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档案】
埃德加·斯诺(1905~1972),著名新闻记者、作家。
籍贯:美国密苏里州。
英雄历程:
1928年,曾任欧美数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
1936年6月,访问陕甘宁边区,采访了******、******等红军领导人;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英国《每日先驱报》和美国《星期六晚邮报》驻华战地记者;
1942年,赴中亚和苏联前线采访;
新中国成立后,曾三次来华访问;
1972年2月15日,在瑞士日内瓦病逝。
【英雄荣誉】
2009年9月,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英雄人生】
一个美国人的抗日情结
1928年,斯诺以一名记者的身份来到中国,他踏遍中国大地进行采访报道。在上海,他结识了宋庆龄和鲁迅,并在他们的指引下引发了对记录中国人民苦难与向往的中国新文艺的兴趣。
斯诺是一个正直的美国人,爱好和平,主持正义,他十分关切中国的命运,热情支持和保护学生的爱国热情。当时,燕京大学是****领导学生运动的重要阵地,斯诺积极参加燕大新闻学会的活动,“一二·九运动”就是在他的发动下组织起来的。他家也是许多爱国进步学生常去的场所,地下党员们在斯诺家里商量了“一二·九运动”的具体步骤。北平沦陷后,斯诺在自己的住所里掩护过不少进步学生,帮助他们撤离北平,参加抗日游击队或奔赴延安。
1936年6月到10月,在宋庆龄的帮助下,斯诺访问了陕甘宁边区并采访了******、彭德怀等红军领导人及普通的红军战士。他的感情由此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他深深感到:“中国在这最紧急的时刻,找到了民族最伟大的统一,找到了民族的灵魂。”采访回来后,他在北京写成30万字的《西行漫记》,引起极大轰动。
“七七事变”爆发,斯诺在北平南苑目睹了中日战争的开端。他在参加日军召开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大声质问:“为什么要在中国领土上进行军事演习?为什么借口士兵失踪动用大兵?为什么侵略者不撤兵回营,反叫中国守军撤出宛平?”他这一连串的问题,问得日军新闻发言人狼狈不堪,无法正面回答,只得仓促宣布记者招待会结束。
面对日军大肆搜捕、迫害中国的抗日爱国人士和革命青年无耻行为。斯诺参加了在北平的援华社会团体,积极掩护和帮助中国的爱国者,使他们免遭日军捕杀。斯诺的公寓成了抗日爱国分子的避难所,他热情地帮助这些避难者化装成乞丐、苦力和小贩逃出北平。
和平使者解冻中美关系
1941年,斯诺回到美国后,仍然向美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宣传中国的抗日战争。他说:“我依然赞成中国的事业,从根本上说,真理、公正和正义属于中国人民的事业,我赞成任何有助于中国人民自己帮助自己的措施,因为只有采用这种方法,才能使他们自己解救自己。”
由于和中国共产党的密切交往,斯诺在美国遭到麦卡锡主义的迫害,在学界和媒体圈也备受指责,在美国处境艰难。1959年,斯诺举家移居瑞士日内瓦,但他仍然关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新中国成立之后,斯诺意识到缓和中美关系的时刻到来了,而自己可能有助于建立起一座中、美两国的友谊桥梁。他经过种种波折终于获得了访华的签证。1960年,斯诺来到了北京,他******表达了中美关系的复苏的希望:“前途是艰险的,但桥梁能够架起,而且最后必将架起。”
1964年,斯诺为法国《新直言》周刊记者再访中国,回国后自费完成纪录片《四分之一的人类》,向美国人介绍中国伟大的革命历程。
1970年秋天,斯诺和夫人洛伊斯·惠勒又一起来到中国,并于10月1日在天安门城楼上和******主席亲切交谈。随后,斯诺发表了《我同******谈了话》、《******的谈话》等文章。他在文章中透露了中国领导人******曾告诉他的话:“如果理查德·尼克松访问中国,无论是以旅游者的身份还是以总统的身份都会受到欢迎。”
1971年4月,美国白宫发言人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尼克松总统已经注意到斯诺文章所传达的信息,他希望有一天能访问中国。
1972年2月15日,斯诺在瑞士病逝。他留下的遗嘱是:“我爱中国,我愿在死后把我的一部分留在那里,就像我活着时那样……。”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的专机从美国起飞踏入中国之旅。
【英雄无悔】
斯诺以一个外国记者的身份,冲破了国界阻碍与********,历经艰险,到陕北采访所谓“大逆不道”的共产党人。他扛起透视人生的聚焦镜去远望,用纸和笔诠释了历史的真谛。他是一个甘守寂寞、敏锐冷静的观察家;他是站在风口浪尖揭露事实真相的拓荒者;他是不畏艰险、不惧权贵捍卫公平正义的勇士;他把世界和平当做使命,缓解了两个国家的紧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