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陀和原始佛教思想
6708200000039

第39章 附录:巴利语三藏提要(8)

17.《利养和名闻集》(Lābhasakkāra、samyutta),含四十三经。佛陀讲述如果比丘追求世俗的名闻和利养,犹如鱼儿吞食鱼钩,必然招致不幸。

18.《罗睺罗集》(Rāhula、samyutta),含二十二经。佛陀向罗睺罗讲述五根、五境、五识、触、受、想、爱、界、蕴、苦和无我。诸法无常,不要误认为这是“我”、“我的”或“我的我”。如果能理解这一切,就能达到真正的平静。

19.《勒叉那集》(Lakkhaa、samyutta),含二十一经。记述一些本生故事。勒叉那与迦叶一起乞食,路过某处,迦叶发笑。勒叉那问他为何发笑?由此引出本生故事。例如,迦叶讲他凭天眼通看到一些老鹰、乌鸦和秃鹫追逐,撕咬一具正在空中行走的骷髅,感到很奇怪。于是,佛陀解说:那个人前生是个屠夫,由于业报,他要受这种惩罚几百几千年。

20.《譬喻集》(Opamma、samyutta),含十二经。佛陀讲述一切罪恶产生于无明。佛陀也教导众比丘要精进努力,否则会被摩罗打败。

21.《比丘集》(Bikkhu、samyutta),含十二经。目犍连讲述进入第二禅时享受的“圣默”。佛陀教诲难陀和帝沙等比丘要严格遵循戒律修行。

三、《犍度品》(Khandha、vagga)

22.《蕴集》(Khandha、samyutta),含一百五十八经。佛陀讲述五蕴:色、受、想、行、识。它们都是瞬息即逝的。不懂得这个真谛的人,总是执著五蕴,认为色是我的,受是我的,想是我的,行是我的,识是我的。一旦五蕴发生变化,他们就烦恼伤心。而理解五蕴无常无我的人,便不会这样。

23.《罗陀集》(Rādha、samyutta),含四十六经。佛陀向罗陀讲述色(身)即摩罗,哪里有色,哪里就有摩罗,就有毁灭;有情(satta)即贪欲,与色、受、想、行和识纠缠;五蕴无常。

24.《见集》(Ditthi、samyutta),含九十六经。佛陀讲述执著五蕴,产生种种邪见:“这是我”,“这是我的”,“这是我之我”;没有善恶业报,没有今生来世;世界有限或无限,命与身同一或不同一。只有认识五蕴无常,懂得苦集灭道,才能摆脱痛苦烦恼,获得无上菩提。

25.《入集》(Okkantika、samyutta),含十经。佛陀讲述确信眼、耳、鼻、舌、身和意无常的人,称作“入正位”。

26.《生集》(Uppāda、samyutta),含十经。佛陀讲述诸法无常,苦、病、老、死缘眼、耳、鼻、舌、身和意而起。

27.《烦恼集》(Kilesa、samyutta),含十经。佛陀讲述六根、六境和六识产生欲望,带来心的烦恼。

28.《舍利弗集》(Sāriputta、samyutta),含十经。舍利弗回答阿难的问题,讲述自己的修禅体验。舍利弗讲述自己摆脱欲望,内心平静,充满喜乐,渐次进入更高的禅定境界。

29.《龙集》(Nāga、samyutta),含五十经。佛陀以龙(nāga,蛇)为例,讲述四种生:卵生、胎生、湿生和无父母生(即化生)。

30.《金翅鸟集》(Supanna、samyutta),含四十六经。佛陀以金翅鸟为例,讲述四种生:卵生、胎生、湿生和无父母生(即化生)。

31.《乾闼婆集》(Gandhabbakāya、samyutta),含一百一十二经。佛陀讲述乾闼婆住在树根、树心、树枝、树汁、树叶和花朵的芳香中,并说明他们的受生因缘。

32.《云集》(Valāha、samyutta),含五十七经。佛陀讲述各种云神,他们化身为冷云、热云、雷云、风云和雨云,由此产生风、雨、雷、冷和热各种自然现象。

33.《婆差种集》(Vacchagotta、samyutta),含五十五经。游方僧婆差种询问佛陀各种问题,诸如世界是否永恒,世界是否无限,命与身是否同一。佛陀回答说,那是出于对五蕴的无知,才产生这些异学邪见。

34.《禅定集》(Jhāna或Samādhi、samyutta),含五十五经。佛陀讲述有四种修禅者:一、善于三昧(samādhi),不善于等至(samāpatti);二、善于等至,不善于三昧;三、既不善于三昧,也不善于等至;四、既善于三昧,又善于等至。其中,第四种修禅者最为优秀。

四、《六处品》(Saāyatana、vagga)

35.《六处集》(Saāyatana、samyutta),含二百零七经。佛陀讲述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和六境(色、声、香、味、触、法)都是无常、苦和无我。将六根和六境视为“我”、“我的”或“我之我”,是虚妄之见。认识到六根和六境无常,认识到它们是束缚,是烦恼,就能摆脱无知,根除烦恼,获得智慧。

36.《受集》(Vedanā、samyutta),含二十九经。佛陀讲述受有三种:苦、乐、非苦非乐。应该依乐受而摒弃染欲随眠,依苦受而摒弃瞋恚随眠,依非苦非乐而摒弃无明随眠。应该视乐受为疾病,视苦受为倒钩,视非苦非乐为无常。受产生于触,触灭即受灭。受灭之道即八正道。

37.《女人集》(Mātugāma、samyutta),含三十四经。佛陀讲述女人的品行和来世的命运。一个女人如果有五种优点:貌美、有财、有德、勤劳、能生育,便能获得男人喜欢。每个女人都要经历五种痛苦:嫁夫、离别亲属、怀孕、分娩、侍奉丈夫。一个女人如果早上有悭贪之心,中午有嫉妒之心,傍晚有染欲之心,死后必定堕入地狱。一个女人如果没有信仰、不知羞耻、肆无忌惮、忿恨恚瞋、愚昧无知,死后也会堕入地狱。反之,则能升入天国。

38.《阎浮车集》(Jambukhādaka、samyutta),含十六经。游方僧阎浮车向舍利弗询问涅槃、阿罗汉等十六事,舍利弗一一解答。舍利弗讲述只有遵行八正道,铲除贪瞋痴,才能成为阿罗汉,达到涅槃。正是为了理解苦谛,才追随佛陀修行。受有三种:苦、乐、不苦不乐;漏有三种:欲漏、有漏、无明漏。只有遵行八正道,才能认识三受,断灭三漏。

39.《沙曼陀迦集》(Sāmandaka、samyutta),含十六经。游方僧沙曼陀迦向舍利弗询问涅槃、阿罗汉等十六事,舍利弗一一解答。内容与前经相同。

40.《目犍连集》(Moggallāna、samyutta),含十五经。目犍连向比丘讲述修禅的经验:有寻、无寻、乐、舍、虚空、识、无所有、非想非非想。又向众天神讲述皈依佛法僧三宝的功德。

41.《质多集》(Citta、samyutta),含十经。质多居士向众比丘解释六根和六境互相并不构成束缚。只有当六根与六境接触,产生欲望和贪欲,六根和六境才构成束缚。他还与比丘伊犀达多、摩诃迦、迦摩浮、戈达多互相问答。他还批驳尼乾陀若提子和裸形迦叶的邪见。质多居士临死前,众天神劝他转生为国王,他予以拒绝,因为他已摒弃一切无常之物。

42.《聚落主集》(Gāmai、samyutta),含十三经。佛陀讲述人或粗暴或温和,在于是否摒除贪瞋痴。佛陀否认歌舞伎、战死的兵士、象师和马师死后能升天,否认沙门可以接受金银,反对纵欲和苦行两个极端。

43.《无为集》(Asakhata、samyutta),含四十四经。佛陀讲述涅槃就是灭除贪瞋痴。止观、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和八正道是通向涅槃之道。

44.《无记说集》(Avyākata、samyutta),含十一经。波斯匿王询问比丘尼识摩,如来死后存在与否?识摩回答说,佛陀本人没有解答过这个问题。实际上,也不可能界定如来,因为如来像大海一样深广,不可测量。阿那律、舍利弗和目犍连等佛弟子也对这个问题作出同样的回答。

五、《大品》(Mahā、vagga)

45.《道集》(Magga、samyutta),含一百八十经。佛陀讲述八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勤、正念、正定。

46.《觉支集》(Bojjhaga、samyutta),含一百七十五经。佛陀讲述七觉支: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

47.《念处集》(Satipatthāna、samyutta),含一百零二经。佛陀讲述四念处: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

48.《根集》(Indriya、samyutta),含一百八十五经。佛陀讲述五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49.《正勤集》(Sammappadhāna、samyutta),含五十四经。佛陀讲述四正勤:努力使未生之恶不生,努力使已生之恶断除,努力使未生之善能生,努力使已生之善增长。

50.《力集》(Bala、samyutta),含一百一十经。佛陀讲述五力: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

51.《神足集》(Iddhipāda、samyutta),含八十六经。佛陀讲述四神足:欲神足、勤神足、心神足、观神足。

52.《阿那律集》(Anuruddha、samyutta),含二十四经。阿那律讲述通过四念处,获得神通。

53.《静虑集》(Jhāna、samyutta),含五十四经。佛陀讲述四禅定: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

54.《入出息集》(nāpāna、samyutta),含二十经。佛陀讲述怎样调节入出息(吸气和呼气)才有成效。

55.《预流集》(Sotāpatti、samyutta),含七十四经。佛陀讲述圣弟子虔信佛法僧,奉守戒律,尽管乞食为生,衣衫褴褛,却能摆脱地狱和再生的苦难。

56.《谛集》(Sacca、samyutta),含一百三十一经。佛陀讲述四圣谛:苦、集、灭、道。

增一尼迦耶

1.《一集》(Ekata、nipāta),讲述盖障,调伏,守护,控制,精进,放逸,非法,如来,一些著名的比丘、比丘尼和居士的特殊品质,随念,禅定,等等。

2.《二集》(Duka、nipāta),讲述两种恶行业报:现世业报和死后业报;两种布施:物布施和法布施;两种僧团:认识四谛和不认识四谛;两种天生的善人:正觉者和转轮王;两种不动摇者:佛陀和狮子;两种愚人:不履行自己的职责和行使他人的职责,等等。

3.《三集》(Tika、nipāta),讲述三种业:身业、口业和意业;三种美德:布施、出家和赡养父母;三种受:苦、乐和不苦不乐;比丘的三种、品质:控制感官、节制饮食和保持警觉;三种解脱:信解脱、定解脱和慧解脱;三种恶因:贪、瞋和痴,等等。

4.《四集》(Catukka、nipāta),讲述四种愚行:赞扬不该赞扬者,指责应该赞扬者,喜欢不该喜欢者,厌恶应该喜欢者;四种人:聪明而不虔诚,不聪明也不虔诚,不聪明而虔诚,既聪明又虔诚;比丘应该在衣、食、住、药四事上少欲知足;四种光:月光、阳光、火光和智慧光;四种本质:戒、定、慧和解脱;四种力:信、勤、念和定;四种尊者:如来、辟支佛、声闻和转轮王;四种回答问题的方式:肯定、有保留、反问和否定;四种邪见:视无常为常,视苦为乐,视非我为我,视污秽为纯洁;四种善人的美德:即使问起也不说别人坏话,即使不问起也说别人好话,即使不问起也承认自己的缺点,即使问起也羞于说自己的优点;四个圣地:佛陀诞生处、得道处、初******处和般涅槃处;四正勤:努力断除已生之恶,努力使未生之恶不生,努力使未生之善能生,努力使已生之善增长,等等。

5.《五集》(Pacaka、nipāta),讲述五种学习:信念,羞愧,避恶,精进,智慧;五盖:爱欲,瞋恚,昏眠,掉悔,疑惑;比丘的五恶:不离贪,不离瞋,不离痴,虚伪,恶狠;人应该记住的五事:肯定会老,难免会病,终究会死,肯定会与亲爱之人别离,自己的行为决定自己的命运;女人的五恶:狂怒,报复,狠毒,两舌,不贞;五种婆罗门:如同梵天,如同天神,尊重传统,不尊重传统,粗俗卑贱,等等。

6.《六集》(Chakka、nipāta),讲述最高的见是见如来,最高的听是听如来说法,最高的获得是获得对如来的信仰,最高的学习是学习如来的教诲,最高的侍奉是侍奉如来及其佛弟子,最高的忆念是忆念如来及其弟子。比丘应该控制六根,体验六神通,具备六根和六力。比丘六法:不热衷业,不热衷争论,不贪睡,不热衷聚会,温文尔雅,与善人交往;学者的六种缺点:热衷业,热衷争论,贪睡,热衷聚会,放纵感官,饮食无度,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