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陛下的CEO
60541100000854

第854章 都护方略

“臣参见陛下。”

“与长孙奉谈完了?”

“是的,西北都护的情况基本有了了解。”

“以爱卿之见,西北豪族会否危害朝廷在西北的长治久安。”

“启禀陛下,就长孙奉此人来看,其为人淳朴,都护豪族的情况与关内豪强、财阀、地主有本质不同。关内的豪强、财阀、地主无一例外都是地主,在地主基础之上从事其他营生。

而西北两都护耕地少,放牧多,且田制与关内有些不同,加之周边土民、部落林立,因此西北豪族最大不同就是并非地主,非地主豪族对朝廷的威胁小得多。相反他们对朝廷的经济依赖和安全保障更多,因此他们只能选择依附朝廷,否则就是被当地土民、部落所同化吞并。”

天山、呼延、云中三都护的豪族和关内豪族最大的不同在于耕地。

关内财阀、豪族、世家、士族、地主,无一例外都有一个特征,就是手中保有大量的土地,这才是威胁到农耕王朝的致命问题。

皇帝本质上是“地主”,全国所有土地的主人,但皇帝一个人显然无法控制这么多的土地,而且要保证自己权利的巩固,就必须给老百姓土地,然后就会出现地主阶层。

当地主兼并土地达到一定规模,超过朝廷和皇帝控制的土地时,农耕王朝就会变得不稳定,因为地主的地越多,挤压老百姓生存空间就越多,加上天灾人祸,就会逼反农民。

而西北两都护属于部落杂居,岐帝国名义上统治这里,但是没有基础行政,因此迁入此地的岐民占有的面积并不大,而其中的有效耕地就更少,同时还要放牧,因此西北都护的豪族保有的土地量很少。

加之当地属于都护体制,土地政策与关内不一样,军队掌握授田权利,军队又要屯田,对授田十分谨慎,甚至军队需要做生意,而控制更多田亩可以产出粮草和牲畜,有利于维持军队的经济保障,因此西北都护土地制度和关内不一样。

由于西北两都护的耕地少,生存环境恶劣,因此物价比关内高得多,为了地方长治久安和相对稳定,岐军甚至严格控制了粮市、粮价,长期压制物价,只维持在不亏损的状态,几乎无利可图。一旦粮市、粮价被控制,你有再多地也没用。

因此西北都护豪族,几乎就没有大规模占田的现象,即便家族保有的耕地,和关内动则上千亩地的小地主比起来,根本不值一提。

都护豪族持有的耕地,主要是为了保障自己家族和豢养人口的吃饭问题,降低生存成本,并非用于牟利。

而且西北都护土地不够肥沃,水资源稀少,只能种小麦、燕麦,亩产其实低得多,加之人少,你土地再多,没人种,亩产低,也没用。

只要没有土地问题,当前的豪族都不足为虑,因为他们的经济来源只能是土地之外的东西,一旦脱离土地,参与其他项目经营,就能用市场经济手段约束他们,引导和规范起来,甚至让他们破产。

而土地属于自愿买卖,只要他持有产权,哪怕不种地就荒在哪儿,你也拿他没办法,但如果用来养兵,那麻烦更大。

因此农耕王朝土地问题是首要致命问题,现在都护豪强财力并非来自耕地,而是农牧业、贸易、奢侈品、宝石玉石等收入,这就很容易从商业上解决问题,而不需要使用行政力处理土地问题,避免了矛盾激化。

女帝担心天高皇帝远,都护豪族在地方上都是一家独大,而不像关内一个地方有多个豪强、财阀和地主并存,相互之间有制约,而在都护没有其他势力制约,又和驻军关系紧密,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局面,影响朝廷对西域和罗哈诺的控制。

要说之前这种担忧其实还不大,因为岐帝国的势力范围也就到西域,现在攻克了罗哈诺,如果天山、呼延出问题,朝廷会丧失上千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这种政治冲击足以抹掉女帝积累的全部政治资本。

“陛下,都护豪强就目前而言不足以形成地方割据,同时朝廷只要加大对都护的经济建设,并且尽快打通铁路,就能在十五年内向天山大举迁徙百姓巩固当地执政。”

“话虽如此,还是小心些的好。朕看,都护驻军的制度得改改了,将卒必须轮换,以免地方豪族与将卒过于紧密。”

“只是都护将领之中不少都是当地出身,熟悉当地民情与地形,且能征惯战,如果调动回关内,将会削弱都护战力。兵卒可以轮替回关内,但将领恐怕难以多数轮替入关。

臣建议就在都护内轮替,暂不做调回入关,同时都护出身的将领轮替调换,允许其迁族,如此可以往其他豪族地盘上打入其他豪族的势力,以做牵制。”

“嗯,这个办法好,朕看可行。”

西域、天山、呼延都护虽然远离关内,但是兵员绝大多数来自关内征集和移防,只有少数来自都护本地。

一来是降低都护本地人口参军占比,由于都护的情况特殊,需要豪族和岐民实行全民皆兵制度,因此当地人口都是武装状态,即便是妇女,战时状态也要武装起来。

因此为防止豪族渗透军队基层,形成地方割据,不会让他们大规模参军,除非战争到了无人可用地步,会迅速转化他们编入正规军。

二来是早期都护作战频繁,为避免第一时间消耗当地岐民人口,因此兵员都从关内出,消耗也是消耗关内人口,而当地人口负责聚居区的防备,相当于地方民兵性质。

三来都护的驻军制度和关内也不同,都护的驻军很少轮替,加之之前没有服役期这个概念,当兵基本都当到死,很少轮替回内地。

因此若非服役后主动选择退伍还乡,基本上就一辈子都留在都护,生老病死军队全包。

加之条件艰苦,人的寿命短,很多当兵的不其实到了四十五岁,如果不选择还乡,基本上就地编入军屯长期劳作,很少有人活过六十。

而且当地女人少,当地驻军的人口繁殖速度很低。

其四是每年岐军调往都护补充的新兵,一定都是十六到二十岁之间的青年兵,因为服役时间可以更长,至少十年十五年,而都护当地岐人少,青壮年规模不可能很大,从当地征兵不利于当地人口繁殖。

其五是成本问题,由于距离遥远,路上后勤保障困难,现实条件和朝廷困难时期,财力上不允许频繁大规模的调动都护驻军。

哪怕是三万人返回关内,从中亚走到河南,对于农耕时期的王朝而言,都是一笔巨额后勤开销,几个都护十几万人四五年调动一次,国库根本吃不消。

最后是人的问题,由于卫生医疗条件差,医学认知浅,会带来环境适应问题。

关内兵到了关外之后,至少需要适应三年,才能习惯当地的气候、饮食和保障条件。

四五年轮替一次,就会导致大量适应环境条件体魄强健的兵员从关外调回,轮替上去的兵员短期内无法适应恶劣条件,战斗力会出现一个空窗期,对于早期频繁作战的岐军而言非常危险。

因此岐军取得呼延、天山、西域之后,除了个别将领和有功战卒,驻军主体很少发生整建制回关轮替的情况,都是当兵到死,或者服役满一定年限后选择退伍还乡。

而军阀割据,往往就是驻屯军长期将卒不轮换,将领和军卒混熟了,同时又有地方财力支撑,碰上朝廷用人不当,或者将领有野心,就容易发展成军阀割据,中央政府鞭长莫及的情况。

安禄山之乱,很大程度就是唐玄宗用人不当看走眼,和唐朝军事制度的问题,但主要还是唐玄宗用人不当,安禄山野心太大,又是个戏精,各种因素综合到一起,结果擦燃了火花。

女帝的担心,站在政治层面而言无疑是有道理的,但就目前而言,西北都护的条件,不足以引发大规模的地方割据和朝廷作对。

首先西北都护的人口太少,经济盘面太小,都护驻军主要的军饷和物资保障来自关内,天山、呼延、西域三都护兵马总数过十万,马匹数十万,但是当地有效征税的人口其实也就两百多万。

两百多万人要保障十万兵马,还是轻骑兵和重骑兵,财力、物力,尤其是口粮供应根本吃不消。

其次是安禄山之乱,是唐玄宗用人不当,岐帝国的体制和唐朝完全不同,现在兵部和沈云卿都是能吏当政,绝不可能发生这种情况。

其三是安禄山叛乱距离关内较近,如果不是高仙芝被杀,安禄山断然不可能攻入关内人口复地。

而呼延、天山都护距离关内太远,后勤保障很成问题,难以威胁到关内。

其四是都护人口情况复杂,没有出现完全主体化的民族,相互之间有制约。尤其是库兀图人,在呼延有上百万人口基数,足以制衡当地岐人豪族,尽管库兀图族战力不怎么样,但是不可否认可以稳定民情。

其五是这次西征罗哈诺,天山、呼延、西域三都护抽兵过半以上,去年前去轮替西征军的岐军都是关内兵,三都护的西征兵马损耗后调回都护休整,朝廷需要重新补充。

同时还要允许他们放假探亲,而西征有功的将领战卒还要调动升迁和赏赐,很大程度上给驻军进行了换血和轮替。

最后是武器,现如今已经是热兵器时代,都护驻军和豪族没有“枪”这个玩意儿。

虽然西征岐军和都护驻军配备了大炮,但是早期火炮的危害没枪大,而且关内岐军也有大炮,还有枪,关内对关外形成了绝对武装碾压。

更何况现在已经有了更先进的后膛定装步枪,即便关外发生叛乱,出关荡平将很容易,出兵的时间也更短。

因此总体上关外的割据势头很弱,一旦日后铁路打通,地方割据将彻底打破。

但女帝要轮替驻军和调动将领,显然又是合理诉求,尤其是现在经济繁荣,岁入比二十年前翻了几倍,轮替都护驻军完全具备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