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下,许多果农在培养果树时,都会严格按着果树的生长规律来对它们进行栽培。小树苗不到结果的年龄,果农不会让它们提前进入“角色”开花结果。即使树上开满了花,也结了许多果子,果农也会毫不客气地把那些果子敲掉。果农说,提前进入结果期,其实是浪费养分。因为每一棵树的育果时间是呈阶段性的,没有到育果期就开始结果子会把树累坏,这样到了真正的育果期时,就不会结出理想的果子来。
育人也像育树,当孩子还小时,别给他们设置他们承受不了的标准。给他一个够得到的标准,让他轻松成功,培养他进取的兴趣和自信。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自己奔向更高的目标,会用自己的努力给父母一个证明:他真的很优秀。
莫让“重负”压垮“勇夫”
案例:
暑假第一天,读小学五年级的牛帅就和妈妈发生了超级大战。战争的导火线就是这次期末考试的成绩。牛帅各科都没超过92分,在班上排到了第七名。
原来,新学期开学的时候,牛帅的同学就和他约好,等放假了要牛帅到他家去玩。同学的家在云台山上,从小在城里长大的牛帅,心里向往着青山蓝天,想在假期好好领略一下山里孩子的生活,让自己好好体验体验没有经历过的生活,于是,没多思考就答应了同学的邀请。
回到家,牛帅就把自己的决定告诉了妈妈,妈妈倒很通情达理,说:“行,不过有个条件,你得答应妈妈,期末考试进入前五名!”
当时,牛帅的成绩排在班里第十二名,牛帅觉得自己加把劲应该行,就很痛快地答应了妈妈。没想到自己虽然努力,却只排在了第七名。本以为两名之差妈妈不会太较真,没想到当他准备收拾行李动身时,妈妈却说:“云台山就别去了,考试不太理想,趁着假期把成绩提上去。我给你报了一个补习班,从明天起,你就去补习班上课……”并且承诺牛帅说,只要在假期里能把成绩再提上些,等开学的时候,把没去云台山玩省下来的钱给他,并且再给他买一套李宁牌的运动服,这可是牛帅想了好久的事。
盼了一个假期的心愿,就这样了结了。牛帅当然不愿意,大吵着说自己不稀罕妈妈的奖励,也不去当什么前五名,然后奔出家门。
儿子不见了,当妈的心里慌得像撞进了一头小鹿,急忙四处寻找,一直找到半夜,才在姐姐家找到牛帅。
因为拗不过母亲,牛帅到底还是去了补习班。看到儿子顺从地走进补习班,母亲满心高兴,但她还没来得及笑出来,马上就哭了。牛帅在进入补习班的第三天,就开始脸色惨白、精神恍惚,然后一头栽倒在课堂上。
生活中,像牛帅妈妈这样的母亲并不在少数,全部的心思就是让孩子学习再学习。为了让孩子学习,家长甚至给孩子开出种种条件进行利诱,让孩子变成了重赏之下的“勇夫”,平时像绷紧的弦,到了假期也不让孩子休息。
在正常的学习时间让孩子努力学习无可厚非,但到了假期还让孩子像拼命三郎似的,就有些不近情理了。据一份调查报告显示,进入补习班的学生,有70%是因为父母的意愿,不得不走进补习班。更有甚者,怕孩子不安心补习,有些家长竟然陪着孩子一起去补习班,坐在教室外监视孩子。这样的行为,这样的心态,孩子能学得好吗?而有些孩子在假期里父母竟然给报了好几个班,孩子像赶场似的,有些早饭都顾不上吃。孩子们无奈地说,放假比平时还累,真不如不放假。
更多的调查显示,各种补习班虽然能对孩子的学习有所帮助,但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却有着超出收获几倍的伤害。许多孩子不堪重负,累倒在补习班中;更有的孩子用消极对待、逃课,甚至出走来对抗父母的高压式教育。
有一位老师针对林林总总的补习班,做了细致的调查后写下《别让孩子出问题》。文中指出,因为学习的重压,孩子们长期经受压力的折磨,并处于这种焦虑之中,精神和心理受到不正常的挤压,越来越多的孩子出现心理方面和精神方面的问题。
有人曾把中国人和美国人对儿童的教育作了对比,并做了一个精妙的比喻:两个国家,文化不同,教育孩子的方式也不同。中国人教育孩子像在使用车子,喜欢给车增加载重量,似乎载得越多,对车的利用率就越高;而美国人则注重对车的保养,绝对不超过车的载重量。结果是中国人的车因超载过多越跑越慢,很快就报废了;而美国人的车,因为注重保养,性能越来越好,结果是越跑越快。所以,中国的神童很多,但成大器的很少;美国的大科学家很多,但他们在小时候却未必是很出色的。
所以,与其花高昂的代价,换来孩子们的身心疲惫、情绪消极,不如把一个轻松的假期还给孩子们。假期其实是孩子们学习路上的加油站,在这个加油站上,让孩子多休息,多接触大自然,多做他们喜欢的事情,对他们进行智能培训,让他们打好坚实的基础,他们才能在人生跑道上做足腾飞的准备。
“踮起脚”够标准会累坏孩子
案例:
放学以后,小强拿着下午刚发到手里的考卷,磨蹭着不肯回家。小强在班上成绩属于中等,这次考试,母亲给他下达任务:挺进前5,挤进上游行列。但小强并未达标,徘徊到天快黑,小强才不得不走进家门。
知道儿子今天发考卷,当妈的早就等着了,一进门就让孩子拿出卷子来。尽管不情愿,小强也不得不把卷子给妈妈看。小强胆战心惊地瞧着妈妈的脸色由白转青,再由青转黑……眼看一顿痛打就要落到身上,幸好在这时爸爸走了进来。因为妈妈要忙着给家人做饭,小强才算暂时逃过一劫,像一只受惊的小兔子一样逃进自己的房间。
每次考试过后,像小强这样遭遇的学生并不在少数。
小强的班主任周老师非常苦恼地说:“现在的家长都太功利了。每次考试,他们都会给孩子们定标准。没达到标准的,父母就会不高兴,甚至对孩子大打出手……”周老师不无担忧地说,这些家长都把眼光盯在孩子的分数上,而忽略了教育的真正意义:让孩子成为一个自信、阳光、善良并且有着健全人格的人。
把孩子的分数定为唯一目的,并且给孩子们设置一个高标准,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有百害而无一利。这些父母对待孩子学习的态度,让人不由想起一个有关海鸥的故事:海鸥的飞行目的有两种。一种,把飞行当成觅食的手段,因此,它们不远行,每天只围绕着海岸边的船舷飞,等待那些水手或者旅客抛出零食。另一类海鸥,却把飞行当成终生的目标,它们以飞为目的,终生不停留,一直朝前飞。它们飞了很远,经过高山与大洋,也经过大海与草原。在飞的同时,它们欣赏各种美景,也获得各种内陆与海洋才有的山珍海味。
第一种海鸥是只问收获、不管耕耘型的。它们在乎的只是眼前的一顿美餐,不作长远打算,所以它们的一生也只能是填饱肚子而无所创举。第二种海鸥却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型的。它们在一生的飞行中,不但收获了美食,还收获了比第一类海鸥多得多的东西。它们的一生,也充满了美丽的传奇。
做父母的在教育孩子时,最忌讳有太强的功利性。父母太过功利,很容易把孩子逼成第一类海鸥,只奔着目标而去,不能脚踏实地地学习。这样不但会让孩子失去许多人生的美景,也会影响孩子的心智发展。
此外,许多家长认为给孩子设置一些高标准,可以激励孩子努力学习。其实,这是错误的想法。有了高标准,孩子们虽然有了行动的目标,但若是标准太高,让孩子们踮起脚尖也够不到,孩子们会感到厌烦并消极对待,最后不但起不到激励作用,还会挫伤孩子的自信心和进取心。有一个非常优秀的初一学生在日记中写道:
我想做个坏孩子,这样,我就不用每天想着考试、分数、名次,我就不用看爸妈的脸色,也不用听老师的批评。
我想做个坏孩子,我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我可以背着行囊去远方,离开这些虚伪的人。
我想做个坏孩子,不需要被父母牵着手走路,像一个没有脑子的木头人,每天都像在等待他们的宣判!
我想做个坏孩子,充分享受美丽的阳光、快乐的生活。
何时,我们的梦想变得不再是我们的?我们在家人、老师、朋友的期望下,做着自己心里厌恶的事情。更多的时候,我们总是为别人而活着。那心底的梦想,在时间的冲刷下变成了幻想,变成了一个可悲的梦。不要以为我很坚强,我的表情只是武装自己不受伤。
坏孩子的天空到底是怎样的?堕落?迷茫?颓废?还是外人无法欣赏的美好?但至少,坏孩子的世界里可以不考虑分数,我向往着……
看看孩子的作文,可怜天下父母心,大概父母不会想到,为孩子付出的一片苦心,会把孩子逼到想当坏孩子的路上去。孩子的态度,其实就是父母的镜子。可以对孩子抱有期望,可以在学习上给孩子定一个标准,但这个标准要让孩子能轻松达到。别让孩子踮起脚还离标准很远,超出孩子正常的承受能力,受损的不仅是孩子的身心,还有与父母之间的亲情。
在长跑比赛中,聪明的选手都不会在起步之初就拼尽全力。他们会保存自己的体力,只要不落后就行,而快到终点时,他们才会奋起冲刺。教育孩子也如长跑,在孩子起步之初,起点低些,让孩子容易达到,就容易激起他们的兴趣和进取心。在这样的基础上一点点进步,比高压式的教育要强很多倍。而起点太高,孩子们力不能及,势必会让孩子身心俱疲。
学会爱孩子,别给孩子设定他们达不到的标准。让孩子学那种一生都在飞行的海鸥,埋头耕耘,不在乎眼前的得失,这样当我们回头展望时,必定是累累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