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能力胜过学历
6542200000007

第7章 跳出“书呆子”的思维格局(3)

张晶本科就读于河北一所大学,刚刚考上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她在几次应聘失败后有点赌气地说:“我承认,我们的老师没有他们的好,可是,为什么一点机会都不给我们呢?本科不是名校的,简历看都不看!这样的话,我的研究生不用上了,即使上了也没有用啊!我看干脆就取消高考以外的一切考试算了,反正人家也只认‘第一学历’。看重‘第一学历’是一种就业歧视,将影响真正人才的选拔,不应该一刀切。”

在功利性极强的读书氛围中,读书的核心价值就是为了成就功名。虽然说围绕功名而设计的读书规划是可以理解、可以接受的,可是此外的规划就属于“另类”了。

一天,派出所的民警突然接到了一个报警,说有一名衣衫褴褛的男子正躺在人行道上,一动也不动。

两名民警迅速赶到现场,发现一名****着上身的男子正闭着眼睛躺在地上,直喘着粗气。这个人的全身很脏,皮肤多处出现溃烂,一看就是一个流浪者。民警立即驱车将其送到了医院进行治疗。

在救治的过程中,男子断断续续地说出了自己的姓名。民警查询后发现,这名全身脏乱不堪的流浪男子姓黄,今年才23岁,一个月前竟然刚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

小黄毕业后本想回福建找一份工作,谁知买错了车票,来到了南昌。小黄身上只有几十元钱,因为不善于沟通,几次找工作都失败了。心灰意冷的他干脆在南昌过上了流浪的生活。因为天气炎热,他身上的衣服都破了,身上也出现了溃烂。

刚刚毕业于名牌大学的学生,可谓风华正茂,可来自北京的毕业生小黄却流浪在街头,整天过着食不果腹、衣衫褴褛的日子。

完整的读书价值观应该包含功利与非功利的价值。功利的读书,是为了满足职业的需要;非功利的读书,是为了满足自我完善的需要。现在,非功利的读书价值在逐步退化,而功利的读书价值观却在强化,学校的教育基本上围着功利的读书价值观打转。简而言之,学校就是“学历加工厂”与“职业培训所”。

当然,只强调读书的非功利价值,那么,同样会产生“读书无用论”。当人们发现教育的回报率如此低的时候,还有多少面临生存压力的人愿意花钱、花精力去读书呢?

现在,关于“第一学历”有这样几个非常流行的说法:

1.在读研究生说:“如果没有好的‘第一学历’,我就不能找到好工作。”

2.机关干部说:“如果没有好的‘第一学历’,我就没有再升迁的机会。”

3.公司总经理说:“如果没有好的‘第一学历’,我们这儿就不能接收你。”

4.有高学历的女孩说:“如果没有好的‘第一学历’,我是不会嫁给你的。”

5.学生家长说:“如果没有好的‘第一学历’,你就很难在这个社会上混下去。”

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其实上面的几种观点代表了当今社会的几股潮流:

其一,高校校园的“考研热”。

在许多大学校园,同学之间充斥着大量的热门话题,比如:“准备考研吗?”“买考研资料吗?”“上考研培训班吗?”很多学生在大一、大二时就立下了考研的志向,一切为了考研,一切服从考研,一切让位于考研。资料显示:全国每年招收的研究生只有30万左右,而往这座“独木桥”上挤的多达一二百万人。

有一个在北京读大学的女孩,本科毕业之后加入了考研的大军,可是不幸落榜。她不好意思再向农村的父母要钱,于是就到青岛打工,攒足了生活费之后,又重新回到北京。租房子复习了一年后,终于如愿以偿地考上了研究生。

其二,机关干部的“拿证热”。

据资料显示:到2002年底,全国有近500万名公务员中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已经达到69%,比1993年的32%提高了37个百分点。

以此类推,9年之间,在公务员队伍中,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增加了180万人。这些人并不是新分配来的大学生,更多的人通过各种各样的自学和考试获得了自己想要的文凭。有很多人,虽然已经到了40岁或50岁,可是自己只有初中、高中甚至小学文化程度,为了获得作为升迁资本的“高学历”,他们甚至不惜花钱请人代考。

其三,用人单位对高学历人才的“高消费热”。

过去,只要拥有一个本科、大专或中专学历,就可以找到一份好工作。现在,这样的学历不行了,许多用人单位只招硕士、博士,甚至博士后。于是,便出现了大量的“本科生扫地”、“研究生卖货”、“博士生打杂”的新闻。有些单位甚至还动不动就拿此炫耀:我这里有多少硕士生、多少博士生。有些党政机关要求“提拔县处级必须有本科以上学历,提拔副厅级必须有硕士以上学历”……很多人为了升迁,只好寻找捷径。

这样的“高学历”能让人信服吗?事实证明,好的“第一学历”并不等于高知识、高水平、高能力。

不可否认,当前的这种“高学历追逐症”和“人才供需双方的信息非对称”是有一定关系的。不论这种学历是真的还是假的,都能得到较高的回报率。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使得大批有兴趣和没兴趣、有能力和没能力的人,都想获得高学历。

当然,从积极的角度来说,追逐高学历,既可以丰富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又可以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从消极方面来说,其中隐含着“虚热”,这种“热”不是为了发挥个人能力和实现自己的价值,而是为了个人的面子和升迁。

过于看重“第一学历”是十分危险的。当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大、大学学历人口数出现快速增长的时候,学历的价值必然降低,读书的功利价值随之贬值,很有可能演变为“读书无用论”。

高学历者不一定有能力

“高分低能”这个说法,我们已经听得太多了,而且也说得太多了。但是,大家通常都是说一套,做一套:一边评论城市卫生环境差,一边就随手扔掉了塑料袋。同样的,很多人昨天大骂应试教育,今天却在为了一纸文凭而趋之若鹜。

通过考试获得文凭意味着什么?下面给大家看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

某公司经理对于贾喜军的最初印象来自他在中华英才网上留的资料:英语六级、MCSE,还考了驾照。经理开玩笑地说:“呵呵,我觉得我都该让位给他了。”当然,让位是不可能的。但是,看到自己招到了一个人才,经理的喜悦自然是溢于言表。

可是,当贾喜军来到公司之后,经理才发现,这个人除了文凭之外,几乎一无所有。

经理给他安排的第一份工作任务是设计制作公司的官方网站。对一个“MCSE”来说,这不是一件复杂的工作。经理让贾喜军在一个星期之内先将网站的建设策划交上来,可是等了一个月,他才收到一张A4纸。

上面用四号字写了大概20行。经理看得出,贾喜军确实是动脑筋想过了。但是,他想到的东西实在太少了。如果他想不到,能做到也行。

于是,经理便让其他人来策划,让贾喜军负责执行。可是一周之后,他交来的网站首页模版又让所有人大失所望。网站是做成了一个网页,但是不论怎么看,都看不出这个公司的网站是做什么业务的,更别说什么美感了。

一个老编辑私下对经理说:“原来MCSE就是这种水平!”

经理对贾喜军说:“做网站不行,做网络维护、技术支持也不行,那就让你去做编辑。六级英语水平,编辑一些国外的资讯应该没有问题吧?”贾喜军说:“我试试吧。”因为他很清楚,在大学里面,英语过级就好像考MCSE一样,本来是一种能力测试,实际上已经被报考者们自己变成了考验临时记忆力的测试。一说起英语过级考试,大家只会提起单词量。

接下来,贾喜军遇到了大麻烦。由于对杂志上介绍的有关电脑技术、电脑游戏等内容不熟悉,很多“专业术语”在贾喜军的眼里,简直就是“天书”!什么RPG、SLG、ARPG,在《牛津高级英汉词典》上根本就查不到。遇上比较新的口语,更是一头雾水。贾喜军在编辑部坐了一个月,没有编译出一篇稿件,只好帮着做了一点文字校对。

看到这里,经理都不知道给他安排什么工作了。当时,正好老总的司机辞职了。经理于是推荐贾喜军去给老总开车。贾喜军长得比较标致,跟着老总跑路倒是不错。于是第二天,贾喜军便穿得规规矩矩地跟着经理出去。可是没到半个小时,他就回来了,坐回编辑部,一脸的尴尬。

后来经理才知道,那天去开车,贾喜军一发动车就出了错。把老板吓得直冒冷汗,好在当时没有挂挡,如果挂上了,汽车当时就会“飞”出去,直撞上对面的墙……

经理说:“他拿到那么多文凭,应该是很擅长学习吧?给他点时间,学习学习如何?也许还有很大的潜力。”但是,贾喜军的学习热情完全不在工作业务方面,只要一有闲暇时间就在背单词,或许是在准备考研究生。最后,贾喜军只好离开了公司。

其实,贾喜军只是“拿文凭找饭碗”思想的受害者之一。现代社会需要文凭,更需要能力!每年,都有无数个“贾喜军”在全国各地碰壁。

一次,在某市区举行了一场商务小姐大赛。当地数十所高校的校花、才女竞相登场,结果却大爆冷门。来自“美女如云,人才济济”的外语学院、师范学院的参赛者均被击败,最后夺得桂冠的人居然来自农业大学!

当然,拿着一大堆文凭、证书,却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毕业就失业的现象是最普遍的。

文凭到底给我们带来什么?就好像3C认证,其实只是一个“合格证”。它也许能帮助你跨过企业招聘的门槛,却不能给你带来丰厚的收入、良好的待遇和广阔的发展前景。这些东西,都必须靠能力去争取。

要说道理,大家都懂。可是,事实上,能有几个人按照这个道理去做?一方面自己深受应试教育之害;另一方面,却依然坚定不移地顺着这条路走下去。

走进社会之后,每个人都期望能依靠文凭给自己找到应有的一切。可是,当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不是努力提高能力,而是盲目追求更高的学历,就好像贾喜军努力考研一样。这条路,我们要走到何时才是个头呢?

我们每天都准备着考各种“认证”,每天准备着各项考试,压得我们透不过气来。但当工作时,你就会发现:所学的文化知识和实际应用差距很大。那些“合格证”“学历证”究竟有什么用?文凭到底给我们带来什么?我们没有能力,谁负责?

不可否认,有大学学历的人在某些方面较没有大学学历的人具有一定的优势,毕竟他们经过几年的时间对某个专业进行了系统的学习,理论上的优势还是很明显的。但是,学历是否能与其能力成正比,却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举两个例子:

(一)

一个分厂进行工艺改造,技术科及机械动力科的工程师们洋洋洒洒地写了一份近万言的改造方案。经论证后被否决,原因只有一个,分厂工艺设备实际情况严重脱节。最后,这次改造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只能由该厂的几个高级工人技师带领维检工人完成。

(二)

一个分厂接收了一个专业对口的大学生,厂长很重视,将其分配到生产线一个重要岗位锻炼了两年,打算委以作业区长的重任。这名大学生不负众望,在这个关键岗位上干得很出色。可是,在将其委任为作业区长后,其管理及协调能力一塌糊涂,产量日益下滑。领导无奈只能进行撤换,又将其调整到了原岗位上。

举这两个例子的目的,并不是想将大学文凭贬得一文不值,只是想说:大学文凭也仅仅能证明一个人经过了四年的大学学习。一个人能力的高低以及是否全面,是靠他真正走上工作岗位后的实践去证明的。

学历证明不是万能证明,它只能证明一个人理论基础扎实,既不能证明他的实践经验和综合素质,也不能证明他的人品和性格。

目前,有些国企是“只认文件不认人、只认学历不认人”,只要符合上级规定和具有大学学历的人,即使是兽医专业,也可以很容易地被聘任到某个管理岗位上。而那些能力较强、真正适合这个岗位的人,因为没有文凭、不符合上级规定,只能名正言顺地被挡在大门之外。

在某些人眼里,文凭不是一张纸,而是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山,但愿“只认能力不认学历”不是一个简单的梦想!

保持开放的思维

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动物园里,一只孟加拉虎划伤了左腿,伤口鲜血直流。通常的治疗方法非常简单:清洗伤口,杀菌消毒,然后再用纱布包好即可。可是这次,这位“患者”并不配合,每次包扎之后它都会好奇地****伤处,然后将纱布扯掉。于是,伤口再一次暴露出来。屡次治疗,均告失败。

兽医很苦恼,最后想出了一个绝妙的注意。在为老虎包扎完毕后,便在纱布外面涂满了红红的辣酱。这只孟加拉虎经过“特殊治疗”后,一回到笼子里,便又习惯性地****伤处。当老虎的舌头刚一接触到纱布时,整个身体仿佛变成一尊雕塑,露出了痛苦的表情。呵呵,它对吃辣椒并不习惯!

这种治疗方法在任何一本医学书籍中都是绝无仅有的,可是却完全适用。从那以后,孟加拉虎再也没去碰过那块纱布,伤口很快便痊愈了。

很多时候,经验和常识经常让我们走上一成不变的道路,变成概念,受到限制。殊不知,保持思维的开放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只有开放的思维,才有可能冲破概念的牢笼,跨越心理的盲区,去发现不可能、未留意之处所蕴含的丰富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