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爱妈妈,为什么这么难?
70327000000002

第2章 推荐序二:母女为何纠葛?

陈鸿彬(咨商心理师)

每个孩子从逐渐懂事的年纪起,都在寻求正向的成人典范。而与孩子最靠近的父母,自然成为大多数孩子的第一个典范。

就像父亲之于男孩、母亲之于女孩,孩子总在父母的身上,学习扮演社会建构下的男性与女性角色。即使女孩自小由父亲担任主要照顾者,并且获得足够的亲密感,依旧免不了会频繁把眼光望向母亲,观察母亲如何在家庭中、在婚姻中展演自己。

令人遗憾的是:并非所有的成人典范,皆属“正向”。

也许是因为孩子仓促之间降临,母亲心里毫无预期;或是伴侣彼此间的亲密关系出现危机,而天真地以为孩子的到来可以留住对方,不致仳离。甚至,当女孩遭逢家内性侵,原应提供保护的母亲却默许一切反复发生,无视女儿的呼喊与求助。

在咨商室里,我更常看见的是:在小女孩逐渐长大之际,感受到母亲的压力与焦虑后,孩子会提早长大,反过来照顾妈妈的情绪,成为亲职化的小孩。

我想起了一张令人心疼的熟悉面孔。

·代替父亲照顾母亲的女孩

遇见她,是因为她大量迟到、请假、旷课,多到可能毕不了业,所以被导师转介而来。导师还补充道:“孩子的妈很防卫、很强悍,不好沟通。”

大概已因此事被指责多次,所以女孩索性放弃抗辩,只是静默。

但当我翻开她的缺旷课纪录时,我发现了一个非常特别的现象:她的每次请假、旷课,都是连续多日。这引起了我的好奇。

“我发现你跟大多数请假过多的同学不太一样。你的请假与旷课都是不请则已,一请都是连续好几天,甚至一整个礼拜。你自己有注意到吗?”她点点头。

“我猜想,在这些日子里,势必有什么重要的事发生,而且是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发生一次。不知道我有猜对吗?”

“妈妈去找爸爸。”她看着我说。

后来我才知道:原来,爸爸在内地工作,妈妈自己一个人独自带三个孩子在台湾生活,所以不得不强悍。这女孩是长女,家中还有一个念小学的妹妹,以及一个学龄前、有身心障碍的弟弟。

那一刻,我在这女孩的身上,仿佛看见一个母亲的形象:“长姐如母”的使命感,迫使她得提早长大,肩负起照顾弟妹的责任。甚至,有时候她还得像个父亲,陪伴那看似独立强悍,实际上却孤单不已的母亲,照顾母亲的情绪。

于是我决定会一会这对父母,约定在父亲返台期间,夫妻一起来谈。

约定见面的当日,母亲与孩子的父亲一起走进来时,那个姿态摆明就是要来吵架的。全副武装,为孩子出征,我知道那是一种“为人母的强悍”,目的是要告诉我们:她爱孩子,为了克尽母职,不惜一切!

父亲紧跟其后,踏进办公室时,礼貌性地点头示意了一下。

那一刻,我心里不自觉浮现了这样的图像:一个“表面上防卫且炮火十足,实则高度焦虑”的母亲,以及一个“长期缺席”的父亲。“只是……为什么母亲会如此焦虑?”这是我心里的困惑。

·焦虑的母亲、缺席的父亲与疏离的婚姻关系

“因为孩子的事,常常接到学校电话,应该让你很烦躁,很有压力吧?而且我听孩子说,你还独力带三个小孩。”一进咨商室里,我不等母亲开口,随口问了一句。

这句话,不只是说给母亲听的。

“对啊!真的很累。”那一刻,我看到妈妈原本僵硬的脸部线条、紧绷的肩颈,明显松了,开始细数三个孩子,尤其这个老大的学习状况让她多操心、多头疼。

我静静地听着,感受她话语里的无力、担忧,与隐含的焦虑。

突然,我听到原本静默的父亲开口了:“我跟你说过多少次,叫你不用专程飞过来找我,你偏不听!你自己看看,每次你一过来,孩子就出状况,或是不上学!我又不是不回台湾,真不知道你究竟在急什么。”

我望向一旁的妈妈,面对先生连珠炮似的指责,从头到尾只是尴尬赔笑,没有任何反驳。刹那间,我仿佛看到这对父母平常对话的姿态:习惯指责的父亲,以及生怕丈夫生气,所以选择讨好的母亲。

我问父亲:“你知道太太为什么这么急着去找你吗?”他困惑地摇摇头。

“因为带孩子的辛苦,除你之外,生活中,她没人可依靠。但真正令她焦虑的,是孩子频繁出状况时,她这个全职带孩子的妈妈会被指责为‘不称职的母亲’,或是被你说‘已经让你专心照顾小孩就好,还照顾成这样’!”

我用眼角的余光,瞥见一旁母亲的脸上,已挂着两行泪,以及看到太太落泪,一时之间手足无措,不知道该怎么靠近与安慰的丈夫。

·好的婚姻关系,是父母送给孩子最棒的礼物

很多人会困惑:为什么我们常听到“母女纠葛”,却鲜少听到“父子纠葛”?那是因为:在我们的文化里,父子之间的关系困境,更常见的是“疏离”,遇到冲突情境时,大多采取指责或逃离的策略来因应。

但同为女性,在母女之间,会有大量亲密与情感流动的需求,因此情绪界线容易模糊。尤其在父母的婚姻出状况时,女孩比男孩更常以拯救者的姿态,企图去照顾母亲的孤单,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成长、独立与健康,来守护家庭的完整,成为“留守家庭的孩子”。

好的婚姻关系,是父母能够送给孩子最棒的礼物!因为孩子可以安心、独立去飞,毋须在自己的生命中往前走时,还得频频回首望向孤单母亲的身影,并且在自己长大、自组家庭以后,不自觉继续复制母亲的身影。

这是在看完黄惠萱心理师的著作后,最深刻的感触。特此推荐予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