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香港制造:一梦十年
6079200000017

第17章 吴宇森VS徐克—江湖相忘十五载 (1)

徐克VS吴宇森:双雄喋血的1989和2006。

1980年,三个年轻人找到了吴宇森,要这位当时正凭借《发钱寒》、《钱作怪》等卖座喜剧片受到嘉禾重用的朋友,帮忙执导他们电影公司改组后的创业作。素来重义气的吴宇森自然难却盛情,但碍于与嘉禾有约在身,只好化名“吴尚飞”偷偷为该公司拍片—那部电影就是纪念卓别林的著名喜剧片《滑稽时代》,那个公司就是引领20世纪80年代港片潮流的“新艺城”,而那三个年轻人便是后来鼎鼎大名的麦嘉、石天、黄百鸣。

西式幽默香港化的《滑稽时代》上映后票房喜人,令新艺城淘到第一桶金,也为日后的辉煌奠定了坚实基础。而面对新艺城的诚意相邀,吴宇森却因嘉禾的合约未到期不能加盟。看到新艺城为难觅导演苦恼不已,他突然想起了自己一直很欣赏的徐克,于是向麦嘉提议起用这位当时已拍了三部赔本赚吆喝影片的新浪潮导演。麦嘉等人尽管将信将疑,但仍然听从了吴宇森的意见,结果徐克为新艺城执导的首部摩登喜剧片《鬼马智多星》竟出人意料地叫好叫座,更令他得到了台湾金马奖最佳导演,电影事业自此柳暗花明、扶摇直上。

眼见好友大获成功、好运连连,吴宇森自己却开始走背:为嘉禾拍摄的《八彩林亚珍》等喜剧片再也无法重现昔日票房辉煌;嘉禾约满,他投奔众多好友聚集的新艺城,偏偏又赶上其时公司猛将如云,轮不到自己出位,便被派往台湾分公司打天下。

新艺城的电影多是喜剧,吴宇森到台湾拍的也是喜剧,但仍然非常失败。对他来讲,拍喜剧片只是谋生手段,真正喜爱的是拍摄讲究技术性和个人风格的英雄枪战片。但没人给吴宇森这个机会,如今连他拍的喜剧片都过时了,苦闷失望之余,他甚至想到转行。

1984年,吴宇森在台湾执导喜剧片《两只老虎》,由泰迪罗宾和天才童星小彬彬主演,徐克也在片中客串了一个脾气古怪的富豪爷爷的角色。拍片之余,两个老朋友便碰在一起喝酒聊天,谈自己的电影梦想。吴宇森拍英雄枪战片的想法跟徐克不谋而合,于是共同构思出一个故事,由徐克的电影工作室拍摄制作,至于谁做导演都无所谓。

1986年春节,《英雄本色》上映后好评如潮,票房创香港开埠以来最高纪录,导演吴宇森也随之扬眉吐气,重新成为香港影坛首屈一指的人物,嘉禾公司甚至将雪藏多年的吴氏枪战片旧作《英雄无泪》拿出来放映,以求分一杯羹。而《英雄本色》在商业上取得的巨大成功,也令徐克决定开拍续集,再赚一笔。吴宇森对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本来并不赞同,但出于对徐克的感恩心理,他还是积极投入到续集剧本的创作中。谁知对于《英雄本色续集》,徐克和吴宇森有着截然不同的构思,虽然吴最终在剧本上作了妥协,但枪战场面的暴力美学风格却是他唯一能坚守的阵地。

1987年年底,《英雄本色续集》借着首集余威继续夺得票房佳绩。不过,极爱将自己的创作意识强加于人的徐克和极端坚持个人风格的吴宇森,在创作上的分歧却愈来愈明显。仅从两人动作场面的调度来看,吴宇森爱用大量慢镜头强调角色的气势,动作讲究乐感。而徐克对动作场面的处理则讲究凌厉,画面快速的剪接,多场景的转换,让人目不暇接,别有一种刺激。另外,在徐克的倡导下,电影工作室人人参与创作,往往导致影片内容过于驳杂、风格变成大杂烩。这使得极端坚持自我的吴宇森简直不能忍受。更可怕的是,创作上的分歧使得两人的友情迅速降温—在1988年的《喋血双雄》进行了最后一次貌合神离的合作后,徐克和吴宇森终于分道扬镳了。

也许是巧合,各走各路后的徐克拍的《英雄本色3》和吴宇森公司的创业作《喋血街头》都将故事背景放到了20世纪70年代的越南,情节、风格虽然不同,但讲的都是男人的故事,兄弟间的情分—而这些,对于现实生活中的两位导演来讲,却已是恍如隔世,难再回首了。

曾经是“票房毒药”的周润发是吴宇森与徐克合作的最大受益者,一部《英雄本色》令他成为片商眼中的“神仙发”。而面对吴徐的分歧,周润发选择站在吴宇森这边。徐克拒绝拍摄《喋血双雄》,是周润发帮吴宇森找来了投资,徐克及电影工作室只挂了个虚名而已。当吴宇森离开徐克,与著名制片张家振合组电影公司后,周润发也完成了与徐克的最后一部片约《英雄本色3—夕阳之歌》,自此不再与徐克有过任何形式的合作(甚至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周润发回港接拍广告片,得知导演是徐克时,竟欲甩手不干,直至广告商换了陈嘉上执导,方才罢休),相反,倒是继续与吴宇森合作拍摄了《纵横四海》、《辣手神探》等经典之作,使二人成了众人眼中的“最佳拍档”。

尽管吴宇森与徐克的决裂人所周知,却从公开发表过任何指责谩骂对方的只言片语。20世纪90年代,在徐克为重建香港导演协会馆址及赈济华东水灾筹款导演的《双龙会》与《豪门夜宴》中,吴宇森也有客串演出,不过他显然并非冲着徐克的面子,而且他的戏份也不是由徐克执导的—据说,从那时起,两人在现实生活中便已形同路人。

20世纪90年代初期,徐克将主要精力放在对武侠片的创新变革上,取得巨大成功,并以《东方不败》、《新龙门客栈》带动了当时华语电影界争拍武侠片的热潮,可说是达到了其迄今为止的事业巅峰,而吴宇森导演的《纵横四海》、《辣手神探》在当时也是叫好叫座的佳片,况且老吴的国际声誉日隆,已获好莱坞片商垂青,《辣手神探》便是其投石问路之作。

1993年,吴宇森正式赴美国影坛发展,而徐克掀起的武侠片狂潮却开始衰退。1996年徐克在美国全景拍摄的《黄飞鸿之西域雄狮》和以好莱坞类型片手法包装的《黑侠》于某种程度上亦可视作徐老怪进军好莱坞前的热身之作—与此同时,吴宇森已凭《断箭》在美国站稳脚跟。

1997年,徐克接拍了自己的第一部西片《反击王》。相较于吴宇森在首部西片《终极標靶》对已被好莱坞认可的暴力美学风格进行再次复制的保险做法,徐克则只能从头做起。因为好莱坞对徐老怪的武侠片还不懂得欣赏,他也只能以拍最国际化的动作枪战片来证明自己的实力。

但是在《反击王》和稍后的《迎头痛击》中,徐老怪狂热的追求新鲜刺激的视觉动作,却完全忽视了影片的人物塑造和故事情节设置,再加上于某种程度上放弃了自己的风格,被好莱坞模式异化的倾向严重,从而使得这两部电影沦为标准的好莱坞B级动作片。而此时正值吴宇森的《夺面双雄》在全球范围内票房大卖并且好评如潮,对照这位已经形同路人、不相往来的昔日好友取得的辉煌成就,徐克之失意滋味自不待言。

大概是在电影道路上经历了太多“顺流逆流”,闯荡好莱坞几年的徐克终于又回到我国香港。也许是认为立足本土电影,然后谋求外部发展才是适合自己走的路子吧,2000年徐克回港后的首部作品《顺流逆流》竟呈现出久已不见的凌厉锐气!在这部典型的动作枪战片中,徐老怪的电影天分和高超的拍摄手法表露无遗。另外,徐克还精心设置了两个调侃颠覆吴宇森暴力美学招牌场面“拔枪对峙”和“白鸽乱飞”的噱头,其中意味,值得揣摩。

《顺流逆流》上映后票房惨淡,但同年吴宇森在《碟中谍2》又玩了一遍自己的老套,却仍然赚回了大把银子—或许老吴要将自己的暴力美学固守到底了。倒是徐克,求新求变似乎不知疲倦,只是往往走火入魔,重形式轻内容,忽略了观众的感受,可惜。

如今,徐克和吴宇森皆已过了知天命之年,而电影事业居然也同逢瓶颈之难。不过,他们欲超越自我的近作《蜀山传》和《风语者》虽然票房失利,令两人暂时受挫,但“徐老怪”和“吴大师”都是不服输之人,将来少不得再掀波澜。

回首前尘,当年吴徐二人也正是在梦想改革、创新电影的时候,走到一起的。而今分别15年后,不知这两位年事已高的昔日好友,能否还有相逢一笑泯恩仇、再度合作、共创辉煌的机会?—或许,这根本只是我们的奢望而已。

2011与时俱进版徐克VS吴宇森。

记得钱钟书说过,喜欢吃这个鸡蛋,又何必认识下蛋的母鸡?但俗人往往睹物思人,情不自禁爱八卦其人其事,不仅影视明星台前幕后有故事,就是导演编剧也成了发烧友索隐探秘的对象。我自称港片遗少,当然最擅长“故纸堆里寻旧事”。

喜欢港片,很难绕过徐克,2001年,我上网写的第一篇港片影评就是《聪明的猪和孤独的猴子—王晶徐克散论》。一提徐克,动不动就“天马行空、急管繁弦”,一旦风格说腻,便着眼老怪创作内幕。虽然当时资料有限搜集不易,又太多道听途说,但年轻人胆大手狠,居然也能凑出一部《徐克恩仇录》,通篇渲染徐克与吴宇森、胡金铨、李连杰的创作离合,不乏主观臆测。本是游戏之作,谁知发布后流传颇广,又被好事者以讹传讹,几年后回看难免汗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