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初到音乐学院,跟上作曲系邓老师学习,每周去他家上课。上完课了,就是呆在宿舍坐在那里,不停地做邓老师给的乐理作业、旋律写作作业等。
大海因为是从农村来,音乐学院的学生和进修的作曲的学生,每见大海,都用一种奇异的眼光望着大海,这些人怎么是这么一种眼光,他们怎么对于自己有一种特别的优越感,他们就适合学习音乐,农村的人就不适合学习音乐,农村农民来音乐学院学习音乐,就感到不合情理。
大海住的宿舍,有一位湖南的大学老师黄老师,他见大海在音乐方面基础不那么好,而学习音乐的热情却那么高。
有一天,黄老师和大海谈到了学习音乐方面的问题,特别是谈到了学习作曲的问题。
黄老师说:“这学习作曲是要天才的?你有这方面天才吗?”
黄老师是大学老师,他是在大学教《和声学》这门的老师,他以为他就有作曲方面的才能。
黄老师并不了解大海,一个农村的农民,他为什么要学习作曲?他对这方面真有一种特别的兴趣?然后想的是通过学习作曲,学习到作曲方面的专业知识来改变人生的命运。
黄老师是大学的老师,每月国家发给一定的工资,他还理解不了农村人的生存状态,对渴望改变命运的心情。
黄老师对大海的态度看法,认为还不如回家算了,这作曲专业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习得好的,多少人都学不好,何况你一个农村的农民,并没有很好的专业基础怎么能学习得好呢?
黄老师用学习作曲天才的话想打击一下大海学习作曲的热情,大海是怎么回答的呢?
大海说:“黄老师,你不要给我谈论学习作曲需要天才,学习作曲,是早学早知道,不学不知道,你不过是比我学得早一些罢了。”
黄老师听了后,半天竟没有再说学习作曲需要天才的话。大当当时这样回答黄老师,就是为了给他自己打气。
关于对天才的认识,大海读过鲁迅的杂文,鲁迅在《论天才》一文中强调:“天才并不是自生自长在深林荒野里的怪物,而是由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产生、长育出来的。所以没有这种民众,就没有天才。”
其实即使天才,在生下来的时候的第一声啼哭,也决不会就是一首好诗。因为幼稚,当头加以戕贼,也可以萎死的。”
有人说鲁迅在文学创作方面是天才,鲁迅是这样回答的: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
大海对于天才的认识,还是因为读鲁迅杂文,受到的启发。
当黄老师说作曲需要天才的认识,大海当时直言不讳地谈到了他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说得很尖锐,阻挡了黄老师再也没有说让他情绪受影响扩大学习作曲难的看法。
黄老师以后和大海在同一室住,时间长了,对大海有一定的了解,相互间关系也变得融合起来。
大海做和声题,做不下去的时候,请黄老师给他指导一下。
黄老师给他讲得很细致,一步一步来的,这一步搞懂了,做下一步就容易得多了。
大海感到黄老师真是一位好老师。黄老师在音乐学院作曲系,他也是学生,他本来作业很多,可是大海每向他求教的时候,他都会把他的作业先放下来,给大海讲解大海不懂的问题,直到大海懂了,他才做他的作业。
黄老师讲的时候,眼睛直视站大海,问大海:“懂了没有?”
大海说:“懂了!”
一个人对于自己不懂的知识点,忽然经过老师的帮助指导,一下子懂了,那种心情的怡悦是用语言无法表达的,宛若洞天石扉,訇然中开之感。
大海暗暗心中佩服黄老师,对黄老师有一种感激的心情,黄老师有一种当老师的职业德性,给大海讲作曲方面的知识点,特别有一种诲人倦的精神。他也是拿着钱在音乐学院来学生的,时间对于他来说也是金子般的宝贵,他为了给大海辅导学习作曲,牺牲了他个人不少宝贵的学习时间。
同室五六位学员,有一位是省歌舞团的专业作曲老师,姓王,很文雅的样子。
有一回,在宿舍对黄老师说:“黄老师,以后黄老师把大海帮助一下,能不能让他上你们的师范大学?”
黄老师笑笑,没有直面回答这个问题。大概黄老师心想:大海这个同学音乐专业基础实在差,想报考我们的师范大学也不够条件。
大海当时还没有想到这个关系到他自己学习作曲以后出路问题,那位王老师想到了,试着问一下黄老师,看来对黄老师是一个难事。
有一回,黄老师和大海在音乐学院食堂吃饭,两个人一个餐桌前对面而坐。
黄老师看看大海,又笑着说:“我看你在这里学习,也是为了出去以后,借用一下音乐学院的这个牌子,意思我是在音乐学院学习了。”
按黄老师的看法,大海在这里的学习,还不算真正在学习,离真正的作曲专业要求,还差得很远的。
黄老师这一次这样和大海交流的时候,大海也没有对黄老师生气,指责黄老师不要这么说。
黄老师对大海说这话的时候,大海在音乐学院的学习,是很艰难的,他交给了音乐学院的住宿费,交给老师的上课费,生活费用方面就不多了,他常写信向父母亲向所有能求到的亲戚能给他寄些钱。
有一年开学之后,黄老师从湖南长沙回来,刚一到宿舍,拿了一个大圆圆的玻璃瓶子,内装有湖南的腊肉。
黄老师打开了合盖,先给了河南的作曲王老师一块,王老师当时看黄老师给他猪肉时,双眼动也不动地凝视着黄老师,脸上的笑容浮起了很多。
黄老师用推筷子,夹了一块大的腊肉块给了王老师,也给了大海一块腊猪肉,还有河南一位刘老师一块。
同室的黄老师,这会儿都咀嚼着黄老师给的腊猪肉,那种香味是特别的,大海虽吃过陕南人的腊猪肉,可是湖南的腊肉味道要更好吃一些。
王老师还问黄老师:“这腊猪肉是怎么做成的?”
黄老师说:“仍然以农家土制的出品为最精,而且做法越土腊肉的味道越香。除了松树枝、稻草、木柴等也可以成为烟熏的燃料,使得肉类香味各异。不仅燃料多样化,做腊肉的材料也是五花八门”。
大海通过黄老师讲了腊肉的做法后,心想:吃这黄老师给的这一块腊肉,吃着容易,可是背后要经过多少制作腊肉的人,付出的辛苦劳动啊。
王老师很慢地吃完了黄老师给他的一块猪肉,然后笑眯眯地问大海:“你这体会到咀嚼这个词的妙用了吧?吃腊肉是这样,学习方面也是这样,读过的书,想起一个好词,一个好句子,再把它想想,和第一次读就不一样了。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件小事,也许过了多少年之后,早已经被你忘得干干净净,你有一天突然想起,再想想,再思思,就感到那一件小事,和原来不一样了,变得更有了它的意义了,甚至和人生命运联系起来,啊这就是人生,我就是这么一点一滴过来的。学习作曲的原理也是一样,需要咀嚼,消化知识,知识经过消化后才能真正变成自己的知识。”
王老师当时像一个哲学家一样,像一个小说作家一样,兴致勃勃地讲了这番意味深长的话,大海当时还并不真懂,过了多少年之后,细细地回味咀嚼真是其妙无穷啊。
黄老师当时高兴的一件事,把他一岁儿子相片拿出来,给同室的每一位看。小儿子胖乎乎的圆圆的脸盘,双眼睛内含有他父母亲的灵气。
想那黄老师的儿子,现在早已是个成年人,是不是也和他的父亲一样,干音乐教育方面的老师,或干别的行业。大海在他很小的时候,就见到了他可爱的样子,一岁时的照片。
关于那位湖南的黄老师的片段记忆对大海就是上面这些。
以后三十年,大海再也无缘见到过这位黄老师,当时在音乐学院因为学习相遇到的时候,曾经和黄老师发生过一些小小的误会。
以上的时间都过去了,大海想起来想是一个梦境一般,一真一幻,过了多少年之后,当再一次回忆它,细细地咀嚼它,都变得特别留恋难忘,可是已经不再来了,犹如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能不能从中学习到什么呢?它就是人生,它就是人生经过的每一个瞬间,纵横来看,对于人都有它一定的意义。
大海初到音乐学院的时候,还有一位陈老师,他的音容笑貌,还留在大海的深处,大海和他之间发生过什么有趣的故事?
大海住的宿舍里,临时住了一位陈老师,他的名字叫天顺,学习的是民族作曲专业,毕业后,当上了音乐学院族作曲系一位老师。
。
陈老师他的故乡,在一个山区,山坡地里,农民种玉米,栽红薯。春天的时候,他曾和农民背着大背篓粪,背到了山上每一片山坡地里。
音乐学院一位大教授写了一篇关于贝多芬是什么阶级的作曲家,认为贝多芬代表的是资产阶级作家,这篇文章发表在音乐学院的学报上面。
陈老师读了后,不同意教授的观点,写了一篇《贝多芬是资产阶级作曲家吗》,寄给了音乐学院学报编辑部,编辑部内部对这篇文章看法很不一致,有的人不同意发表,可也有同意发表的。最后主编说:“这篇文章,敢和教授争论,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应鼓励不同观点的表达,利于学术的发展,我的意见还是发表!”在主编坚持之下,陈老师这篇文章发表在音乐学院学报上,这应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刊物。
陈老师这篇文章,能在音乐学院的学报上发表,而且是向还在位的名人挑战,提出不同的观点,这让陈老师特别高兴!
有一天,宿舍内的人上课回来,五六位都在,陈老师把他发表在音乐学院学报上的文章,拿出来让室内人看。
有一位湖南一个市歌舞团搞作曲的小陈,看了后,说:“陈老师,你发表这文章,惹得教授对你不高兴,还不如不发表?”
陈老师脸满脸绯红色,他一定是血压高吧,还有一点黑色,黑红二色交替。
陈老师没有正面回答。陈老师不在面的时候,宿舍那位河南的王老师,对大海说:“那个陈老师是傻子,你说说,你发表和教授观点不一致,对你有什么好处,这人有些二。”
这让大海看到,通过陈老师在音乐学院学报上发表文章,提出了和教授相反的看法,人们对这事情有不同的看法。
一个人,终生为了一个爱好,为了求得其真伪,是会遭受人们的非议的。陈老师是一个铮铮的男子汉,要他放弃对自己的爱好,或者说他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有一定价值的看法,他是不会轻易就能改变了的。
陈老师和大海也有过关于学习作曲方面的交流。
陈老师知道了大海是从农村来的农民,想学习的音乐,是音乐里面最难的专业,作曲,他自己可以说学习了一辈子作曲专业的人,在音乐学院学习的作曲专业,尽管说已经在国家级音乐杂志上发表了几首钢琴曲,可是和成功的作曲家一比,算得了什么。陈老师还算在作曲方面有一定的成绩。陈老师知道学习作曲有多么难,可能有的学习作曲专业的人,最后一个成功的音乐作品都写不出来,虽然写得很多,可是没有一首被人认可的。陈老师说作曲家的成功,同样需要天才和机遇的。
陈老师对大海说:“这作曲专业是很难学习的!是要有天才的人才能学进去的,你有这方面的天才吗?”
大海没有回答陈老师,这一次,因为他听到类似这样的话多了,也不就在意了,也不生气这样问他。
大海想他从就喜欢音乐,受过村中民间艺人的民间音乐的影响,小时候,就能为村中农民演秦腔戏用二胡或笛子给伴奏,在村里,也算得上一位音乐水平很高的人了,对于一点不会音乐的人看来,一定是很有音乐天才之人。
可是到了音乐学院,一放大,和全国爱好音乐者一比,和这些真正搞专业的人一比,什么都不是,这样曾让大海一度对自己失去了信心,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一个人了,是不是和音乐真有缘分,是不是能学会作曲。
陈老师以作曲老师的感觉对大海说:“音乐是一种听觉的艺术,你要多听音乐作品,中国的音乐作品你要多听,外国的音乐作品你要多听,近现代的音乐的作品要多听,而且古典的浪漫派的音乐作品你都要听。你和作曲系金老师不是关系好吗?他在作曲系开的一门课,叫音乐欣赏课,他上课的时候,你去进去听听就行了。”
大海没有听到陈老师讲这番话之前,他还没有想到去听金老师的音乐欣赏课,原来,他把能到作曲系教室,听老师讲作曲课,看得很神圣,现在,经陈老师这一指点,他恍然大悟,他想打听一下,看金老师什么时候上音乐欣赏课,他一定去听听,想金老师早认得大海,并且写信给他的同学,让他的同学能教大海学习作曲,现在大海到了音乐学院,去听他一节音乐欣赏课,金老师不会把大海从音乐学院的教室赶出去的。
大海听了这位陈老师的建议,打听好了金老师给作曲系同学上音乐欣赏课具体时间,他进去听,金老师一点儿也没有反对大海,这让大海增加了很多中外音乐作品的音响感受。
这位陈老师,在音乐学院大海他们住的宿舍,等了一段落实政策,希望回到音乐学院民族作曲系当作曲老师,这一个愿望并没有实现。
见陈老师,他的面容,像一个笑佛一般,大海每次见他的时候,他都是笑容可掬,没有因为生活的挫折而多么沮丧。也许是陈老师因为他的右派问题得很到了纠正,他能回到他家乡一所中学当上了音乐老师,为中学生传授一些音乐知识,用音乐来滋润中学生的心灵,他每月有国家给他发工资,生活有了保证,这些,当陈老师看到了光明面的时候,他感到很开心,他已经是在享受生活给予他的一切。
陈老师对于音乐的爱,是作为一种兴趣的爱好,同时也是职业性的,他在离开音乐学院,要返回到故乡的时候,他还在想着音乐方面的事情,能欣赏音乐对于他来说就是一件大事了。
用什么能做到欣赏音乐呢?当时没有电脑,靠的是录音机,靠的是音乐磁带。那是什么年代啊?连音乐学院的老师听音乐,也靠听录音机放磁带。
现在电脑,放在桌前,等于所有全世界的音乐,全世界的音乐学院都搬到自己的家里来了。再不要去买录音机,再不要去买磁带来欣赏音乐。当时能得到一盒音乐磁带,当时能有人有录音机,那真是个欣赏音乐的大富豪之家的人了。
大海当时,那么爱好音乐,他没有录音机。
大海当时到了音乐学院,以后在作曲系自费学习作曲时,在作曲系的教室,见老师给学生欣赏音乐,听谱例的音乐效果,还靠的是录音机。
陈老师要离开音乐学院,心中依旧怀着他的音乐梦想,想到街上给他买一个录音机,带回他的故乡,这就是他的一个心爱之物了。
有一天吃过早饭,陈老师对同宿舍的大海说:“大海,给我到街上去一回,帮我挑选一个录音机?”
大海觉得陈老师平时对他不错就说:“好!”
他们两个到了街上一个商店,陈老师看中了一个录音机,放在柜台上,听了一下声音效果。
陈老师问大海:“这个行不行?”
大海给陈老师一个注意,果断地说:“行!”
陈老师用爱恋的手,把那录音机摸了摸,看了看,像是看一个美人一般,经大海这一给了注意的话,还有别的款式的录音机,陈老师就买了这一个录音机,很小心地装在一个提包里。
从陈老师买好了录音机那天以后,大海再也没有见过陈老师,只能在梦中才有可能见到陈老师,因为在大海看来,因为他身上有一种对音乐梦想追求到底的精神,因为在大海学习音乐的方面,陈老师曾经给过大海很多有益的启示。
人生难得一瞬间的相遇,那一瞬间,却是一个永恒的大世界,只要用心去寻找,所有的人生故事,也许就在那一瞬间的感受得到,特别是亲眼所看到的,耳所听到的等。
大海初到音乐学院还有哪些有趣的故事?敬爱的诸位看官,且听下文细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