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出轨的盛唐2:武后
7041800000044

第44章 天子衮冕包裹起来的老妇人临风而立(1)

1

就在武则天左顾右盼之际,一个人闯进了她的视野——从六品芝麻官傅游艺。

侍御史傅游艺率领九百名庶民在洛阳宫前吁请太后登基,这只是一个前奏。接待的官员没有拦住他们,而是让其直接进入宫门上演了一场赴阙上表的大戏。

表彰里称“天无二日,土无二主”,请武则天代唐自立,降睿宗为皇嗣,不然决不回家。

以公开的方式,请求改朝换代,这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而且由侍御史傅游艺一手包办。请愿的人群,大多是普通的老百姓,以这样的民众签名运动发端,大概不会有人再提出反对意见了吧?

武则天的心里乐开了花,可她没有答应。

才来这么几百号人,气势不够,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武则天虽然没有答应那些上访群众的要求,但却破例提拔傅游艺为正五品门下省给事中。同月十三日傅游艺又被赐姓武氏,再晋级为正四品下阶的鸾台侍郎,同时带同平章事而拜相。

不到一年,傅游艺由一个从六品的低级别官员,进入到帝国的政府班子成为宰相。傅游艺所穿的官服由青色而至绿色、朱色,直至紫色,让朝中之人羡慕不已。升迁之快,完全超越了大唐帝国的官员任用条例,从此落下一外号“四时仕宦”。

就在侍御史傅游艺率领九百名庶民在洛阳宫前吁请太后登基的第二天,第二次大规模的上书请愿就出现了。这次请愿的是社会各界群众。

上书请愿的队伍不断扩张,大批政府官员也加入到请愿的队伍中。

这还不算完,听说一些人还在马不停蹄地往这里赶,有的人背着铺盖卷,拎着水壶,脖子上套着大饼,准备打一场持久战。狂热的人群聚集在宫外高声请愿,那架势像是武则天一天不当皇帝,他们就一天不回家。

武则天在昏沉的睡意中由上官婉儿搀扶着,再次登上则天门楼,接见游行民众。

在游行队伍中,有商人、僧侣、官吏和普通百姓,他们打着彩旗,载歌载舞,站在远处观望的人更是难以计数,很多人似乎正从街市两侧的遮棚下跑出来,加入游行队伍。武则天见状不禁悠然动容,泪如雨下。

可是,武则天的这一美妙心境并没有维持很长时间。当她发现自己的侄子武承嗣站在游行队伍的最前面时,就好像生吞了一只死苍蝇。几个月前,僧侣们向她进献《大云经》时,朝中就有人怀疑是薛怀义所指使。

如今,武承嗣招摇过市,看上去显得那么造作与突兀。武则天兀自叹道:“武承嗣看来日后难成大器!”

当天晚上,武承嗣又带领二十多位各界请愿代表来到贞元殿,将数本奏折呈交给武则天,奏折上有六万余人的签名。这些签名者除了文武百官之外,还有帝室宗亲、四方百姓和边夷酋长。稍后,皇子李旦的表章也送到武后手中,他恳请母亲即刻登基,并赐自己武姓。

到了午夜时分,武则天才想到殿外那些跪请的文武百官们,对他们说:“既然众愿难违,登基一事我可以考虑。”武则天一言既出,群臣莫不涕泪交流,叩首称谢,一时间万岁之声不绝于耳。

等到官员们相继退去之后,武则天将武承嗣单独留了下来。武承嗣原本指望姑妈能够给他连日来的率先垂范予以褒奖,却没想到换来武则天一通责备。

武则天的意思是:身为皇室内戚,堂堂礼部尚书,居然在请愿者中抛头露面,简直是丢尽了武家人的颜面。

六十七岁的武则天处于兴奋之中,像是年轻了许多,她本来是很少饮酒和观看歌舞的,现在则经常陶醉于歌舞美酒之中。她在等,等应该说话的人开口说话。

朝臣们再也坐不住了,难道官员们的思想觉悟还比不上一般老百姓?圣人的书是白念了,朝廷赏的饭也是白吃了。

如今,已经证实太后武则天就是弥勒菩萨降世,我们应该集体请愿,请太后尽快登上帝位,施行更多的仁政。

赞成这项请愿的人,请签下自己的名字。那些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的文盲就由别人代笔,很快就有好几千署名。

虽然社会还没有达到百姓衣食无忧,物质与精神双丰收,但只要社会安定,生活至少能够舒服一些。至于当权者是姓李或姓武,老百姓根本不关心。尤其是中国的老百姓,自古以来,对城头变幻大王旗之事,早已习以为常。

通常情况下,改朝换代之时,免不了要发生内乱及战祸。隋亡唐兴之时,无处不燃战火,无处不是战场。战祸之下最大的牺牲者,都是无辜的老百姓;战祸之下最大的受益者,是最后夺取帝国权柄之人。

由于整肃异己,已经有无数人成为权力的祭品。尽管如此,可是对广大民众来说,并没有深切感受到处乱祸之灾,毕竟权力斗争只局限于贵族社会。甚至有人眼见华美高尚的贵族世界,居然兴起血腥的风暴,还会感到无比地快慰。

对民众来说,这不过是一场“不流血的革命”,不过是早已掌握政治大权的太后,正式君临天下而已。

武则天平时信仰的弥勒菩萨降世,更何况在《大云经》这部宝典里,已明示太后将成为女王。于是,民众自然产生一种梦幻般的期望,希望美好的世界快点到来!

如果说前期所有的铺垫都是为了营造气氛,那么眼前的一幕犹如梦境。

大云寺的梵钟声声入耳,武周的文字字字入心。到底是天降祥瑞,还是人工造景?强大的舆论攻势让人找不着方向。甚至还有李唐皇室的宗族和亲戚。

前一天作为劝进者去“赴阙”,而第二次就转为“守阙”,即待在那儿不走。

或许是在第一次劝进之后,官员们受到了强烈的震动,唯恐一旦落后,将保不住自己的身家性命。人数在一夜之间激增,与劝进带头人傅游艺受到重赏有很大关系。

奉天承运,女主当国。所有人的情绪都像是被点燃的爆竹,任何风吹草动都能让他们陷入疯狂。在这种集体的不安中,朝臣中有人进言:看见有凤凰从明堂飞入上阳宫,又飞回停在左台的梧桐树上,过了很久,才向东南飞去。

有人说,他看见的不是凤凰,是朱雀!几百只朱雀,遮天蔽日,蔚为壮观。

还有人说,天空出现了五色祥云!如果不是人间出现了至德天子,上天怎么会有如此表现?

武则天知道,时候已经差不多了。碧蓝的天空中,有凤凰飞舞;飘荡的浮云中,有红云似的朱雀点缀其间。素来喜欢祥兆的武则天,在听到这一消息后,高兴万分。

对武则天来说,天空中是不是真有凤凰或朱雀的出现,已经不重要了。百官以无比庄重的语气上奏的心理和意向,已经让她非常满足了。

朱雀、苍龙、白虎和玄武同为天上四灵,也是四方的守护神,朱雀守护南方。

按照精神病理学家的分析,当多数人的身上产生强烈的、相同的不安及愿望时,可能发生集体的歇斯底里性的视幻觉。

如果说文武百官看到的凤凰和朱雀其实是幻觉,让人难以置信。

投入其中的官员只是想拥有如傅游艺一样的幸运。在他们的心中,对于改朝换代后的展望,多抱有一份不安的心理。有些人虽然忍气吞声,但是态度则较为积极。

他们之中有的希望尽力保住李氏血脉,为大唐留住一线生机,如武(岑)长倩、格辅元。有的除此之外,更希望自己在武周朝努力做事,为李氏未来复辟打些基础,如李昭德、狄仁杰就是其例。

有的更积极,他们表面上或忍气吞声,或装疯卖傻,其实正在暗中联系部署,以等待匡复反正的机会,成王李千里和宰相张柬之等即是显著之例。

每个人都陷入疯狂,而疯狂是为了投入而投入。他们担心的是,如果自己不疯狂地投入其中,就有可能会因不合潮流而让自己变得更加焦躁难安。内心所承受的压力虽然也或多或少存在着差异,但同样使人心动荡不宁。

躲在偏殿的睿宗李旦知道,太后武则天把气氛渲染到这个程度,他这个做皇帝的儿子如果再不登场,也就未免太不识时务了。李旦对皇帝宝座其实并没有多少留恋,他将沉重的帝冕从头顶轻松地卸除。

那是让许多人梦寐以求殊死拼抢的帝冕,它的辉煌和庄严无与伦比。

可是李旦和他的那几个兄弟却不这么认为。很多时候,皇位对他们来说,更像是一个身外的累赘,或者只是一种虚幻的饰物。

现在李旦又要将它恭敬地转赠给自己的母后,这一切不是自己的驯服,而是不可逆转的天意,是理所应当。

李旦三次向太后武则天发出退位申请,前两次武则天都没有应允。

李旦知道,这不过是让位者与受位者必须完成的拉锯游戏。李旦不会忘记,在谈论凤凰和朱雀的时候,武则天的脸上居然出现了一抹犹如豆蔻少女的红晕,那也是李旦以前很少在母亲脸上发现的脂粉之态。

权力对世人来说都是催情剂和不老药,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

武则天与李旦的母子对话还是围绕凤凰谈凤凰,某朝吏上奏说有只凤凰突然从明堂飞起,朝上阳宫屋顶上飞去,之后又在左肃政台边的梧桐树上盘桓片刻,最终往东南方向飞去了。

武则天说:“你那里有人看见那只凤凰吗?”

李旦的回答是,自己的寝宫离这里太远了,宫人们可能不容易看见那只凤凰。既然那么多人向母后上奏此事,可以肯定的是他们亲眼看见了凤凰。

第二次武则天与李旦谈朱雀,武则天说昨天罢朝时许多朝臣看见含风殿顶上栖满了朱雀,大约有近万只朱雀,像一片红霞倏而飘走了。那么多朝臣都看见了朱雀,李旦也信以为真。

武则天的眼睛里流露出一种欣悦的光芒,她向李旦挑明:朱雀、苍龙、白虎、玄武同为天上四灵,如今凤凰刚刚飞去,朱雀又下凡于宫中,后面还有更精彩的大戏,这一切的一切无不预示着百年罕见的大喜之兆。

李旦早已没了主张,母后武则天说什么便是什么。凤凰和朱雀的故事只不过是一个幌子,其中暗藏的玄机却是革命性的现实图景。皇太后武则天才是真正的天命所归,而皇帝李旦所要做的,就是主动去顺应天命。

李旦本就不想当这个挂名天子,没有举行正式的即位大典,也不准许他参与朝政。从他做皇帝那天起,就过着被软禁的生活,居于别殿。文武大臣每日只朝觐太后武则天,不去见他这个皇帝。一个皇帝对于政事,不能进行任何形式的干预。

身为李唐王朝的皇帝,睿宗李旦居然要放弃李姓,改姓武。身边的近臣也如此劝他,况且傅游艺的奏文中已经明明白白写着:“请赐皇上武姓……”如果自己继续固执于李姓,也许会遭人诬陷,那么,武则天最为信任的武承嗣、武三思等人,自然也就有了攻击睿宗的好借口。

武则天仅存的两个儿子,一个长禁房州,一个幽囚宫内。

而李旦能够在诸皇子中走到今天这一步,与他柔顺的性格不无关系。李旦已经在幽暗的偏殿居住了六年。他知道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在母后的剧本里,他只是一个穿着皇帝新装的木偶,而操纵他的人是武则天。该出场时,设计好的台词不可任意篡改,设计好的表情不可过于夸张。

在一些国家重大礼仪活动中睿宗李旦会偶尔露一下脸,于是大臣们每次见到李旦都感觉到那是一张似曾相识的新鲜的脸。没有人在乎一个破落皇帝的喜怒哀乐,没有人关心在他微笑谦和的背后,又背负着怎样的一副精神枷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