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史说益阳
7126600000055

第55章 民国商都篇(15)

染坊小考

染坊在益阳起源古老,早在先秦时期楚国先民就学会用染料染制衣物,其历史几乎与楚地漆器同步演化。南宋以来,随着纺织技术的改进,特别是元明时期江西移民的迁入,益阳的纺织业逐渐发展起来。作为衍生行业,染坊也随之出现。据考证,形成一定规模的染坊在清代后期进入鼎盛时期。清光绪末年,益阳城里有大小染坊十余家。此外,兰溪、谢林港和谌家湖等地,染坊发展迅速,从业者数量众多。【23】许多农户在农闲时经营此业。明清时期,益阳的染坊以家庭作坊为主。每家染坊设有大小染缸一至数个,视业务和规模而定。从业者多为一家男女,有的雇有长工、师傅。生产的土工布自染自销,有的加工成半成品,但成品极少。“日染土布约40匹,一匹布长3丈。”【24】染布四季皆可,冬天最适宜。一是时值农闲,不误农事;二是冬日少雨多晴,利于晒布;三是冬衣需求较旺,便于扩大销售。一般来讲,布料进入染坊之前,就纺纱织布而言,必须经过弹棉、纺纱、浆纱、打筒、梳理、挽纱等多道工序。染缸浸泡是染坊最重要的生产工序,而染缸是最主要的生产器具。染缸主要有两种:一是陶制染缸。大小不等,齐腰高,四周用砖泥加衬。热染时,底烧谷壳,温度保持在40℃左右;亦可冷染。二是地窖染缸。屋内开挖直径约7尺的圆形地窖,入地出地各3尺,共6尺,周围用实杂木嵌插防渗,外用篾作箍勒紧,围成一口缸,灌水加染料即可。【25】

清末民初,益阳一带的染料有土靛(靛青)与洋靛。靛青取自蓼兰,因其叶子含有蓝色汁液。这种植物性喜阴,为一年生,在山区地带多有种植。每年秋后,采来的蓼叶投入加注了石灰的池子中,浸出靛青染料,然后供各处染坊使用。

20世纪30年代以前,益阳染坊全是手工作坊。其技艺皆为师徒口授身教,学生通过习作脱师传承。上色是主要工序,分全色作业和着花作业。后者较复杂,产量少,故以前者居多。染织过程并不复杂,一般只需将织物投入染缸,加靛蓝配色,稍浸捞出,晾干水分即可。遇到加色,则需重新染制上色。颜色主要有潮蓝、精蓝、漂精蓝、兑蓝、青色蓝和扎花布等品种。由于均为手工操作,工序多,时间长,劳动强度大,所以漂染工人往往起早贪黑,忙个不停。特别是捶布过程劳动量很大,两人对坐,手执木棒你起我落,反复捶打,然后多次脚踩碾压,使布料平滑软亮,长年累月之后,以致坚硬的石板磨出许多光滑的凹槽。另外,晒布的过程主要是靠天吃饭,风险很高,对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影响也很大。

益阳染坊衰落是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由于洋靛从国外大量输入,传统作坊抵挡不了现代工业的挤压和吞噬而纷纷关门倒闭。洋靛溶解快,无杂质,色泽鲜亮,不易掉色,且价格低廉,经济效益高,据说1斤洋靛可抵200~300斤土靛。因此土靛相继被淘汰,蓼蓝随之无人问津;曾经盛极一时的古老染坊业,也就悄悄完成了其历史的转身。