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图”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释义是:图谋,打算。它可以延伸到:计划、追求、希望、努力、目标、付出、争取等等。“企图心”更是成功的保障。一个人如果没有企图,没有谋略,就会导致盲目。而没有目标、没有计划,又何来前进和拼搏的动力?企图心的强烈程度,取决于意愿的大小。意愿越强烈,则企图心越大,成功的可能性就越高。
企图心人人都有,几乎是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当孩子呱呱坠地,他们的哭泣、笑容就传递着他们内心的意愿。等到孩子一天天长大,帮助孩子树立理想、成就理想,做进取的人、奋斗的人、热爱生活的人、有益社会的人,就是在帮助孩子树立远大的企图。
当一个人想要达成某件事的时候,最先引诱他动心的是他心中的渴望,而这份渴望就是他的企图心。可以说,一个没有企图心的人,很可能不会有成功的人生。
古今多少名人之所以能成就不凡伟业,皆因胸怀壮志,心有企图。例如: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就是因为他有报仇的企图心,最终打败吴国;班超“投笔从戎”,因为他有效法张骞出使西域的企图心,终于立功异域,名垂青史;刘秀“得陇望蜀”,因为他有统一全国的企图心,因此荡平逆党,得遂所愿;历代多少寒门学子,十年苦读,终能一举成名,皆是因为有求取功名、光宗耀祖的企图心。
近代享誉学术界的高希均,虽然出身寒微,但怀抱着学者报国的企图心,故能在科学与经济的学术领域大放异彩。方震文,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一个年仅12岁的少年,发明了节能水壶,比普通水壶烧开水的时间几乎节约了一半,获得了四川省第二十三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谁能想到,这个少年的发明,企图心只是源于想让妈妈下班后尽快地喝上开水!
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父母注重孩子的企图心,渴望培养孩子的企图心。但是,如果在孩子人生之初,就过早地按大人的想法引导孩子的企图心,却未必是好事。因为他正当幼年,他将来的人生目标还没确定,也许你看好的企图只是他一时的兴趣。这时的过分引导,就有可能把孩子引入歧途,甚至给孩子造成伤害。
中国台湾前成功大学校长、美国流体动力学专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吴京,是三个孩子的父亲。他的三个儿子分别毕业于斯坦福、布朗等著名学府,现在风华正茂、事业有成。回忆起他的教子经历,他深有感触地说:“让孩子学会走自己的路,比什么都重要。”他认为,“中国的父母太紧张、太紧张。总想着要孩子进一所好学校,进了好小学,又想进好初中、好高中,好大学更要奋斗了。可我想不明白,你们到底是要孩子进下一所好学校,还是要孩子将来有出息?这是两码事。希望孩子有出息,就要让他们有活力,能够持续不断地学习,要让孩子有一颗强烈的企图心(即进取心)。而企图心不是你牵着他走就能够练出来的。要让孩子学会自己走路,因为今天我们要走的路,未必是孩子明天要走的路。”
吴京还列举了几个例子:“今天的社会已经与过去不一样了。过去,中国人信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因为过去的社会是单元的、封闭的,平民要走仕途的唯一通道是科举。可今天的社会多元而开放,行行出状元。一个打篮球的姚明,在美国的知名度已不亚于国家元首。这种情形以前会有吗?以中国台湾为例,拉动台湾经济发展的,很多不是台大、成大的毕业生,而是从高职院校出来甚至高中都没有毕业的企业家。读博士虽然好,但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去读博士。台湾很多高科技行业的创始人都不是博士毕业,因为创业需要很强的企图心,也许就在读博士的过程中,最初的企图心慢慢地就被磨灭了。”
作为父母,总是渴望孩子青出于蓝而更胜于蓝,延续或者成就父母的梦想。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不同的人生轨道。让孩子快乐地成长,自由地发展,孩子的企图心也会自然涌现出来,会自己选择自己的道路。
拔苗助长是对孩子企图心的戕害
我们上小学的时候,都学过这样一则寓言故事:
古时候,宋国有个农民,看到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太慢,心里很是着急。这天,他干脆下田动手把禾苗一株株地往上拔高一节。当他疲惫不堪地回到家里,他对家里的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一下子让禾苗长高了许多!”
他的儿子听了,连忙跑到田里去看,却发现田里的禾苗全部枯萎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凡事都有自己的规律,谁违背了自然规律,就一定会受到惩罚。其实,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也不自觉地犯着拔苗助长的错误。
新浪微博和博客曾先后出现一位佩带五道杠的少先队员的照片和介绍。据其父母介绍:
少年名叫黄艺博,是武汉市少先总队副总队长,两三岁开始看新闻联播,7岁开始坚持每天读《人民日报》《参考消息》,并读完了白话本的《资治通鉴》。小小年纪的他从不玩任何游戏,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关注政治、学习政治。目前,他已经在全国重要报刊上发表过一百多篇文章,且经常去慰问和帮助孤寡老人,有大量的照片为证,俨然是一位当世难得的“政治神童”。一时间,质疑声和批评声蜂拥而至,引发了广大网民和媒体的热议、揶揄,甚至恶搞。
虽然两岁看新闻联播、7岁爱看且看懂《人民日报》《参考消息》的可信度几乎为零,但黄艺博如今对这些主流报道和主流价值观全然接受,而且已经开始主导自己的言行举止,木已成舟。他那过于成熟、老练的照相姿势以及表情和笑容,对以上猜测给出了确定的答案。黄艺博出生在公务员家庭,父亲黄宏章是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的公务员,母亲是军工系统的工作人员。有这样的家庭,有这样的教育理念,又有仕途风光无限的社会现实,培养出如此官味十足的孩子,亦非无花结果。
本应是模仿奥特曼打怪兽,边吃零食边看《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年龄,却被父母的企图心异化成了所谓的“政治神童”,摧残了纯真的童年,沦为时代和现实的牺牲品,这是让很多人心痛和悲愤的。
在各种恶搞的PS照片中,有一张黄艺博和林妙可的合照,注解更是用了最近的流行语“要是……我就不相信爱情了”。
林妙可,与黄艺博一样,同是十一二岁的少年,并有着“其妙可居”的可爱外表。但因为爆出她在奥运会开幕式上假唱,以及处处透出的显然与其年龄不符的世故气质,而为网友们所质疑。
五道杠少年事件网友们何以又捎带上了“谋女郎”林妙可?原因就在于他们的“失真”。黄艺博和林妙可表现出的超常成熟和世故,打碎了人们对童年应该纯真无瑕的常识。他们表现出的企图心粉碎了社会诚信的基石,成为社会诟病的一种符号。
据说,黄艺博一直生活在父亲的威权下。两岁时,父亲喜欢看新闻联播,他喜欢看动画片,但父亲毫不相让,以至于他为了取悦父亲,对新闻联播也发生了兴趣。至于后来的读《人民日报》《参考消息》等等,都是父亲威权培养的结果。
有消息报道,在国外,曾有一些变态的人,把刚出生不久的小动物们装进一个瓶子里。因为动物要发育,但瓶子却限制了它们的成长,坚硬的瓶子死死卡住了它们的身子,于是不久,它们生长的身子就按着瓶子的形状发育,成为人们观赏的艺术品。
黄艺博和林妙可之类的天才儿童,就如同瓶子里的小动物。父母的教育理念以及社会的现实环境,就是那个卡住他们身子的瓶体。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按照瓶子的形状生长成怪胎,取悦父母,取悦一些利益集团。这其实是对孩子企图心的戕害,是对童真的抹杀。
顺应孩子的成长规律
很多家长以为,孩子的企图心越早培养引导越好。于是,孩子刚刚出生,就被抱到婴儿会馆上课;汉语还没有说到让人听明白的地步,就教孩子学习英语;步子还没有走稳,就让孩子练习舞蹈、钢琴。孩子学得越多,家长越是欣慰。“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这些家长的普遍想法。那么,是不是所有成功者的企图心都跟早期教育有关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世界互联网名人马云,人们都感叹他的强势和成功。也许,你会认为马云一定从小就受到严格的教育,从小就为自己的目标奋斗,所以才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其实,大错特错,马云从小学到中学,他所读书的学校都是三四流。他并不聪明,学习成绩不好,调皮、顽劣,还极爱打架,最严重时被打得缝了八针。因为太调皮,学校把他开除,他只得被迫转学。他初中考高中考了两次,数学31分;高考数学21分。高考失败,弱小的马云做起踩三轮车的营生。
直到有一天,他在金华火车站捡到一本书——路遥的《人生》。这本书改变了马云:“我要上大学。”于是,他开始发愤图强,重新拾起扔下的书本自学。然后,他特别幸运地进入杭州师范大学外语系本科班。经过努力拼搏,马云终于走到事业的巅峰,成为中国著名的企业家、阿里巴巴主要创始人之一、阿里巴巴现任集团主席和首席执行官、美国《福布斯》封面上首位中国大陆企业家。但他的成功,却绝不是从小就日积月累培养企图心造成的,而是他的辛勤奋斗得来的,跟企图心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