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白话论语
6313100000018

第18章 季氏篇第十六

1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季氏准备攻打颛臾。冉有、子路两人谒见孔子,说:“季氏准备对颛臾使用兵力。”

孔子说:“冉求!这难道不应该责备你吗?颛臾,上代的君王曾经授权他主持东蒙山的祭祀,而且它的国境早在我们最初被封时的疆土之中,这正是和鲁国共安危同存亡的藩属,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

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人本来都是不同意的。”

孔子说:“冉求!周任有句话说:‘能够贡献自己的力量,就去任职;如果不行,就该辞职。’譬如瞎子遇到危险了,不去扶持,将要摔倒了,也不去搀扶,那又何必用助手呢?你的话是错了。老虎犀牛从槛里逃出来,龟壳美玉在匣子里毁坏了,这是谁的责任呢?”

冉有说:“颛臾,城墙既然坚牢,而且离季孙的采邑费地很近。现今不把它占领,日子久了,一定会给子孙留下祸害。”

孔子说:“冉求!君子就讨厌那种不说自己贪心无厌却总要另找借口的态度。我听说过:无论是诸侯或者大夫,不必着急财富不多,只须着急财富不均;不必着急人民太少,只须着急境内不安。若是财富平均,便无所谓贫穷;境内和平团结,便不会觉得人少;境内平安,便不会倾危。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便再用仁义礼乐招徕他们。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如今仲由和冉求两人辅相季孙,远方之人不归服,却不能招徕;国家支离破碎,却不能保全;反而想在国境以内使用兵力。我恐怕季孙的忧愁不在颛臾,却在鲁君哩。”

季孙想要攻打颛臾,冉求和季路不同意,但不去制止,孔子批判他们失职。随后,冉求又为季孙用兵找理由,孔子更加严厉地批判他们。实际上冉求不一定有能力制止。季孙拥兵自重,想打谁打谁,这是有权势的人的通病。尽管如此,孔子还是要求他的学生认清是非,站稳立场,主持正义。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季孙把持着鲁国政治,大权在握,与鲁君矛盾很大,他知道鲁君想收拾他,以便收回大权,他也知道鲁君收拾他有可能依靠颛臾,所以,他想先下手为强,消灭颛臾,近而削弱鲁君。季孙这个鬼点子谁都不晓得,只有孔子洞若观火,一眼看穿,说在了要害上。萧墙是国君用的屏风,萧是肃静的意思,墙是屏风,走近国君的屏风,应肃静。有个成语叫“祸起萧墙”,意指内乱。季孙攻打颛臾和与鲁君争权都属内乱。

2 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孔子说:“天下太平,礼乐制度的制定以及出兵都决定于天子;天下昏乱,礼乐制度的制定以及出兵便决定于诸侯。决定于诸侯,大概传到十代,很少还能继续的;决定于大夫,传到五代,很少还能继续的;若是家臣把持国家政权,传到三代很少还能继续的。天下太平,国家的最高政治权力就不会掌握在大夫之手。天下太平,老百姓就不会议论纷纷。”

孔老夫子一生主张用礼仪制度来规范人的行为,包括行使职权,要名正言顺。他十分反对大夫专权、家臣篡位之类的黑暗政治,并预言这样的政治必定短命。但是,从古以来,历朝历代总有发生。比如宦官,比如夫人、情人,比如秘书、司机。看来,这也是一个历史性的难题。

3 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

孔子说:“国家政权离开了鲁君,已经五代了;政权到了大夫之手,从季氏算来,已经四代了,所以鲁桓公的三房子孙现在也衰微了。”

还是讨论上一段话的命题,大夫专权名不正、惹人议论。

4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孔子说:“有益的朋友三种,有害的朋友三种。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诚实的人交友,同有见识的人交友,便有益了;同谄媚奉承的人交友,同当面恭维背面毁谤的人交友,同夸夸其谈的人交友,便有害了。”

交朋友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你不可能一开始相交就知道对方的德性如何,但你在交往的过程中是会逐步认识、逐步明白的。明白以后就应该当机立断,亲近或者疏远,实在不值一交的就断交。

5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矣。”

孔子说:“有益的快乐三种,有害的快乐三种。以得到礼乐的陶冶为快乐,以宣扬别人的好处为快乐,以交了不少有益的朋友为快乐,便有益了。以骄傲为快乐,以游荡忘返为快乐,以饮食荒淫为快乐,便有害了。”

想起了现在充斥各地的娱乐中心、高档酒店等,少去为好。娱乐过头会伤神,会堕落,酒肉无度会伤胃伤肝,总之都是无益的。

6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孔子说:“陪着君子说话容易犯三种过失:没轮到他说话,却先说,叫做急躁;该说话了,却不说,叫做隐瞒;不看看君子的脸色便贸然开口,叫做瞎眼睛。

本章多数段落都讲个人修养,修养好了,举手投足就有风度。什么风度?中国叫君子风度,西方叫绅士风度。愿你我都能成为有良好风度的人士,这会受人尊敬。

另一方面,这也是一个从政的经验,或曰技巧。伴君如伴虎,更应看眼色,看情势,当说必说,不当说不说。这不是教你投机取巧,而是一种教养。

7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说:“君子有三件事情应该警惕戒备:年轻的时候,血气未定,便要警戒,莫迷恋女色;等壮大了,血气正旺盛,便要警戒,莫好胜喜斗;等到年老了,血气已经衰弱,便要警戒,莫贪求无厌。”

孔子常说“克己复礼”,“克己”就是约束自己,不能放纵。他以后的孟子也常提到要“修身养性”,说的都是一个意思。这段话说的很明白,大家照着做就是了。

8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孔子说:“君子害怕的有三件事:怕天命,怕王公大人,怕圣人的言语。小人不懂得天命,因而不怕它:轻视王公大人,轻侮圣人的言语。”

怕天命是因为老天最大,谁也拗不过它,所以要敬畏;怕王公大人是因为王公大人有权有势,所以要服从。那么,圣人的言语有什么可怕的呢?圣人言语都是金科玉律,一比照,你就有可能发现不足,发现自己还不是很完美,不是很完善。君子最怕的就是不完美、不完善、不是君子,所以也怕。

9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孔子说:“生来就知道的是上等;通过学习然后知道的是次一等;实践中遇见困难,再去学它,又是再次一等;遇见困难而不学,这些人就是最下一等的了。”

遇见困难也不学习的不是懒汉就是白痴,末流。

孔子说“民斯为下矣”,这里的“民”泛指人或人类,特指那些困而不学的人。

杨伯峻先生原译为“老百姓就是这种最下等的了”似有不妥。

10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孔子说:“君子有九种考虑:看的时候,考虑看明白了没有;听的时候,考虑听清楚了没有;脸上的颜色,考虑温和么;容貌态度,考虑庄矜么;说的言语,考虑忠诚老实么;对待工作,考虑严肃认真么;遇到疑问,考虑怎样向人家请教;将发怒了,考虑有什么后患;看见可得的,考虑我是否应该得。”

前七种考虑是君子之虑,你如果不想当君子可以忽略;后两种考虑是做人之虑,弄不好就不好做人了。

11 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孔子说:“看见善良,努力追求,好像赶不上似的;遇见邪恶,使劲避开,好像将手伸到沸水里。我看见这样的人,也听过这样的话。避世隐居以求保全其意志,依照道义来贯彻其主张。我听过这样的话,却没有见过这样的人。”

趋善避恶这是多数人都能做得到的,为了正义的事业而不惜一切也不委曲求全的人偏少。

12 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今称之。其斯之谓与?

齐景公有马四千匹,死了以后,谁都不觉得他有什么好行为可以称述。伯夷叔齐两人饿死在首阳山下,大家到现在还称颂他。那就是这个意思吧!

能不能得到别人的称颂实在不以财富论,不以权势论,而以德性论。

13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陈亢向孔子的儿子伯鱼问:“您在老师那儿,也得着与众不同的传授吗?”

答道:“没有。他曾经一个人站在庭中,我从他面前恭敬地走过,他问我道:‘学诗没有?’我说:‘没有。’他便说:‘不学诗就不会说话。’我便退回学诗。过了几天,他又一个人站在庭中,我从他面前恭敬地走过。他问我:‘学礼没有?’我答:‘没有。’他说:‘不学礼,便难以立足社会。’我便退回学礼。只听到这两件。”

陈亢回去,非常高兴地说:“我问一件事,知道了三件事。知道诗,知道礼,又知道君子对他儿子的态度。”

学诗就是学文化,不学文化说不好话;学礼就是学礼仪,不学礼仪没人跟你打交道,这都很重要。

这里,孔子父子的态度对当今人来说也很重要。父亲以温和的态度教子,儿子以孝顺的态度对待教育,既温馨又有实效。

14 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曰寡小君;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

国君的妻子,国君称她为夫人,她自称为小童;国内的人称她为君夫人,但对外国人便称她为寡小君;外国人称她也为君夫人。

国君的妻子即今所谓第一夫人。第一夫人在各种场合的称谓不同,如同平民之妻也有不同称谓。孔子说这话,其意也在讲礼仪,不要乱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