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香港制造:一梦十年
6079200000018

第18章 吴宇森VS徐克—江湖相忘十五载 (2)

2006年,我已进入媒体,有机会掌握并了解更多的相关资料,因此对旧作《徐克恩仇录》“不实之词”颇感不安,遂决意重写一篇,即《徐克VS吴宇森:双雄喋血的1989和2006》,成文自觉还算满意。即便今日再读也觉立场客观,可以一洗当年“以讹传讹”之失。待至2011年,我对香港电影历史的研究也与时俱进,又有了亲耳聆听当事人口述以及现场目睹当年事结局的切身经历,自感有必要重新修订2006年那篇关于“徐克VS吴宇森”的版本,或补或注都会在文中标明,是为记。

有江湖的地方便有恩怨传说。

同样,徐克与吴宇森这对擅长拍“江湖”的老友,自1989年分道扬镳后,有关他们的情仇故事亦不绝于耳。闲人讲得有鼻有眼、仿佛亲历,又不见当事人出来澄清,久而久之,以讹传讹,所谓反目成仇、形同路人,竟成了言之凿凿的影史正传,供我辈影迷把玩叹息。

时光荏苒,十七载如梭,一直对这段著名恩怨保持缄默的二位,居然在这两年不约而同作了恰到好处的公开回应—吴大师说:在我最需要肯定、最需要朋友的时候,徐克大力支持我拍《英雄本色》,使我能够在电影中找回尊严;虽然如此,我可不自视为英雄,我只不过重视友情,凡事晓得感激……徐老怪则讲:我跟吴宇森之间并不像外界传的那样,前几天我还跟他通过电话,我们经常联系,只是外人不知道而已。(补:2009年,电影工作室成立25周年庆典夜,吴宇森登台感谢徐克相助之谊,力证二人友情不变。我在现场,目睹吴白鸽说到眼含热泪处,邀徐老怪上场。岑卷毛也跟上,狠狠拍了两人肩膀—江湖子弟老,一笑泯恩仇。)

或许,有些问题只有双方当事人才心知肚明,旁观者未必清。并且,本文所言,恩怨并非重点,而是对徐吴两位大师的抚今追昔。—2006和1989,不同的年份,类似的遭遇,双雄喋血,关乎抱负、荣辱、失意、生机……

还是让我先从1986年说起吧,毕竟谈徐克和吴宇森,是无法绕开《英雄本色》的。

毫无疑问,《英雄本色》是徐吴友情催生的产物。原本徐老怪酝酿已久的题材,被他慷慨交给了正值潦倒过气的吴宇森。JohnWoo一洗颓气之余,又怎不生出感恩心理?是以徐克要搞《英雄本色》续集,纵使吴宇森认为没有必要,亦会尽力去拍。

执导完豪哥、小马哥的续篇,已是1988年。吴宇森提出要拍职业杀手题材,徐克亦有感《英雄本色续集》中龙铭恩的杀手角色相当成功,因此一拍即合。两人甚至一起重看梅尔维尔的《独行杀手》寻找灵感,并决定发展片中没作深入刻画的女歌手角色,吴宇森则又从日本电影《法外狂徒》中得到启发,终于写成了取名为《喋血双雄》的剧本。

可惜,有了剧本,电影依然无法开拍。徐克和吴宇森都认为要请到周润发出演才能成功,但发仔当时片约缠身,腾不出时间。于是,《喋血双雄》只好暂时搁置,而吴宇森创作的另两个剧本《纵横四海》和《喋血街头》的拍摄也遥遥无期。

吴宇森后来回忆说,当年他刚拍完轰动大片,本来踌躇满志,孰料下个机会居然等了将近一年仍无音信,难免“愤愤不平”。反观电影工作室的首脑徐克则在马不停蹄地监制电影,相比之下,赋闲在家的吴先生自然显得落寞感伤。其实,1988年的徐克也不好过,由他强势监制的《城市特警》(杜琪峰、金扬桦导演)、《大丈夫日记》(楚原导演)、《铁甲无敌玛利亚》(钟志文导演)、《天罗地网》(黄志强导演)四部作品,或票房惨败,或口碑不佳,令事业正步入正轨的电影工作室颇受打击。

延至1989年,徐克工作室再度蓄势出击,周润发亦非常义气地推掉另一部电影,加盟吴宇森的《喋血双雄》。有了发仔这棵摇钱树,金公主集团(电影工作室和新艺城的东家)居然首次挂名公司投资,足见期望之大。对于吴宇森来讲,该片除了迁就女主角叶倩文因“档期紧张”需要被迫赶拍外,其他方面都拥有绝对的掌控权,而《喋血双雄》片头打出的“吴宇森作品”,更令JohnWoo成为电影工作室首位享此殊荣的导演,同时亦是徐克“强势监制”作用的首次失效。

杀手与歌女的浪漫恋曲;由敌对到知己的惺惺相惜;江湖变、人未变、义当先;白鸽、双枪、教堂……当观众被《喋血双雄》感染得热血沸腾时,影评人亦惊叹于吴宇森个人风格的完美成熟,纷纷预言应届香港金像奖的最佳导演非他莫属。与之对应的是,同期徐克亲回故乡越南拍摄的《英雄本色3—夕阳之歌》却饱受恶评,这部寄托导演个人与时代感怀的野心之作由于成本过高,票房只收1800万,令徐克饱受压力。而此时,他与吴宇森的创作分歧愈发明显,两人虽然因此友情受损,却依旧合作了为纪念张彻从影40周年拍摄的枪战片《义胆群英》(吴导、徐监)。

同样是1989年,在那个激荡困惑的时代,吴宇森与徐克平和分手,转而自组电影制作公司。和徐克电影工作室一样,吴宇森电影制作公司(后来改名为“新里程”)亦由“金公主”投资(注:时任电影工作室总经理的张家振随吴宇森一起创业,20世纪90年代二人去好莱坞发展,合组狮子山影业)。当时皆传二人反目,但事实是吴徐虽然友情转淡,却依旧保持联络,后来徐克执导演艺界公益电影《豪门夜宴》及《双龙会》,吴宇森都有戏份。如此看来,两人关系远未差到曾经亲如兄弟的狄龙、姜大卫最终形同路人的疏寞境地。

仍然是1989年,徐克的电影事业遭遇了第二波低谷,勇于尝试多元创作的结果居然是影片多不卖座,个人之受挫感可想而知。反观自组公司的吴宇森则抱负满腹,筹划已久的《喋血街头》开镜在即,放开手脚的自主创作令他如鱼得水—充满雄心的战争视野,硝烟中考验兄弟义气的人性刻画,个人与时事的感怀交集,动作与音乐协调流畅的街头殴斗,喋血枪林的恢宏场景调度,《喋血街头》不仅完美抒发了导演的成长记忆和个人情怀,而且颇具史诗气象,亦成为吴宇森迄今电影创作上的绝唱。然而,1989年正埋头创作并时时沉浸其中的吴宇森不会想到,这部将于次年上映的心血之作会遭遇票房惨败。1990年,将是吴宇森的滑铁卢。

忆完往昔,再看2006年,我们会发现徐老怪与吴大师的时下境遇,居然与十几年前有如轮回,颇为相似。两人近来事业再次走低,徐克自《蜀山传》票房失利后,《黑侠2》、《僵尸大时代》、《散打》虽然题材类型各异,可惜尽皆反响甚微。2005年《七剑下天山》犹如1989年的《英雄本色3—夕阳之歌》,野心勃勃,却毁誉参半,票房亦差强人意。吴宇森转战北美影坛,本来春风得意,但因战争巨片《风语者》的惨淡收场,加之近作《记忆裂痕》平平无奇,好莱坞强势导演地位岌岌可危。

与之对应的是,二位大师在创作陷入困境时却接连获得荣誉,正如1989年的徐克被香港《大影画》杂志评为“20世纪80年代十大导演”之首,1990年吴宇森获得香港金像奖最佳导演;在2003年和2004年,徐克、吴宇森则相继在香港星光大道上打手印,电影成就得以彪炳世人。另外,2004年徐克受邀做戛纳评委,2005年吴宇森亦担任戛纳评委,并荣获香港浸会大学荣誉博士学位,于某种程度上更是对二人的专业肯定。

纵然眼下的2006与徐克的1989或吴宇森的1990都有龙游浅滩、英雄受困的共同境遇,但不同阶段的发展结果,又是否一样呢?十几年前,徐吴虽然面临低谷,却愈败愈战、舐血思变,分别以新派武侠片《笑傲江湖》和浪漫枪战喜剧《纵横四海》重新崛起,再创事业巅峰。时至今日,徐克改拍时装喜剧《女人不坏》,继续类型探索;吴宇森尝试古装战争史诗,回内地将导大片《赤壁》,看似皆有廉颇之勇。然而,已过天命之年的两位大师的创作心态能否跟上时代,固守风格之余能否有所创新改变,都是很多人深为担忧的问题……

(补:徐克近年重燃武侠斗志,《狄仁杰之通天帝国》叫好叫座,3D版《龙门飞甲》蓄势待发,足证雄心犹在宝刀不老。徐克之所以是徐克,在于不管现实与前途如何凶险,永远坚持求新求变,不失老顽童本色。)

吴宇森转战北美影坛归国,凭借超级巨制《赤壁》(上、下集)叱咤华语影坛。JohnWoo的电影似乎也一直没变,《赤壁》的白鸽、雄性相吸、双剑对指,“你过时了”尽皆旧桥。面对指摘,吴宇森以“亮招牌”为荣,但若就此认定他“吃老本”,却又未必。当年的《英雄本色》,吴宇森已经自嘲“过时”,他失败过很多次,但几经风雨总能重振雄风,不仅成为最适应好莱坞商业模式的华人导演,回国后仍能凭《赤壁》缔造事业巅峰,绝非侥幸。吴宇森之所以是吴宇森,在于不断摸索“变通”与“坚守”之间的平衡:招牌风格不能丢,因为那是个人名片,看似不变应万变,实则也要看人家眉眼高低。这跟暴力成为美学是一个道理,想形成风格就一定要刻意,而刻意的动机其实就已是一种“坚守”或“变通”……

1989,无论荣辱得失,双雄同在喋血奋战;

2006,已然功成名就,双雄老来尚能喋血否?

(注:今夕何夕,我这录像厅小弟都过了三十岁,又岂敢强求年逾花甲的吴徐双雄再展雄风?须知《英雄本色》、《黄飞鸿》等佳作完成于他们壮年之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黑泽明,唯愿两位能够继续拍下去,专心创作,不要太累,不要为太多不该出现的世事教条所累,便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