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韩愈·柳宗元诗选
6127000000021

第21章 柳宗元诗选(2)

跂乌诃

城上日出群乌飞,鵶鵶争赴朝阳枝〔1〕。

刷毛伸翼和且乐,尔独落魄今何为〔2〕?

无乃慕高近白日,三足炻尔令尔疾〔3〕?

无乃饥啼走路旁,贪鲜攫肉人所伤〔4〕?

翘肖独足下丛薄,口衔低枝始能跃〔5〕。

还顾泥涂备蝼蚁,仰看栋梁防燕雀〔6〕。

左右六翮利如刀,踊身失势不得高〔7〕。

支离无趾犹自免,努力低飞逃后患〔8〕。

题解

“跂”(qì),举一足。“跂乌”,伤了一足的乌鸦,所以诗歌第九句说是“独足”。这是一首寓言诗,大约作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底至唐宪宗元和元年(806)之问。在永贞元年八月,柳宗元参加了由王1=丕、王叔文等人发起的“永贞革新”,革新失败后,柳宗元因受到牵连而从礼部员外郎的职位被贬为邵州(治所在今湖南省邵阳市)刺史,同年十月又被贬为永州(治所在今湖南省永州市)司马。这首诗就是以“跂乌”的不幸遭遇自况,表达自己在政治上所遭受的打击以及内心的愤慨之情。

注释

〔1〕鵶鵶:犹哑哑,形容乌鸦的呜叫声。梁吴筠《行路难》:“唯闻哑哑城上乌。”〔2〕尔:指跛乌。落魄:潦倒失意。这两句是说:群乌在阳光下欢快自由地刷毛伸翼,只有你潦倒失意,现在你还能干什么呢?〔2〕无乃:莫非,岂不是。三足:即三足乌,古代神话中太阳内的神乌。《淮南子·精神训》:“日中有踆乌。”汉高诱注:“跋,犹跗也。谓三足乌。”《春秋元命苞》:“日中有三足乌。”疾:残疾。这两句是说:莫非是你想往上爬,靠近了太阳,太阳中的三足乌因为嫉妒而伤害了你吗?〔4〕攫肉:《汉书·循吏传》:“吏出,不敢舍邮亭,食于道旁,乌攫其肉。”这两句是说:莫非是你饥饿难忍,在路旁贪食了人家的鲜肉而被人打伤了吧?〔5〕翘肖:同“肖翘”,细小而能飞的生物。《庄子·胠箧》:“肖翘之物。”成玄英疏:“飞空之类日肖翘,皆轻小物也。”按章士钊《柳文指要·体要之部》卷十二认为“翘肖”是“翘首”之误,并说:“巧手,犹言矫首,皆诗中数见不鲜之字,今用与独足相配成文,于《跂乌词》最为贴切。”独足:一足。丛薄:草木丛生的地方。《淮南子·俶真训》:“鸟飞千仞之上,兽走丛薄之中,祸犹及之。”汉高诱注:“聚木日丛,深草日薄。”这两句是说:跛乌飞下草木丛中,因为独足行走不便,只好衔住低矮的树枝才能跳跃。〔6〕备:防备。蝼蚁:蝼蛄与蚂蚁。这两句是说:跤乌惴惴不安,既要低头防备蝼蚁的啮食,又要仰头防备燕雀的袭击。这两句意本《庄子·列御寇》:“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7〕左右六翮:指跂乌的两翅。六翮,健羽。《战国策·楚策四》:“奋其六翮而凌清风,飘摇乎高翔。”《韩诗外传》卷六:“夫鸿鹄一举千里,所恃者六翮尔。”踊身:犹言腾身,跳跃而起。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跂乌虽然具有展翅高飞的本领,但是由于病足,无法腾跃而起、展翅高飞。〔8〕支离:形体不全的人。《庄子·人间世》说:有一个“支离”的人名叫疏,虽然患有残疾,但他平日为人做些缝洗衣服、簸米之类的活计,也能糊口生存。因为身有残疾,所以朝廷无论是选武士还是派差役,他都不用效力。而且朝廷在赈济病者时,他还能得到许多柴米。因此,他虽然身有残疾,但也能一直无忧无虑地生存下来。无趾:断了足趾的人。《庄子·德充符》说:鲁国有一个因犯罪而被断去脚趾的人,他后来努力希望在道德上完善自己,并且认为那些虽然肢体健全而只图虚名、道德不充实的人,就如同受到“天刑”一样而更不健全。柳宗元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自己虽然如同跛乌一样受到摧残,但是应当以“支离”和“无趾”为榜样,保持“无为”的心态与“德充”的努力,尽量隐藏自己,以避免日后的祸患。柳宗元在这里运用《庄子》中“支离”和“无趾”的两个典故,虽然表面意思是说明自己的“无为”与“德充”,但是在这种心态的背后,仍然是在发泄内心的不平与牢骚。

笼鹰词

凄风淅沥飞严霜,苍鹰上击翻曙光〔1〕。

云披雾裂虹蚬断,霹雳掣电捎平冈〔2〕。

砉然劲翮剪荆棘,下攫狐兔腾苍茫〔3〕。

爪毛吻血百鸟逝,独立四顾时激昂〔4〕。

炎风溽暑忽然至,羽翼脱落自摧藏〔5〕。

草中狸鼠足为患,一夕十顾惊且伤〔6〕。

但愿清商复为假,拔去万累云间翔〔7〕。

题解

这也是一首寓言诗,写作年代与上一首《跛乌词》大致是同一个时期。诗中以笼鹰自喻,首先回顾昔日搏击苍空时的豪迈气概,而后诉说遭到摧残的悲哀,最后表达希望能冲破牢笼、重返苍天的渴望。

注释

〔1〕凄风:指秋风。淅沥:这里形容风声。严霜:霜杀百草,故称严霜。翻曙光:在曙光中翻飞。〔2〕披:分开。虹蚬:相传虹有雌雄之别,色鲜盛者为雄,色暗淡者为蚬;雄日虹,雌日蚬。蚬,一作“霓”。掣电:形容迅速如电光之一闪。傅玄《蜀都赋》:“鹰则流星耀景,奔电飞光。”捎平冈:掠过平冈。捎,拂掠。这两句写苍鹰在空中穿云披雾,如同霹雳闪电迅速掠过平冈。〔3〕砉(huá)然:这里形容苍鹰的羽翮拂剪过荆棘时发出的声响。攫:抓取。腾:腾飞。〔4〕吻:指鸟喙。激昂:振奋昂扬。李白《与韩荆州书》:“扬眉吐气,激昂青云。”〔5〕炎风:夏季的热风。溽暑:盛夏湿热的气候。羽翼脱落: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二十《肉攫部》:“鹰四月一日停放,五月上旬拔毛入笼。拔毛先从头起,必于平旦过顶,至伏鹑则止,从颈下过飏毛,至尾则止。尾根下毛名肠毛,其背毛、并两翅大翎覆翮、及尾毛十二根等并拔之,两翅大毛合四十四枝,覆翮翎亦四十四枝。八月中旬出笼。”摧藏:言极度悲哀。《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6〕惊且伤:惊恐而且悲伤。〔7〕清商:指秋风。潘岳《悼亡诗》之二:“清商应秋风,溽暑随节阑。”假:因,凭藉。《庄子·大宗师》:“假于异物,托于同体。”拔去万累:这里是指摆脱牢笼的意思。

放鹧鸪词

楚越有鸟甘且腴,嘲嘲自名为鹧鸪〔1〕。

徇媒得食不复虑,机械潜发罹置罦〔2〕。

羽毛摧折触笼纂,烟火煽赫惊庖厨〔3〕。

鼎前芍药调五味,膳夫攘腕左右视〔4〕。

齐王不忍觳觫牛,简子亦放邯郸鸠〔5〕。

二子得意犹念此,况我万里为孤囚〔6〕。

破笼展翅当远去,同类相呼莫相顾〔7〕。

题解

此诗大约作于永州。诗中以一个即将被宰杀的鹧鸪自喻,抒发诗人在政治上所遭受的打击以及目前“万里为孤囚”的悲哀,最后在表达愤激之情的同时,也表现出对于自由的渴望。鹧鸪,乌名,形似母鸡。崔豹《古今注》卷中:“鹧鸪出南方,鸣常自呼,常向日而飞,畏霜露,早晚希出。”

注释

〔1〕楚越:楚国和越国之地,这里泛指南方。甘且腴:谓鲜肥而味美。嘲嘲:鸟鸣声。自名:自呼其名。见上引崔豹《古今注》。又《太平御览》卷九二四“鹧鸪”条云:“《异物志》日:鹧鸪其形似雌鸡,其志怀南,不思北。其名呼飞,但南不北。其肉肥美宜炙,可以饮酒为诸膳也。”〔2〕徇:从,跟随。媒:指被人养驯用来招引同类的鸟。《文选》卷九潘岳《射雉赋》李善注引《射雉赋序》日:“余徙家于琅邪,其俗实善射。聊以讲肄之馀,暇而习媒翳之事,遂乐而赋之也。”徐爰注:“媒者,少养雉子,至长狎人,能招引野雉,因名日媒。翳者,所隐以射者也。”机械潜发:谓暗中设置或启动机关。罹:遭遇,触。置罦(jū):捕鸟兽的网。〔3〕笼籞(yù):捕捉或关鸟的竹笼。《汉书·宣帝纪》:“又诏:池籞未御幸者,假与贫民。”注:“服虔日:籞,在池水中作室,可用栖鸟,鸟入中则捕之。……臣璜日:籞者,所以养鸟也。设为藩落,周覆其上,令鸟不得出,犹苑之畜兽,池之畜鱼也。”“烟火”句:是说厨房内已经生火,准备烹制鹧鸪鸟了。〔4〕鼎:古代烹饪器具,三足两耳。芍药:用以调味的香草。司马相如《子虚赋》:“芍药之和,具而后御。”五味:《礼记-礼运》“五味六和”郑玄注:“五味,酸、苦、辛、咸、甘也。”膳夫:指厨师。攘腕左右视:形容厨师准备宰杀鹧鸪时的样子。攘腕,捋衣出腕。〔5〕“齐王”句:《孟子·梁惠王上》:“(齐宣)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日:‘牛何之?’对日:‘将以衅钟。’王日:‘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衅钟”,用牲口的血涂在新铸的钟上,这是古代的一种祭祀仪式。)觳觫(húsù),惊恐颤抖的样子。“简子”句:《列子·说符》:“邯郸之民以正月之旦献鸠于简子,简子大悦,厚赏之。客问其故,简子日:‘正旦放生,示有恩也。…邯郸,赵郡,故址在今河北省邯郸市。〔6〕二子:指齐宣王和赵简子。得意:这里指有权势。这两句意思是说:正当得意的齐宣王和赵简子,尚且对失去自由的动物都怀有怜悯之心;更何况我这样一个被远贬万里之外的“孤囚”,遭遇和命运与这鹧鸪完全相同,我对它又怎能不同情呢?〔7〕同类:也就是本诗第三句所说的“媒”,指被人养驯用来招引同类的鸟。这两句是叮嘱鹧鸪鸟,希望它能脱离樊笼,展翅远去,不要再上“同类”的当。这里实际上也是诗人的自喻,借以表达内心的愤激之情和对于自由的渴望。

闻黄鹂

倦闻子规朝暮声,不意忽有黄鹂鸣〔1〕。

一声梦断楚江曲,满眼故园春意生〔2〕。

目极千里无山河,麦芒际天摇青波〔3〕。

王畿优本少赋役,务闲酒熟饶经过〔4〕。

此时晴烟最深处,舍南巷北遥相语〔5〕。

翻日迥度昆明飞,凌风斜看细柳翥〔6〕。

我今误落千万山,身同伧人不思还〔7〕。

乡禽何事亦来此,令我生心忆桑梓〔8〕。

闭声回翅归务速,西林紫椹行当熟〔9〕。

题解

此诗大约作于永州。诗人在春季听到乡禽黄鹂的鸣声,自然勾起了对于家乡的回忆和思念,其中深刻地寄寓了诗人不幸的身世之慨。黄鸸,即黄莺。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卷下“黄鸟于飞”疏:“黄鸟,黄鹂鸥也。或谓之黄栗留,幽州人谓之黄莺。或谓之黄鸟,一名仓庚,一名商庚,一名鵹黄,一名楚雀。齐人谓之搏黍,关西谓之黄鸟,一作鹂黄。当葚熟时,来在桑间,故里语日:‘黄栗留,看我麦黄葚熟不!’亦是应节趋时之鸟也。或谓之黄袍。”

注释

〔1〕子规:即杜鹃。不意:没有想到。〔2〕“一声”二句: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十一:“苕溪渔隐日:子厚《闻莺》诗云:‘一声梦断楚江曲,满眼故园春草绿。’其感物怀土,不尽之意,备见于两句中,不在多也。”〔3〕目极千里:《楚辞》宋玉《招魂》:“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王逸注上句说:“言湖泽博平,春时草短,望见千里,令人愁思而伤心也。”又注下旬说:“言魂魄当急来归,江南土地僻远,山林险阻,诚可哀伤,不足处也。”柳宗元这一句当本此。“麦芒”句:描写一望无际的青麦随风披拂,如同滚滚的波浪。〔4〕王畿:古代称王城附近周围千里的地域。优本:言农桑富庶。《苟子·天论》:“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唐杨惊注:“本,谓农桑。”又《管子·七臣七主》:“主好本****好垦草莱。”唐房玄龄注:“本,谓农桑也。”饶:多。〔5〕以上四句是诗人对家乡美好生活的回忆。〔6〕翻日:言在日光下翻飞。迥:远。昆明:此指昆明池,在长安西南,周围十里。细柳:此指细柳营,在今陕西省咸阳市西南。翥(zhù):飞举。〔7〕伧(cāng)人:粗野之人。〔8〕桑梓:《诗经·小雅·小弁》:“惟桑与梓,必恭敬止。”是说家乡的桑树与梓树是父母种的,对它要表示恭敬。后人用来比喻故乡。张衡《南都赋》:“永世克孝,怀桑梓焉。真人南巡,睹旧里焉。”〔9〕椹:同“葚”,即桑葚。行当熟:即将成熟。参见上文引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

行路难三首

君不见,夸父逐日窥虞渊,跳踉北海超昆仑〔1〕。

披霄决汉出沆漭,瞥裂左右遗星辰〔2〕。

须臾力尽道渴死,狐鼠蜂蚁争噬吞〔3〕。

北方立争人长九寸,开口抵掌更笑喧〔4〕。

啾啾饮食滴与粒,生死亦足终天年〔5〕。

睢盱大志小成遂,坐使儿女相悲怜〔6〕。

其二

虞衡斤斧罗千山,工命采斫杙与椽〔7〕。

深林土剪十取一,百牛连鞅摧双辕〔8〕。

万围千寻妨道路,东西蹶倒山火焚〔9〕。

遗馀毫末不见保,躏跞碉壑何当存〔10〕?

群材未成质已夭,突兀崞豁空岩峦〔11〕。

柏梁天灾武库火,匠石狼顾相愁冤〔12〕。

君不见,南山栋梁益稀少,爱才养育谁复论!

其三

飞雪断道冰成梁,侯家炽炭雕玉房〔13〕。

蟠龙吐耀虎喙张,熊蹲豹踯争低昂〔14〕。

攒峦丛屿射朱光,丹霞翠雾飘奇香〔15〕。

美人四向回明珰,雪山冰谷唏太阳〔16〕。

星躔奔走不得止,奄忽双燕栖虹梁〔17〕。

风台露榭生光饰,死灰弃置参与商〔18〕。

盛时一去贵反贱,桃笙葵扇安可常〔19〕!

题解

“行路难”,本古乐府《杂曲》旧题。宋郭茂倩辑《乐府诗集》卷七十《杂曲歌辞》引《乐府解题》说:“《行路难》,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多以‘君不见’为首。”柳宗元的这一组诗,是用寓言笔调所写的政治讽刺诗。韩醇《诂训柳集》卷四十三解释说:“三诗意皆有所讽,上篇谓志大如夸父者,竟不免渴死,反不若北方之短人,亦足以终天年。盖自谓也。中篇谓人才众多,则国家不能爱养,逮天下多事,则皆狼顾而叹无可用之才。盖言同辈诸公一时贬黜之意也。下篇谓物适其时则无有不贵,及时异事迁,则贵者反贱。犹冰雪寒凛,则侯家炽炭无不贵矣;春阳发而双燕来,则死灰弃置,无以用之。盖言其前日居朝而今日贬黜之意也。当是贬永州后作。”

注释

〔1〕夸父追日:《山海经》卷八《海外北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卷十七《大荒北经》:“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郭璞注:禺渊,日所入也。今作虞)。将饮河,不足,北走大泽,未至,死于此。”虞渊:即“禺谷”,日所入处。跳踉(liáng):跳跃。《晋书·诸葛长民传》:“眠中惊起,跳踉,如与人相打。”北海:指夸父“北饮大泽”处。昆仑:《山海经》卷二《西山经》:“西南四百里日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2〕披霄决汉:谓冲出云霄河汉。汉,天河,也称云汉、银汉。《诗经·小雅·大东》:“维天有汉。”毛传:“汉,天河也。”沆漭:本指水波浩淼的样子,这里指茫茫的天宇。此句即《后汉书·仲长统传》“可以陵霄汉,出宇宙之外”之意。瞥裂:同“瞥列”,迅疾貌。唐符载《江陵陆侍御宅燕集观张员外画松石序》:“霍瞥列,毫飞墨喷。”遗星辰:谓超越于星辰。〔3〕须臾:片刻,极短的时间。〔4〕诤人:同“靖人”,《山海经》卷十四《大荒东经》:“有小人国,名靖人。”郭璞注:“《诗含神雾》日:‘东北极有人长九寸。’殆谓此小人也。或作‘竫’,音同。”抵(zhǐ)掌:同“抵掌”,击掌,拍手。〔5〕啾啾:象声词,这里当指“竫人”的饮食声。滴与粒:言饮食极少。终天年:享尽自然寿命。《庄子·山木》:“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6〕睢盱(huī xū):仰视貌。《文选》卷张衡《西京赋》:“睢盱跋扈。”李善注:“《字林》日:睢,仰目也。盱,张目也。”大志小成遂:大志,指夸父逐日的壮举;小成遂,指小人国“诤人”的足终天年。遂,成功、如意。这句意思是说,眼见夸父壮志未酬,道渴而死,而小人国的“诤人”竟能终其天年。坐:空,徒然。〔7〕虞衡:古代官名,掌管山泽林木等事。斤斧:斧头一类的工具。罗:搜罗。采斫:采伐。杙(yì)与椽:泛指建造房屋用的木材。代,小木桩。椽,椽子,放在檩上架着屋面板和瓦的木条。这两句是说:官府搜遍群山,命山民砍伐建筑用的木材。〔8〕土剪:齐土砍伐之意。十取一:言在十株树中挑选一株可用之材。“百牛”句:极言树木大而沉重。连鞅,犹“连驾”,鞅,套在牛颈上用以驾驭的皮带。摧,损坏。〔9〕万围千寻:形容被砍伐的树木之巨大。围,古代计度圆周的量词,一说五寸为围,一说一抱叫围,说法不一。寻,古代计算长度的单位,八尺为一寻。妨道路:是说巨大的树木阻塞了道路。“东西”句:是说巨大的树木被砍伐后横七竖八,皆为野火焚毁。〔10〕遗馀毫末:指残留下来的小树苗。《老子》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躏跞(lìn lì):碾压践踏的意思。〔11〕质:兴替。夭:夭折。哮豁:高峻貌。这两句是说:未成材的树苗都被摧残夭折,只剩下突兀耸立的空山。〔12〕柏梁天灾:《汉书·五行志》:“(武帝)太初元年十一月乙酉,未央宫柏梁台灾。”《汉武帝内传》:“天火烧柏梁台。”武库火:《晋书·惠帝纪》:“(惠帝元康五年)冬十月,武库火,焚累代之宝。”“匠石”句:《庄子·人间世》说匠石见不材之木弃而不顾。这里反用其典,惋惜栋梁之材皆被焚毁,故回顾而相愁冤。狼顾,狼惧被袭,行走时常回头反顾。这里是回顾的意思。〔13〕侯家:王侯之家。雕玉房:形容精美豪华的住宅。〔14〕“蟠龙”二句:所写龙、虎、熊、豹,皆指木炭的形状,即所谓“兽炭”。《晋书·羊琇传》:“琇性豪侈,费用无复齐限,而屑炭和作兽形以温酒,洛下豪贵咸竞效之。”萧统《锦带书·十二月启》:“酌醇酒而据切骨之寒,温兽炭而祛透心之冷。”低昂:高低起伏。〔15〕攒峦丛崿:形容炽炭堆积形如山状。朱光、丹霞:皆指炽炭发出的赤色光焰。翠雾:翠色烟雾。〔16〕珰:耳珠。曹植《洛神赋》:“献江南之明珰。”唏:曝晒。〔17〕星躔:星宿的位置、次序。奄忽:迅疾,倏忽。双燕栖虹梁:即卢照邻《长安古意》“双燕双飞绕画梁”之意。这两句是说:时光荏苒,物换星移,不知不觉已是冬去春来。〔18〕榭:建筑在台上的房屋。生光饰:犹言生光彩。宋谢瞻《于安城答灵运》诗:“华蕚相光饰,嘤嘤悦同响。”《宋书·夷蛮传》:“都人士女,丽服光饰。”死灰:熄灭的火灰。参、商:二星名。参在西,商在东,此出彼没,永不相见。这里借以表示被远远抛弃。〔19〕桃笙:桃枝竹所编的席子。《文选》卷五左思《吴都赋》:“桃笙象簟,韬于筒中。”刘渊林注:“桃笙,桃枝簟也,吴人谓簟为笙。又析象牙以为簟也。”《苏轼文集》卷六十七《书子厚诗》:“柳子厚诗云:‘盛时一失贵反贱,桃笙葵扇安可常。’不知桃笙为何物。偶阅《方言》:‘簟,宋、魏之间谓之笙。’乃悟桃笙以桃竹为簟也。梁简文《答湘南王献簟书》云:‘五离九折,出桃枝之翠笋。’乃谓桃枝竹簟也。桃竹出巴、渝间,杜子美有《桃竹杖歌》。”葵扇:即蒲葵扇,用蒲葵叶制的扇。《晋书·谢安传》:“(乡人)答日:‘有蒲葵扇五万。’安乃取其中者捉之,京师士庶竞市,价增数倍。”常,原作“当”,据苏轼所引及《乐府诗集》卷七十一改。安可常:如何能长久呢?按凉席与扇子,皆夏季所用之物,一旦秋凉到来,便被弃置,故云“安可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