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发展战略概论
6263100000045

第45章 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要求

一、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人才工作

《决定》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推进新世纪新阶段人才工作的根本指针。按照发展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要求,坚决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穿于人才工作的全过程,努力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

(1)人才工作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同发展我国的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满足最广大人民利益的要求结合起来,牢固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人才工作中的指导地位,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穿于人才工作的全部过程,贯彻于人才队伍建设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各个方面。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统领,坚持用科学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分析和处理人才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自觉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人才工作,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真正成为谋划人才工作的根本依据,推进人才工作的根本动力,成为衡量和检验人才工作实际成效的根本标准。

(2)人才工作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必须在增强自觉性、紧迫性和针对性上下功夫,切实做到认识上不含糊,态度上不暧昧,行动上不动摇;必须坚持党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为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服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人才保证;必须紧密联系当今世界和中国的新变化以及当今时代的新特征,全面研究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和人民群众对人才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探求人才发展的规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确定人才工作的基本思路和发展战略。

(3)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就是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教育人才、培养人才,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发展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是要改革创新人才管理制度,加快人才的培养选拔,加强人才的使用和激励,使人才队伍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

二、坚持以科学的人才观为指导

《决定》指出:人才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作出积极贡献,都是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要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人才。鼓励人人都作贡献,人人都能成才。

科学的人才观是对人才资源开发规律的科学揭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才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根本看法,也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在人才领域的体现。坚持科学人才观,对于提高党领导人才工作的水平和能力,实现人才强国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至关重要,这既是指导思想,又是必须遵循的工作原则。科学人才观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如上所述,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是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是以人为本的观念。

三、把促进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决定》指出: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人才工作的目标任务要围绕发展来确立,人才工作的政策措施要根据发展来制定,人才工作的成效要用发展来检验。历史和实践证明,人才资源全面开发的过程,既是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也是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坚持把促进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必须把科学人才观与科学发展观统一起来,把经济发展规律和人才开发规律统一起来,统筹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与人才这个“第一资源”,努力使人才工作的目标在统筹发展中定位,人才工作的政策在统筹发展中制定,人才工作的实际成效在统筹发展中检验。

(1)要把人才工作放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中去把握,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去思考,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个中心制定人才发展的总体规划,并把人才工作纳入国家总体发展布局安排之中。

(2)要处理好人才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与经济建设的关系,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紧紧围绕发展、服务发展、促进发展来开展人才工作,努力为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

(3)要围绕为经济社会发展谋划的人才工作思路,提出人才任务,作出人才工作部署,制定人才工作措施。人才的培养、吸引和使用等每一个环节都要着眼于发展,有利于发展,使人才工作与发展思路同步谋划,政策同步实施,问题同步解决。

四、把能力建设作为人才资源开发的主题

《决定》指出:坚持把能力建设作为人才资源开发的主题。加大对人才工作的投入,优先发展科学教育事业,努力把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为各类人才不断涌现和充分发挥作用奠定坚实基础。

(1)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是我国新世纪新阶段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提高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增强我国人才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措施。知识经济本质是人才经济、智力经济,也是能力经济。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人才资源能力水平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国家实力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将还原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状况的竞争,能力强,则占据人才优势;能力弱,则陷入人才劣势。人类已经进入重视能力时代,今日的竞争不在体力,而在能力。

(2)有关研究表明,在现代社会中,体能、技能、智能三者存在一个简化的定量规则,即社会相对于它们的支付成本分别为1∶3∶9,而它们为社会创造的价值则分别为1∶10∶100.这说明,一个仅具体能的人所创价值仅能维持本人生存,而具有技能和智能的人所创价值分别是其体能所创造价值的10倍和100倍,而三者的投入产出的效益比分别是1∶3.3∶11.可见,对高智慧人才能力建设的投入是效益最大的投入。这告诉我们,要把高智能人才的开发、培养与引进,作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的重心。

(3)坚持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主题,实质就是确立能力建设在人才资源开发系统中的核心地位,就是把其摆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优先位置,树立大教育、大培训的观念,普遍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经营管理素质和健康心理素质,重点培养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着力提高人的创新、创造和创业能力,加大人才投入,优先发展科学教育事业,把能力建设尤其是创新能力开发贯彻于人才培养的始终,为各类人才不断涌现和充分发挥作用奠定坚实基础。

五、坚持“三支队伍”一起抓

《决定》提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主体,必须坚持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着重培养造就大批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带动整个人才队伍建设。

(1)“三支队伍”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主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门类齐全、数量充足的优秀人才作保证。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仅需要一支能够“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党政人才队伍,而且需要一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管理人才队伍,还需要一支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要坚持“三支队伍”一起抓,对“三支队伍”建设进行通盘考虑。

(2)要以培养科学决策能力、驾驭全局能力、开拓创新能力为重点,加强党政人才特别是党政领导人才队伍建设,这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关系到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管理能力为重点,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特别是企业家队伍建设,这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关系到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要以培养科学素养和研究能力为重点,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学科带头人的队伍建设,这直接关系到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的后劲,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高层次人才队伍是推动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的中坚力量,是整个人才队伍最精华、最关键、最核心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其他各类人才的发现者、培养者、使用者。他们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重要岗位发挥着领军和骨干作用,这是由高层次人才队伍在我国整个人才队伍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决定的。要抓住高层次人才这个龙头,把整个人才队伍建设好。

六、坚持人才结构调整和优化

《决定》指出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加快人才结构调整,优化人才资源配置,促进人才合理分布,发挥人才队伍的整体功能。

(1)人才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世纪新阶段人才工作的鲜明主线。目前,我国人才资源结构存在严重的不合理现象,我国的人才状况可以用“五多五少”和“一个不足”来概括。“五多五少”是:机关事业单位人才多,企业人才少;国有单位人才多,非国有单位人才少;东中部地区人才多,西部地区人才少;城市人才多,农村人才少;初中级人才多,高层次人才少。“一个不足”是总量不足。

因此,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大力调整和优化人才资源结构,实施人才资源的战略性重组,有效盘活人才资源存量,改进人才资源增量结构,使人才资源的宏观结构适应产业结构升级的要求,适应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需要。

(2)我国人才结构调整和优化的目标是:与产业结构的高度优化相适应,实现人才资源结构的高度优化。一要调整人才专业结构。针对传统产业人才多,高新技术人才匮乏的矛盾,优化人才专业结构,从传统专业转向高新技术专业。二要调整人才知识结构。针对入世后人才普遍缺乏国际贸易和法律等知识的情况,优化人才知识结构,从熟悉国内贸易和法律转向熟悉国际贸易和法律。三要调整人才能力结构。针对现有人才善于继承、缺乏创新的实际,重点培养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从继承型人才转向创新型人才。四要调整人才素质结构。针对人才技能单一的情况,大力培养复合型人才,包括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复合,专业与外语的复合,硬技术与软技术的复合,从单一型人才向复合型人才转化。五是调整人才分布结构。针对行政事业单位人才集中,企业人才相对缺乏的情况,要动员行政事业单位人才特别是专业人才到企业去创业,把行政单位人才转向企业经营单位。

(3)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人才结构调整必须实现三个转变:一是在调整性质上,必须由过去的适应性调整转向战略性调整。二是在调整的思路上,必须由过去的单一性调整转向全方位调整。三是在调整机制上,必须由主要靠行政命令转向主要靠市场调节,是市场需求导向的调整,其实质是开放式调整、全面性调整、多层次调整、升级性调整,也就是注重人才效益的调整。

七、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和优化环境

人才的活力取决于机制和环境。要遵循人才资源开发规律,坚持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改革取向,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人才工作机制。着力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形成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

(1)人才的健康成长,离不开一定的环境。良好的人才环境是促进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所谓人才环境,是指作用、影响人才培养、选拔、使用、交流等相关社会因素的总和,主要包括社会环境,特别是文化环境、法制环境和行为环境。为人才创造良好的环境,是人才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全社会的重要责任。在物质生活水平不高的条件下,我国人才环境建设的意义更为突出,在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中,我们的比较优势是综合环境,要通过环境建设,激发人才的创新潜能;要用伟大的事业凝聚人才,用崇高的精神鼓励人才,用真诚的感情关心人才,用适当的待遇吸引人才;对于拔尖人才要格外珍惜,注重发挥其专长,不求全责备,要鼓励创新,大胆探索,宽容失败。当前要大力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创业的工作环境、和谐融洽的人际环境、民主活泼的学术环境、舒适的生活环境、尊重理解的社会环境,这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必然要求。

(2)创新人才工作机制。要积极认真探索各类人才的特点和成长规律,健全完善人才培养、使用、激励、流动的政策制度体系,优化政策环境;要舍得投入,千方百计为优秀人才创造较好的科研条件,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倡导追求真理、宽容失败、生动活泼、民主团结、创新求实的学术风气,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要加强沟通、增进理解、鼓励合作、相互信任、彼此尊重,形成宽松和谐的氛围,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要真正关心爱护人才,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要鼓励和支持冒尖,鼓励和支持当领头雁,营造鼓励和支持一马当先的文化环境;要大力弘扬各类人才的先进事迹,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激发各类人才创造活力和热情,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