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创新
6705000000030

第30章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反内战求解放(7)

1.政治协商会议的筹备工作

筹备新政协首要的问题,是如何尽快地、安全地将在香港、国统区的各民主党派负责人和无党派民主人士接到解放区来。

1948年8月,由****中央直接部署、******负责指挥、****华南分局和香港工委担负接送在香港的民主人士的工作开始了。为使工作做到万无一失,****中央又派钱之光前往香港,同香港工委负责人方方、连贯、章汉夫、潘汉年、夏衍研究,部署接送事宜。经华南分局和香港工委周密部署,精心安排,克服困难,成功地将李济深、沈钧儒、马叙伦、黄炎培、郭沫若等300多位民主人士分四批护送到了东北、华北解放区。

与此同时,在北平、上海的****地下组织的精心安排下,将吴晗、周建人、雷洁琼、胡愈之、楚图南、费孝通、田汉等人护送到了中央城市工作部所在地——河北省平山县李家庄。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6月,****中央派邓颖超携带******、******的亲笔信,由廖仲恺女儿廖梦醒陪同专程赴沪,邀请宋庆龄北上“商筹”“建设大计”。8月28日,宋庆龄在邓、廖陪同下乘专车抵北平,******、朱德、******、李济深、何香凝、沈钧儒等50人到车站迎接。

为适应工作的需要,1948年10月,****中央将统战工作从中央城工部分离出来,恢复了****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的建制,由李维汉任部长,高文华任副部长,由****统战部具体承办新政协的筹备工作。

****中央曾拟由共产党和民革、民盟三党发起召开新政协,后来扩大到由包括11个民主党派在内的23个单位组成的筹委会共同召集。经各方协商,新政协筹备会于1949年6月15日在北平正式成立。民革、民盟、民建、无党派民主人士、民进、农工党、救国会、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致公党都作为单位参加了新政协筹备会,为新政协的召开作了大量的工作。

1949年6月15日至19日,新政协筹备会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听取******关于《新政协筹备会组织条例》(草案)的说明。通过了《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组织条例》、《关于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的单位及其代表名额的规定》和新政协筹备会常务委员名单。常委会推选******为主任,******、李济深、沈钧儒、郭沫若、陈叔通为副主任,李维汉为秘书长(8月下旬,由于李维汉跌伤,由林伯渠代理该职)。在常委会领导下,设立六个小组:第一组负责拟定参加新政协的单位及代表名额和名单,组长李维汉;第二组负责起草新政协组织法,组长谭平山;第三组负责起草新政协共同纲领,组长******;第四组负责拟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方案、起草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组长董必武;第五组负责起草新政协会议宣言,组长郭沫若;第六组负责拟定国旗、国徽、国歌方案,组长马叙伦。

经过三个月的努力,各项准备工作于9月初完成。9月17日,新政协筹备会召开第二次全体会议,审议并基本通过新政协各项文件草案。会议决定将即将召开的新政协会议定名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胜利召开,新中国诞生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召开。参加新政协的单位45个,代表510名,候补代表77名,特邀代表75名,共662人,其中共产党员占44%,各民主党派成员占30%,工农和各界无党派人士代表占26%。在人民政协的宏大阵容中,不但有全国各民主阶级、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及国内各少数民族、海外华侨、宗教界的代表人物,而且有从国民党营垒中分化出来的爱国民主人士,其中包括前国民党政府和平谈判代表团的全体代表。全体代表推选出******等89人组成大会主席团。主席团推举******、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沈钧儒、谭平山、蔡廷锴、章伯钧、黄炎培、马叙伦、马寅初、郭沫若等31人,组成主席团常委会,林伯渠任大会秘书长。****中央主席、新政协筹备委员会主任******主持开会并致开幕词。******庄严宣告:“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我们的民族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作了关于起草共同纲领草案的报告。9月27日,人民政协全体会议一致通过了四项决议案:(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都定于北平,改名为北京;(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纪年采用公元,当年为1949年;(3)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正式制定以前,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4)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为五星红旗,象征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人民大团结。会议经过充分的民主协商,于27日和29日先后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和《关于选举中国人民政协全国委员会和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的规定》等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文件。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简称《共同纲领》,是中国有史以来中国人民的第一部大宪章,是中华民族近百年来为此前仆后继、流血牺牲所取得的革命成果,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全部最低纲领,也是我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大团结的政治基础和共同奋斗的纲领。

《共同纲领》规定了新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外交等各方面的基本政策,为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全部历史任务,过渡到社会主义准备了必要的条件。其基本内容是: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性质。《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政权机关一律实行**********。”

关于人民政协的性质及其组织成分。《共同纲领》规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其组织成分,应包含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革命军人、知识分子、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少数民族、国外华侨及其他爱国民主分子的代表。”

关于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政策。《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是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内外交流的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之目的。”国家应调剂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农业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使各种社会经济成分在国营经济领导之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关于新民主主义的民族政策。《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反对帝国主义和各民族内部的人民公敌,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各民族友爱合作的大家庭。反对大民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禁止民族间的歧视、压迫和分裂民族团结的行为。”“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各少数民族均有发展其语言文字、保持或改革其风俗习惯及宗教信仰的自由。人民政府应帮助各少数民族的人民大众发展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建设事业。”[7]

《共同纲领》还规定了军事、外交、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基本政策。正如刘少奇同志在会上所指出的那样:“这个共同纲领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端重要的文献。”[8]它在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成为我国各阶级、各民主党派和各族人民大团结的政治基础和基本的行动准则。

9月30日,人民政协全体会议进行了两项选举:

(1)选举******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陈毅等56人为委员,组成中央http://baike.baidu.com/view/319203.htm《共同纲领》。

人民政府委员会。(2)选举以******为主席的由180人组成的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10月9日,由政协全国委员会选举产生******为第一届人民********,******、李济深、沈钧儒、郭沫若、陈叔通为副主席,李维汉为秘书长),在选举之后,会议还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宣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通过《给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致敬电》,通过竖立为国牺牲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和镌刻纪念碑碑文的决定,并在会议闭幕后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典礼。当日由朱德副主席致闭幕词,大会宣告胜利闭幕。

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正副主席及全体委员宣布就职,一致决议: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接受《共同纲领》为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纲领。会议推选林伯渠为政府秘书长,任命******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为中央人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主席,朱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沈钧儒为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罗荣桓为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长。

10月1日下午,在首都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30万军民齐集天安门广场,人群、旗帜、彩绸、鲜花和彩灯,汇成了喜庆、欢乐的海洋。******宣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亲手升起了我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并庄严地向全中国和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已于本日成立了!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她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由全国人民长期共同奋斗的结果,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伟大胜利,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在中国取得的伟大胜利,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伟大胜利。

[1]******:《****中央关于九月会议的通知》,1948年10月10日。

[2]李砚洪:《北平1949:危城抉择》,《北京日报》2007年1月30日。

[3]李砚洪:《北平1949:危城抉择》,《北京日报》2007年1月30日。

[4]http://www.chinamil.com.cn/item/mzd/hddsj/1949.htm《人民军队缔造者******——解放战争时期》,《解放日报》。

[5]《******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33页。

[6]《******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68-1482页。

[7]http://baike.baidu.com/view/319203.htm《共同纲领》。

[8]http://www.hebzx.gov.cn/messnews.asp?id=1162《刘少奇是怎样阐述人民政协〈共同纲领〉的重大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