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鲁源村)。逝世后葬于曲阜北郊的泗水边,即今日孔林。
孔子五十一岁时开始在鲁国做官,从中都宰直至大司寇,摄相事。孔子掌权后,仅用短短数月,就使得鲁国内政外交等各方面均大有起色,国家实力大增,百姓安居乐业,恪守礼法。孔子杰出的执政能力让齐国备感威胁,为了挤走孔子,齐国向鲁国送上120匹良马和80位女乐,使鲁国国君鲁定公和大臣季桓子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心系民生的孔子自然无法对此表示认同,遂携高足离鲁,开始周游列国。
孔子率弟子在外游学十四年,于六十八岁时回到鲁国。鲁国新继位的国君——鲁哀公对他礼遇有加,但依旧没有重用他。此时的孔子,已无心从政,只专心于教授门徒及整理文化典籍,修订六经。
孔子七十三岁时去世,众多弟子为他守孝三年甚至更长时间。守孝期间,众弟子将孔子平时所讲的话经过讨论辩证后,写成流芳百世的《论语》。
孔子的思想兼有博大与朴实、内在与超越的特点,可以为身在浮尘之世的人们揭示出人生的真谛与世间万物的内在“谜底”,使其能修其内而安其外,在纷繁混乱的红尘中拥有一份真正的淡定与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