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人际交往心理学
60721700000004

第4章 管理心态,做最好的自己

社交、沟通、说话,看似是很容易的事情,却令很多人心生畏惧。有些人一讲话就不自在,有些人一讲话就出错,还有些人说话虽然一套一套的,但缺少真诚,让人反感……所以,在学习人际交往心理学之前,我们要先管理好自己的心态,做最好的自己。

心态的魔力

一天,一个小女孩在上学的路上遇见了雷雨天气,眼看着云层渐渐加厚,闪电一个接着一个,不久豆大的雨点落了下来。女孩的母亲很担忧,要是女儿走在树下被雷击中怎么办?她不敢再往下想了,于是赶紧启动车子去接女儿。当她沿着平日的小路一路开去的时候,便看见了不远处独自走在路上的女儿。奇怪的是,她竟然一点都不害怕,每次打雷时,她都会停下脚步抬头看看天空,然后微笑。母亲看了一会儿,便下车叫住她,问她怎么不赶紧回家,在这里磨蹭什么。小女孩依然不改脸上天真的微笑,说:“上帝在给我照相呢,当然要笑啊!”

还有一个故事发生在医院。两位住院的老人长期忍受着病痛的折磨,一位老人说:“床这么不舒服,周围这么多的人,吵死了,每天来看班的护士也不负责,牙也掉了一颗,但是从来没有人来关心……”听者都觉得老人很痛苦,她的这种情绪也不知不觉感染了去看望她的亲人们,于是他们觉得老人的病情也很不乐观;而另一位老人则说:“在遭受病痛折磨的时候,居然还有人来照看,并且得到医生和护士的精心医治和看护,我很感激。这里不仅床很舒适,环境也不错,尽管现在牙掉了一颗,但是很庆幸还没有影响到我的进食。”这位老人的亲人们每次来看望她时都感觉很轻松,也都尽力为老人家营造愉悦的氛围。

同样是面对电闪雷鸣的天气,在母亲眼里是担忧,是糟糕,是女儿被雷不幸击中的痛苦结局,而女儿却在自在地享受着上帝赠予的“拍照”。生活中的苦乐喜忧其实完全在于我们自身的感觉,若能转换心境,就连走在大雨里都是一种享受。第二个故事中的两位同样遭受病魔折磨的老人,之所以一个抱怨连连、消极悲观,一个感激涕零、乐观向上,就是因为在困境面前两者所持的心态是截然相反的,因此,她们眼里的世界才一个是冷漠的,一个是温暖的。就像面对一个装有半杯水的玻璃杯,乐观者会说:幸好还有半杯水呢;而悲观绝望者会说:只剩半杯水了。

生活往往也是如此,一些在某些人看来很不如意的事情,在另一些人的眼里却是一种极大的满足。面对困境和挫折的时候,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该怎样去面对,可以抱怨,悲观消极,也可以感激,乐观向上,但是要知道,只有乐观才能有机会改变境遇,从而改变生活。

坦然面对生活中的起与落

她本来有一份成功的事业,大学毕业那年,她便开始投身于自己的事业,独自打拼了5年,终于开了一家真正属于自己的公司。30岁那年,她结婚了,对象是一个大她8岁的男人。嫁给他时,他还什么都没有,但不久之后他便成了某家公司的老总。一年后,她为他生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儿子,然后就专心在家相夫教子。

上帝终究是垂青那些努力的人的,看似一切都完美无缺,可是一张化验单竟彻底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她被查出患有胃癌,并且已经到晚期,至多还有一年的时间。五雷轰顶一般,两人瘫坐在地上,许久都不曾动弹。后来,她扑在他的怀里放声哭起来,哭完后像没事一样和他回家,继续照顾他的衣食起居,照顾刚刚上幼儿园的儿子。只是接下来的日子里,她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她想,就让这365篇日记作为我爱过这个家的证明吧。他们的婚姻似乎更加美满了,她每天早上总是幸福地送丈夫出门,然后送儿子上学,下午满脸笑容去幼儿园接儿子,回来后做上一桌子好吃的饭菜等着丈夫回家。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了8年之久。不知道是医生误诊,还是后来的生活救了她,总之,她就这样奇迹般地好好地活了8年,最后安详地离去。

后来,她的丈夫回忆说:“孩子从来都不知道这件事,每当我们单独待在屋子里的时候,我会突然陷入沉默,而她总是很乐观地说‘事已至此,何不坦然面对,我们的儿子需要一个快乐的成长环境’。我想,或许就是这份信念救了她。”

“事已至此,何不坦然面对。”多么简单的一句话,但其背后是一颗多么坚强的心啊!当幸福的大门已经向她敞开的时候,上帝却告诉她只有一年的期限。然而在绝望的现实面前,她选择了坚强和接受,假如人们不能控制不幸的发生,那就控制好面对不幸的反应,积极的反应总是不负所望的。卡耐基先生说过,面对不可改变的现实,只有三种选择:一是接受并适应它;二是抗拒导致人生覆灭;三是积压在心头,日积月累,神经衰弱而亡。聪明的人应该知道选择哪一种吧。时间是一种神奇的修正液,你希望生活将来被改成什么样,那就用相应的情绪和心理去经营它,平静地面对潮起潮落,再难的关都将渡过。

选择困难——布里丹毛驴效应

小兰非常庆幸自己嫁给了一个浪漫的老公,不管是什么节日,她都会收到一份来自老公的礼物,有的时候还很出乎她的意料。上次的情人节,老公竟然在下班时突然出现在她的办公室,手捧一束鲜艳的玫瑰站在小兰的面前,俨然一个追求女生的青涩小伙子,然后两人便手拉手一起去看了场电影。

这样的惊喜不计其数,但是似乎从来都没有重复过。结婚一周年的纪念日马上就要到了,这一次,老公特意换了种方式,他给了小兰三种选择:两张去欧洲旅游的机票、一块精致的手表、一张昂贵的美容卡,但是只能选择一种。小兰一直都想出去散心,旅游最好不过了,但是也不想放弃美容的机会,而那块旧手表早就坏掉了,早就想买块新的了,于是左思右想,小兰在三者间拿捏不定,连吃饭的时候都在想要选哪一个。

面对三种都极其喜欢的礼物,别说是小兰取舍不定了,很多人都很难很快作出决定来。困扰小兰的难题虽然很难选择,但是不管她最后选择哪一种,结果都不会让她失望。可是在生活中,还会有更加艰难的关键性的选择,这个时候如果左右拿捏不定,难以决策,恐怕困扰会更大。比如毕业后是找一个和专业对口、自己喜欢的工作,还是选择一份工资相对较高却并没有发展空间的工作呢?是回老家发展,还是继续留在大城市?是一辈子都给别人打工,还是自己开始创业?是嫁给一个潇洒多金的男人,还是选择那个老实憨厚的“三无”青年呢?……

人生其实是由一道又一道的选择题组合而成的,有时候,一个人只能选择一种答案(单选题),选择了其中的一种,就意味着你将放弃其他的选项。而有的时候,虽然可以多选,但是少选或错选一个,这道题目也还是错的。相传在法国古代有位叫布里丹的哲学家养了一头小毛驴,每天主人都会买一种草料放在它的面前,但是有一天主人多买了一份,面对数量和质量都相差无几的草料,这头小毛驴可为难坏了,左看右看都不知道该吃哪一堆才好,最后在反反复复的犹豫不决中,终于被饿死了。心理学家把这种心理现象称为“布里丹毛驴效应”,这在心理学上是一种心理冲突的表现。要想克服心理冲突,首先需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面对选择,该决断的时候就应果断作出决定,否则或许就会付出更高的代价。

不要试图控制你身边的人

对离婚案例的探究显示出一个很有意味性的理论:爱的最初是美好而甜蜜的,但是到最后,爱会发展成为压迫或操纵对方的一种手段,即控制欲。曾经有一对夫妻就是这样的典型例子。姑且称他们一个为黎娜,一个为大伟吧。谈恋爱的时候,黎娜就是一个粗线条的女人,活泼开朗,异性缘很好,为此也常常遭到大伟的责问,但是黎娜觉得这样反而更加体现了大伟对自己的重视,觉得甜蜜至极。后来交往不到两年,两人便结婚了。婚后一切都很平静,大伟主动担当起了养家的重任,理所当然地成了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而黎娜则一直待在家中,被大伟无微不至地呵护着,他甚至像对待一个小女孩一样来宠她,不会对她凶,不会对她所做的任何一件事情加以指责,即使有的时候黎娜确实做错了。

这种情况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当黎娜从婚前的野蛮女友逐渐转变成一个小鸟依人型的小女人的时候,大伟的态度开始产生了变化,他会指责黎娜乱花钱,但是当黎娜提出出去工作的想法时,他又极力地反对。平时只要黎娜在家里有一点做得不好,他就指责黎娜。早已习惯了依赖大伟的黎娜这时候在心理上总会产生巨大的失落感,检讨自己是不是哪里做得不好,惹他生气了。为了讨得丈夫的欢心,她甚至放弃了所有与好友娱乐的时间,生怕有一天大伟不要她了。于是,她的重心开始渐渐转向大伟和家庭,丈夫的一举一动都会牵动着她的心,从前勾肩搭背、无话不说的异性哥们已经逐渐从她的世界中淡出——黎娜完全被她的丈夫掌控了。

大伟的做法其实是现代婚姻生活中很典型的男人控制女人的一种方式。他利用不允许妻子外出工作的方式来降低她的地位,用无微不至的关怀与体贴来获得妻子的心,使她在精神上完全依赖于他。当他成功地成为她精神和生活中的主宰的时候,又使用疏离和批判的手法来动摇妻子在婚姻中的安全感,而妻子也已经陷入一种思维模式:他是我生活的全部,并竭尽全力讨他的欢心,完全没有了自己的世界。

同样,一些控制欲比较强的女性也会在婚姻中采用类似的方法来控制自己的丈夫,比如会说一些烦心事给他听,希望他也为此而烦恼一番,并把丈夫的反应视为是否重视她的表现,当得不到满意结果的时候便会心生怨怒,使用各种方式来使丈夫不悦,但是有的时候又会温柔可人,慷慨备至,简直判若两人。长此以往,丈夫就会失去信心,焦虑不安起来,要时时看着妻子的脸色来行事。两个长期生活在一起的人,使用不同手法往往都是要达到一个结果,那就是将对方的信心击垮,造成其心理上的混乱,使其产生挫败感,从而达到成功支配对方的目的。

因此,当两个相爱的人相互控制的时候,爱便成了一种枷锁,甚至导致分离。

是否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

他出生在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从小就渴望有一天可以住进大房子,有一件纯白色衬衫。读书的时候,他看见别的孩子有新鞋,有漂亮的书包,每天吃美味的零食,用好看的手机发短信打电话……于是他的心里便悄悄装满了大大小小的梦想。后来工作了,挣钱了,那些大大小小的理想也一点一点地变成了现实。当衣柜里装满各式各样的白色衬衫的时候,他开始觉得它们太容易脏了,于是不再喜欢穿了;当鞋柜里的鞋多到他每天早上出门不知道该选择哪一双好的时候,他居然萌生了要扔掉几双的念头;自从一部笔记本电脑摆在了他的办公桌上之后,手机几乎一直安静地躺在他的口袋里——除了平时接打电话;当他每天住在大房子里,下班后独自对着电视的时候,他突然好怀念以前一家人挤在一起的温馨……心想,这些也不过如此。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不计其数,当想要的东西都一个个得到了之后,便会觉得一切也不过如此。没有拥有之前,觉得它们是那么美好,而拥有了之后又开始忽视、厌倦。难道真的是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

有这样一句话:在男人的心中,初恋永远都是最美丽的遗憾。心理学家指出,任何人都有为满足心理需要而产生的一个张力系统,若该系统被迫中断,那么这种未解决的张力将永远存在,而一旦任务完成,与之并存的张力系统也就随之消失。由此可见,那些“得不到的”正是“未完成的任务”,它们促使渴望被满足的心理一直存在着,并让人固执地认为那些留在记忆最深处的“得不到”便是最美丽的。

别让妒忌毁了你的生活

有一个女孩如愿以偿地和自己崇拜多年的偶像走到了一起,她崇拜他的文字如此优美,崇拜他的思想那么高尚,他想的事情总是与平常人不一样,他的为人也因此而显得特有魅力。女孩和他结婚了。刚开始,她多么庆幸,在一群追求他的人中,她是那个被幸运选中的人,而不再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崇拜者。之后他们一起吃饭、共枕而眠,一起出入高档别墅,她享受着同他一样的优越生活。然后,女孩便觉得自己已经和丈夫一样高贵了,从前丈夫在她的眼中就是一个无法企及的神,而如今自己就真真实实地站在和他平等的位置上。

另外,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中,她也渐渐发现,丈夫其实和常人没什么两样,他并没有她原本想象的那样伟大。于是她心里一边害怕,一边有股新生的怨恨:为什么我如此崇拜他、爱他,他就不可以崇拜我?因此,她渐渐变得爱管闲事,习惯以丈夫的名义发言、说话。后来自然引起了丈夫的不满,矛盾也浮出水面。女孩开始觉得周围都是情敌,处处是险境,从此便仔细观察他人格上的弱点、生活中的缺点,以及他在不经意间暴露出的卑微之处,然后会将所得到的信息同自己的姐妹们分享。最后当他们不得不离婚的时候,女孩说:“我没有遗憾了,因为我终于看清了一个男人的真实面目。原来完美这么不堪一击,是我亲手将它毁灭的。”

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崇拜究竟可以持续多久?谁也不知道,但不管怎样,你要明白的是,完美的人并不存在,如果非要说有,那么从一开始就是自己在自导自演——构建,享受,再毁灭。女孩为何会亲手将好不容易得来的幸福毁灭掉?也许很多人都不会想到,这是因为她的心中有一颗妒忌的种子。它那么狡猾地混淆于男女关系之中,使人难以辨别,女孩在偶像丈夫面前的挫败感、失落感以及期待和丈夫平起平坐的心理,无不有妒忌的影子,她想完全占有他,不愿意“情敌们”成为自己的威胁。就如同她看见一件自己喜欢的珠宝摆在面前,却无法用自己的能力去拥有时所产生的挫折感,心想有一天它会出现在别的女人的身上,那么,妒忌便由此产生。当某个人产生这种情绪时,外界越是刺激他,妒忌便会越强烈。消除妒忌的有效方法是获得“认同感”,这样才能减小彼此间的差距,缩小心理落差。

在日常生活中,妒忌的影子无处不在。比如,你见到别人家的孩子考上了名牌大学,想起自己家的孩子只能在普通的大学读书时,感到没面子,继而产生怨怼心理,心胸狭隘的人会将它无限放大,而懂得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世人的人,便会获得心灵上的解脱。

饥饿的时候,还介意什么

一天,一家动物园里新来了一名年轻的大象饲养员。按照惯例,这位年轻人必须接受培训,而负责做培训工作的老饲养员告诉他说,在喂养大象的时候,千万不要给它过多的食物,不要担心它被饿着,否则大象就很难长大。年轻人心想:这是什么歪理啊?后来,在饲养的过程中,他并没有听从老饲养员的话,而是在大象的面前摆满了食物,生怕把大象饿着。然而两个月后,当大象的兄弟们都飞速长大的时候,他所饲养的那只却没怎么见长。年轻的饲养员以为是大象的身体素质不好,后来老饲养员和他调换了大象,但是一段时间以后,老饲养员的大象又长得飞快,而年轻人养的那只又是不见长。年轻人疑惑了,于是老饲养员一语道破:“当大象不缺食物的时候,面对眼前的食物反而不当回事了,不能好好吃,自然长不大。我所饲养的大象虽然总是在饥饿中忍受煎熬,但是面对得来不易的食物,它懂得珍惜,并好好将食物吃掉,进而充分消化,因此才有了健壮的体魄。”

动物在面对得来不易的东西的时候,尚会知道珍惜,好好利用,那么人呢?有一位母亲,因为工作需要,必须出国几个月。于是就将还在读小学的女儿托付给自己的母亲照看。不久,女儿的舅妈给她打来电话说:“我给儿子报了钢琴补习班,并请了一个家教老师,你家丽丽也想学,要不然给交点学费让她跟着学吧!”这位母亲果断地说:“不行,不要让她养成乱花钱的习惯。”不久,舅妈又来电话了:“我看你家丽丽是真的想学,让她学吧!”但是这位母亲还是没同意。差不多一个月后,丽丽自己打电话来了,哭着对妈妈说:“大家都在学钢琴,我也好想学,妈妈你就让我学吧,我一定比其他的小朋友用功,弹得一定比他们好。”这一次她同意了。这个小女孩果然很努力,似乎很有天赋,后来还代表本校参加了市级钢琴比赛。

由此可见,在面对得来不易的东西时,人们往往会更加珍惜,太容易拥有的反而会被忽视。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饥饿疗法”,即在饥饿的时候,任何东西都是美味的。所以,适当地实施“饥饿疗法”,或许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会放下,才能收获更多

小河从遥远的高山上而来,流经许多森林与村庄,最后来到一片沙漠。但是,这次小河遇到了难处,不管他怎么努力就是过不去。灰心的小河叹道:“也许这就是命吧,这里便是我生命的终结了。”就在这个时候,四周响起一阵低沉的声音来:“微风都可以越过沙漠,为什么小河就不可以?”小河不服气了:“微风可以飞过去,可是我不行。”

沙漠继续说:“假如你一直坚持自己原来的样子,那你永远都越不过。”

小河疑惑了:“你是说要我放弃自己原来的样子?那么我就不再是小河了。”

“对,变成水蒸气,让微风带着你飞过这片沙漠,你就可以到达你的目的地了。要不然你只有消融在干旱里,任空气将你蒸发,消失不见。”

“那还是原来的我吗?”小河想想自己的梦想,犹豫了。

“说是也不是,说不是也是。当你乘着微风飞过沙漠,等到了你梦想中的地方,只要你还愿意继续完成梦想,微风就会将你变成雨水,汇进河水里,这样你便可以继续向前。”沙漠很有耐心地说着,“实际上,只要你的本质没有改变,坚持自己的梦想,相信你依然是原来的小河。”

小河轻轻叹了一口气,然后将自己融进空气里,随着微风一起飘向了远方。这个时候,小河似乎做了一个梦,梦里的他曾经也是这样被微风带着飞的,然后一直飞到大陆,跨越大山、丛林,最后在一片瀑布的奔泻处,它变成了水汽,又变成雨水,形成了河流。

小河的梦其实并不是梦,只是它突然想起了曾经的自己其实也是由水蒸气变化而来。小河遇到了来自沙漠的阻碍,本以为就此结束生命,但是沙漠提醒了他,要想跨越这片沙漠就必须改变现在的自己。似懂非懂的小河最终选择了改变,才完成了继续前进的梦想。

其实,人的生命历程往往也像是一条小河,当遇到困难,无法跨越的时候,如果一味地坚持自我,坚持最初的原则,那就很难突破困境。这就启示我们,当身处困境的时候,适当地放下自我,懂得变通,往往也是一种智慧。好比,当你烦闷时,如果一直想着那些不开心的事情,心情只会越来越糟,甚至还会走进死胡同,这个时候倒不如改变一下方向,卸下原本坚持的东西,看似你放弃了什么,但实际上,只要你依然是你,生命会因这暂时的“放下”而得到更多。

心有一片湖

小蒋在事业上遇到了困难,面临即将失去整个公司的困境,他痛苦万分,不甘心辛辛苦苦奋斗了半辈子而得来的事业就这样毁于一旦。已近中年的他,脸上布满了忧伤,和朋友喝酒的时候,他说起现在的自己已经一文不值,公司没了,还有什么能力去照顾妻儿?朋友不忍心见他如此消沉,就讲了一个故事给他听。

从前,有一个年轻人总是抱怨生活不公,甚至开始厌倦这样的生活,有一次,他的师傅叫他去买一包盐,然后让他把盐放在一个杯子里,并要求年轻人喝一口。年轻人很听话地喝了,皱着眉头说:“好咸,好苦!”接着,他的师傅又把年轻人带到附近的一块湖泊边,抓了一把盐投进去,“你再尝尝,看看是什么味道。”年轻人便捧了一口湖水放在嘴里,说:“蛮新鲜的。”“还有咸味和苦味吗?”师傅问。“没有了。”年轻人似乎已经恍然大悟。师傅见弟子渐渐舒展了眉头,才开始说:“其实生命里的痛苦就好比这些盐,同样的分量,为什么在杯子里很咸很苦,而在湖泊里就没有味道了呢?”

朋友说完看着小蒋,说:“人人都会有或多或少的痛苦,但是,究竟你体验到的痛苦有多重,则完全取决于你将它放在哪里……你失去了事业,但那仅仅是你生活的一部分,你还有妻儿,假如还是一如既往地痛苦下去,你就真的什么都给不了他们了。”小蒋听后,沉默了很久。但是第二天,朋友就看见了一个笑容满面的他,带着妻子和儿子在大街上散步,脸上是享受,也是轻松。

人生难免会遭遇痛苦,上帝分给每个人的盐都是一样多的,但为什么有的人看上去十分快乐,仿佛一点烦恼都不曾有,而有的人则整天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呢?也许这就是因为他们用来盛放痛苦的“容器”不一样吧。因此,当你不开心、身处痛苦的时候,千万不要做杯子,杯子只会放大你的痛苦,而要将胸怀敞开,努力扩大它的面积,如果它足够宽敞,便好比一片湖,那么,微不足道的痛苦就什么也不是了,只有这样,才有资本做一个快乐的人。

最快乐是多快乐

曾经有一个人说他并不快乐,大家都笑话他:“你有一个有钱的老爸,现在还有你自己的事业,银行里的钱这辈子都花不完,你还说你不快乐?”他想,也对,既然有这么多钱,我就不相信还买不来快乐。于是他日日游玩,几乎吃遍喝遍了他认为最可以令他快乐的美食,他也去过很多地方,欣赏了所有他认为可以带来好心情的风景。但是事后,想起种种,他还是不快乐。某天他看见一个小男孩在地上打弹珠的时候脸上洋溢着笑容,于是他走上前去问:“孩子你快乐吗?”男孩奇怪地盯着他说:“我很快乐呀!”一路上他还看见很多开心的人,询问的结果都是“很快乐啊!”“就算现在是快乐的,那以后呢?”“现在快乐就够了,很多很多的‘现在’不都是过去的‘以后’吗?”

当他依旧疑惑不解的时候,有一个人告诉他说:“去找那个世界上最快乐的人,穿上他的衣服,你就会变得和他一样快乐。他就住在某某镇上的一个山顶上。”但是他来到这个镇上始终找不到这个人的影子。一晃十年过去了,他一直活在不快乐里,有时候都想早点结束这痛苦的生命,但是他还放不下所拥有的一切。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听说“世界上最快乐的人就住在一个山顶的洞里”,于是他又执着地找到了那里,一进去他就看见一个赤身裸体的人,便问:“先生,请问世界上最快乐的人在这里住吗?”那人说:“对,就在这里。”“那他是谁?现在在哪里?”“就是我,我就在这里。”那个人回答说。于是他就向那个人提出想借他的衣服穿穿,没想到那人说:“你没看见吗?我从来不穿衣服。”

快乐的人不穿衣服?其实这衣服代表的是外在世界的诱惑和欲望,有时候只是内在心灵的束缚。人之所以不快乐就是因为总是想着要快乐,实际上却并不知道快乐究竟是什么。佛曰,爱别离,怨憎会,撒手西归,全无是类。假如脱去这爱恨、得失、聚散、悲喜的外衣,或许就会顿悟出如何才是快乐的人生。有人说,人生就像是一枚青橄榄,仔细咀嚼方有甘泉般的清醇,但始终都会有难以言说的苦涩。人类不可能不穿衣服,也即人类实际上不可能避免那些所谓的束缚,关键是看你如何去面对、去解决这些矛盾。适当地忘记,适当地放下,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智慧的选择。

“欢乐无穷又悲苦欲绝,一如情感,一如生活。”歌德如是说。是什么让人们总是不快乐?其实是自己。生活原本就百味俱全,没有苦的对比,哪里有甜的美味?没有悲苦的存在,哪知幸福的喜悦?没有痛苦的掺和,怎有追寻快乐的执着?

如果你快乐,请传播

有一个美丽的年轻女孩患了重病,必须立即做手术。最后父母将她送进了一家大医院,前来为她就诊的是年轻英俊的医生郝武德·凯礼,因为听说病人是某座城市转来的,便下定决心一定要亲手将她的病治好。手术之后,医生对女孩也很关照,但是从来没有正面和女孩交流过。在医生的精心照料下,女孩的病情很快稳定了下来,并渐渐开始康复。出院的那天,按照规定女孩一家要将手术费用以及这段时间住院的钱付清,女孩明白也许这笔账将要用她一辈子的时间才能还清了。然而打开账单的那一刻,女孩以及她的家人都愣住了,账单上清清楚楚地写着:“一杯鲜奶已足以付清全部的医药费!”署名是郝武德·凯礼医生。

原来,在若干年以前,当这名郝武德·凯礼医生还在读书时,他为了给自己攒够学费,不得不挨家挨户地推销货品。有一天晚上,可怜的郝武德·凯礼几乎难以坚持了,寒冷与饥饿折磨着他,那时有一束暖洋洋的灯光从一个小窗户里照出来,促使他决定抓住这最后一线希望。于是他便敲开门,原本是想讨口饭吃,但是开门的是一个美丽的小女孩,这让他立即失去了勇气,最后只说想要一杯热水暖暖身子。女孩很显然看出了他的窘迫,于是从屋里端出满满一大杯鲜奶递给他。当他不慌不忙地喝完并问需要支付多少钱的时候,女孩说:“你不需要支付我一分钱。母亲教导我们,要将幸福与快乐传递,为此不求回报。”就是这样简单的一句话语,郝武德·凯礼记住了,并最终经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这是一个爱的美丽循环,很多人读过这个故事也许会想到“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没错,付出的同时,你也会收到相应的回报,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其实这也是一种传播,就像美丽的女孩对郝武德·凯礼说过的话:“要将幸福与快乐传递。”一个人快乐是快乐,两个人一起快乐便是幸福。如果快乐的人将自己的快乐传递给他人,相信世界一定是一片暖洋洋的天空,那么你的快乐也会更加持久。所以,千万不要吝啬你的快乐和幸福,如果此刻的你是快乐的,那就将它快点传递给你身边的人吧,亲人、爱人、朋友、同学、同事……当快乐成为接力,你也会发现自己比以前更快乐。

接受残缺,千万不要同情自己

张某年幼时患了一场大病,虽然保住了性命,但是从此不能再站立或走路了。父亲是邮局的干部,便在张某毕业后给他安排了一份可以坐着的工作。工作三年之后,张某意外地辞职了。当被问起为什么的时候,他能看出周围人眼里对他的同情,有的甚至还充满了不屑和怜悯,自尊心极强的张某再也不想待下去了。辞职以后的张某先自己开了一间小小的书店,可不到半年就因城市拆迁而关闭。之后他又和其他人一起开了一家印刷厂,但是一年之后就因合作人背信弃义而不得不停止经营,同时也负债累累。父母都劝他还是乖乖回去上班,别再折腾了。

但是张某依然没有放弃,有了前两次失败的经验,第三次,他开了一家小饭店,一年之后竟然盈利几十万元,生意渐渐好起来后张某又开了两家连锁饭店,就这样生意越做越大。十年之后,这座城市的人都知道张某已经是好几家大饭店的老板了,他开的饭店已经遍布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后来,张某娶了个漂亮贤惠又能干的妻子,生活美满而温馨。

当有人问他成功的经验的时候,张某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我身体不便,这是个不可改变的事实,我必须接受。当别人同情甚至怜悯我的时候,可以!不过我自己不行!否则就会悲天悯人,成为一个只会抱怨的懦夫,那就没有今天的我了。”

任何人都可以同情自己,但就是自己不可以!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在遭遇不幸的时候,都会产生悲观厌世的情绪,自怜自叹、长期被这种情绪所左右的人是很难走出阴影、振作起来的。不是依靠身边的亲人、朋友,就是从此消沉、一蹶不振,认为这就是命运。

要知道,人生怎能尽如人意,上帝在打开一扇门的时候,必然会关闭一扇窗。但是也有人说,上帝在关闭一扇门的时候,必然会打开一扇窗。完美是相对,却并非绝对,面对残缺如果只是一味地消沉、悲观,那么很可能连那扇开着的窗也会关上。所以,假如不得不面对,那就接受,千万不要用同情的眼光看待自己,而应当更加努力更加勇敢地鞭策自己,克服心理上的缺陷,不给自己停止前进的理由,然后才有机会走出真正属于自己的路,建立真正属于自己的一片天。那个时候你就会发现,原来人生也有残缺的快乐与幸福。

感悟世界,珍视童心

有一个开飞机模型店的老板,有一天一个孩子走进他的店,环视四周之后,眼光忽然停在了一架模型上,那是老板店里最昂贵、最精美的飞机模型。看得出他很喜欢,于是从口袋里拿出好几块样子精美、五颜六色的石头递给老板,想要交换飞机模型,那是男孩收藏了很久的心爱的石头。临出门时老板忽然叫住了他:“孩子,这架模型用不了这么多石子,一颗就够了!”说着便把剩下的石子还给了小男孩。小男孩拿回了石子,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目送男孩离开的老板站在原地,竟然也不知不觉地笑了起来。

还有一个故事。在一个停电的夜晚,刚搬来不久的女住户的门铃响了,打开门的时候,走廊里的光投射到男孩身上。“有什么事吗?”女人问他。“阿姨,您家有蜡烛吗?”男孩仰着脸看着她。女人心想,刚一搬来就来借蜡烛了,以后还不知道有多少麻烦事呢!于是便对男孩说:“不好意思,阿姨刚刚搬过来,没准备蜡烛呢。”这时候只见小男孩像变魔术一样,从背后拿出几根蜡烛,脸上是调皮而得意的笑:“就知道您不会准备,喏,这些蜡烛给您啦。”女人接过蜡烛,良久才缓缓说出“谢谢”,这时男孩已经回家了。

很多人都说故事中的老板太傻了,但是这些人又何尝知道,老板损失的只是一些钱财,但是他收获的是一颗无价的童心,他像这个孩子一样,寻得了一种人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这是真正属于心灵的,是任何物质都交换不了的。而那位女邻居却以一个成人的世俗眼光去看待孩子,所以她首先想到男孩是来借蜡烛的,当男孩将蜡烛送给她时,或许她感到了惭愧。内心缺乏光明的人,是看不见别人的光明的。

孩子们之所以会比成人快乐,最大的一个原因是他们很容易满足,在他们的眼里,很少有美丑、好坏之分,是社会“阅历”让一个孩子渐渐对周围的事物产生敌意与戒心。多数人不快乐是源于对周围环境的不了解,当一切都被看透,赤裸裸地呈现出原形,世界就再也没有简单的美好了,当一个人积累了太多的经验教训,懂得了太多的人情世故,那颗原本单纯的心就再也单纯不了了。因此,真正的快乐源于一颗简单的童心。

越简单越快乐

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第欧根尼曾经一度被人们认为是疯子。瞧瞧吧,他赤着脚,身子半裸,胡子拉碴,躺在光溜溜的地面上,看上去真的难免让人怀疑他是不是个疯子。一大清早,睁开眼睛的时候,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第欧根尼搔了搔痒,开始了他每日的例行公事——他用公共喷泉洗了把脸,又向路人讨要了一份面包,十分满足地蹲在地上咀嚼起来,顺便还捧了几口泉水,同面包一起送进肚子。他没有自己的房子,没有稳定的工作,他觉得房子有什么重要?自然的行为有什么可耻?为什么还要一所遮蔽的工具?唯一重要的是避寒的衣服,因此,他最多只有一条可以御寒的毛毯,白天可以披在身上,晚上又可以保暖。大家毫不客气地送他一个称呼——“狗”,并把他的哲学成为“犬儒哲学”。他生活着,住在一个用泥土筑成的储物桶里,也完全不管世人对他的评价,不管什么社会规范,也不管明天会怎样,他只说,现在的自己比波斯国王还要快活。

而实际上,第欧根尼并不是疯子,他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他创作戏剧、散文、诗歌,用文字来阐述他的学说。他也有一批真正崇拜他的门徒,并向愿意倾听他的人传道。他抛却了内在和外在所有的物欲和焦虑,在简单中快乐地生活。

用第欧根尼自己的话说,就是自然地生活,抛开那些虚伪的世俗,摆脱那些愁人的繁文缛节,不贪恋那些带有毒瘾的奢侈享受,便可过上真正自然的生活。富有的人有大大的房子、华丽的衣裳、成群的马匹和佣人、巨额的银行存款……看似富有,殊不知,终其一生他们都被这些支配着,他们才是真正的奴隶。究竟何为自然,何为简单,没有人可以准确地下一个定义,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你的世界是简单的,那你就是快乐的。诗人爱默生曾说:“没有一件事比伟大更为简单;事实上,简单就是快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存方式,简单的定义也因此各异,但其本质应当是摆脱过剩的物质,避免遭受日常琐事的牵绊。其实简单并不遥远,它就是一种心灵的宁静,还有什么比心灵宁静的时候更为幸福呢?面对生活,接受生活,坦然处之,以简单求得内在的安宁。梭罗说过:“我们的生命不应虚掷于琐碎之事中,而应该尽量简单,尽量快乐。”记得,越简单越快乐。

心境是你看见的世界

在西方,传说很久之前有一个国王伯西,一生都十分钟情于粉色。不仅穿戴的服饰是粉色,就连其他的东西,譬如吃的、用的都清一色是粉色的。以至于最后只要是国王身边的东西都一定是粉色的。即使这样国王也依旧不满足,他还要将世界万物都变成粉色。于是他命人将全国的原野、花草树木、动物昆虫都进行了一次大型的染色“洗礼”,之后,国王还是愤怒了,因为无论怎样,天空都还是蓝色的。无计可施的国王只好找来自己的老师,请求给予一些帮助。老师思考了一会儿,然后无奈地回家去了。国王有些失望,看来是没有办法了。但是第二天老师来到国王的面前,将一副事先预备好的眼镜递给了国王,国王按照老师的指示戴上了眼镜,抬头仰望着天空,瞬间,云朵、天空居然都成了粉色。惊喜万分的国王从此再也不愿摘下眼镜了,就这样,他安静并快乐地度过了自己的一生,而且百姓再也没有必要只穿清一色的粉色系服装,天地万物又是一片生机盎然、五颜六色的景象。

国王的老师虽然并没有找出使天空变成粉色的方法,但是他找到了可以使天空在国王的眼里呈现出粉色的办法。其实,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像国王这样的人,总是习惯使用同一种方式观察这个世界,一旦有不入眼的东西就试图将其改变,而从来不会从自身出发去思考问题。要知道,世界上的很多事情是无法改变的,即使暂时改变了,有一天一切还是会回到它原本的面貌,就像这则童话里的国王一样,因为自己喜欢就试图改变世界,但是许多事情就像天空一样是不能改变的。所以,世界不可能为你一个人而存在,当事情无法如你所愿的时候,当你烦恼不开心的时候,请试着去改变你的心态吧,你观察世界的角度、你对待他人的固有态度等,或许稍稍转换一下,那你所看见的世界便会是另一番模样了。

要改变世界,先改变自己

有一块菜园子被主人修理得很整洁,但是唯一的不足就是菜园子的中间有一块看起来巨大的石头,眼睛观测大概有10厘米的高度,40厘米的宽度,走进园子的人几乎都会不小心踢到它,然后被擦伤。有一天儿子问爸爸:“那块石头那么讨厌,为什么还不把它移走?”父亲说:“那块石头从你爷爷那会儿就一直躺在那里,它那么大,没有人确定要搬走它需要付出多少时间和精力。其实它的存在也可以时刻提醒我们小心,训练咱们的反应能力。”几年过去了,这块石头又留到了下一代,当年的儿子已经娶了漂亮的妻子,并且做了爸爸。但是妻子总是在经过那块石头的时候被绊倒,心里很是委屈。

某天,儿媳妇终于忍不住了,很气愤地对公公说:“爸爸,菜园子里的那块大石头真是讨厌,哪天你把它搬走吧!”公公说:“还是算了吧,那么大的石头,怎么搬走呢?要是可以的话,何至于留到现在!”但是公公的话根本没有把她吓倒,反而更坚定了她移走石头的决心。一大清早,这个倔强的儿媳妇就提着一大桶水,扛着一把锄头来到了园子里,经过一夜的思考,她决定就算花上一整天的时间也要将这可恶的石头挖走。只见她把水浇在石头的四周,十几分钟之后,待土壤松了,她便开始挖起来。但是很快她就发现,这块石头根本就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大,这么多年来,它一直以一个看上去巨大无比的外表蒙骗着周围的人们,但实际上那只是一个表面现象而已。

一块看上去巨大的石头其实徒有虚名,人们之所以不愿意尝试将它移开,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心态。假如把这块石头比作一个一直纠缠在心底的某个结,不自信的人怕麻烦,担心付出努力以后依然于事无补,不仅白白浪费了时间和精力,还会备受打击,只好一直任由其一直存在着,并美其名曰:时刻提醒自己保持警惕。但是乐观自信的人就敢于尝试,哪怕付出再大的代价,假如最后依然解决不了,至少是尝试过了,那么,于己于人就没有什么遗憾可言了。就像爬山,如果你始终抱着一种放弃的想法向上爬,那就永远也无法到达山顶。所以,如果你觉得世界没有欢声笑语,沉闷而绝望,其实是你的心态造成的。要想改变你的世界,首先就要学会敢于改变你的心。

牵着蜗牛散散步,享受过程

曾经有一个看破尘世的年轻人,每天都懒洋洋地窝在家里,什么也不做,甚至连吃饭都觉得没劲。上帝终于看不下去了。一天,他找来这个年轻人,问:“你怎么不和自己爱的人结婚?”年轻人说:“有什么意思,搞不好还要离婚。”上帝接着问:“那你怎么不去工作?”年轻人回答说:“没劲,赚了钱还不是要花掉。”上帝又问:“你可以试着结交一些朋友。”年轻人还是一脸无奈:“有什么用,很多朋友到最后都会反目成仇。”上帝看着年轻人什么话也不说了,最后递给他一根绳子。年轻人莫名其妙地问:“这是做什么?”上帝说:“那你干脆上吊吧,反正人到最后都是死,还不如现在就死了省心!”年轻人回答:“但是我还不想死。”上帝笑了,说:“其实人生就是一个过程,何必看重结果,重要的是过程。”年轻人恍然大悟。于是上帝交给年轻人一只蜗牛,让他每天在自己喜欢的任意时候牵着它去散散步,算是一个任务吧,年轻人同意了。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年轻人一直跟在蜗牛的后面。一次经过一个花园的时候,一股浓浓的花香从不远处飘过来,原来他们经过的是一座花园,接着,年轻人又看见了美丽的夕阳、灿烂的晚霞,还有落在电线上唱歌的小鸟。当家家户户亮起灯火的时候,年轻人从来没有这么强烈地期望过走进那温馨的灯光里,享受与爱的人相拥的美好。这个时候,年轻人才明白:上帝不是要我牵着蜗牛散步,而是要蜗牛牵着我去散步啊。

人生是一个过程,如果过分在乎结果,就会忽略过程。人们常说要活在当下,当下的理解就是你正在从事的事情、你正在结交的人,那么,把你关注的重点集中在这些上面,并一心一意地体验、品味,便是活在当下。活在当下的人很少甚至不会去在意未来怎样,结局怎样,只是做好现在,充分享受眼前每一天里的一切,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发现生活、享受生活,就不会像故事里的年轻人一样觉得什么都是没意思的。如果凡事都要想想结果,衡量得失,那就什么都别做了,既然结果已定,何必浪费时间呢?所以,如果你还活着,那就好好地活,不要虚度人生中的每一天,抓紧时间快乐,抓紧时间散步,好好享受这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