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人际交往心理学
60721700000003

第3章 了解自己,从情绪开始

你了解你自己吗?当身心健康遭到威胁,当人际关系变得紧张,当工作效率变得低下,甚至个人家庭幸福出现危机的时候,你可以找到真正的原因吗?心理学家研究证明,实际上,情绪才是罪魁祸首。只有管理好情绪,才能保持健康的心态,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家庭幸福才能得到保障。本章将帮助你了解一些关于情绪的小常识,为你揭秘究竟是哪些原因引起了你情绪上的波动,它们是如何成为你健康生活的杀手的。当遭遇坏情绪时,是置之不理,任其发展,还是采取措施及时调节?

情绪的晴雨表——天气定律

周一上班,还沉浸在睡梦中的余娜昏昏沉沉地起床,洗漱一番后赶忙背起包出门,不料半路上竟然下起了雨。慌慌张张出门的余娜根本就没来得及拿伞,于是三步并作两步奔向了地铁口。“真是的,这时候下雨!”到办公室的时候,余娜一脸疲惫,情绪明显很低落。同事问:“怎么大周一的就愁眉不展的啊?”余娜放下包,掏出面巾纸一面擦着衣服上的水珠,一面说:“别提了,看见这鬼天气就让人心烦。”

其实在生活中有很多人遇到阴雨天气时都会不由自主地情绪低落,而在天气晴朗的时候,心情也会像阳光一样灿烂。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一些生活在严寒地区的人,长年在寒冷空气包围下,阴郁、低落的情绪也会如影随形,他们大多易于疲乏、贪睡、脾气暴躁等。心理学家的解释是,这与当地缺乏充足的阳光有一定关系。天气影响心情,不能简单地用多愁善感来解释,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天气定律”。

不光是阳光,温度的高低、冷暖也是一大因素,它们不仅会影响到人们的心情,还会在生理上造成一定的强烈反应,如失眠、健忘、神经质、虚弱、无食欲、偏头痛,有的人甚至还会腹泻,这些都是情绪亚健康的表现。

因此在遇到不好的天气时,要适当地给自己调节,只有找出情绪低落的根源,才能适当地进行调节。

智商影响情绪——高智商效应

有两个年龄相仿的女人,从小一起长大,毕业后一个留在了家乡,过着春耕秋收、四时芒种的生活;另一个则背井离乡,生活在用钢筋水泥围筑起来的现代都市,在一座座高耸入云的大厦间进进出出。她们约定,十年之后的春节要再次见面,将各自的收获与对方分享。

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她们都在为生活忙碌着,十年的时间对她们来说似乎很久,但是又好像很短,因为谁也没有做好见面的准备。但是,春节回乡探亲的女人还是在一次酒席上意外地见到了分别十年的老友。令她惊讶的是,原本以为在家忙前忙后、出入在厨房与农田间的女人会面黄肌瘦、愁容满面,但事实刚好相反,她不仅开朗健谈、体态丰满,而且有了一个幸福的家庭。酒席上,她没敢和老友说话,老友似乎也没有认出她来。回家后,女人看着镜子中面黄肌瘦的自己,愁容满面,不禁觉得可笑。但是,似乎这一切从一开始就已经是注定的了。

故事中,两位女主人公最明显的差异其实并非是面容,而是她们的情绪。那个生活在乡下的女人并不见得比每天工作在写字楼里的女人清闲,但是她活得更加开心。心理学家认为,情绪其实会受智高影响,通常在相同的一个时间段内,头脑聪明的人会发现十件烦心事,而头脑简单、不太聪明的人就会少发现一件。前者一般会给自己过高的责任与压力,关心的范围更广,而这都将带给他们更多更紧张的情绪。相反,那些知足常乐、头脑简单,甚至比较愚笨的人却能够享受当下的生活,不会轻易被小事所牵绊,这样才不会在情绪上引起太大的波动。情绪好的人自然就活得比较轻松,他们所获得的是无价的财富。

因此,在生活中,应懂得给自己定位并将情绪加以支配,学会适当“笨拙”,做好自己情绪的管理师,高智商的人一样可以从迷惘中解脱出来,获得当下的幸福,而不是一直在情绪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伤害的其实是你自己——情绪效应

有一天清早,死神来到了一座城市,被早起的智者看见了,于是智者就问死神:“你将要做什么?”死神平静地回答:“我将要在这座城市里带走100个人。”智者听完顿觉惊悚:“太可怕了!”“但这是我的工作啊,我必须得做。”说完死神就向智者告辞了。智者觉得死神要带走这么多的人,这的确很可怕,于是就抢在死神的前面将这个消息告诉了大家。然而,当天跟着死神离开的却有1000人。智者感到十分愤怒:“为什么你说谎,不是说只带走100人吗?现在竟然有1000个人被你带走了!”死神听后,依旧很平静地说:“我带走的就只有100人,可是焦虑和恐惧的情绪却带走了其他的人。”

相传在非洲大草原上有一种动物叫吸血蝙蝠,由于体积较小,行动敏捷,因而能够轻而易举地停留在任何奔跑在草原上的动物身上,并吮吸它们的鲜血。它们最常袭击的对象之一——野马,往往在受到袭击之后就会不停地狂奔,在奔跑的过程中,有的便不知不觉地死去了。心理学家认为,其实蝙蝠吮吸的鲜血并不足以使野马致死,令其死去的原因是被袭击时所产生的恐惧心理。可见,恐惧、焦虑就像死神一样,会将这种情绪的主人带离世间。这便是心理学上的“情绪效应”。

在实际的生活中,这种效应无处不在。一个人在生活中难免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假如不能宽容,在胸中积怨成怒,大发脾气,则会危及健康。医学上认为,脾气不好的人是很难长寿的,因为一件芝麻大的小事而大动肝火,严重时还会引发生理疾病,想想真的很不值得。

避免情绪的大幅波动——心理摆效应

有一个小男孩总是和村里的小孩起冲突,每次放学回家,爸爸都会在小男孩的身上发现多处伤痕。父亲看着这些新伤旧伤,真的不忍心再责备他了,于是他压住心里的怒火,诚恳地对儿子说:“孩子,爸爸小时候也像你一样,但是爸爸后来发现了一个很有用的方法,不但不再与小伙伴们打架了,还和他们成了好朋友。你想不想知道这个好方法是什么?”小男孩抬起满含泪水的眼睛,问:“爸爸,是什么方法这么神奇?”于是爸爸就告诉小男孩,以后如果感到很生气想要发泄的时候,就先在心里数十秒,如果到时候还是那么生气,再向对方发泄也不迟。小男孩照做了,并且令他奇怪的是,每次数完十秒,自己就根本不想再发脾气了,这样与伙伴们的争执也越来越少。后来,他真的开始和伙伴们一起上学放学,关系变得很要好。

其实爸爸的方法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心理摆效应”,就是说人的情绪像钟摆一样,会朝着相反的方向转化。相传,在古老的西藏有一个叫爱地巴的年轻人,每次只要和别人生气或发生争执都会掉头跑回家去,然后在自己家的屋子、田地周围跑上三圈。随着爱地巴家的房屋越来越大,田地的范围也越来越大,每次绕圈跑都会将爱地巴累得气喘吁吁,但是爱地巴从来都没有放弃这个习惯。后来,爱地巴老了,当某天他实在忍受不了争吵时,便拄着拐杖绕着房屋和田地慢慢地走了三圈,这个时候,天已经黑了,而他的心情也好了许多。

爱地巴有个可爱的孙子,他见爷爷这么大年纪还这样,便奇怪地问:“爷爷,为什么你心情一不好就要绕着咱家的房子走?有什么秘密吗?”爱地巴爬满皱纹的脸上露出了笑容。他说:“在我年轻的时候,只要和别人生气,我就会绕着房屋和田地跑上三圈,一边跑着,一边在心里想‘我的房子这么小,土地这么少,哪有闲工夫与别人生气呢,还不如将时间用在有实际意义的事情上’,于是我就努力地劳作;当我年纪大了的时候,房子也慢慢大了起来,土地也变多了,这个时候如果生气,我还是会绕着它们跑三圈,一边跑着,一边在心里想‘我的房子这么大,土地这么多,为什么还要和别人生气呢?’于是,也就不再生气了。”

“心理摆效应”的故事告诉我们,人在面对外界刺激的时候,难免会受影响,造成情绪上的大幅波动,有时甚至会因此而做出某些过激行为,但是我们要学会克服这种心理,避免情绪上的大起大落。

找到发泄情绪的适当途径——霍桑效应

美国《读者文摘》中曾经刊载了这样一则小故事:某天深夜里,一个医生接到一个令他当时很郁闷的电话,电话那边传来的是一个陌生妇女的声音,还没等医生开口,对方就说了一句:“我恨透他了!”医生不明就里地问:“他是谁?”“他是我的丈夫!”医生更加迷惑不解了,又问:“请问你是需要什么帮助吗?这里是诊所。”但是那位妇女好像并没有听见似的,接着说:“我一天到晚要忙活家务,还要照顾家里的四个孩子……”医生觉得很突然,就很礼貌地打断了女人的话:“对不起,我想你是打错电话了。”可是电话那边依旧是女人声音沙哑的控诉:“他以为我在家就是享清福,有时候我想出去透透气、散散心,却遭到他的反对,说我想撇下孩子不管,可是他自己每天晚上都出去,到深夜才回来,说是有什么应酬!”女人叹了口气,“什么应酬!鬼才相信!……”电话这边的医生没有再打断女人的话,而是一直听下去,直到女人最后说:“对不起,我知道您并不认识我,我也不认识您,但是这些话我憋在肚子里很久了,感觉十分压抑,现在我向您说出来,感觉一下子轻松了很多。谢谢您,打扰您了,抱歉。”然后妇女挂掉了电话。

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霍桑效应”。霍桑是美国芝加哥郊外的一家生产电话交换机工厂的名字,该厂有良好的生产条件,但是员工的工作热情却并不是很高,造成生产效率长期低下,于是一个在心理学上很著名的“霍桑实验”就产生了。通过实验,该厂得出一个结论:生产效率的高低是由这些员工的工作精神状态决定的。于是该厂采取了提高员工精神状态的措施,让他们将自己内心的情绪加以发泄,这才渐渐提高了生产效率。

“霍桑实验”给我们的启示: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无法被满足的意愿,并会由此产生不满、得过且过,甚至是自暴自弃的消极情绪,情绪是个可怕而又无形的精神杀手,一旦发觉,就要想办法寻找出口,加以宣泄,而不是过分地压制,当然情绪的宣泄并不是你随意抓来一个人就可以把他当作“出气筒”,更不是将自己的不良情绪传染给他人,而是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宣泄方式,比如倾诉,或者是转移注意力。用音乐、文字、旅游等形式改变现在的心理处境,不仅有益于身心健康,更加保证了正常的家庭生活和事业的发展。

准确定位自己,避免情绪偏差——自我暗示效应

某小学在开学的时候,对每一个入学的学生都进行了一次智力测验,并按照测验的结果将这些学生分别放在了重点培养班和普通班。后来,在每次的考试中,普通班似乎总是让老师们失望,成绩远远落后于重点培养班。但是,在一年之后的一次校务检查中,老师们发现了一个令人惊叹的消息,原来当初的智力检测结果被粗心的实验人员弄反了!这不禁引起了在场所有人的思考:智商高的孩子怎么就成了落后生,而那些被安排在重点培养班的普通孩子居然成了优等生。

心理学家对这种现象作出了解释:重点培养班的孩子们因为受到了“优等生”的关注,从而在潜意识里会有某种心理暗示,并朝着“优等生”的方向发展;而被错放在普通班的高智商孩子们,却受外界眼光的影响,无时无刻不在暗示自己智商低,久而久之,当然不会在学习上取得成绩。由此可见心理暗示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这种心理效应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自我暗示效应”。生活中很多人都会受到来自外界信息的暗示,很容易出现对自己认知的情绪偏差,因此,每个人都应该清楚地、准确地认识自己,不要让情绪受到外界的影响。

情绪的极限——超限效应

有一个很贪玩的初中女孩,由于迷上了网络上的劲舞团游戏,每天下午放学之后都会泡在网吧里不回家,并常常玩到深夜。每次回家之后都会遭到母亲劈头盖脸的责骂,还说以后再这样就不准她上学了。谁知道,这个女孩非但没有听进去,还逃起了课。某天深夜,她照样很晚才回家,结果当天开门的是父亲。令女孩更加意外的是,父亲并没有责怪她,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你真的让我很失望。”然后头也不回地走了。这一夜,女孩彻夜难眠。后来,女孩再也没有晚归过,而且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进步。

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超限效应”。话说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里听演讲。做演讲的是一位牧师。起初,他觉得这位牧师的演讲很精彩,于是决定多捐一些钱给他。但是时间慢慢地过去,马克·吐温感觉到了乏味,心想:讲得也不怎么样,干脆捐些零钱算了。而在又一个十分钟过去了之后,马克·吐温发现这位牧师的演讲水平简直糟透了,就这样好不容易到了演讲结束该捐钱的时候,马克·吐温非但没有捐钱,还从放钱的盘子里拿走了两美元。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叫作情绪的“超限效应”,即人类的机体会因为受到的刺激过多、强制过量过强、持续时间过久而引起情绪超限现象,从而导致不耐烦、逆反的心理状态。该效应启示我们:“话说三遍淡如水”,凡事点到为止,过分强调与重复只会引起情绪上的逆反心理,反而适得其反。

斩断坏情绪的链条——踢猫效应

丈夫在单位被上司狠批了一顿,回到家还是一肚子火,一个人闷不吭声地坐在饭桌上。吃饭的时候,妻子见丈夫一脸不开心的样子,就特意夹菜给他,没想到丈夫非但不领情,还说:“我自己没长手啊,夹什么菜,这菜做得越来越不像样了!”妻子见状立马僵住了笑容。坐在旁边的小君看在眼里,想帮妈妈解围,于是,便撒娇似的对妈妈说:“妈,给我夹,我要吃那个。”一边说着一边将筷子指向离自己并不远的绿豆角。不料妈妈回头就给了小君一句:“自己没长手啊,要吃自己夹!”而这个时候,窝在小君脚下的小猫朝小君叫了叫,不想竟被小君狠狠踢了一脚,小猫夹着尾巴就跑出去了。冲出门的小猫刚好遇到迎面马路上的一辆轿车,司机看见小猫,急忙转向避开,但没想到竟然撞到了路边的孩子。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踢猫效应”。在美国洛杉矶的一位心理学家加利·斯梅尔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让自己的两个性格完全相反的朋友在一起聊天,一个乐观开朗、生性活泼,另一个多愁善感,常常为了一点小事就郁郁寡欢、愁肠百结。一个小时后,当加利·斯梅尔加入他们的谈话时,竟然发现,那个乐观开朗的朋友已经开始唉声叹气起来了。由此可见,坏情绪的传递就像一根永无止境的链条,如果我们一遇上什么不开心的事情,就不加选择地向自己的家人和朋友发泄,不仅会将不好的情绪传递过去,给他们带来困扰与伤害,还会严重影响到彼此关系的和睦。

将“最坏”进行到底——卡瑞尔定律

1951年的一个早晨,在法国凯普里斯海岸,有一个名叫温妮的加拿大游泳选手在这个地方跳入了英吉利海峡。当时她已经是三个女儿的妈妈了,从跳入水中的一瞬间她就不停地在与海浪、寒流进行着搏斗。她的眼睛被海蜇咬到了,疼痛难忍,四肢也被冰冷的海水泡到麻木,眼看就要坚持不下去了。很多次,温妮都在与自己进行着激烈的思想斗争,并且做了最坏的打算:如果放弃,要么在海水中被淹死,要么在心底留下遗憾,既然如此还不如做最后的努力。可是后来,这两个设想并未发生,凭借着坚强的毅力和决心,温妮最终成了横渡英吉利海峡的第一个加拿大人。

这种心理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卡瑞尔定律”。纽约有一家水牛钢铁公司,工程师卡瑞尔接受了一项任务,并被派到密苏里州去安装一架瓦斯清洁机。一段时间以后,经卡瑞尔安装好的机器几乎可以运作了,可是他随即又发现,机器的质量远远没有达到公司的质量标准。在对自己感到无比懊恼的同时,他也想到了最坏的结果。首先,最坏的、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是自己丢掉这份工作,老板将这架不合标准的机器拆掉,并损失两万块钱;其次,我丢掉这份工作以后可以再找一份比现在更好的工作,而我的上司,他也不会将这两万块算在我的头上,我可以很轻松地离开;最后,在说服自己接受眼前的现实之后,卡瑞尔开始专心致力于机器的改进工作,不久之后,终于发现,只要再花上5000元钱,改进一些设施,问题就不存在了。

“卡瑞尔定律”启示我们,在面临困境的时候,可以做最坏的打算,但是如果想解决问题,就必须在精神上先接受它,说服自己不安的情绪,才能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问题的解决上,带着情绪做事是永远不会出成绩的。

及时调节情绪上的波动——蝴蝶效应

小王是一家公司的员工,最近因为与妻子闹不愉快,总是每天很晚才下班。他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很久都不出来。细心的朋友都知道,其实是因为上个月的一次例会,经理在会上当众点名批评了小王,当天小王的情绪很不好,回到家后,妻子问话也不搭理,妻子便赌气似的不再和他说话,本来心情就不好的小王根本没有心思像往常一样去哄妻子开心,而是在一阵大吵后自己一个人摔门而出喝闷酒去了,结果这一去就是一整夜,第二天直接去了办公室,也没接妻子的电话。晚上回到家后发现妻子已经收拾东西回娘家去了。心情郁闷的小王也后悔自己太鲁莽了,但是一想,本来自己心情就不好,妻子非但不帮自己分忧,反而给自己徒增苦恼,真是很不懂事,走了也好,我过几天清静日子。于是这些天,小王一直泡在办公室里,看似在埋头工作,其实心里早已郁结不已,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

小王的这件事情其实是由经理的批评开始的,这是“引发点”,工作上的不顺导致情绪不好,回到家后情绪失控与妻子争执,而妻子的离开也让小王无法顺利地将消极情绪转向。这可以用心理学上的“蝴蝶效应”来解释。蝴蝶效应起源于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一只蝴蝶,每当它偶尔扇动一下翅膀,两个星期后,便很可能会在美国整个得克萨斯州掀起一场龙卷风暴。心理学解释为一种因果性不鲜明的、区别于普通的连锁反应的情绪反常及行为。

人类的情绪就像是一颗水滴,即使再小,只要在雪坡上滚动,也会变得越来越大。承受现代生活重压的都市人,常常会在无形中遭受来自多方面的压力。“蝴蝶效应”启示我们:遭遇情绪问题,要及时进行调节,千万不要忽视情绪上的小波动,否则它就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造成不可收拾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