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耐基经历了过这样一件事:
在一次宴会上,某客人引用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格言,并说此话出自《圣经》。卡耐基为了表现自己的渊博学识,便指出那客人错了,说此话出自莎士比亚的戏剧。那客人听了恼羞成怒,与卡耐基争辩起来。当时卡耐基的老朋友葛孟也在座,而且葛孟是研究莎士比亚的专家。卡耐基便向葛孟求证,葛孟却在桌子底下踢了他一脚,说:“你错了,这位客人是对的,这句话是出自《圣经》。”
后来,在回家的路上,卡耐基很不服气地说:“那句格言明明出自莎士比亚的戏剧嘛。”葛孟回答:“当然,是出自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第五幕第二场,可是为什么非要去证明他错了呢?我们大家都是宴会上的客人,为什么不给他留点面子呢?”
卡耐基由此事得到了深刻地启发:假如我们是对的,别人绝对是错的,我们也会因为指出别人的错误而使他失去颜面,毁了他的自尊。因为我们没有权力去贬低一个人的自尊。
在社交场合,每个人都展现在众人面前,因此都格外注意自己社交形象的塑造,都会比平时表现出更为强烈的自尊心和虚荣心。在这种心态支配下,他会因你使他下不了台而产生比平时更为强烈的反感,甚至与你结下终生的怨恨。同样,也会因你为他提供了台阶,使他保住了面子、维护了自尊心,而对你更为感激,产生更强烈的好感。这些,对于今后的交往,会产生深远的影响。给人台阶,及时救场,如同为人灭火。
在一家中国高级餐馆里,有一位外国人用完餐以后,看到一双做工精美的景泰蓝筷子做得非常好,于是,就悄悄地装进了口袋。而他的这个小举动,恰巧被一位服务员看见了。只见她不动声色地走过来,面带微笑地说:“谢谢光临!您的满意是本店的荣幸。最近,我店的一组十分精美餐具,正作为工艺品进行销售,如果哪位愿意购买的话,请与本店的工艺品销售部联系。”说完,便微笑地看向那位将筷子放进口袋里的外国客人。这时,那位客人马上从口袋里拿出了景泰蓝制品说:“我看到贵国的工艺品太精致了,所以,情不自禁地收了起来,我很喜欢它,不如以旧换新吧!”说完便到销售部去订购了一套餐具。
那位中国服务员说话很得体,在批评别人时能给对方一个很好的台阶下。适应他人,帮助他人,这是人在这个竞争社会里的立足之本,更是实现个人成功的。
几年前,通用电器公司面临一项需要慎重处理的工作:免除查尔斯·史坦麦某部门主管的职务。虽然史坦麦在电器方面有超过别人的天才,但是担任计算部门主管却遭到彻底的失败。不过,公司却不敢冒犯他,公司绝对少不了他——而他又十分敏感。于是他们给了他一个新头衔,让他担任“通用电器公司顾问工程师”——工作还是和以前一样,只是换了一项新头衔——并让其他人担任部门主管。
对这一调动,史坦麦十分高兴。通用公司的高级人员也很高兴。他们通过巧妙安排,调动了这位最暴躁的大牌明星职员的工作,而且他们的做法并没有引起一场大风暴——因为他们让他保住了面子。
让他有面子!这是多么重要,多么极端重要呀,而我们却很少有人想到这一点!
每个人都很要面子,无论他是大人还是孩子,无论是名人还是普通人。任何人都没有让别人丢脸的权利,伤害别人的自尊是一种犯罪。如果你不断地让某人失去面子,也许你就会扼杀一个天才,或是让他恨你一辈子。这样你不如静下来,向对方说几句体谅的话语,设身处地地为别人想一想,这样就会减少对他人的伤害。
当一个人真的犯了错误,而你直率地指责了他,那后果又怎样呢?
吉姆是一位年轻的律师,他刚刚在纽约获得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最近他正在受理一件牵涉到一笔巨款的重要法律大案。
在美国的最高法院辩护过程中,法官提出海军的申斥期限是6个月。作为律师的吉姆思考了一阵,然后对法官说:“尊敬的法官大人,我们的海军法规中根本没有此项内容呀!”
吉姆当时是卡耐基训练班的一名学生,他叙述了他当时现场情形说:“在我将那句话讲出去的同时,整个法庭都静成了一片,气氛极度不好。”每个人的表情都很惊讶!的确,我是没有错。但是,我严重地挫伤了那位法官的自尊,尽管我那次辩论得很精彩,但我没有获得那位法官的认同,因为我犯了大错,我让一位知名度很高的人物丢了面子。这是极不应该的,至少应该尊重他,保住他的面子。
世界上有许多伟人,也都很注重给他人留面子的问题,他们不会浪费时间满足个人的胜利。
例如,1922年,土耳其人在数百年的极端仇视后,决定将希腊人永远驱逐出土耳其的领土。穆斯塔法·凯末尔对他的士兵们作了一篇拿破仑式的演讲。他说:“你们的目的地,就是地中海。”于是,世界近代史上最惨烈的一场战争开始了。
最终,土耳其人获胜了。当两位希腊将军——黎科彼斯和狄亚尼斯来到凯末尔的总部投降时,土耳其人对被他们战败的仇人痛加辱骂,但凯末尔丝毫没有显示胜利者的骄气。“二位请坐,”他拉着他们的手说,“你们已经极度疲倦了。”在详细讨论投降事宜之后,他又安慰了因战败而遭受打击的希腊将军。“战争,”他像士兵对士兵般地说,“是一种竞技,即便最优秀的人,有时也会失败!”
过分地挑剔别人的错误,非但不会让别人知道自己的错误,反而会使他产生逆反心理;相反,让别人保住面子,那么他就会在心里感激你,对你有所必应。
委婉提醒对方的错误
当面直接批评别人,只会引起对方的强烈反感,而巧妙地让对方注意到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指正,将会使对方乐意按照你的建议去做。
有一次,一位小伙子向老人问路:“喂!去哈佛大学该走哪条路?还有多远?”老人抬头看了他一眼,对小伙子的傲气和无礼很不满意,随口应道:“走大路一万丈,走小路七八千丈。”
小伙子听了摸不着头脑:“怎么这儿论丈不论里?”老人笑着对他说:“小伙子,原来你也会讲里(礼)?”小伙子知道自己失礼了,连忙给老人道歉。
委婉地提醒对方的错误,对那些不愿意直接接受批评的人,会产生神奇的效果。直接地批评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会引起批评者的反抗。相反,如果能委婉地提醒对方的错误,对方会感激在心,并会按照你的建议去做。
假如你觉得你身边的同事脾气不好,你会怎样告诉他呢?你会说:“你的脾气太坏了,应该改一改,要不我们大家就不敢理你了。”你还是会说:“你很好,但是脾气再好一点就好了。”换做你,你觉得大家会接受哪种观点呢?大家肯定会接受第二种说法。因此可以看出,批评有时并不能解决问题,我们应该委婉地提醒对方的错误。
有一天中午,卡耐基坐在一家咖啡馆,被前面几个吸烟的人呛得直咳嗽,他看见在咖啡厅的墙上贴着“禁止吸烟”的字样,但是他们却熟视无睹。卡耐基是不是应该坐在后面,指着那几个字,向前面那些人说:“你们是不是不识字?”但是,卡耐基绝不会这样做。
他走到那些人面前,拿出烟盒,给他们每人一只雪茄,并且说道:“嗨,弟兄们,别谢我给你们雪茄,如果你们能到外面吸烟,我就更高兴了。”那些人已知道自己犯了错误,可是他们钦佩卡耐基先生,不但没有责备他们,而且还给他们每人一只雪茄当礼物。像这样的人,你能不喜欢他吗?
卡耐基认为,在与别人相处时,应该学会尊重别人,尽量减少对别人的伤害。一个和谐地人与人关系的基础是彼此之间互不伤害。当面直接批评别人,只会引起对方的强烈反感,而巧妙地让对方注意到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指正,将会使对方乐意按照你的建议去做。
罗得岛温沙克的玛姬·杰格在卡耐基课程中提到,她使一群懒惰的建筑工人,在帮她加盖房子之后把周围清理得非常干净。
最初几天,杰格太太下班回家之后,发现满院子都是锯木屑子。她没有去跟工人们抗议,因为他们工程做得很好。所以等工人走了之后,她与孩子们把这些碎木块捡起来,并整整齐齐地堆放在屋角。次日早晨,她把领班叫到旁边说:“我很高兴昨天晚上草地上这么干净,又没有冒犯到邻居。”从那天起,工人每天都把木屑捡起来,堆好在一边,领班也每天都来,看看草地的状况。
在后备军人和正规军训练人员之间,最大的不同就是理发,后备军人认为他们是老百姓,因此非常痛恨把他们的头发剪短。美国陆军第542分校的士官长哈雷·凯塞,当他带了一群后备军官时,他要求自己解决这个问题。跟以前正规军的士官长一样,他可向他的部队吼几声或威胁他们,但他不想直接说他要说的话。
他是这样讲的:“各位先生们,你们都是领导者,你必须为追随你的人做榜样。你们应该了解军队对理发的规定,我今天也要去理发,而我的头发比你们某些人的头发要短得多了。你们可以对着镜子看看,你们要做个榜样的话,是不是需要理发了,我们会帮你们安排时间到营区理发部理发。”
结果是可以预料的。有几个人自愿到镜子前看了看,然后下午就开始按规定理发。次晨,凯塞士官长讲评时说,他已经可以看到,在队伍中有些人已具备了领导者的气质。
1887年3月8日,美国最伟大动人的牧师及演说家亨利·华德·毕奇尔逝世,用日本人来说,他到另外一个世界去了。就在那个星期天,莱曼·阿伯特应邀向那些因毕奇尔的去世而哀伤不语的牧师们演说。
他急于作最佳表现,因此把他的讲道词写了又改,改了又写,并像大作家福楼拜那样谨慎地加以润饰,然后他读给他妻子听。实际上,他写得很不好,就像大部分写好的演说一样。如果他的妻子判断力不够,她也许就会说:“莱曼,写得真是糟糕。你会使所有听众都睡着的。念起来就像一部百科全书似的。你已经传道这么多年了,应该有更好的认识才是,看在老天爷的分上,你为什么不像普通人那般说话?你为什么不表现得自然一点?如果你念出这样的一篇东西,只会自取其辱。”
她“也许”会这么说,而且如果她真的那么说了,其后果是可想而知的。所以,她只是说,这篇讲稿若登在《北美评论》杂志上,将是一篇极佳的文章。换句话说,她称赞了这篇讲稿,但同时很巧妙地暗示,如果用这篇讲稿来演说,将不会有好效果。莱曼·阿伯特知道她的意思,于是把他细心准备的原稿撕碎,后来讲道时甚至不用笔记。
卡耐基告诉我们,要改变一个人而不伤感情,不引起憎恨,请按照下列准则去做:“间接地提醒他人注意他自己的错误。”
不要去命令他人
不要动不动就给别人下“命令”,也不要告诉对方如何去做,这样不但能维持对方的自尊,而且能让他乐于改正错误,积极与你合作。
当你有一天突然身体不舒服,想要请假。你战战兢兢地走到主任的办公室,跟他说自己想要请半天假。假如主任不懂人情,直接对你说:“你不能请假,明天必须准时上班,这是命令!”你心里会是什么感受?现代社会,大家越来越讲民主,越来越强调人性,他这种命令的口吻肯定会使员工无法接受。因此,想要搞好关系,就不要命令别人,没有人喜欢接受命令。
在我们与别人交谈时,“建议”往往比“命令”好用,时常用“建议”不仅不会伤害对方的自尊,而且还能使他愿意改正错误并接受你。无理的命令只会导致积怨。在人与人不断的交往中,大部分人们经常喜欢管理别人,使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处处显示出自己比他人优越。每个人都喜欢展示自己,却讨厌别人在自己面前自吹自擂。“如果你想树立敌人,只要处处压制他就行了。但是,如果你想拥有更多的朋友,你必须让他显得比你突出。”
卡耐基认为:经常用“建议”而不用“命令”,不但能维持对方的自尊。还能使他乐于改正错误,并积极与你合作。我们不要动不动就给人下达“命令”,也不要告诉对方如何去做,这样不但维持不了自尊,而且很有可能会使他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反目成仇。
卡耐基曾经很荣幸地和美国最著名的传记作家伊达·塔贝尔小姐一起吃饭。他告诉塔贝尔小姐自己正在写有关《如何为人处世》这本重要的书。塔贝尔小姐告诉卡耐基,在她为欧文·扬写传记的时候,访问了与扬先生在同一间办公室工作了三年的一位同事。这人宣称,在那段时间内,他从未听见过欧文·扬向任何人下过一次直接命令。他从来都不是命令,而是建议。欧文·扬先生从来不说“做这个或做那个,”或是“不要做这个,不要做那个。”他总是说,“你可以考虑这个,”或“你认为,这样做可以吗?”他在口授一封信之后,经常说,“你认为这封信如何?”在检查某位助手所写的信时,他也总是说:“也许我们把这句话改成这样,会比较好一点。”他总是给人自己动手的机会;他从不告诉他的助手如何做事;他让他们自己去做,让他们从自己的错误中学习成功的经验。这种方法,使他的公司的所有员工都易于改正自己的错误,而且维持了人们的自尊,使他人自以为自己很重要,使他人希望和你合作,而不反抗你。
这也正是卡耐基先生所要强调的,他认为向对方征求意见,问对方的一些东西,不但能得到理想的答案,有时还能激发对方的创造力,为你创造更多的奇迹。如果处处命令别人,反而会使大家像机器人一样,毫无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