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人生是长跑,孩子要慢胜
6836800000035

第35章 大器晚成也是才 (1)

张爱玲曾经说过“出名要趁早”,真的是这样吗?

张爱玲之所以可以这么口出豪言,是因为她自己就是一个文学天才,十一二岁的年龄即开始发表小说,从此一鸣惊人,写出了许多不朽的文学作品。文字在她的笔下,俨然具有了鲜活的生命,直入读者内心,让人欲罢不能,跟着她的文字跳跃涤荡。她一生笔耕不止,作品丰富,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大师,其作品在世界文坛亦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直到今天,张爱玲一直拥有粉丝无数。

关于天才神童的成功案例,古今中外还有很多很多,不胜枚举。但是,更多的是经过不断失败、不断摸索最终获得成功的成功者。春花是花,秋花也是花,那些迟开的花,绽放得同样惊艳、瑰丽。

张复泉出生于菲律宾一个华人家庭,20世纪40年代漂洋过海,回到家乡福建省泉州市的一个小山村。不久,父母病故,剩下他们姐弟三人与外祖母相依为命。17岁的张复泉为了生存,不得不参军。他从小喜欢写字。20世纪70年代,在一位书画家朋友的建议下,张复泉开始学习书法绘画。二十年磨一剑,1995年,59岁的张复泉,书法作品《驰》获得“骏隆杯”华人书画作品艺术大奖赛金奖。1997年,他又被16个国家和地区书画艺术单位联合授予“世界书画艺术名人”荣誉称号。

力帆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尹明善,47岁才开始下到商海,55岁时开始攀登事业山峰,竟也能获得成功,先后两次荣登《福布斯》中国巨富排行榜。看看这些大器晚成者,父母们是不是应该把握好自己对待孩子的心态,让孩子快乐地去创造自己的舞台呢?

毕加索20岁时,便用一幅大师级作品——《招魂》,奠定了自己作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的地位。很快,他又绘作了其艺术生涯中许多最重要的作品,包括26岁那年创作的《亚维农的少女》。他25岁左右创作的作品的平均价值,是他60~70岁之间作品的四倍,是举世公认的少年天才。但是,塞尚却完全不是这样。塞尚65岁左右的画作,具有十五倍于他年轻时作品的价值。塞尚也可谓大器晚成,可他仍然成就了自己在画坛耀眼夺目的地位。

Ben Fountain声名鹊起,听起来像一个传奇的故事: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一夜之间横扫文学界。但是,他的成功并非真的在一夜之间发生。他1988年就辞去了事务所的工作,在他早年的写作生涯里,每一篇录用稿背后都至少“躺”着30封拒稿信。被他收进抽屉的那本手稿花费了他4年时间。他的低谷期持续了20世纪整个90年代下半段。《与切·格瓦拉的邂逅》系列给他带来成功是2006年的事情。那时,距他第一次坐定在餐桌前开始写作,已经整整18个年头。这个后来居上的作家,在48岁时才横扫文学界。

每个人都存在着成功的潜质,关键在于怎么发掘。每个孩子的生长环境不同,资质也不同,在人生哪个阶段走上成功也不相同。因此,一个聪明的父母必须明白因势利导的道理,不能拔苗助长,早慧是才,大器晚成也是才。

批评教育和赏识教育一样重要

中国一直是最赞成严厉教育的国度之一,所谓“棍棒之下出孝子”,一直是最传统的教育理念,沿袭了数千年之久。

然而,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美式的赏识教育”理念越来越在中国走俏,加之赏识教育不断结出硕果:培养出了中国的海伦·凯勒、培养出了哈佛女孩、培养出了天才指挥家……很多父母对孩子更加打不得、骂不得了,“狗大自咬,女大自巧”“娇养儿子,富养女”,反正就这么一个孩子,一定要宠着!

其实,对孩子的赏识,应该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为根本,而不是盲目地溺爱和娇惯。“树不修长不直,玉不琢不成器”,这是流传上千年的古训。孩子就像小树和璞玉,只有经过修剪和雕琢,才会明白事理,掌握知识,成为大器和栋梁。因此,对孩子的批评教育和赏识教育一样重要,该批评则批评,该夸奖则夸奖。

批评作为一种教育手段,目的就是让孩子能够知道错误的原因,能够避免或改正。而实际上,许多父母也有这样的体会:和孩子好好说、讲道理不管用,批评也不管用,着急了打一顿还是不管用。不少家长们很疑惑:孩子犯错了,难道我批评孩子不对吗?

让我们先看看一位专家描述的家长在批评孩子时的几种状况:

1.批评情绪化

一旦孩子出现过失,家长的表现通常是情绪激动,脸色发青,手舞足蹈,念念有词,眼睛发直,声音分贝高,语言速度快,一阵狂风暴雨,真可谓酣畅淋漓。好了,说完了,骂完了,心里也痛快了,也平衡了。而您可能不知道,当家长大费口舌的时候,大多孩子心里算计的却是“现在是骂到一半了”“再忍耐一下,就快骂完了”,家长在呵斥孩子的时候也会突然停下来问:“你听明白没有?”孩子马上反射说:“听明白了!”“记住了没有?”“记住了!”“以后还犯不犯?”“不犯了!”这时候,孩子如此痛快地敷衍,只是为了早点结束这场暴风雨。

如果有摄像机的话,家长可以看看自己的表情和表现,就可以从中体会到很多东西。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对您说的话,往往是心不在焉地应付。他们只知道一点:我错了,所以你骂我,甚至连错误带来的愧疚、不安感,也随着你的批评声、咆哮声而烟消云散。因为他们很明白一点,骂完了一般也就没事了,孩子唯一想做的和感兴趣的事就是等待,等待这番责备的结束!

换来的结果就是“口服心不服”,你骂你的,我做我的。您能指望这种带着强烈个人情绪化的发泄式批评带来多大作用?其实,很多时候,沉默远比这样的批评更有效。批评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理解和接受正确的建议,并在行动中改正。作为对一次过失的分析和评价应该是非常理性的。在这个过程中,发点脾气难免,发点小牢骚孩子也能接受,发泄就有失分寸了。试想,这样的一种近乎发泄的情绪化批评,如何博得孩子的尊重,如何能使孩子信服,又如何能让孩子听从呢?

2.批评泛滥化

批评要有针对性,对当前的问题有什么说什么,就事论事就好了,而绝不可责备这次过失却连带以前老账也一并算上。父母们这种把“陈年老账”重提的做法,只会让孩子对父母感到厌烦、讨厌甚至憎恶,而且由于其他事情拉扯得太多,冲淡了当前主题,主要矛盾就容易被弱化和忽视。令人失笑的是,往往有父母说着说着就停下来了。怎么了?原来是一下子忘了该说什么了!这时候父母只好自我解嘲地说道:“哼,看看你,把我都气糊涂了!”试想,这样令孩子怀恨又游离主题的批评,怎么可能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3.批评过于简单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