外的小阁。

“张大人,家兄可有中榜。”

沈云卿开口便问内幕消息,张祥冷冷一笑:

“信不信本官拿你下狱。”

“信,草民当然信。不过话说,草民表兄可是人才,想必应该入了陛下的法眼。”

“诶,你怎知道?”

张祥觉得惊奇,但想着沈云卿总不能潜入宫里头吧。

“其实陛下出题是临时起意,只要这道题能入陛下法眼,我那表兄十之八九能成。”

“哼,当心传扬出去,给你扣个妄测圣意的罪名。”

“行,草民就一张嘴,你们官老爷两张嘴,草民哪说得过你们。”

“两张嘴!”

张祥还没回过味儿来,沈云卿说:

“官字两张口,民字一张口,难道不是两张嘴。”

张祥闻讯气得够呛:

“你呀你,你这等刁泼,简直与刁民无异。”

沈云卿闻讯发笑:

“呵哈哈,堂堂工部侍郎,竟与我这草民一般见识,传扬出去,张大人情何以堪。”

“哼,本官不与你一般见识。现在说正事,眼下时机尚不成熟,陛下暂无意推行‘匠术保利’之举,但不失为良策,你所提之匠术分利取利之法,陛下以为可行。唯有先令天下人知晓有利可图,才能创造时机推行此举。

不过当前国库仍然吃紧,我也不瞒你,忽喇上月派遣使臣前来要求提增两国互市交易总额两成,你是商人,应该知道千里迢迢将货物经由陆路运往塞外是何等靡费,朝廷如若价高,忽喇人必然不会买账,但价低又得赔本,故而朝廷每年均暗有亏贴。

现如今国库不济,亏贴却与日俱增,长此以往早晚拖垮国政,故而你所获利只许一成,不得再多。”

“好吧,看在朝廷窘迫的份上,草民就吃点亏吧。”

“什么啊,吃亏!”张祥忍不禁脸颊抽搐,他又说:“一成可不少啦,你也不看看,全国多少州郡,即便一州只办一处,每处你得一百两,那可是几十万两,更何况岂止只有一百两。”

“是,张大人您说的都不错。可不能否认朝廷拿走大头的事实吧,而且您要是把假元宝给咱,我不是全白干了。”

“嘿,你这是存心与本官抬杠啊你。”

“我哪儿敢,草民吃了亏,抱怨一声还不行吗。不过话说,这水泥对人不好,必须得按草民的烧制章程办事,否则不用几年,就得损及肺腑。”

“这本官知道,都要面巾蒙面方可制取,与棉花丝吸入体内一样道理。”

水泥生产是本质是石料的细化,所以生产的都是粉尘,长期从事粉尘工作最终会得尘肺病,这病甭说现在,就是二十一世纪不换肺也没得治。

所以必须佩戴口罩,还得是朝廷工坊织的精细棉布,叠六层制成口罩使用。普通民间生产的粗布目格太大,根本没用。当然,执行与否仍在于雇主。

与张祥谈妥了条件,接下来就许可资格定价讨论了很久,朝廷现如今是人穷心黑,张嘴就是五万两白银。

五万两合计得要三十七八万贯铜钱,按沈家水泥厂的规模,加上前期的投资建设,得要三年以上才能回本,而且还是铜钱。

当然,这是按现在沈云卿垄断市价利润估算的回本速度,实际一旦技术扩散铺开,生产规模扩大,成本会大幅下降,相互竞争之下,利润会拉的很低,所以回本周期保守估计也得六七年。

七年才回本,就是土财主也不会上当。

皇帝当真是想钱想疯了,一张执照张嘴就五万两白银,然后掐指一算,全国几百个州郡都弄一张执照,少说也得四五百万银子进账,这么个赚钱速度多半也不解渴。

而且张祥还美其名曰,卖的越高,你不也赚的越多,朝廷赚一百万,你也赚了十万。

是,我不否认,但那十万要是假银子,我爹能睡得着吗。

谈来谈去沈云卿突然发现,他砍价最后砍的都是自己利润,无论价格多少,少的都是自己的钱,价格最终降到三万到两万八。

之所以定这个价格,专门是怼着江南财阀们储蓄设的门槛,存银三万以下的巨商威胁不大,且大多数江南富商只有五千至一万两三千的存银。

而存银三万以上至五万的数量不多,存银五万以上的基本都是十万开外,因为五万到十万之间的积累速度非常快,尤其是六年前“吐银纳旧”风潮,起家的都是这个位置,所以五万以上基本就是十万开外。

门槛定在三万以下的目的在于保护中小资本,同时打击寡头,避免一棍子全部打死,仍得让市场有良性发展的市场空间。

而钱少的富商不会贸然举全家之力,涉足一个未知的新领域,而钱多的寡头,钱越多,尤其是铜钱越多,贬值越快,所以更倾向于投资新兴产业,尤其是来钱快,供不应求的。

同时沈云卿很清楚,水泥市场的生产规模决定权在他和朝廷,而不在于寡头财阀。

只要他抬抬手,可以迅速发放许可,把更多寡头拉进这个行业,然后行业迅速膨胀最后饱和,结果就只能是利润越来越低。

最后拼的是新技术和商业渠道,沈云卿大可不断推陈出新,用新产品挤占市场,拉低价格,迫使其他同行业不断向其购买专利,同时吊着工部的钱口袋,利润再低,量大也有赚头。

待等哪天条件成熟,水泥厂还能改化肥生产,到时再来一波技术出新,这些个个寡头钱还没捂热,又得买专利,进而一步步抽干资本,市场稍有波动,等着他们的只有破产和倒闭。

待到那时,他再出手抄底,收厂子收人,美其名曰市场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