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佐思表示,1452年,也就是达芬奇出生那一年,意大利佛罗伦萨市通过了一项法律,允许奴隶主对他们的奴隶拥有更多的权力。维佐思根据研究博物馆中的历史文献发现,达芬奇的父亲当年曾拥有一个名叫凯特里娜的中东女奴,这个女奴曾经生下过一名叫做莱奥纳多的婴儿。不过,许多欧洲的专家都对维佐思的观点持怀疑态度。
遗稿中提取指纹
为解开达芬奇的身世之谜,意大利科学家决定从达芬奇的指纹入手进行研究。自达芬奇1519年在法国安布瓦斯镇去世后,由于法国在16世纪遭遇了宗教战争,达芬奇的墓穴和遗体早就不知所踪,科学家找不到具有达芬奇DNA的物品。不过,研究人员却从达芬奇的素描画作和笔记遗稿中,发现了数百个指纹。达芬奇博物馆馆长维佐思说:“并非所有的指纹都是属于达芬奇的,有很多指纹是他的学徒的。”维佐思和意大利基耶提大学的同事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从这数百个指纹中,找出真正属于达芬奇的指纹。科学家通过非破坏性的光谱测定法,对52页纸上的200多个指纹进行了鉴定,结果发现了少数几个属于达芬奇的指纹,并且大多不完整,许多都是左手的部分拇指指纹,这显示达芬奇是一个左撇子,喜欢用左手翻书。
拥有中东血统
意大利研究者通过研究达芬奇的指纹发现,达芬奇具有中东人的血统。这一发现首次证实了达芬奇的母亲可能是一名中东女奴的理论。据悉,达芬奇的指纹已经在意大利基耶提大学生物医学科学博物馆中进行展出。
达芬奇博物馆馆长维佐思说:“在15世纪的意大利托斯卡地区,人们拥有来自中东的奴隶是个非常普遍的现象。”根据维佐思的研究,达芬奇的“女奴母亲”凯特里娜生下他不久,达芬奇的父亲西尔·皮埃诺就将她许配给了自己手下一名叫做安东尼奥·迪皮罗·德瓦卡的男雇工。
凯特里娜60岁那年,她的丈夫去世了,凯特里娜移居到了米兰,而当时已经功成名就的达芬奇也住在米兰市。文献记载,达芬奇一直和“奴隶母亲”保持信件联系,这些信件如今被一些收藏家所持有。
监狱里神秘的“铁面人”
法国大作家雨果曾经写过一部小说《铁面人》,小说讲述了一个带着铁面罩的囚犯,被国王流放到一个孤岛上,“铁面人”经过种种努力,终于逃出孤岛,重获自由。有意思的是法国另一位大作家大仲马也写了一个类似的故事《布拉热洛公爵》,后来被英国人改编成电影《铁面人》,引起极大的轰动。这些有趣的故事并非是作家们的虚构,而是根据法国历史上一件著名的悬案改编成的。
1661年,圣玛格丽特岛上的一座城堡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那是一个身材修长、举止高雅的年轻人,他的头上不知被谁罩上了一个特制的铁皮面罩,无论是做什么都被严令禁止摘下来。在圣玛格丽特岛上关押了一段时间之后,这位“铁面人”又被秘密地押送到了巴士底狱。在狱中,这位囚犯受到了特殊的优待:住处弄得很舒适,饭菜按他的口味专门做,衣着精美,有时还可以弹奏吉他,还有专门的医生定期为他检查身体。他举止高雅,谈吐风趣,但对自己的身份却一直守口如瓶。1703年,“铁面人”离开人世,当晚便被葬在了圣保罗教区。随着他的死去,原本神秘的身世似乎更加神秘了。
据说在18世纪,法国国王路易十五、路易十六都曾下令调查过“铁面人”,但最后都不了了之。有人认为,这个戴面罩的囚犯是当时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长兄,他为人老实忠厚,凶险狡诈的弟弟以阴谋的手段夺走了本该属于他的法国国王的王位。为了不让世人知道他的存在,路易十四对亲哥哥判处了终身监禁,用铁面罩掩盖他的真实面目。反驳这种说法的人认为,皇室的权势之争向来万分残酷,以凶残著称的路易十四既然能夺取王位,为什么不处死他,反而让“祸根”活在世上,还给予种种优待,太不合常情了。
在法国大革命后流传很广而且后来影响深远的一种看法是:这个人是路易十四的生父多热。根据史料记载,路易十三和王后安娜不合,并长期分居,担任首相的红衣大主教黎塞留从中调和,才重归于好。但有人猜测当时王后已经与贵族多热有了孩子。路易十三和安娜王后和好后不久,路易十四就出生了,所以人们一直怀疑路易十三和路易十四的父子关系。据说路易十四登基后,多热悄悄向路易十四说出了事情真相,但路易十四害怕丑闻暴露,又不好对生身父亲下毒手,只好给他罩上铁面罩,送到监狱度过余生,给予最好的照顾,算是对生父的孝顺。
19世纪末有人提出了一种看法,这位戴铁面罩的是英国国王查理一世。当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前,他的忠实追随者买通了刽子手,顶替国王死了。为不被人发现,查理一世只好终身隐居在巴士底狱中。路易十四时代的国务秘书马基欧里也被列入怀疑对象之中。不可否认的是,“铁面人”之所以成为一个令人费解之谜,是因为路易十四答应为“铁面人”保密。因此,所有关于“铁面人”的资料,在17世纪就被有意识地进行毁坏和掩盖,留下来的材料不仅凌乱不堪,还互相矛盾,漏洞百出,至今未解。
揭秘茜茜公主童话背后的生活
真实的茜茜公主并非完全像影片中表现的那样。特别是她与奥匈帝国皇帝弗兰茨·约瑟夫一世的爱情,更是没有影片中描述的那么完美。1848年,弗兰茨·约瑟夫皇帝加冕时只有18岁。在他68年的统治生涯中,经历的实际上是一个强大帝国漫长而痛苦的衰落及崩溃的过程。
茜茜生长在一个大家庭里,童年的生活自由愉快。父亲是一个无忧无虑的贵族,母亲是一位忠心耿耿的家庭主妇。当她意识到丈夫指望不上时,便把孩子们视为唯一的财富,希望通过他们的婚姻来解决一切问题。幸亏,她姐姐苏菲的儿子弗兰茨·约瑟夫因为其伯父斐迪南一世无嗣而成为了奥地利的王位继承人。阴差阳错的,这位年轻的奥地利皇帝被天真的茜茜深深吸引了。
1854年4月24日,哈布斯堡王朝为弗兰茨·约瑟夫皇帝和茜茜公主举行了热烈而隆重的婚礼。茜茜嫁入深宫成为皇后以后,烦琐的社交礼仪就压得她喘不过气来,可怕的孤独终日包围着她。一年以后,茜茜怀孕了,但是女儿刚一出生就被抱走了。又过了两年,第二次怀孕生女,依然如此。宫廷里的人都觉得她很笨,出访意大利时,那里的人民也对她充满敌意;只有到了匈牙利,她才能见到充满热情的脸。从这时起,茜茜开始学习匈牙利语。
1857年,她又一次来到布达佩斯。在此期间,她的一个女儿夭折了。一年以后,茜茜为奥地利帝国生下王位的继承人——鲁道夫王子,孩子依旧被带走了。她开始发烧、恶心、食欲不振。此时,弗兰茨·约瑟夫皇帝决定建设现代化的维也纳,拆毁了旧墙,建起了拳击场,而人民需要的是一部宪法。帝国国运不佳,茜茜诸事不顺。七年过去了,茜茜生了三个孩子,进行了一些正式出访,目睹了一场血淋淋的战争。婆婆令她憎恶,丈夫心不在焉。她不再把自己放在被动的境地。她组织了一连串的舞会,有意识地在歌舞音乐中消耗自己的精力;她食欲不佳,身体状况越来越糟。茜茜后来又得了奔马痨(一种恶化极快的肺结核),眼看就要不行了。有两年的时间,茜茜在有温泉的城市、希腊的岛屿和娘家辗转漂泊。终于,她从死神手里逃了出来。身为奥地利皇后,茜茜发自内心地热爱匈牙利,欣赏那里的音乐、马匹、骑士,欣赏布达佩斯的巴罗克式建筑以及那里的色彩和节奏……这种热爱恐怕还和一个传奇式的人物有关,此人便是安德拉希伯爵。1848年,伯爵参与了反抗奥地利统治的斗争,革命失败后,他逃出匈牙利,被缺席审判判处死刑。安德拉希风流倜傥,始终有上流社会的女人围着他转,人们称之为“英俊的绞刑犯”。流亡十年之后,安德拉希获得大赦,重返匈牙利。从此,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伯爵进行了不懈的奋斗。在骨子里,茜茜和安德拉希是一类人物,他们都是反叛者,彼此欣赏,相互吸引,却又不能进一步发展两人之间的情感。安德拉希以一种谦恭的态度爱着奥地利的皇后,茜茜则对他怀着深深的依恋之情。1866年,弗兰茨·约瑟夫皇帝和安德拉希伯爵坐到了谈判桌前。这时,茜茜成了这两个彼此敌视而都对她另眼相看的男人之间的调停人。
1867年,根据奥地利和匈牙利统治者之间达成的协议,奥匈帝国建立。6月8日,茜茜成为匈牙利女王。但是,为了对孩子们有所补偿,茜茜从匈牙利回到奥地利。经过争取,孩子们彻底回到了茜茜的身边。然而,对于他们的独生子鲁道夫来说已经为时过晚!孤独、恐惧长期缠绕着他,与父母陌生以至不能沟通,政治抱负无法实现……鲁道夫越来越消沉。1889年1月30日,在离维也纳24公里的迈耶林,有人发现了鲁道夫和他的情妇玛丽·费采拉的尸体,他们双双自杀了。茜茜没有赶到出事地点。直到王子下葬时,人们才听到她对着棺材发出伤心不解的叹息。从这时起,她的心和儿子一起死去了,留下的只是一具日渐衰老的躯体……
一晃又是九年。这期间,茜茜到处游历,越来越像她的父亲,喜欢作诗、骑马、欣赏犹太人……她和丈夫不经常见面,弗兰茨·约瑟夫身边始终有情妇相伴。
1898年9月10日中午,茜茜准备乘船离开日内瓦。在去往码头的路上,一个名叫卢伊季·卢切尼的意大利无政府主义者拔出锥子,对着茜茜的胸部戳去。锥子又尖又细,茜茜甚至都没有什么痛感,可是,刚一上船,她就倒了下去。身边的宫廷命妇连忙解开她的衣襟,发现胸口上有一个很小的血点。船长命令船掉头回岸,人们用担架把她抬回旅馆,在旅馆里,医生切开了皇后的肘窝动脉,血不再往外喷涌……茜茜死了。
没有多少人参加她的葬礼。弗兰茨·约瑟夫皇帝在她下葬前剪下一绺头发保存起来……不过,在这一生中,她爱过他吗?从她对他的态度和她留下的诗句中看,答案是否定的。童话般的茜茜公主恐怕只属于电影。真正的茜茜堪称传奇人物,但她的一生绝不是一部童话。
拿破仑三世为何被称为“巴丁盖”
仿效其伯父拿破仑一世用政变获得法兰西第二帝国皇帝称号的路易·波拿巴(拿破仑三世)有一个极其通俗,并具有讽刺意味的绰号,叫“巴丁盖”。
这一绰号在当时的法国流传甚广,众人皆知,尤其是一些帝国反对者喜欢把拿破仑三世称为“巴丁盖”。但是,人们对这一绰号的来源和含义却不甚明白。它起于何时、出于何地、为什么要把这个“尊称”奉送给拿破仑三世,现在都已不可知。但是有些人却对此事产生了好奇与兴趣,并着手加以探索,一时传闻四起。其中有位叫保罗·芒图的学者还对这个通俗而又著名的绰号进行过认真的研究。他对搜集到的有关传说加以仔细的分析,企图从中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
有人认为路易·波拿巴曾与汉姆一个叫巴丁盖的姑娘有过一段风流韵事,因而获得这一“雅号”。但是,经过查实,在汉姆的居民中从来未曾有过一个名叫巴丁盖的女人。另一种传说是,第二帝国初期有个陶瓷工曾在自制的陶瓷烟斗上绘制过一幅拿破仑三世的漫画头像,并打上了“巴丁盖”的字印,自此以后皇帝的这一绰号便传播开了。烟斗制造者为什么要把皇帝的漫画像称为“巴丁盖”呢?看来只有找到这位陶瓷工,才能弄清其中的奥妙。但是,经过多方面的查询,不仅制造这种烟斗的陶瓷工杳无踪影,而且连这种烟斗也未发现过一只。
有些语言学家甚至想从方言学方面追根寻源,弄清“巴丁盖”的意思。他们认为“巴丁盖”一词是从庇卡底方言“巴丁基”动词派生出来的,意思是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用这种隐晦曲折的词意来讽喻皇帝人格上的缺陷似乎再恰当不过,于是给他冠以“巴丁盖”的称号。但是,有人为了证实语言学家的解释,曾细心地翻遍了《词源学和庇卡底方言土语今昔对比汇编》,很遗憾,书上根本就没有“巴丁基”这个词。看来这种观点也不能成立。
1848年在法国曾上演过一出歌剧《混沌岛》,剧中主角的名字正好叫巴丁盖,是个头脑简单的地主,整个剧情与人物性格和路易·波拿巴倒有几分相似。拿破仑三世的绰号会不会来源于此呢?保罗·芒图的回答是否定的。他认为歌剧演出于1848年,而路易·波拿巴的“巴丁盖”绰号是出现在他称帝后的1853年初,也就是说在1848-1853年的五年当中,甚至在他就任共和国总统期间,任何人都没有叫过他的绰号。因此,剧中人物巴丁盖与皇帝的绰号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