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爱妈妈,为什么这么难?
70327000000003

第3章 无法进食的女儿——控制型的母亲

长大后,每当遇到和别人快要吵起来的时刻,她心中会快速想起那次和妈妈的争吵,自己对母亲大吼:“为什么你什么事情都要逼我?”

母亲理所当然地回答:“因为我是你妈妈。”

因为你是我妈妈,所以你什么都要赢吗?因为我是你的女儿,所以我不能有自己的意志吗?

“你笨蛋呀!我不是叫你昨天下班前把货都搬进来吗?为什么我看到东西还在这里?”组长对着雅贞咆哮。

雅贞先是因对方的大声震慑而呆住,而后心里升起一股恶心感,很想吐在对方身上。

店长从仓库走出来说:“是我叫她先把仓库里面整理好,今天再把货搬进来的。”

组长悻悻然地瞪了她一眼。

最近工作时这样的争吵越来越多,新来的店长和组长处得不好,两个人都希望能够拉拢她,也都会命令她,她夹在中间很是为难。

哭着对妈妈大吼

这阵子,雅贞发现自己又开始吃不下饭了,只要一看到食物,身体里就有一股厌恶感涌上来。

她从小心情不好就吃得很少。初三那年最严重,有一段时间,完全没办法吃东西,勉强吃了,就会吐出来。

当时她承受着很大的压力,母亲希望她能考上前三志愿,整天在她身边叨念,催她读书,逼她吃饭,管她早睡。

有一天,她爆发了,和母亲大吵一架。

“为什么你什么事情都要逼我?”她记得自己哭着对妈妈大吼。

妈妈气得大声骂回来:“因为我是你妈妈。”

听到这句话,她就像泄气的皮球,失了神。母亲后面再说什么,她都不记得了。接着,她就好一阵子没办法吃东西,只能去看医生,严重时,还住过几天医院。

后来医生建议父母让她离开家,爸爸就安排她到南部念书,住在姑姑家,后来她的胃口就渐渐好起来了。

她无法相信自己的感觉与判断

毕业后开始工作赚钱的这几年,她无法进食的老毛病还会时不时跑出来。如果太久没有好转,她就会去找医生聊一聊,吃些药,让自己的心情好一点。

照顾她很久的医生对她说:“有对你身体好跟不好的食物,也有适合跟不适合你的人。你可以选择你要吃什么,要和什么人交朋友,不需要全盘拒绝。”

她觉得医生说得很有道理,但是她不知道可不可以相信自己的判断。

如果她选择了对自己好的,但别人说是错的呢?如果她相信或依赖了某个人,后来对方以此逼迫或伤害自己呢?

女儿的内心世界

“依赖会让我变成你的附属品”:不要逼我吃你给的东西

“是非题”需要“是”与“非”,只有一个答案不能成为“选择题”,这个道理放在心灵与人生中同样适用。

一个人要发展出“面对选择,做出决定”的能力,光是找到自己想要的并接受,是不够的,还需要学会“说不”与“放下”。

在亲子关系中,如果母亲无法“放下”,女儿也就难以“说不”。无法拒绝是一种变相的失去自由,最终的反扑可能是青春期激烈的叛逆,而另一种常见的抗议方式,就是像厌食或暴食这类的饮食困难。

身体会摄取食物当成养分,就像心灵需要爱的滋养。在一个家庭中,每个成员是不是能自由选择吃与不吃、什么时候吃、吃些什么、要吃多少,就好比这个家庭给予孩子的爱是不是弹性且贴合成员本身需求的。

正是因为在身心对比下,摄取食物与接受爱是如此相似,所以当亲子关系中爱的流动被过度控制而僵化,常见的战场就在餐桌上,但这不会是唯一的冲突点。

身体成为抗议的战场

母亲对雅贞的控制不是只有食物而已。成长过程中,雅贞一直是父母生活的重心,特别是母亲,每天都会关心雅贞大大小小的事情。

这样的关心,并没有随着她的年龄增长和能力增加而改变,小时候的教导到了青春期变成了干涉,滋养植物的肥料太多时,就会变成“淹死”植物的毒药。

在初中、高中升学压力极大的阶段,母亲缺乏界限的关心,让她比一般青少年考生多背负了缺乏自由而来的窒息感。最终,她的身体变成对家庭抗议的战场,用“拒绝你给的食物”,来表达“不要逼我,我不想成为你的附属品”。

习惯扮演“被动的受害者”

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会通过家庭互动,逐渐学会用言语说出需求,乃至表达情绪,然后在人际冲突中找到抒发情绪与化解争执的方式。

但如果家庭氛围不允许犯错,或将成员间不同的声音或个人自主意识当成是对家庭的不忠诚,在这类家庭长大的孩子,容易变得过于害怕犯错,或惹别人不高兴,因此难以主动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他们习惯压抑或忽略自己的负面情绪,像是愤怒或悲伤等,最后累积下来的情绪压力就会通过身体症状表现出来。

一个人如果缺乏对自己的探索,不够了解自己,再加上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情绪,在人际互动时,就很容易发生误解或冲突,让长大后的人际情境重复着与小时候原生家庭相似的戏码。

就像故事中的雅贞,她夹在组长与店长的角力中,不敢适度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习惯将情绪压抑下来,自己处理。

在人际关系中,缺乏想要努力沟通的动力,因为她习惯扮演“被动的受害者”,所以连带着影响到那些与她互动的人,使他们不由自主地坐上“主动的加害者”的位子,而她自己则不断在每个故事中重演着被人“逼迫”的角色。

母亲的内心世界

“不断给予,才是一个好妈妈”: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你好

有孩子迈入青春期的家庭,总是火药味很重,但如果能聆听青少年的声音,常有许多意外收获。因为从他们充满情绪、听起来很刺耳的话语中,往往能看出家庭的真实面貌与困境。

在晤谈室,常见的场景是这样的:母亲苦口婆心地说:“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你好。”孩子则愤怒地回答:“我不需要你给我的这些。我要的,你却不给我。”

被许多“好妈妈”的标准所绑架,无法动弹

不断给予,却不考虑孩子目前真正的需要。有时候是出于母亲自己本身的需要,因为她需要通过“不断给予”,来减轻“担心自己不是个好妈妈”的焦虑。

是不是要养出一个好小孩,自己才算是一个好妈妈呢?好小孩的定义又是什么呢?是街坊邻居都有口皆碑,还是考出大家认可的好成绩,考入名校?但是这些别人眼中或嘴里的优点,能够反映出孩子大脑与品德的成长,以及更重要的内心满足和快乐吗?

同理,为了成为所谓的“好妈妈”,背负重担的你,过得快乐吗?是不是尽管很多人说你做得很好了,你在理智上同意这点,但只要一遇到生活上的小失常,它就会像压垮你的最后一根稻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让你崩溃大哭。

很多被孩子认为是“控制狂”的妈妈,都是太过焦虑,没办法停下来好好思考的女性。为了对抗焦虑,她们紧紧抓着从上一代或是从周遭环境吸收进来的“各种标准”,严格地控制小孩与自己。

她们没有意识到,自己过多的关心对孩子来说,全都是潜在的监视与控制,因为她们也让自己身处“许多标准”的控制中。

“留白”是一种对孩子的信任,而“安静”更是一种深刻的包容。除了无微不至的关心,学习“放下”,是另一种孩子需要我们给予的爱。

在孩子还幼小、需要依赖时,身为母亲的我们可以做很多努力,帮助孩子的身心逐渐茁壮。当孩子日渐长大并坚强时,我们该放手去相信孩子,信任他们自己可以走得好,过得快乐。

你是一个难以“说不”的人吗?在与家人的角力中,你总是被逼着退让,渐渐习惯不表达自己,最后对自己的想法与感受变得陌生,但你隐约知道自己心里有一颗不吐不快的气球,等到它撑不住,爆炸开来时,你就开始拒绝所有的东西进入自己的身体,也不愿意让任何人改变自己。

不管是一开始隐忍到爆炸中间经历的辛苦和混乱,还是到后来对外界全面拒绝的匮乏和孤单,这些都是令人非常难受的处境。也许你可以为自己做些什么,好让自己不要总是在两个极端间摆荡。

你不需要用力地证明自己“好”,也不用一直“赢”

在亲子或伴侣这类的亲密关系中,我们经常会为了得到爱,或害怕失去爱,让彼此陷入争“谁输谁赢”的局面。

一方面,好像“赢”才能让对方看见自己的“好”,只有自己在对方心中是好的才有价值,才能够得到爱;另一方面,在关系中一直赢或是占上风,好像是再次确认对方认同自己。不去看对方和自己的不同之处,似乎能够减轻我们害怕失去爱的恐惧。

但吊诡的是,当你证明自己“赢”,那对方就是“输”。当你努力让自己站在“好”的位置,就顺便把对方推到“坏”的位置。

你以为自己变“好”或是“赢”了,就能够得到或保有对方的爱。殊不知,对方被“输”与“坏”这样的位置和标签弄得对自己失去信心,也削弱了爱他人的能力。所以有人说,“在爱里面,输就是赢,赢就是输”。

在亲密关系中的嫉妒与竞争,说穿了,都是为了得到与保有爱,如果能对这点有深刻的理解,也许你会知道改变做法或偶尔放下坚持可能是更好的相爱方式。

作为一个母亲,你不需要一直让子女听自己的话,或是照自己的计划走,你只是希望他们好而已。

当你过于强调自己的坚持,同时就把孩子推向“输”与“坏”的位置,这已经削弱孩子主动变好的力量。

作为一个女儿,你不需要一直努力和母亲争执到“赢”,或不断向家人证明你的“好”。但是你要为自己奋斗,尽管在进步的路上,暂时无法得到家人的认同,你还是要为自己努力。遇到挫折,跌倒了,就用自己的方式爬起来。

经历过一切,你会发现家人们能否看到你的改变,或是认同你的好,其实受限于他们自身的价值观与人生观。那是属于他们的问题,而不是你的。

人生有很多辛苦要克服,若你不为自己奋斗,别人就会来逼你

如果你发现自己总是落入被人逼迫的窘境,那停下来想一想,也许你自己该负一些责任。

因为一个人如果没有把主导权交给别人,也不会被动地受人逼迫。也许是过去的经验让你太习惯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隐藏起来,太习惯用顺从来维持关系的和谐。

你会发现自己在被逼迫时,常陷入两难。你如果不做什么,对方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说你不好,但如果你真的去做了什么,又好像是听从对方,让对方赢,而自己变成输的一方。

卡在这类的问题里,你总是绕不出去,似乎选择全盘拒绝,还比较简单。

人难免会犯错,会偷懒,会粗心大意,你可以对自己生气,但你不该拿自己的人生前途来闹脾气。如果因为偶尔失败或做得不完美,就放弃自己的想法,把做选择的主动权让给别人,那剧情就会演变成别人来逼迫你。

好比一个人因为对主管不满,既不选择表达,又不敢离职,内心无法消化的抗拒让他上班常迟到,最后逼得主管只能拿绩效考核威胁他准时上班,而同事眼中的他是一个没有时间感、不够负责任的人,可能连他自己都这么想。

如果能早些正视自己心中的负面情绪,拿回改变的主导权,他也许不需要用这么消极的方式去过生活。

把母女关系爱回来

一、拒绝逼迫,拿回属于你的主动权

不再让人逼迫自己最好的方式,就是拿回自己的主动权。

要能够有自信地在自己与他人意见相左的时候,清楚明确地坚持自己的选择,这依靠你平常对自己的认识与栽培。

也许你觉得这件事对你而言太陌生,不太知道怎么开始。建议你可以从仔细观察自己的言行做起,就像写心情日记一样,记下你一天的心情好坏,慢慢累积对自己的认识,哪些事情、哪些人、哪样的态度会让你伤心或生气,而哪些行为会让你快乐。

记录一段时间后,试着用第三者的眼光来看你的纪录。想一想,如果你通过文字认识这个人,你会如何形容她呢?如果你想跟她当好朋友,你会知道她喜欢或讨厌什么吗?

持续下去,总有一天,你会变成自己最好的知己与战友。

二、不论好坏或输赢,勇敢走自己的路

寻求认同是人们共同的需要与渴望,特别是来自家人的认同,但是如果为了得到认同,却变得无法好好地探索自己内心、认识自己的特色,以及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感受,就变得本末倒置。

“追求快乐”无法让你得到快乐,而是通过深刻地投入自己正在进行的活动,才能得到快乐。“寻求认同”也是一样的,你不需要把他人的认同放在第一位,而是尽情地去做自己,让自己的潜力得到好的发挥,让自己变得更好。

你会变得看重且欣赏自己,他人也会因为你的好状态而认识到你为自己做的决定是个很棒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