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云卿把话说到这个份上,长孙奉是个聪明人,而且沈云卿“财王”的名声在外,人品、仁德都数一数二,也不至于为了一个玉矿巧取豪夺,沈云卿也不缺这一口“小菜”,论资产和财力,沈云卿是长孙奉的一万倍,这一点长孙奉非常清楚。
经过反复全衡和思想斗争,长孙奉这才松口说:
“按说,在下干的另一桩生意有违王法,但是并不完全在我朝管辖之内,还请郡王通融。”
“哦,既有违律法,却不在我朝管辖之内,这是何意?”
沈云卿的理解是,既违法,但只是经济违法,同时还在灰色地带,可管可不管。不管是因为天高皇帝远,在都护的地盘上,只要说打点了驻军将军和军刺史,就没什么问题。
管是因为这件事沾着国内的边,尤其是现在捅到了沈云卿这里。
“不瞒郡王,在下的另一桩生意是玉料玛瑙。”
“那是从外国贩来的,还是私下开采。”
“并非国外贩来,而是在天山都护西北不远处的湖边,那里有一片石子滩,石子滩的石子里,有大量的散碎玛瑙玉石和珠宝,我便是让人前去捡拾寻找,然后贩卖到长安。”
“嘶……天山道西北不远处,莫非是已经出了我朝疆域,在忽喇的地盘上。”
“也不能算是忽喇的领地,忽喇不常去,尤其是这些年几乎不见什么忽喇军队,偶尔有牧民。但我军和附近的牧民也经常过去附近,因此也说不上在我朝疆域之内。
但是那里有一处极为偏僻和隐秘的宝石滩,散落着大量宝石、玛瑙和玉石,虽然不大,但是很多,质地也上乘,做些小物件绰绰有余。”
长孙奉口中说的宝石滩,沈云卿估摸着,很可能是克拉玛依附近的宝石滩。
眼下这块地方属于岐帝国和忽喇的重叠区,虽然名义上归属忽喇,但是双方的牧民和军队都会到这里,而这些年忽喇在西征,所以去天山以北的忽喇巡逻队就少了许多。
哈密距离克拉玛依得超过上千公里,离着天山都护治所都很远,按道理长孙家是到不了那个地方的。
据长孙奉交代,这块宝石滩是其父亲长孙孝,在追野马的时候,一路追到了克拉玛依。
伊州的行政范围实际上很大,差不多得有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新疆面积,所以伊州的西边行政边界距离今天的乌鲁木齐不远,追出伊州不是没有可能。
而且对于西北这些都护,上千公里不是事,因为都是草原、荒滩,养有大量马匹,豪族一人两三匹是绰绰有余的,一天能跑两三百里地。
长孙家追逐的野马,就是今天新疆野马,种群还很大,由于耐力很强,因此是当下非常不错的马种。
长孙孝追着追着就追到了宝石滩,因为这里有水源。
但是宝石滩当前没什么人去,因为附近都是荒滩,人类难以放牧和长期居住,偶尔路过也只是取水。
此外还有一个认知问题,克拉玛依宝石滩的宝石,都不是大个头的宝石,大的也就比石子大一些,偶尔有更大的,绝大多数都是黄豆和一毛硬币大小的宝石、玉石和玛瑙。
一般的牧民即便到了这里,他们也不一定能知道石子里的一些石头会是宝石,尤其是忽喇人,普通牧民对宝石根本没概念,加之地处荒僻,人迹罕至,所以就不容易被发现。
而长孙家毕竟是中原关内的大户,见多识广生活富足,当家的亲自到了宝石滩,肯定会发现端倪,所以长孙家发现宝石滩后,就走上了一夜暴富的道路。
据长孙奉说,这处宝石滩以宝石和玛瑙居多,玉石较少。其中玛瑙是传统奢侈珠宝,而晶体宝石这东西,十年之前中原地区对晶体宝石兴趣不大,消费主要集中在贵族阶层,即便是财阀有钱人,也很少消费晶体宝石,因为中国人更偏爱玉石和玛瑙,对晶体宝石的兴趣不大。
直到十年前,沈云卿打下腊婆,偶然间发现腊婆宝石后,为了筹款,才在国内陆续推广晶体宝石。
而在此之前,长孙奉都把晶体宝石卖给伊州过往的外国客商和当地土民部落,外国客商再把这些晶体宝石卖到国外。这样一来,长孙奉卖出的宝石价格就不怎么高。
但这些年朝廷推广之下,宝石价格一路走高,长孙家的的宝石生意随之进入关内,长孙奉就是前往长安押送宝石玛瑙的,羚皮只是顺带的生意,就交易金额而言,羚皮虽然赚钱,但金额比重远不如宝石。
长孙家每年去一趟宝石滩,都是入冬前去,开春前回来,因为可以大大减少撞上别人,主要是忽喇人的概率。
因为入冬后,牧民都在猫冬,驻军也很清楚双方的活动规律,冬季的巡防活动会大大减少。
每年入冬前去,来年二月回来。
由于北疆地区冬季没有蒙古高原的大规模降雪,冬季降雪后的深度较浅,带足了食物、马匹、储备和毡帐,可以呆上两个月没问题。
长孙家经营宝石生意得有快五十年,但是收入暴增还是最近几年的事。
之前多数晶体宝石都只能卖给外商,因为国内没什么消费市场,没消费市场,同时国外也有,但你的货不如别人的大,你就没有定价的话语权。
现在国内有市场,有定价,宝石的价格水涨船高,长孙家也是最近几年间收入才翻倍增加。
由于伊州没有什么钱庄、金戋寺,所以银票、贯钞这些纸币就没有兑换的地方,长孙家都把货物换成贵金属现金直接带回,因此路上的风险也很大。
除了长孙家,伊州直辖还有两户当年的封爵,但势力远不如长孙家大,分别从事放牧、养马和皮毛、皮革生意,也算是三家之间的分工经营。
西北两都护的情况其实比关内简单多的,远没有关内豪强、财阀、地主的顽固和奸诈,这些豪族与当地驻军、将领关系密切,主要原因还是当地土民、部落人太多,岐民必须依靠岐军驻军才能生存。
这些土民和部落,有些是诚心归附,而有些是为了经济利益,而有些吃了你的,拿了你的,还要做你的主也不在少数。
如果没有岐军坐镇,各部之间就会混战,虽然不一定冲着岐人去,但是土民和部落之间混战难免殃及岐人,甚至混战过后出现一个更大的集团发动叛乱,威胁到岐民生存。
整个天山都护境内的岐民人数不超过七十万,另有七八万的库兀图牧民。呼延都护好一些,有岐民一百四十多万,库兀图人上百万,但是这么大都护,比起当地土民、部落人口,岐民数量仍然占少数,尤其是天山都护。
而西域都护更惨,不算驻军,岐民才几万人,却要控制四分之三的中亚版图,这要是出了叛乱,朝廷会迅速丧失在西北和中亚的控制权。
因此当地豪族和军队关系紧密团结是必然趋势,不考虑豪族的经济特权,这种关系搁现代叫军民鱼水情,军爱民民拥军,否则谁也生存不下去。
但是搁皇权政治下,这些豪族就是影响统治的障碍,尤其是豪族控制了当地经济命脉和行政,甚至还培养将领,无疑都是挑战皇权底线的行为。
所以不同时代,不同体制,不同心态执政,带来的结果也截然不同。
要解决都护豪族问题,关键还是在人口和行政,而要解决人口问题,只有两个办法。
一是靠时间移民,鼓励民间去定居,同时朝廷迁徙人口,但是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因为交通不便,沿途生态环境不友善,效率低,时间长,朝廷支出大,阵痛也强。
二是打通铁路交通,修通关中到陇西、呼延、天山的铁路,关键是呼延、天山这段,路程太长,眼下钢产能跟不上,早期资金、物力投入,但只要打通了铁路,就能成千上万的把人弄过去,后期收益明显,收益周期也长。
只有增加当地口人,加强行政,稀释豪族影响力,把他们约束起来,都护豪强的危害其实小得多。因为他们充其量就是经济特权,完全可以让他们自己开一家企业,朝廷给一些倾斜政策。
与长孙奉谈了许久,二人很是投机,长孙诺姌与四个丫鬟仆役姗姗来迟,还一脸无所谓的态度。
“爹,你可算来了。”
“你这个不孝女,知不知道闯了多大的祸。”
“爹,皇帝奶奶也没拿我怎么样嘛。”
“你!”长孙奉气的够呛:“你竟对陛下如此大不敬。”
“有什么嘛,我就是这么喊的嘛,皇帝奶奶也没拿女儿怎么样。”
“那是陛下仁慈宽厚,不与你计较,你还当这是过家家了,要是惹恼了陛下,就是全家的人头都不够砍的。”
这时沈云卿插话说:
“本王就不妨碍阁下与令爱团聚,本王就先告辞了。”
“多谢海郡王成全,不知小女何时可走?”
“还得问过陛下才知道,沈某先行告辞了。”
离开金戋寺总号,沈云卿折返回宫去见女帝。
女帝此时正在金律园赏秋,欧阳羽伴驾身边,君臣二人边走边说国事。
尤其是沈云卿这一走就是两三年,经济和外交方面需要有人把舵,户部这帮子人现在就是“文盲”,沈云卿搞的这套他们跟不上套,或者说,沈云卿厉害就厉害在这里,没了他,别人都玩不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