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白话论语
6313100000017

第17章 卫灵公篇第十五

1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

卫灵公向孔子问军队陈列之法。孔子答道:“礼仪的事情,我曾经听到过;军队的事情,从来没学习过。”第二天便离开卫国。

孔子坦诚,不懂就说不懂,这是其一。其二,孔子不尚武,他宣扬的是仁德,而卫灵公不问仁德,只问兵事。道不同,不相与谋,所以孔子就离开卫国了。

2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孔子一行在陈国断绝了粮食,跟随的人都饿病了,爬不起床来了。子路很不高兴地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穷得毫无办法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虽然穷,还是坚持着;小人一穷便无所不为了。”

人能做到在穷困中不失态,不失志,永远都不会被打倒。

3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孔子说:“赐啊!你以为我是以博学多记来增长知识的吗?”子贡回答说:“对呀!难道不是这样吗?”孔子说:“不是的,我有一个基本观念贯穿始终。

子贡他们认为老师的博学多才是由于老师博闻强记刻苦用功得来的,孔子不完全同意,他说,我是有一个基本观念贯穿始终。什么观念呢?就是孔子主张的礼仪道德,忠恕之道,中庸之道,仁爱之心等等。他把实现自己的主张作为一种抱负贯穿于自己的学习和学术活动中,强如死记硬背。

4 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孔子对子路说:“由啊!懂得‘德’的人可少啦。”

正因为“懂得德”的人少,所以孔子才如此执著地宣扬德。所以,孔子有大德。

5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孔子说:“自己从容安静而使天下太平的人大概只有舜罢?他干了什么呢?庄严端正地坐朝廷罢了。”

舜是仁君,贤君,施仁政,用贤人,所以舜能庄严端庄地坐朝廷。

6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

子张问如何才能使自己到处行得通。孔子回道:“言语忠诚老实,行为忠厚严谨,即使到了别的部族国家,也行得通。言语欺诈无信,行为刻薄轻浮,就是在本乡本土,能行得通吗?人站着,仿佛看见“忠诚老实忠厚严谨”几个字在我们面前;坐车里,也仿佛看见它刻在前面的横木上;时时刻刻记着它,这才能使自己到处行得通。”子张把这些话写在大带上。

行为忠厚而容貌庄严,这是一个气场,能够笼罩所有的人和事,到哪里都能行得通。

7 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孔子说:“好一个刚直不屈的史鱼!政治清明像箭一样直,政治黑暗也像箭一样直。好一个君子蘧伯玉!政治清明就出来做官,政治黑暗就可以把自己的本领藏而不露。”

孔子评价史鱼为正直,而评价蘧伯玉是君子。两者的不同在哪里呢?在政治黑暗时,史鱼刚正不阿,刚行不改,而蘧伯玉却在装傻,不为黑暗的政治做事了。用现在的观点看,我们会倾向于史鱼,但儒家主张“进则兼济天下,退则独善其身”。二者实际上并无差别,隐忍也是一种斗争策略。

8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孔子说:“可以同他谈却不同他谈,这会错过人才;不可以同他谈却同他谈,这是浪费言语。聪明人既不错过人才,也不浪费言语。”

人以群分,物以类聚,道不同不相与谋。说不到一块的,不说也罢。

9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孔子说:“志士仁人,不以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德,只以勇于牺牲来成全仁德。”

为了崇高的信仰而不惜牺牲生命,古往今来这样的仁人志士可谓多矣!千古垂名。

10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子贡问怎样去培养仁德。孔子说:“工人要做好活儿必先要有好工具。我们住在一个国家,就要敬奉那些不失贤达的官吏,结交那些有修养、有影响的仁人。”

做工没有好工具做不出好活细活,要治理好一个国家,必须依靠那些正派的官吏和社会名流。孔子不推崇武力,他主张用礼仪制度来约束人的行为,来维持社会秩序。这样,那些贤达的官吏和社会名流就成为榜样,就显得很重要。从历史的实际看来,他们并不能起到多么重要的作用。以德治国的理想也一直没有实现。直到目前,战争、警察和法律等武力手段仍然是解决国际和国内社会问题的首选。也许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总会有那么一天,只用一套完善的礼仪制度就足以维护世界和平和社会和谐稳定,我们有理由相信并要身体力行为之奋斗。

11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颜渊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用夏朝的历法,坐殷朝的车子,戴周朝的礼帽,音乐就用韶和武。舍弃郑国的乐曲,疏远小人。郑国的乐曲靡曼****,小人危险。”

夏历即阴历,现在农民种地仍沿用夏历,可见夏历是较为科学的。殷朝的车子比以前有所改进,周朝的礼帽较为华丽,“韶”和“武”这两种音乐在当时都算高雅,所以孔子推崇。至于****的郑乐和危险的小人,孔子都主张舍弃和疏远。这虽只是以当时而论,但也有借鉴意义,比如疏远小人,甚时都对。

12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孔子说:“一个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人常说“下棋要看三步”,也是这个意思。考虑的远一些,有些事情可以早做准备,预为防范。

13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孔子说:“完了!我从没见过像喜欢美貌一样去喜欢美德的人哩。”

美貌应该喜欢,秀色可餐嘛!这是天性。但是一个貌美而缺德的人我们就不会喜欢,甚至会感觉丑陋,会厌恶。所以,美德更重要,更易让人喜欢。

我们不可以选择容貌,但可以完善自己的德性。德性高尚,人虽不美,但也是可亲可爱的。

14 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

孔子说:“臧文仲大概不是个靠正当手段来当官的人,他明知柳下惠贤良,却不给他官位。”

臧文仲当官手段不正当,所以也不谋正事。古往今来多少贤良之士都是让这类不谋正事的官僚故意打压的。

15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孔子说:“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怨恨自然不会来了。”

实际上,责备别人是没有意义的,责备多了还容易引起纠纷,还是多从自身找不足好些。如果实在找不到,那就说明全是别人的错,那“别人”就是个坏蛋,躲开他算了。全是他的错,他又不承认,不改正,小人一个。

16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孔子说:“不问‘怎么办怎么办’的,对这种人,我也不知道怎么办了。”

我们常说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问过为什么之后,就应该想想怎么办,想不通就问问别人。既不想,也不问,那就只能任人宰割了。

17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孔子说:“同大家整天在一块,不说一句有道理的话,只喜欢卖弄小聪明,这种人真难教导!”

有些人就爱卖弄小聪明,这种人不会有多大长进,遇事往往会吃亏。卖弄小聪明的人,总以为自己聪明,所以也难教导,难改正。

18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孔子说:“君子做事,以合乎义理为原则,依礼节实行,用谦逊的言语表达出来,用诚实的态度来完成。这才是个君子呀!”

君子说话办事既要合乎义理,又要诚实,还要谦虚和婉。比如强拆,比如城管殴打小商贩,君子是无论如何都不会去做的。

19“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孔子说:“君子只惭愧自己没有能力,不怨恨别人不知道自己。”

若是自己无能,即使别人知道,也还是无能,还不如不让别人知道的好。

20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孔子说:“君子引以为恨的是,到死而名声不被别人称颂。”

孔子不是反对人出名,而是反对人出臭名或恶名。君子不出名,说明他还不够君子,要继续努力,继续完善,直到有越来越多的人来称颂。

21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孔子说:“君子要求自己,小人要求别人。”

小人自己不努力,不以天下为己任,甚至不以己任为己任,而总是找个理由要求别人,或怪罪别人。比如:“你是我的哥哥,你有钱为什么不帮我?”他说的也不是没有道理,但他不想想,你还是人家弟弟,你帮过你哥多少?

22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孔子说:“君子庄矜而不争执,合群而不闹宗派。”

君子态度和蔼而庄严,不吵架,只讲道理,以理服人。

君子也讲团结,也有一群意气相投的朋友,但他不闹宗派,不搞山头,不以势压人。

23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孔子说:“君子不因为他说了一句好话就重用他,也不因为他是坏人而鄙弃他说出的好话。”

这就是毛主席所说的“一分为二”的辩证法,君子对人都如此。这也是一种科学观和方法论。

24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呢?”孔子说:“大概是‘恕’罢!自己不想做的任何事,都不要强加给别人。”

你自己不想做的事,大致别人也都不想做,不要强加于人。

25 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孔子说:“我对于别人,诋毁了谁?称赞了谁?假若我有所称赞,必然是曾经考验过他的。夏、商、周三代的人都如此,所以三代能直道而行。”

诋毁也好,称赞也好,都要经过无数事例再三检验,不要妄加评断。

26 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

孔子说:“我还能够看到史书存疑的地方。有马的人先给别人使用,这种精神,今天也没有了罢!”

虽为史书,但也一定会有失真或让人怀疑的地方,孔子能看到,说明他学识渊博,治史也认真。

有马的人借给没马的人用用,互帮互助,值得称颂,也值得发扬光大。

27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孔子说:“花言巧语足以败坏道德。小事情不忍耐,便会坏了大事情。”

小不忍则乱大谋,这已经成为一句名言了。不要为小事而大动肝火,大动干戈。其实,有些时候遇大事越应隐忍。

28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孔子说:“大家厌恶他,一定要去考察;大家喜爱他,也一定要去考察。”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9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孔子说:“人能够把道德弘扬廓大,不是用道德来抬高人。”

不能以道德的名义抬高自己,但应以道德来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品位和素质。

30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孔子说:“有错误而不改正,那个错误便真叫做错误了。”

接二连三地犯错误,犯得还是同一个错误,这人生得也是一个错误了。

31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晚不睡地去想,没有益处,不如去学习。”

学习会增加知识,提高自己,再去想就容易想通了。

32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孔子说:“君子用心力于知识,不用心力于衣食。耕田种地,常常饿着肚皮;而学习,则可以得到俸禄。君子只着急得不到道,不着急得不到财。”

求财容易得道难。失财事小,失道事大。君子不怕自己没钱,就怕没德。

33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孔子说:“通过聪明才智得到它,如果不用仁德保持它,就是得到,一定会丧失。通过聪明才智得到它,用仁德保持它,但不用严肃态度来治理百姓,百姓也不会认真地对待生活和工作。通过聪明才智得到它,仁德也能保持它,并能用严肃的态度来治理百姓,假若不合理合法地动员百姓,还是不够好。”

通过聪明才智得到的东西,假若不能以仁德来保持,就是得到也会丧失;假若能以仁德来保持但却不能严肃认真地运用,百姓也不会尊敬你;假若能以仁德来保持,也能严肃认真地运用,但却不能合理合法地动员百姓,让百姓变成他们自己情愿来实践的行动,这也是没用的。孔子这里所说的东西是什么东西呢?是权力。手中有权,一定要以仁德之心对待,多为社会和民众做好事、办实事,还要能很好地动员,很好地实施,这才是大作为,好作为。

34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孔子说:“君子不可以用小事情考验他,却可以让他接受重大任务;小人不可以接受重大任务,却可以用小事情考验他。”

他是小人,考验不考验都不重要。

35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孔子说:“百姓需要仁德,比需要水和火都重要。我见过因水火而死了的,却从没有看见因践行仁德而死了的。”

水火无情,这是一个意思;水和火也是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必需,这是又一层意思;仁德和水火都是必需,但百姓需要仁德比需要水火更甚。水火关乎生存,而仁德关乎幸福。

36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孔子说:“担当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

你有仁德,你就是老师。

37 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孔子说:“君子讲信义,从不为自己找借口。”

言行一致为之贞。偶然失信也不原谅自己。

38 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孔子说:“对待君上,认真工作,把拿俸禄的事放在后面。”

不管对待谁都应该如此,你把工作做好了,谁都少不了你的俸禄,甚至比你想要的都多。这也是一个爱岗敬业的话题了。

39 子曰:“有教无类。”

孔子说:“不管是谁我都可以教育,来者不拒。”

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力,不管是煤老板还是民工子弟。

40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孔子说:“主张不同,不能在一起谋事。”

有个成语叫“与虎谋皮”。你跟老虎说:“我想用你的毛皮铺在我的太师椅上坐着玩儿,行不?”老虎就说:“正好我也饿了,想拿你来充饥,行不?”当然都不行。孔子是讲仁德的,仁德的精髓是修己和爱人,是建立一个有良好礼仪约束下的天下大同的君子社会,只有抱着共同理想的人才可以互相探讨,共谋发展。下层社会也是这样,人各有志,志不同,道不合,不好谋事。

41 子曰:“辞达而已矣。”

孔子说:“言辞,足以达意便可以了。”

还是讲“谨言慎行”。你说话能把你想要表达的意思表达清楚就够了,多说无益。

42 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

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师冕来见孔子,走到阶沿,孔子说:“这是阶沿啦。”走到坐席旁,孔子道:“这是坐席啦。”都坐定了,孔子告诉他说:“谁谁在这里,谁谁也在这里”

师冕辞了出来。子张问道:“这是同盲人讲话的方式吗?”孔子说:“对的,这本来是帮助盲人的方式。”

师冕是一个名叫“冕”的乐师,乐师多为盲人。孔子这里实际就是帮助盲乐师,告诉盲人哪是台阶,哪是坐席,作陪的人有谁,还有谁等等。无微不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